《Science》:新的雷射技術捕獲量子材料的動力學過程

2020-11-17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的研究人員,發展了一個新的極端紫外(UV)雷射源,可以實現時間分辨光電子能譜(tim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這是一種可以在超快的時間層面對電子的散射過程進行可視化觀察

光電子能譜可以幀動畫方式記錄,一個電子在固體是如何與一定的原子的振動相互作用的,在一些材料中捕獲導致電阻形成的原因和宏觀的量子現象如超導性。在振動和電子之間的散射現象,稱之為聲子,會導致電子改變它的方向和能量。這一聲子的相互作用是材料中奇異相產生的基礎。

極端紫外雷射的超快脈衝在白色的等離子體中的氣體射流中發生,螢光屏中可見的藍色點和 氧螢光的黃色光束

電子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他們的微觀環境決定了所有固體的性質,研究人員MengXing Na 說到,一旦我們識別了佔據主流的決定材料性質的微觀相互作用,我們就可以找到一個向上或向下的相互作用來引出有用的電子性質

採用超快雷射脈衝,研究人員從他們的通常的平衡環境中激發了單個的電子。使用一個二次雷射脈衝,在實際中類似照相機快門,他們捕獲了電子是如何同周圍的原子在時間層面是如何散射的,且在時間上要快於百萬兆分之一秒。由於我們實驗裝置的高度敏感性,我們可以直接進行測量,同時是首次測量,激發的電子是如何在一個特定的原子振動或聲子中進行相互作用的。

研究人員在石墨烯,就是一個碳的一種晶體結構中進行實驗。使用時間-角分辨光電子譜,他們激發了石墨烯中的電子和監控其消逝的過程,同時伴隨著聲子的釋放。這些消逝過程的時間常數提供了在當前的實驗系統中電子-聲子耦合的直接信息。散射過程對電阻的貢獻可以限制以碳為基礎的電子在納米光子中的應用。

控制電子和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量子材料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超導材料,這一材料可以用於核磁共振技術的設備中和高速磁懸浮列車,並且可以在將來的某一天用於能量的傳輸。通過應用這些前言技術,我們現在可以準備來揭示高溫超導性的難以捉摸的秘密和許多量子材料迷人的現象。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頂刊《Science》上。

編輯點評: 電子和聲子的耦合-即在固體中的晶格振動,是宏觀量子現象如超導性產生的主要因素。然而,實驗來測量這一動量變化和對特定的聲子模式進行觀察是非常困難的。採用時間和角解析度的光電子能譜技術來激發石墨烯中的電子和監控其消逝過程,這一過程同時伴隨著聲子的釋放。這些消逝過程的時間常數提供了電子-聲子在這一系統中耦合的直接信息。

文章來源:Science 06 Dec 2019: Vol. 366, Issue 6470, pp. 1231-1236,DOI: 10.1126/science.aaw1662,Direct determination of mode-projected electron-phonon coupling in the time domain。

相關焦點

  • 《Science》:新的雷射技術捕獲量子材料的動力學過程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的研究人員,發展了一個新的極端紫外(UV)雷射源,可以實現時間分辨光電子能譜(tim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 量子中心江穎等研製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並捕捉到極化子動力學行為
    然而受電流放大器帶寬的局限,其時間分辨一般只能達到微秒量級(10-6s),而很多微觀動力學過程往往發生在皮秒(10-12s)和飛秒(10-15s)量級。為了提高STM的時間解析度,其中一種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將超快雷射的泵浦-探測(pump-probe)技術和STM相結合,利用超快光與電子隧穿過程的耦合來實現「飛秒-埃」尺度的極限探測。
  • 【前沿技術】利用阿秒雷射跟蹤分子動力學過程
    舉報   受美國陸軍研究署資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阿秒瞬態吸收光譜跟蹤了溴化碘分子絕熱光解動力學過程
  • 「前沿技術」利用阿秒雷射跟蹤分子動力學過程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陸軍研究署資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阿秒瞬態吸收光譜跟蹤了溴化碘分子絕熱光解動力學過程。通常認為分子動力學過程非絕熱相互作用是各種光學化學反應的關鍵。
  • 量子物理學:捕獲裡德堡分子自旋動力學的新理論模型
    然而,大多數研究這些分子的研究僅關注於不涉及量子自旋的情況,因為裡德堡分子的多體性質使得分析其自旋動力學特別具有挑戰性。在最近的理論研究中,東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結合了新方法的方法,能夠捕獲裡德堡電子自旋動力學和原子的軌道運動之間的相互作用。高斯ansatz的雜質去耦轉換。
  • 瑞士利用雷射捕獲原子方法開發出「冷原子熱電系統」模型
    19世紀,科學家們發現,將熱電材料加熱會生成少許電流,但將獲得的電流提高到能勝任現代科技的需要一直是個巨大的挑戰。現在,瑞士科學家設計出了一種新奇的模型—「冷原子熱電系統」,有望大幅提高熱電材料的電流強度。  用熱發電的過程一般如下:先讓一種可燃物燃燒,隨後將液體加熱帶動力學渦輪運動,最終產生電流。
  • Science:利用雷射使得科學家可以清楚地看透量子的神奇性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連貫地在固態系統中對原子缺陷的量子態進行操縱的能力是發展 量子技術平臺的最有前景的途徑。一個成功的平臺需要許多具有相似性的許多量子比特進行相互作用,同時要求具備對每個比特進行地址追尋的能力。並且,直到今天,滿足這一要求的手段可謂背道而馳 。
  • 量子顯微鏡幫助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
    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      據了解,王康鵬是通過一種記錄光流的四維(4D)電子顯微鏡實現 「首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 的,這臺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光子晶體內捕獲的光,也稱量子顯微鏡(quantum microscope),由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伊多卡米納(Ido Kaminer)及其研究團隊開發。
  • Science子刊重磅:首次定量描述材料高應變率下失效過程
    本文將銅箔通過皮秒雷射燒蝕快速應變(0.5×10^9 /s),並利用飛秒X射線自由電子(XFEL)脈衝進行了原位探測,首次定量描述了材料在高應變率條件下的失效過程。結果表明,最終破壞是通過空洞成核、長大和合併發生的,與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結果吻合較好。理解高速碰撞,以及隨後的高應變率材料變形和潛在的災難性破壞,對於包括天體物理學、材料科學和航空航天工程在內的一系列科學和工程學科至關重要。
  • 《Science》子刊重磅:首次定量描述材料高應變率下的失效過程!
    本文將銅箔通過皮秒雷射燒蝕快速應變(0.5×10^9 /s),並利用飛秒X射線自由電子(XFEL)脈衝進行了原位探測,首次定量描述了材料在高應變率條件下的失效過程。結果表明,最終破壞是通過空洞成核、長大和合併發生的,與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結果吻合較好。
  • 量子領域重大突破!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
    「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時的動態,而不是依靠計算機模擬。」據卡米納介紹,使用這臺顯微鏡,可以改變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本的光的顏色和角度,並匹配出它們的電子相互作用,正如在光子晶體中所展示的那樣。對於不同顏色的光,光子晶體會以不同的模式進行捕獲,且這一過程能夠通過量子顯微鏡看到。
  • 南科大李貴新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製備基於冷原子的量子器件通常需要使用雷射冷卻和俘獲技術來製備冷原子氣體,例如,對於熱的氣相原子,我們通常可以使用磁光阱 (magneto-optical trap, MOT) 技術進行冷卻和捕獲。標準的MOT裝置通常需要使用三對正交並且具有特定圓偏振的反向傳播的雷射束。然而,用於傳輸雷射束的複雜光學系統和產生正確圓偏振態所需的偏振光學器件是實現緊湊和魯棒性光學系統的一個重要障礙。
  • 雷射捕獲顯微切割技術獲得獲得首張心臟神經元3D圖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外媒5月26日報導,託馬斯傑斐遜大學利用雷射捕獲顯微切割技術獲得首張老鼠的3D心臟神經元圖片。有了這一技術之後,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心臟中的某一神經元的具體位置,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此基礎之上建立和解決許多問題,如如何在某一位置建立刺激,或者對某一特定的神經元進行刺激會產生什麼效果?
  • 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然而,受電流放大器帶寬的局限,其時間分辨一般只能達到微秒量級(10-6 s),而很多微觀動力學過程往往發生在皮秒(10-12 s)和飛秒(10-15 s)量級。為了提高STM的時間解析度,其中一種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將超快雷射的泵浦-探測(pump-probe)技術和STM相結合,利用超快光與電子隧穿過程的耦合來實現「飛秒-埃」尺度的極限探測。
  • 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
    圖0 Alexey Grinin和 Dery Taray正在1s-3s實驗的真空系統裝備前工作來自德國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們在一個完全精密的新水平的層面上進行了量子力學的測試,測量技術使用的是氫光譜學,並且非常接近的解決了著名的質子電荷半徑難題。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隨後,我們將超快STM技術應用於光催化材料金紅石型TiO2(110)表面上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研究,揭示了與氧空位結合的單極化子的弛豫動力學過程,並建立了原子環境與極化子的光響應之間的直接相關性,該成果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1]。
  • 先導專項成果⑤|有機微納雷射:許「視覺革命」一個未來
    全色域、高亮度、極限高清、真3D……這是雷射顯示即將掀起的一場「人類視覺史上的革命」,微納雷射將扮演重要角色。微納雷射是指納米結構中的受激發射,它們產生強烈的相干光信號,在光通信、集成光子迴路(PIC)和顯示技術中展現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機共軛分子的納米組裝結構可以實現與傳統的無機半導體材料顯著不同的雷射行為,是微納雷射的「未來之星」。
  • 開發出了一種新技術,可以高解析度地繪製材料的完整電子帶結構圖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開發的一項新技術,可以高解析度地繪製材料的完整電子帶結構圖。這種能力通常是大型同步加速器設施所獨有的,但現在它在麻省理工學院作為基於桌面雷射的設置可用。這種技術使用極端紫外(XUV)雷射脈衝通過角分辨光電發射光譜(ARPES)測量電子的動力學,稱為時間分辨XUV ARPES。
  • 成功控制處於量子狀態的納米粒子,物質被量子化的宏觀量子態!
    眾所周知,單個原子的量子性質可以用雷射來控制和操縱。即使是由數億個原子組成的大原子云也可以被推入量子區域,從而產生物質的宏觀量子態。如量子氣體或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這些物質今天也被廣泛用於量子技術。與環境的隔離是通過在高真空中,將粒子光學捕獲在緊密聚焦的雷射束中實現,這一技巧最初是由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在幾十年前提出,也被用於隔離原子。維也納大學的主要作者烏羅斯·德利奇(Uros Delic)表示:真正的挑戰是將粒子運動冷卻到量子基態。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Meyer(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導了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長氮化鈮基超導體並成功將該超導體材料與具有寬帶隙的半導體材料相整合。這一研究闡釋了在氮化物超導體上直接生長高質量半導體異質結的可能性,為整合具有宏觀量子效應的超導體和光電性能的半導體材料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