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氣體中的神秘現象:邊緣導電的拓撲絕緣體!

2020-12-05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近日,德國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在超冷量子氣體的幫助下,對於拓撲絕緣體進行了建模,並演示了如何通過實驗方法檢測到邊緣態。

背景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David J.Thouless)、鄧肯·霍爾丹(F. Duncan M. Haldane)和麥可·科斯特利茨(J. Michael Kosterlitz),以表彰他們在拓撲相變和物質拓撲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什麼是「拓撲相變」?

這個問題太深奧,但是我們可以從「拓撲」和「相變」兩個方面分別去看。

拓撲拓撲學(topology),是研究「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之後還能保持不變的一些性質的學科。它只考慮物體間的位置關係,而不考慮它們的形狀和大小。

「連續改變形狀」,就是允許幾何圖形產生伸縮和扭曲等變形,但不允許撕裂和粘合。因此,拓撲學又被形象地比喻為「橡皮膜上的幾何學」。比方說,我們在橡皮膜上畫一個圖形,然後任意地拉扯甚至扭曲,但不能撕裂和粘合。隨著橡皮膜拉動,橡皮膜上圖形的長度、曲直、面積等都將發生變化,但也有一些圖形的性質保持不變。這種在拓撲變換過程中保持不變的性質,稱為圖形的拓撲性質。

下圖所示:甜甜圈能變成咖啡杯形狀,小牛玩具也能變成球的形狀。也就是說,甜甜圈表面的拓撲與咖啡杯表面的拓撲一致,小牛玩具表面的拓撲與球表面的拓撲也一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因此,如果一個閉合曲面能連續變換到另一個閉合曲面,我們就稱這兩個曲面是拓撲等價的(同一個拓撲相)。否則,我們認為它們是拓撲不等價的,需要「相變」才可以相互轉換。

相變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相」是氣態、液態和固態。此外,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條件下,比如極高的溫度或者極低的溫度條件下,我們還會見到許多更為奇異的狀態,例如等離子態、量子凝聚態等。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Johan Jarnestad/瑞典皇家科學院)

相變,是指物質在外界條件連續變化時,從一種「相」突然變成另一種「相」的過程,比如冰融化成水,水凝結成冰等。相應地,物質拓撲性質的變化,就稱為「拓撲相變」。然而,拓撲相變不同於「冰與水」的普通相變。在拓撲相變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平面材料中的小「漩渦」。在低溫條件下,它們緊密地配成一對。當溫度升高時,相變就發生了:兩個渦旋彼此分離,獨自在材料中「揚帆起航」。

(圖片來源:Johan Jarnestad/瑞典皇家科學院)

當載流子在磁場作用下的二維平面中運動時,因為受到磁場產生的洛倫茲力的作用,粒子的運動軌跡產生偏移並在材料兩側積累電荷,形成垂直於電流方向的電場,最終使載流子受到的洛侖茲力與電場斥力相平衡,這種現象被稱為「霍爾效應」。

1980年,克勞斯·馮·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研究發現,在低溫和強磁場的極端條件下,隨著磁場強度的增加,霍爾電導的值增加並不像經典物理學所預測的那樣是漸進的或線性的,而是呈階梯式上升的,也就是量子化的,即為e2/h的整數倍,這就是所謂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一發現也讓馮·克利青獲得了198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3年,索利斯意識到,這個現象也需要用拓撲學解釋。電導率需要用到所有這些電子的整體特性,這正是拓撲學的領域。就像拓撲學圖形中的「洞」只能是整數個,而電導率也只能以整數倍變化。

(圖片來源:Johan Jarnestad/瑞典皇家科學院)

「拓撲相變和物質拓撲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為材料科學的研究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以及新的機遇。拓撲絕緣體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通常來說,根據導電性不同,材料可分為「導體」和「絕緣體」兩大類。更進一步說,根據電子態的拓撲性質不同,「導體」和「絕緣體」還可以再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拓撲絕緣體」就是這樣劃分而來的。不同於普通絕緣體,拓撲絕緣體的內部是絕緣的,而邊界或表面卻是可以導電的。

在拓撲絕緣體內部,電子能帶結構與普通絕緣體相似,其費米能級位於導帶和價帶之間。可是,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卻存在一些特殊的量子態:受拓撲保護的邊緣態。這些量子態位於塊體能帶結構的帶隙之中,允許電子傳導。這些量子態可以用類似拓撲學中的虧格的整數表徵。以實的閉曲面為例,虧格就是曲面上洞眼的個數。

下圖為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示意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種邊緣態在保證一定對稱性(比如時間反演對稱性)的前提下穩定存在的,且自旋方向不同的導電電子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所以信息可以通過電子自旋傳輸,而且不像通過電荷傳輸那樣會發熱。這一發現有望帶來低能耗的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

創新

然而,迄今為止,拓撲絕緣體的特性仍然未被完整理解。

近日,德國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在超冷量子氣體的幫助下,對於拓撲絕緣體進行了建模。在最近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他們演示了如何通過實驗方法檢測到邊緣態。

下圖所示:在光學晶體中的人造邊緣,其中填充著超冷量子氣體。這些氣體由「自旋向上」(紅)與「自旋向下」(綠)的粒子組成。沿著邊緣(也只有這樣),「自旋向上」的粒子只能流向左,而「自旋向下」的粒子只能流向右。

(圖片來源:Bernhard Irsigler)

技術

例如,在一個由拓撲絕緣體製成的「碟」中,電流沿著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向著同一個方向流動。論文第一作者 Bernhard Irsigler 表示:「這使得量子粒子暢行無阻,因為向著其他方向流動的狀態不存在。」換句話說,在邊緣態中,電流暢通無阻。比如說,這種效應可以用於提升行動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的穩定性以及降低其能耗。此外,研究人員也在研究如何利用它構建更加高效的雷射器。

近年來,拓撲絕緣體也在超冷量子氣體中被發現,從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它的行為。當普通的氣體被冷卻至絕對零度之上的「百萬分之一或者十億分之一」度的時候,超冷量子氣體就會生成。這使得超冷量子氣體成為了宇宙中最冷的地方。如果超冷量子氣體也在由雷射製作的光學晶體中產生,那麼氣體原子會像在固態晶體中一樣排列。然而,不同於固體,許多參數都產生了變化,可用於研究人造的量子狀態。

論文合著者 Jun-Hui Zheng 解釋道:「我們想要稱之為量子模擬器,因為這種系統展示了許多在固體中才會發生的事情。採用光學晶體中的超冷量子氣體,我們可以理解拓撲絕緣體的基礎物理。」

然而,固體與量子氣體之間的顯著差異就是,雲狀的氣體並不具有「定義好的邊緣」。那麼,超冷氣體中的拓撲絕緣體是如何判定哪裡才是它的邊緣態呢?歌德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 Walter Hofstetter 教授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在他們的研究中回答了這一問題。他們在拓撲絕緣體與普通絕緣體之間建造了一個「人工屏障」。它代表了拓撲絕緣體的邊緣,導電的邊緣狀態沿著它形成。

Hofstetter 表示:「在實驗中,我們通過量子氣體顯微鏡測量到了的量子關聯,對於邊緣態進行了描述。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以及位於慕尼黑的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都進行過這種類型的測量。」 量子氣體顯微鏡是一種能在實驗中檢測到單個原子的儀器。

Hofstetter 補充道:「我們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明確考慮到了量子氣體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使得研究更加切合實際,但是也更加複雜。複雜計算可以通過超級計算機來進行。歐洲傑出的科學家們在DFG研究單元開展的『人造規範場和超冷原子中的相互作用的拓撲相』的相關研究,對於我們來說也特別重要。」

價值

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更深入地觀測了拓撲絕緣體中的邊緣態,從而更進一步地理解了拓撲絕緣體的物理學本質,也為以後進一步研發拓撲絕緣體奠定了基礎。

關鍵字

量子物理、拓撲、自旋

參考資料

【1】https://aktuelles.uni-frankfurt.de/englisch/physics-understanding-insulators-with-conducting-edges/

【2】Bernhard Irsigler, Jun-Hui Zheng, Walter Hofstetter. Interacting Hofstadter Interfa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9; 122 (1) DOI: 10.1103/PhysRevLett.122.010406

【3】https://www.nobelprize.org/uploads/2018/06/popular-physicsprize2016.pdf

相關焦點

  • 拓撲絕緣體的邊緣無損耗傳導
    半金屬二碲化鎢的原子薄層沿著晶體邊緣的狹窄的一維通道無損傳導電,因此,這種材料是一種二階拓撲絕緣體。通過獲得這種行為的實驗證明,巴塞爾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擴大了拓撲超導候選材料庫。這一發現已經發表在《Nano Letters》雜誌上。拓撲絕緣體代表了一個關鍵的研究領域,因為它們有可能被用作未來電子學中的超導體。
  • 拓撲絕緣體,為什麼內部是絕緣體不導電,只能在表面導電?
    最主要的例子是拓撲絕緣體,它只在表面導電,而在內部完全絕緣。拓撲絕緣子的行為類似於金屬,即表面上的銀,但在內部,它的行為就像玻璃。這些屬性是使用電子的導電性或流動來定義的,這些電子描述了它們的運動是否有高速公路或路障。拓撲絕緣體未來應用的一個主要驅動因素是自旋電子器件領域。因為這些電子一致的自旋,所有電子都在表面流動時彼此對齊。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一、拓撲絕緣體簡介按照導電性質的不同,材料可分為「金屬」和「絕緣體」兩大類;而更進一步,根據電子態的拓撲性質的不同,「絕緣體」和「金屬」還可以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拓撲絕緣體就是根據這樣的新標準而劃分的區別於其他普通絕緣體的一類絕緣體。因而,拓撲絕緣體的體內與人們通常認識的絕緣體一樣,是絕緣的,但是在它的邊界或表面總是存在導電的邊緣態,這是它有別於普通絕緣體的最獨特的性質。
  • 為量子計算鋪平道路!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他們發明了一種全新材料,既具有強相關性電子相互作用,同時還具有拓撲特性的材料。這意味著,科學家們探索物理世界有了新平臺,更重要的是,他們為更穩定的量子計算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和拓撲絕緣體有關,發表在了《自然》的子刊《自然-物理學》上。簡單科普一下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首先,拓撲本身是個數學概念,它研究的是「不連續」的特徵。
  • 拓撲絕緣體簡介
    這些態受時間反演對稱性保護,不會受到雜質和無序的影響,由無質量的狄拉克(Dirac)方程所描述。理論上預言,拓撲絕緣體和磁性材料或超導材料的界面還可能發現新的物質相和預言的Majorana費米子,它們在未來的自旋電子學和量子計算中將會有重要應用。拓撲絕緣體還與近年的研究熱點如量子霍爾效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等領域緊密相連,其基本特徵都是利用物質中電子能帶的拓撲性質來實現各種新奇的物理性質。
  • ...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量子計算的裡程碑:科學家實驗性觀測到拓撲絕緣體表面電流
    德國科學家實驗性的觀察到電流流經拓撲絕緣體晶體表面通道拓撲絕緣體是材料物理學裡的一個熱門話題。這些材料最顯著的特性便是它們既可作為導體也可作為絕緣體,他們的內部阻止電流通過而邊緣或表面則允許電荷的移動。
  • 自然界中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
    本報訊 據《自然》網站3月8日報導,最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固體研究所科學家發現,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而且比人工合成的更純淨。這一發現對建造自旋電子設備具有促進作用,並有助於設計開發用電子自旋來編碼信息的量子計算機。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納米快報》上。
  • 第一次成功地為拓撲絕緣體,構建出量子點接觸
    拓撲絕緣體是具有迷人特性的材料:電流僅沿其表面或邊緣流動,而材料的內部則表現為絕緣體。JMU物理學家們現在已經第一次成功地為這些元件構建了一個基本元素-量子點接觸(QPC),並發表在在《自然物理》期刊上展示了這一成就。量子點接觸在其他二維結構中是準一維收縮,而二維結構只有幾個原子層薄。在拓撲量子阱中,導電態僅位於邊緣,這些邊緣態在量子點接觸處空間合併,這種接近使得研究邊緣狀態之間的潛在相互作用成為可能。
  • 拓撲絕緣體的神奇世界(進階篇)
    量子整數霍爾效應1980年馮克利青發現了量子整數霍爾效應:將矽和氧化矽組成的MOSFET二維電子氣體暴露在低溫(1.5K)在垂直Z方向強磁場(18T)下,霍爾電導σxy與磁場強度的關係圖中出現平臺,橫向電導σxx與磁場強度的關係圖中出現尖峰。平臺和尖峰出現在同一個磁場強度下。
  • 找到拓撲絕緣體的人走了,為我們在巨大未知中留下一束光
    ,他將做出自己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發現:找到拓撲絕緣體。拓撲學不關心這些。但是如果我在長方形上挖洞,那麼它要麼沒有洞,要麼有1個、2個、3個……不會有4.5個洞或者1.414個洞。這樣的特徵就是拓撲學關注的。當然現代物理學關注的不是一個東西上有幾個洞,而是遠為抽象的特徵,但這些特徵同樣不連續。張首晟在研究這些特徵的時候,成功創造出了 「拓撲絕緣體」。
  • 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它不僅可以用來構建多種新奇的拓撲量子物態,也是量子霍爾效應在電子學器件中實際應用的關鍵。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零磁場下具有無耗散的手性導電邊緣態和精確的量子電阻,更有利於實現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物質科學、精密測量和電子器件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M. Haldane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於1988年從理論上預言。
  • 能在室溫下工作,碘化鉍中的弱拓撲絕緣體!
    21世紀最令人興奮的發現之一,它們可以簡單地描述為在表面或邊緣導電的材料,但在內部是絕緣的。它們的導電性能是基於自旋(量子力學特性),這抑制了電子對材料或其他電子中雜質的正常散射,以及由此產生的熱量損失。與超導體不同,拓撲絕緣體可以在室溫下工作,這為我們當前的電子產品提供了被量子計算機和「自旋電子」設備取代的可能性,這些設備將更小、更快、更強大、更節能。
  • Nature:首次在零磁場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種無需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是微觀尺度下電子的量子行為在宏觀世界裡精確而完美的體現。它不僅可以用來構建多種新奇的拓撲量子物態,也是量子霍爾效應在電子學器件中實際應用的關鍵。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零磁場下具有無耗散的手性導電邊緣態和精確的量子電阻,更有利於實現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物質科學、精密測量和電子器件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 拓撲絕緣體中兩帶模型的規範理論
    其內部是絕緣態,但存在能夠導電的(二維絕緣體中的)邊緣態或(三維絕緣體中的)表面態。邊緣態和表面態受到拓撲和對稱性的保護,不受雜質、電子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性質使拓撲絕緣體可以用於自旋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機中低功耗器件的設計[1,2]。論文作如下安排:第1部分回顧拓撲絕緣體與量子霍爾效應的發展簡史,闡述二者之間的關係。
  • 拓撲絕緣體進入第四維空間
    ,被稱為拓撲絕緣體的材料也具有能夠在其表面導電的非凡特性。類似的想法是拓撲絕緣體的基礎,但是這種情況下的轉換不涉及材料的空間特性。相反,它涉及在材料中流動的電子的波函數。這些包含實際上是一個結,因此無法將拓撲絕緣體平滑地轉換為普通絕緣體。相反,該材料必須首先成為金屬。這意味著即使材料的大部分是絕緣的,它與外界的物理邊界也可以導電。
  • Nature重磅: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種無需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是微觀尺度下電子的量子行為在宏觀世界裡精確而完美的體現。它不僅可以用來構建多種新奇的拓撲量子物態,也是量子霍爾效應在電子學器件中實際應用的關鍵。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零磁場下具有無耗散的手性導電邊緣態和精確的量子電阻,更有利於實現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物質科學、精密測量和電子器件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 拓撲絕緣體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位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測量顯示,這些薄膜具有本徵的絕緣體特徵。三維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薄膜的實現為理論預言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巨大熱電效應、激子凝聚等新奇量子現象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是在拓撲絕緣體材料製備方面的一個重要進展。
  • 科學家研製量子自旋霍爾拓撲絕緣體
    北京時間10月11日消息,美國萊斯大學科學家近日研製出一種微型的「電子高速公路」--「量子自旋霍爾拓撲絕緣體」。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微型設備將來可用於製造量子計算機所需的量子比特,這一研究成果將大大促進量子計算機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