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

2020-12-05 人民網

  本報訊 據《自然》網站3月8日報導,最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固體研究所科學家發現,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而且比人工合成的更純淨。這一發現對建造自旋電子設備具有促進作用,並有助於設計開發用電子自旋來編碼信息的量子計算機。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納米快報》上。

  拓撲絕緣體是一種奇特材料,其表面能導電而內部卻絕緣。這是因為其內部電子自旋與電子自身的運動相互耦合,迫使電子圍繞一個點旋轉而不能穿越整塊材料,這樣就無法導電。但在材料邊緣,電子沒有足夠空間旋轉運動,被迫沿著表面呈半圓形跳躍,由此變得能夠導電。早在2005年,科學家就預測了拓撲絕緣體的存在,直到2008年首次用重元素合成了這種材料。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固體研究所的帕斯卡·格林和同事首次用一種自然界的礦物演示了這種性質。他們在捷克共和國的一處舊金礦發現了一種天然的硒碲鉍礦物樣本,其中含有鉍、碲、硒和硫。他們從中分離出一些單晶層,約0.7毫米寬,對其進行了光電子能譜測試(拓撲絕緣體標準檢測),包括用紫外光照射材料表面擊出電子,然後檢測擊出電子的性質。最終證明了該材料的電子能量和動量分布都與對拓撲絕緣體的預測相符。

  美國猶他州大學材料科學家劉鋒(音譯)指出,過去硒碲鉍礦是人工合成的,但實驗室造出的拓撲絕緣體結構上存在瑕疵,會在材料內部不希望的地方產生導電性。人們以為天然礦物會含有更多雜質,但「令人吃驚的是,研究小組發現的天然樣本比人工合成的更純淨。在實驗室製造還要經過加工、提純,用自然供給的拓撲絕緣材料可能會更便宜」。

  拓撲絕緣體只有一層薄薄的導電層,因此要控制它的電子自旋相對容易。「拓撲絕緣體提高了建造自旋設備的可能性。」格林說,在自旋設備中,電流是受電子自旋驅動而不是電壓,而自旋是電子本身固有的性質。物理學家正在研究建造自旋量子計算機。這是用電子自旋來給信息編碼,而不是用電流開關。電子自旋能迅速旋轉而無需消耗很多能量,所以自旋設備會比同類的電子設備效率更高,其所需的能量僅是用來改變電荷。(常麗君)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光子無定形拓撲絕緣體
    拓撲絕緣體是一種內部絕緣、界面允許電荷移動的材料。在拓撲絕緣體的內部,電子能帶結構和常規的絕緣體相似,其費米能級位於導帶和價帶之間。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存在一些特殊的量子態,這些量子態位於塊體能帶結構的帶隙之中,從而允許導電。
  • 拓撲絕緣體簡介
    1 量子霍爾效應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1879年,Hall發現了霍爾效應;1980年,von Klitzing在矽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MOSFET)中首次觀測到整數量子霍爾效應(QHE),霍爾電導σxy=ne2/h (n 是整數) 是量子化的,σxy對樣品的大小、形狀、載流子密度甚至遷移率均不敏感,這說明存在某種內在的不變量。
  • 拓撲晶體絕緣體的拓撲超導電性研究獲得進展
    近日,李耀義特別研究員、賈金鋒教授研究團隊在拓撲晶體絕緣體Sn1-xPbxTe與超導體Pb形成的異質結中發現了超導拓撲晶體絕緣體存在拓撲超導電性的證據。拓撲超導體在體內具有全開的超導能隙,在表面具有無能隙的拓撲表面態。理論預言,在拓撲超導體磁通渦旋中能夠形成Majorana零能模,其具有非阿貝爾統計特性,適合用於構建拓撲量子比特,有望實現可容錯的拓撲量子計算。所以,拓撲超導體是目前一個非常熱門的前沿研究領域。拓撲絕緣體的拓撲表面態受時間反演對稱性保護,而拓撲晶體絕緣體的拓撲表面態受晶體對稱性保護。
  • 科學家揭示拓撲絕緣體的鐵磁性形成機理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超導實驗室原位電子結構方向組,通過使用基於同步輻射光源的軟X射線磁性圓二色性能譜和光電子能譜,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首次揭示了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鐵磁性形成機理
  • 最大能隙拓撲絕緣體
    近些年來,一種新的晶體被發現,它的體內是絕緣的而表面可以是金屬態,這種特性是由貝裡曲率在布裡淵區域的拓撲性質決定的,因此被稱為拓撲絕緣體。不同於普通絕緣體的能帶,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或者邊緣態)存在錐狀能帶[1],這和光子的色散關係相似[2],這種能帶物質代表一種相對論準粒子,可以用狄拉克方程描述,因此被稱為狄拉克費米子[3]。
  • 拓撲絕緣體中兩帶模型的規範理論
    其內部是絕緣態,但存在能夠導電的(二維絕緣體中的)邊緣態或(三維絕緣體中的)表面態。邊緣態和表面態受到拓撲和對稱性的保護,不受雜質、電子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性質使拓撲絕緣體可以用於自旋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機中低功耗器件的設計[1,2]。論文作如下安排:第1部分回顧拓撲絕緣體與量子霍爾效應的發展簡史,闡述二者之間的關係。
  • 黃銅礦中存大量拓撲絕緣體材料
    當ΔE < 0時,方形代表拓撲絕緣體,菱形代表拓撲金屬。陰影區域表示黃銅礦化合物的晶格常數在±2%範圍內與GaAs、InAs和InSb相匹配。 拓撲絕緣體已成為材料研究領域中的「明星」[Nature 466, 310 (2010)],吸引著眾多科學家的目光,理論和實驗兩方面的研究工作進展都極為迅速。
  • 量子氣體中的神秘現象:邊緣導電的拓撲絕緣體!
    更進一步說,根據電子態的拓撲性質不同,「導體」和「絕緣體」還可以再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拓撲絕緣體」就是這樣劃分而來的。不同於普通絕緣體,拓撲絕緣體的內部是絕緣的,而邊界或表面卻是可以導電的。在拓撲絕緣體內部,電子能帶結構與普通絕緣體相似,其費米能級位於導帶和價帶之間。可是,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卻存在一些特殊的量子態:受拓撲保護的邊緣態。
  • 拓撲絕緣體的一個新突破
    但有一種神奇的材料,它的內部是絕緣的,界面卻是可以導電的,這種材料被稱為拓撲絕緣體。自發現以來,拓撲絕緣體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示意圖。通常絕緣體的導帶(conduction band)與價帶(valence band)之間存在能隙,電子無法傳導,而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存在一些位於能隙間的量子態——拓撲表面態(topological surface state),允許電子傳導。
  • 材料人科普 諾獎中的拓撲絕緣體到底是什麼鬼?
    簡言之,原子的能級,在原子之間有相互作用的時候,形成能帶。簡述如下,如下圖1.(a)。導體能導電是由於存在自由電子。自由電子就是電子(哆啦藍色的實心圓)不費力氣被散射,到同一條能帶上的空態上(哆啦藍色的空心圓)落腳。
  • 進展|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進展
    近十幾年來,拓撲絕緣體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對於Z2拓撲絕緣體,其拓撲性質受到時間反演對稱性的保護。如果將Z2拓撲絕緣體的時間反演對稱性破壞,會形成一類新的拓撲態,即磁性拓撲絕緣體。
  • 物理史上首份「拓撲圖鑑」,鋪平科學家尋找拓撲絕緣體之路
    通俗地舉個例子,「甜甜圈」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拓撲圖形。它中間有一個洞,當我們把甜甜圈拉伸、旋轉、翻折之後,這個洞依然存在;但如果甜甜圈被切斷了,洞就不存在了。所以,「洞」就是該環面的拓撲特徵。而嚴格地說,環面(也就是甜甜圈)的拓撲學定義是兩個圓在三維空間中的笛卡爾乘積。
  • 拓撲絕緣體的神奇世界(進階篇)
    空間平移對稱性是最典型的連續對稱性,晶體的形成(結晶)由於有了周期性因此破壞了連續的空間平移對稱性,只保留了離散的空間平移對稱性(按晶格常數的整數倍平移)。石墨烯的出現貌似違背了這一定理。然而石墨烯中的熱漲落是長程相互作用。由於熱漲落的存在,石墨烯中存在緩慢且穩定增長的原子間距波動,這種空間褶皺使得系統熵增加,能量降低,並且有效抑制熱漲落。
  • 物理所成功預言一類新拓撲絕緣體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姚裕貴研究組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肖笛、張振宇研究組等合作,成功預言了一類新的拓撲絕緣體。拓撲絕緣體作為一種新奇的量子物態,自問世以來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普通絕緣體相比,拓撲絕緣體同時具有絕緣體和導體雙重性,即在塊材內部是有帶隙的絕緣態,但在表面卻存在無帶隙的金屬表面態。
  • 物理所提出拓撲晶體絕緣體中的d-2維邊界態
    這種拓撲態因具有一維拓撲表面態而區別於已知的三維拓撲絕緣體。相關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並且被選為編輯推薦。  在目前已知的全部拓撲絕緣體(包括拓撲晶體絕緣體Topological crystalline insulators)中,若拓撲態本身是d維的,其對應的拓撲表面態便是d-1維的。
  • 上海微系統所揭示拓撲絕緣體的鐵磁性形成機理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超導實驗室原位電子結構方向組,通過使用基於同步輻射光源的軟X射線磁性圓二色性能譜和光電子能譜,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首次揭示了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鐵磁性形成機理。該項研究成果為尋找具有更高溫度的量子反常霍爾體系、研發新一代超低能耗量子器件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一、拓撲絕緣體簡介按照導電性質的不同,材料可分為「金屬」和「絕緣體」兩大類;而更進一步,根據電子態的拓撲性質的不同,「絕緣體」和「金屬」還可以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摩爾定律認為,由於技術的進步,每過18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的數目會翻一番,性能也將提高一倍。隨著電晶體越小越密集,發熱問題也就會越突出,因此許多人預言摩爾定律將於2015年失效。而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將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
  • 磁性二階拓撲絕緣體
    當體系依舊保持絕緣相,且磁場沒有改變原有的能帶反轉,通常就可以變成二階拓撲絕緣體。這個機制可以從邊界態的角度來理解:當破壞了時間反演對稱性,一維邊緣態打開能隙,其物理本質就是在一維狄拉克模型中引入了質量項。如果質量項的正負號不同,則體系分屬不同的拓撲分類。在不同質量項的邊緣交界處,便會出現零能角落態,從而實現二階拓撲絕緣體。然後,勝獻雷等人用Kane-Mele模型驗證了以上想法。
  • 【中國科學報】何珂:探秘拓撲絕緣體
    「當前在拓撲絕緣體材料研究中,理論預言了很多非常有趣的量子力學現象,但如何在實驗中得到實現和證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所做的就是瞄準這個領域最主要的問題,這有可能為未來的信息科學、能量傳輸等行業提供發展契機。」
  • 能在室溫下工作,碘化鉍中的弱拓撲絕緣體!
    它們的導電性能是基於自旋(量子力學特性),這抑制了電子對材料或其他電子中雜質的正常散射,以及由此產生的熱量損失。與超導體不同,拓撲絕緣體可以在室溫下工作,這為我們當前的電子產品提供了被量子計算機和「自旋電子」設備取代的可能性,這些設備將更小、更快、更強大、更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