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科普 諾獎中的拓撲絕緣體到底是什麼鬼?

2021-01-19 材料人

拓撲絕緣體自2007年被發現[1]以來,逐漸成為了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個的新熱點,並被認為是繼石墨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的」Next Big Thing」。它對於基礎物理的理解以及半導體器件的應用都有很大的價值,因此三位主要的貢獻者C. Kane, L. Molenkamp和S.C. Zhang教授共同獲得了2012年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最高獎」Oliver Buckley」獎,並且成為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2016年,大衛·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鄧肯·霍爾丹(F. Duncan M. Haldane)和麥可·科斯特利茨(J. Michael Kosterlitz)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本文就是對於拓撲絕緣體領域的小科普,不恰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定義】


廣義來看,拓撲絕緣體的定義有很多種——把原有的定義經過修改,獲得的物態或多或少具有拓撲絕緣體的性質。然而這樣卻使得很難下定義。比如,如果有人直觀的把近代物理學的」自旋-軌道耦合」當定義的要素,就有人會說「能帶反轉」更加接近拓撲本質;如果有人說」能帶反轉」是定義的要素,那麼就有人說受「時間反演保護」也不可或缺;如果有人把「受時間反演保護「作為定義的要素,就有人會說其他對稱性也可能產生拓撲絕緣體;如果有人只是考慮被對稱性保護,那麼量子霍爾效應也滿足這個條件,只是不同的拓撲數罷了;然而當對稱破缺的時候,量子霍爾效應的很多性質,已經和拓撲絕緣體相隔甚遠:拓撲絕緣體是helical state,對稱破缺後下能回到普通絕緣體,而量子霍爾效應是chiral 態,即使沒有長程糾纏也變不回變為直積態。


即使有人想回歸材料的角度,比如Bi2Se3族的拓撲絕緣體說起,然而這只是實驗上發現的一小類拓撲絕緣體,叫做「Z2三維強拓撲絕緣體」。。。


看吧!很難下定義吧。本文作為小科普,選用一個折中的定義。


簡言之,拓撲絕緣體的內部是絕緣體,然而表面卻有被拓撲保護的電子態。這個電子態的維度比內部要低1個維度(比如對一個3維絕緣體,表面電子態就是2維),而且有很多新奇的性質。也正是這些性質,使得它有可能被廣泛的應用。


【性質】


在目前已有大量實驗研究的那一類拓撲絕緣體的新奇的表面電子態的性質通常如下:

1. 這個表面的電子態是導體


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就不言而喻了吧。簡言之,原子的能級,在原子之間有相互作用的時候,形成能帶。簡述如下,如下圖1.(a)。導體能導電是由於存在自由電子。自由電子就是電子(哆啦藍色的實心圓)不費力氣被散射,到同一條能帶上的空態上(哆啦藍色的空心圓)落腳。




對於一個絕緣體,不能導電是由於沒有自由電子導致的,就是能量較低的價帶(橙色曲線)填滿電子,已經沒有電子落腳點,所以電子想要被散射變成自由電子,就至少需要外界提供超過數值為Eg的能量(叫做能隙),才能落腳到導帶(綠色曲線)上。


在這裡,導體和絕緣體都有這樣的能量E和動量k的關係,E=k2/2m, m為有效質量,對於價帶,可以認為 m<0。這個性質是普通絕緣體表面所沒有的。普通絕緣體表面,儘管能帶可以彎曲,但還是屬於絕緣體,能隙不會消失。能隙的消失,就屬於一種量子相變。

2. 這個導體不是普通的導體,而是可以防止被雜亂無章的東西散射


所謂電阻,就是電子的運動被某些東西給碰撞阻礙,使其運動受阻的宏觀表現。如圖1.(b),絕緣體電阻是由於能隙,然而,金屬電阻裡的「神馬玩意兒」有幾個常見的來源,一個是電子被聲子碰撞,一個是電子被雜質碰撞。假設下圖2裡,哆啦A夢代表電子,胖虎是來撞他的雜質,那麼拓撲絕緣體的表面電子防止被雜質散射的過程可以形象地表示為電子是否能背向散射(彈回去)。正是這個性質導致了低電阻,而內部是絕緣體又防止了漏電,從而製造的器件以低功耗運行,使得拓撲絕緣體在半導體器件應用領域有潛在的價值。



3. 不但防止背向散射,電子還像光一樣自由


拓撲絕緣體的電子運動不符合通常金屬電子色散關係E=k^2/2m,而是E=v*k,v就是電子運動的速率(已假定k0=0)。注意對光而言,有E=c*k成立,其中c為光速,所以我們說,電子的運動方式,不像非相對論的粒子,而像光,只是速率不同。畫在能帶圖裡,如下圖3。也正是這個性質,使得電子對於外界電場有很靈敏的響應,從而可以作為半導體器件(比如場效應管)的基礎。


 

4. 拓撲絕緣體表面態的電子,還有自旋結構


在拓撲絕緣體裡,它的能帶不單單是像圖3.b或者圖4.a那樣的線性色散,而且還帶有自旋結構。這個自旋結構,就是電子的動量和自旋,呈一個固定的角度(叫做自旋-動量鎖定),簡化為如圖4.b:對於k>0的電子,自旋為正,而對於k<0的電子,自旋為負。正是自旋使得拓撲絕緣體表面態比通常的半導體微納電子器件多了一個可調節的自由度,比如分開控制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電子流,從而可以在自旋電子學(spintronics)領域有重要應用。



【成因】


我們已經了解了在拓撲絕緣體表面電子態的一系列新奇的性質。然而,這個表面電子態是怎麼形成的呢? 既然名字叫做「拓撲絕緣體」,我們就要從拓撲說起。拓撲作為數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和物體形狀有關的性質,比如在物體被連續形變的時候,還能夠保持不變的不變量。比如下圖的例子:一個水杯可以連續的變形之後,變成一個多納圈。儘管水杯和多納圈在幾何的意義上不同(快餐店「Dunkin Donuts」賣的多納圈是水杯狀的話,不知道還會不會有人買),但在拓撲的意義下卻是等價的。然而,一個多納圈卻不能連續變換為一個球,因為必須要讓那個「圈」閉合,如下示意圖5:



作為和拓撲絕緣體更相關的拓撲的例子,考察下圖6。這就是一張普通的A4紙(上面寫了一個笑話),沒有用粘連等方式,僅僅通過簡單的剪裁和拓撲的威力,就可以把紙變成這樣。這張紙和普通的A4紙有什麼本質的區別?答案就在拓撲上:這張「拓撲的紙」,是把普通的紙的一半擰了之後得到的(不妨把它作為謎題,找一張紙自己試試看),這個過程相當於給這張紙打了個結。它和圖5的多納圈一樣,都帶有一個的拓撲數。



如果覺得這樣紙很神奇的話,那麼也就不難想像拓撲絕緣體的表面電子態的神奇之處了:和這張紙類似,只要對內部的絕緣體的能帶打個結,就必然會有一個特殊的電子態出現表面上。這個結是怎麼打的呢?見下圖7。



首先,把拓撲絕緣體的內部的價帶和導帶當成兩條繩子,如圖a)。如前述,拓撲絕緣體內部是絕緣體,所以有如圖1.b的能帶結構。其次,通過把兩個繩子連續變形,把兩根繩子放在一起(能帶反轉),如圖b),準備打結。圖a)和圖b)的區別好比水杯和多納圈,只不過這裡形變的是能帶本身。在圖b)形變之後,我們可以認為能隙Eg是負數。再次,把已經打好結的兩根繩子分離,如圖c)。能讓繩子分開的一種重要的機制正是自旋-軌道耦合。由於打結就是兩根繩子混入彼此,所以原有的價帶的一部分混入導帶,原有的導帶的一部分也混入價帶。


最後,由於打好結的繩子和原來的繩子並沒有剪斷(因為是叫連續變形),所以好像「拉橡皮筋」一樣存有一定的連結,如圖d)。這個連結就是拓撲的神奇表面態,黃線所表示的表面態能帶的正是圖4b的黃線。就好象系死結,只要不強行把死結剪斷(非連續形變),不管繩子怎麼動,死結還在那裡一樣,從物理的角度,由對稱性和相關的Kramers定理,這個結也一定存在,就是兩根黃線的交點,叫做Dirac點。 這樣,拓撲絕緣體就形成了。


然而,一個剩下的重要問題是:為什麼非得是在表面?為什麼這個奇異的態一定比內部的絕緣體少一個維度?比如3維的拓撲絕緣體的導電部分是表面的2維電子,與之類似的,在2維的量子霍爾效應裡,有能隙的結構是2維,然而霍爾電導卻在有能隙的情況下存在,正是由於在樣品邊緣處的1維的電子產生的。這個Bulk-Surface Correspondance的問題其實非常深刻,甚至能一路追溯到超弦理論/共形場論的對偶(AdS/CFT Duality)。一個簡單的解釋見圖8:



由於普通絕緣體和拓撲絕緣體的區別在於不同的拓撲(打結與否),那麼就可以用不同拓撲的物體來描述,比如多納圈(圖8.a)和球(圖8.b)。然而有趣的是發生在拓撲絕緣體和普通絕緣體(比如真空,空氣)的界面處: 這個界面就是材料表面,顯然存在,然而一個多納圈卻不能連續的形變成一個球。為了從多納圈變為球,就必須把那個洞給閉合上,即不連續變化,或說拓撲變化。同樣,拓撲絕緣體的能帶也沒法通過連續變形,變成一般絕緣體的能帶。這中間需要一個不連續變化,就是把能隙關閉的量子相變。能隙關閉就是圖1.a中提到的導體,也就是產生了那個新奇的拓撲態,如圖9。這樣,拓撲絕緣體就形成了。



【參考文獻】

[1] Science 318(5851), 766-770 (2007).
[2] Rev. Mod. Phys. 82, 3045 (2010).
[3] Rev. Mod. Phys. 83, 1057 (2011).
[4] Topological Insulators: Dirac Equation in Condensed Matters (Springer Series in Solid-State Sciences, Vol 174), Springer 2013.(見下方「閱讀原文」)


歡迎試用材料人代理的天河2號超級計算機;參與計算材料話題討論,請加入材料人計算材料群(562663183);參與計算材料文獻解讀和文獻匯總及計算材料知識科普等,請加入材料人編輯部計算材料組(報名請戳我)或者聯繫:靈寸(418703364)。


材料人


長按二維碼訂閱材料人了解更多科技服務

變溫XRD、DSC、XRF、SEM、XPS、AFM、TEM、ICP、PPMS、BET、拉曼、粒度分析、紅外、力學、化學分析、熱性能、無損檢測等請找材料人

合作電話:010-82810279   

郵箱:kefu@cailiaoren.com

相關焦點

  • 拓撲絕緣體究竟是什麼東西?為什麼這麼受科學家青睞?
    拓撲絕緣體自2007年被發現以來,逐漸成為了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個的新熱點,並被認為是繼石墨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的」Next Big Thing」。它對於基礎物理的理解以及半導體器件的應用都有很大的價值, 2016年,大衛·索利斯(David J.
  • 得過諾獎的拓撲絕緣體又現突破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從理論上預測了晶體材料中一種新的拓撲絕緣體的存在。
  • 張首晟:拓撲絕緣體讓電腦運算加速
    四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成奪獎熱門人選。   根據湯森路透的預測,2014預測名單包含來自9個不同國家、27個不同學術和研究組織的27位研究人員,並首次同時出現四位華裔科學家。因已成功預測了35位諾貝爾獎得主,湯森路透的「引文桂冠獎」頗受關注。上年更是成功預測了11位諾獎得主中的8位。
  • 物理史上首份「拓撲圖鑑」,鋪平科學家尋找拓撲絕緣體之路
    首個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發現者、普林斯頓大學的 Zahid Hasan 表示,數學和物理間的相互交叉是這個領域的核心,正是拓撲的極致之美與現實的可行的交融驅使著我們不斷的探索。拓撲學是什麼?科學家們花了這麼大力氣弄這麼一個圖鑑出來,可不是閒著沒事幹。
  • 祁曉亮: 我的拓撲絕緣體之路
    從這篇論文開始,我開始在張首晟老師的指導下,一步步走入拓撲絕緣體這個全新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拓撲學和簡單的絕緣體物理的結合即將帶來許多奇妙的新發現。期間,我在張老師指導下系統地研究了拓撲絕緣體的物理性質,並進一步把拓撲絕緣體推廣到拓撲超導體等新的拓撲量子態。   當時,我們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要找到拓撲絕緣體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材料的獨特性質。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我和張老師以及張老師的學生休斯(Taylor L. Hughes)終於從拓撲絕緣體的微觀理論中得到了正確的拓撲量子場論描述。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他在上海科學會堂的報告中預言,擁有「電子高速公路」的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為人類帶來新的半導體材料、能源材料,解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難題。摩爾定律指在價格不變情況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和性能,每隔18—24個月會提高1倍。幾十年來,全球晶片研發一直遵循摩爾定律,但如今,這一定律即將走到盡頭。這是什麼原因?
  • 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他們發明了一種全新材料,既具有強相關性電子相互作用,同時還具有拓撲特性的材料。這意味著,科學家們探索物理世界有了新平臺,更重要的是,他們為更穩定的量子計算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和拓撲絕緣體有關,發表在了《自然》的子刊《自然-物理學》上。簡單科普一下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首先,拓撲本身是個數學概念,它研究的是「不連續」的特徵。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摩爾定律認為,由於技術的進步,每過18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的數目會翻一番,性能也將提高一倍。隨著電晶體越小越密集,發熱問題也就會越突出,因此許多人預言摩爾定律將於2015年失效。而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將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
  • 張首晟:「拓撲絕緣體」讓電腦運算加速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籍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入選原因是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與拓撲絕緣體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昨日,長期研究諾貝爾獎的華中科技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楊建鄴表示,對張首晟成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熱門人物並不奇怪。1978年,15歲的張首晟被復旦大學錄取,後出國深造。他2006年提出「拓撲絕緣體」理論,次年實驗得到證實,並因此獲得「歐洲物理獎」等三大頂級獎項。「拓撲絕緣體」意義在於,可提高計算機的計算極限,「約可以提高一倍」。
  • 黃銅礦中存大量拓撲絕緣體材料
    空心標識代表該材料的晶體結構常數來自於已有的相關文獻,其它化合物的晶體結構常數來自於第一性原理結構優化。當ΔE < 0時,方形代表拓撲絕緣體,菱形代表拓撲金屬。陰影區域表示黃銅礦化合物的晶格常數在±2%範圍內與GaAs、InAs和InSb相匹配。
  • 拓撲絕緣體簡介
    0 引言拓撲絕緣體是最近幾年發現的一種全新的物質形態,現在已經引起了巨大的研究熱潮。拓撲絕緣體具有新奇的性質,雖然與普通絕緣體一樣具有能隙,但拓撲性質不同,在自旋-軌道耦合作用下,在其表面或與普通絕緣體的界面上會出現無能隙,自旋劈裂且具有線性色散關係的表面/界面態。
  • 拓撲絕緣體的一個新突破
    博科園-科學科普我們知道,材料通常被分為絕緣體和導體但有一種神奇的材料,它的內部是絕緣的,界面卻是可以導電的,這種材料被稱為拓撲絕緣體。自發現以來,拓撲絕緣體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示意圖。
  • 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劍指6G
    2020 年末,其憑藉首次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實現基於太赫茲拓撲光學的片上通信以及在特製的三維聲子晶體中首次觀測到了自旋為 1 的外爾點等重大突破,浙江大學百人研究員楊怡豪成功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 用中學生能看懂的語言講2016諾貝爾物理獎:拓撲相變與拓撲相
    Haldane 和 J.Michael Kosterlitz ,以表彰他們對「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的理論發現」。今天的文章是對這屆諾獎的一個回顧。撰文 | 滿威寧(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分校物理與天文系終身教授)受邀寫一篇希望家長看後可以用來給孩子講解的(或中學生能勉強看懂的)關於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介紹,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拓撲相變實在比細胞自噬體等要抽象複雜得多,很多人直呼「好幾個號稱說人話的版本還是看不懂。」那麼請試試這篇,讓我們一點一點來了解它。
  • ...31歲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太赫茲互聯...
    2020 年末,其憑藉首次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實現基於太赫茲拓撲光學的片上通信以及在特製的三維聲子晶體中首次觀測到了自旋為 1 的外爾點等重大突破,浙江大學百人研究員楊怡豪成功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 浙大科學家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太赫茲互聯技術劍指6G
    2020 年末,其憑藉首次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實現基於太赫茲拓撲光學的片上通信以及在特製的三維聲子晶體中首次觀測到了自旋為 1 的外爾點等重大突破,浙江大學百人研究員楊怡豪成功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 超高壓下半導體材料可變身拓撲絕緣體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13日(北京時間)報導,一個由中國吉林大學、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小組合作,通過對一種半導體施加壓力,將其轉變成了「拓撲絕緣體」(TI)。這是首次用壓力逐漸「調節」一種材料,讓它變成了拓撲絕緣狀態,也為先進電子學應用領域尋找TI材料開闢了新途徑。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上。
  • 4D超材料!拓撲絕緣體進入第四維空間
    ,被稱為拓撲絕緣體的材料也具有能夠在其表面導電的非凡特性。類似的想法是拓撲絕緣體的基礎,但是這種情況下的轉換不涉及材料的空間特性。相反,它涉及在材料中流動的電子的波函數。這些包含實際上是一個結,因此無法將拓撲絕緣體平滑地轉換為普通絕緣體。相反,該材料必須首先成為金屬。這意味著即使材料的大部分是絕緣的,它與外界的物理邊界也可以導電。
  • 【中國科學報】何珂:探秘拓撲絕緣體
    「當前在拓撲絕緣體材料研究中,理論預言了很多非常有趣的量子力學現象,但如何在實驗中得到實現和證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所做的就是瞄準這個領域最主要的問題,這有可能為未來的信息科學、能量傳輸等行業提供發展契機。」
  •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拓撲相變:開啟一個未知世界
    物質系統中,物理、化學性質完全相同,與其他部分具有明顯分界面的均勻部分稱為「相」。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陳鋼介紹,上世紀70年代,索利斯和科斯特利茨合作,在研究二維材料有限溫度下的超流體相變時,發現了「KT相變」(以兩人姓氏的首字母命名)。上世紀80年代初,索利斯等人用拓撲學原理描述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TKNN不變量。   霍爾丹之所以被授予諾獎,也與「拓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