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太赫茲互聯...

2021-01-17 網易

  31 歲的楊怡豪,負笈南洋求學之後,帶著博後期間的「顛覆級」成果,毅然選擇回到母校浙江大學工作。

  2020 年末,其憑藉首次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實現基於太赫茲拓撲光學的片上通信以及在特製的三維聲子晶體中首次觀測到了自旋為 1 的外爾點等重大突破,浙江大學百人研究員楊怡豪成功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者楊怡豪

  「光」 與 「拓撲」 是楊怡豪研究的關鍵詞,從讀博開始,楊怡豪便開始從事與光學有關的研究。博士後研究期間,楊怡豪開始選擇拓撲光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拓撲絕緣體:繼石墨烯之後的」Next Big Thing」

  拓撲,是英文單詞 Topology 的中文音譯。Topology 原本是一個數學分支,其主要研究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變化下維持不變的性質,「莫比烏斯環」 就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拓撲結構。

  

  圖 | 一種重要的拓撲學結構:莫比烏斯帶(來源:IC photo)

  在拓撲物理學中,最火熱的研究概念莫過於拓撲絕緣體,自 2007 年被發現以來,逐漸成為了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個新熱點,並被認為是繼石墨烯(201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的」Next Big Thing」,它對基礎物理的理解以及半導體器件的應用都有很大的價值。

  2016 年,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 和麥可?科斯特利茨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該領域 最簡單的應用是電子拓撲絕緣體,簡單說就是一個有特殊結構的絕緣體,表層材料經特殊處理後可允許電子通過,而其內部是絕緣體還可防止漏電,製備出的器件功耗較低,因此在半導體器件上有著潛在應用價值。

  而拓撲光學是一個新興的方向,它將拓撲自由度引入光學系統,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光的認識和利用。楊怡豪告訴 DeepTech :「其實,光學拓撲絕緣體是電子拓撲絕緣體的泛式,它將電子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運用到光學上。」

  光學拓撲絕緣體(PTI,Photonic Topological Insulators)是對電子拓撲絕緣體的模擬,最直接的性質就是作為光的 「絕緣體」—— 不透光,但是邊界卻可以導光,即可以支持一種表面波模式。

  因此,光學拓撲絕緣體能做成具有特殊功能的波導來傳遞光信號,例如有些光學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波有單向傳播的特性,所以當它遇到障礙物時不會被反射,可以用來做成對雜質和缺陷免疫的波導。

  

  圖 | 光學拓撲絕緣體,它的表面態可以對缺陷和障礙物免疫(來源:楊怡豪)

  當然以上只是光學材料的表象,更深層的物理在於其能帶的拓撲特性。雖然能帶理論早已經被引入光學,並誕生了光子晶體,但是此前人們更關注的是光子晶體能帶的特徵值、即色散曲線。直到在受凝聚態的影響之下,人們才注意到能帶的特徵向量,即本徵模式。

  首次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實驗驗證

  前文提到的諾獎得主鄧肯?霍爾丹,是最早提出光學拓撲絕緣體的科學家之一。2005 年,霍爾丹試圖將拓撲絕緣體的理論拓展到光學體系,這一大膽想法曾引起質疑與爭議,論文直到 2008 年才發表在物理學頂刊 PRL 上,光學拓撲絕緣體的理論暌違三年終於正式問世。

  2009 年,MIT 物理系科學家 Zhen Wang 和 Yidong Chong,首次通過實驗實現了二維光學拓撲絕緣體,開啟了光學拓撲絕緣體的實驗研究,相關論文發表在 Nature 上。然而,光學拓撲絕緣體的實驗研究,依然局限於二維空間,三維空間的相關研究尚屬空白。

  

  圖 | 石墨烯結構(來源:楊怡豪)

  2019 年,楊怡豪等人在 Nature 上發表文章《三維光子拓撲絕緣體的實現》 「Realiz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photon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以成功的實驗驗證了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成果,而這也是世上的首次。

  文章中,楊怡豪等人提出了寬頻帶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的設計方法,實驗中他們創造性地採用有極強雙各向異性的開口諧振器構造單元結構,實現了極寬的三維光學拓撲帶隙,並探索了一套針對於三維拓撲光學絕緣體的測試方法,進而觀測到一種關鍵特徵 —— 三維完全帶隙及二維表面狄拉克錐。

  此外,研究團隊基於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了一種可對彎折曲面 「免疫」 的新型電磁波導。楊怡豪等人在實驗中也驗證了在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表面,光能繞過拐角實現高效地傳播,這一現象被稱作 「Z 型三維世界光子的高速公路」。

  

  圖 | 表面波無障礙的繞過 Z 型拐角(來源:楊怡豪)

  文章的通信作者之一、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是楊怡豪博士時期的導師,也是後者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的推薦人之一,他對於這項研究表示:「這便是『光子高速公路』的神奇之處。在這條高速公路上,無論道路多麼曲折,光子都能一往無前。」

  在物理層面上,該成果率先把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拓展到了玻色子體系;在應用層面上,它實現了一個寬帶隙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對三維拓撲光路、光學腔、雷射等應用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該成果發表於 Nature,並被 Physics World、Phys.org、科學網、國家自然基金委等平臺報導,且入選為2019 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類)、2019 年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

  科學最後應當走向應用

  業餘的楊怡豪還是一位知乎答主,他曾回答過 「什麼是光學拓撲絕緣體」 的問題,並成為 「專業認證」 的高贊回答。對於自己的研究領域,他表示:「我個人覺得,人們已經開始對純粹的新概念有些厭倦,光學拓撲絕緣體需要找到更多更好的應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光學拓撲絕緣體已經進入下半場,未來將會有更多做應用的人加入進來。

  在拓撲光學的應用上,他已經有所建樹,其開發了基於太赫茲拓撲光學的片上通信,對於實現可集成、高穩健性、低成本、高效的太赫茲片上波導有著重要意義,有望應用於下一代 6G 移動通信網絡、物聯網、晶片內及晶片間互聯(intra-/inter-chip interconnect)和太赫茲集成電路等。

  太赫茲電磁波頻率在 0.1 至 10 太赫茲之間,隨著人們對高速通信日益增長的需求,太赫茲波由於能夠提供更寬的帶寬,也越來越被重視。

  

  圖 | 基於光學拓撲絕緣體的太赫茲通信(來源:楊怡豪)

  但是,目前的太赫茲波導難以滿足上述重大應用需求。基於此,楊怡豪等人將拓撲光學引入到太赫茲波,提出了太赫茲拓撲光學的概念,並設計實現了一種可集成、低損耗、高穩健性、低色散、單模的片上太赫茲拓撲波導。由於該波導的優良性能,研究團隊實現了高達 10 Gbit/s 的太赫茲片上通信,並進一步實現了無壓縮 4K 高清影像的實時傳輸,其開拓了太赫茲拓撲光學方向,基於拓撲光學的太赫茲器件的通信速率可進一步提高至 1 Tbit/s。該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光學期刊 Nature Photonics,對無人駕駛、精密加工、全息通信、物聯網等應用極為重要。

  下一階段,劍指 6G

  日後,其 研究 工作將圍繞針對 6G 無線通信的應用展開 ,他 想 將太 赫茲光源、探測器、天線等集成到太赫茲光學拓撲絕緣體平臺,開發出能夠產生、調製、接收、解調的太赫茲無線收發器件,實現 100 Gbit/s 以上的無線通信速度。 另一方面,針對太赫茲晶片內 / 晶片間互聯,楊怡豪將開發基於光學拓撲絕緣體的太赫茲互聯技術,實現晶片內 / 晶片間 20 Gbit/s 以上的高速通信。

  如今,楊怡豪博士結束了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博士後工作,並已回國繼續從事科研。

  NTU 的張柏樂教授,是楊怡豪的老師。 前者是 2012 年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的上榜者 ,8 年之後楊怡豪「接棒」該榜單,或許是這對師生互相致敬的最好方式。

  -End-

  責編:多加

  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劍指6G
    打開APP 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劍指6G DeepTech深科技 發表於 2021-01-12 10:42:50
  • 浙大科學家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太赫茲互聯技術劍指6G
    31 歲的楊怡豪,負笈南洋求學之後,帶著博後期間的「顛覆級」成果,毅然選擇回到母校浙江大學工作。2020 年末,其憑藉首次實驗實現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實現基於太赫茲拓撲光學的片上通信以及在特製的三維聲子晶體中首次觀測到了自旋為 1 的外爾點等重大突破,浙江大學百人研究員楊怡豪成功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 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 1月10日,國際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成功,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導中的傳輸效率,相關成果發布在《自然》上。   這項研究由浙江大學教授陳紅勝課題組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Baile Zhang、Yidong Chong課題組合作完成,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博士楊怡豪為論文第一作者,陳紅勝、Baile Zhang、Zhen Gao為共同通訊作者。
  • 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讓一束光跑出「Z」形彎道
    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讓一束光跑出「Z」形彎道  光沿直線傳播,這是寫在我們常識裡的一句話,科學家則有辦法讓光拐彎。浙江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合作,構建出世界上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在三維材料的「高速公路」上,一束光完美地跑出了「Z」字形。相關論文於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彭海琳丨拓撲絕緣體:基礎及新興應用
    作為一種全新量子物態,拓撲絕緣體的發現被認為是繼石墨烯之後的「Next Big Thing」。拓撲絕緣體對基礎物理的理解和半導體器件的應用都有巨大的價值,因而逐漸成為凝聚態物理和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受到全球科學家關注,以期解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難題,突破能源、信息等領域面臨的瓶頸。
  • 6G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太赫茲無線晶片研發成功
    為了使數據傳輸速度超過第五代(5G)電信標準,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日本大阪大學的科學家們經過兩年的設計、製作和測試,利用光子拓撲絕緣體的概念製造了一種新型晶片。研究人員表明,他們的晶片可以傳輸太赫茲波(THz),從而產生11gb/s的數據傳輸速率,能夠支持4K高清視頻的實時流媒體傳輸,並且超過了5G無線通信的10gbit/s的理論極限。
  • 拓撲激子絕緣體相研究獲進展
    >   上世紀6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Mott提出激子絕緣相,Mott提出考慮庫侖屏蔽效應,在半金屬體系中電子-空穴配對而形成激子,可能會導致體系失穩,從而在半金屬費米面處打開能隙,形成激子絕緣體狀態
  • 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成功
    人民網北京1月10日電(李依環)日前,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陳紅勝課題組成功研製出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導中的傳輸效率。研究成果今日於《自然》雜誌正式發表。
  • 浙江青年學者造出超高速太赫茲無線晶片,是實現 6G 的關鍵技術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下稱 NTU)物理學分部與應用物理系副教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2 年度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上榜者張柏樂告訴 DeepTech,他的博士後楊怡豪基於光子拓撲絕緣體的概念,聯合 NTU 以及日本大阪大學的專家研發出一款新型「拓撲保護」高速太赫茲互連晶片(下稱太赫茲晶片)。
  • 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黃琨 • 2019-12-06 11:48:29 來源:前瞻網 E2406他們發明了一種全新材料,既具有強相關性電子相互作用,同時還具有拓撲特性的材料。這意味著,科學家們探索物理世界有了新平臺,更重要的是,他們為更穩定的量子計算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和拓撲絕緣體有關,發表在了《自然》的子刊《自然-物理學》上。簡單科普一下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首先,拓撲本身是個數學概念,它研究的是「不連續」的特徵。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發現非厄米光子拓撲絕緣體拓撲相變規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胡小永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非厄米拓撲光子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在二維PT對稱構型的耦合諧振環陣列光子拓撲絕緣體中存在拓撲相變,並且揭示了產生拓撲相變的內在條件:由耦合強度與增益損耗量共同決定的解析關係。
  • 科學家利用拓撲絕緣體優化量子計算機關鍵組件!
    導讀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微軟、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對於大規模量子計算的必要組件進行了小型化處理。2006年,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一種新奇量子特性的物質狀態:拓撲絕緣體。這項研究成為了拓撲絕緣體的首個實際應用。
  • 進展|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進展
    近十幾年來,拓撲絕緣體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對於Z2拓撲絕緣體,其拓撲性質受到時間反演對稱性的保護。如果將Z2拓撲絕緣體的時間反演對稱性破壞,會形成一類新的拓撲態,即磁性拓撲絕緣體。
  • 首個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成功 有效減少光傳輸散射
    科技日報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以色列和德國科學家攜手合作,成功研製出首個光學拓撲絕緣體,這種新設備通過一種獨特的「波導」網格,為光的傳輸護航,可減少傳輸過程中的散射。科學家們表示,最新研究對光學工業的發展大有裨益。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
  • 拓撲絕緣體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拓撲絕緣體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原位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測量顯示,這些薄膜具有本徵的絕緣體特徵。三維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薄膜的實現為理論預言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巨大熱電效應、激子凝聚等新奇量子現象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是在拓撲絕緣體材料製備方面的一個重要進展。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摩爾定律認為,由於技術的進步,每過18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的數目會翻一番,性能也將提高一倍。隨著電晶體越小越密集,發熱問題也就會越突出,因此許多人預言摩爾定律將於2015年失效。而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將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發未來電子技術的新一輪革命。
  • 拓撲絕緣體的一個新突破
    但有一種神奇的材料,它的內部是絕緣的,界面卻是可以導電的,這種材料被稱為拓撲絕緣體。自發現以來,拓撲絕緣體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示意圖。通常絕緣體的導帶(conduction band)與價帶(valence band)之間存在能隙,電子無法傳導,而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存在一些位於能隙間的量子態——拓撲表面態(topological surface state),允許電子傳導。
  • 上海交大賈金鋒團隊在拓撲晶體絕緣體的拓撲超導電性研究再獲突破...
    近日,李耀義特別研究員、賈金鋒教授研究團隊在拓撲超導電性研究中再次獲得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超導針尖觀測到拓撲晶體絕緣體Sn1-xPbxTe超導能隙內有多重的束縛態,這一發現為超導拓撲晶體絕緣體存在拓撲超導電性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直接證據。
  • 拓撲絕緣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訊 日前,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博士張海軍,研究員戴希、方忠所在的T03組在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方向上取得重要突破。
  • 物理所關聯拓撲絕緣體和關聯拓撲晶體絕緣體研究獲進展
    拓撲絕緣體是當前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之一。這類材料不同於傳統的「金屬」和「絕緣體」,其體內為有能隙的絕緣態,而表面則是無能隙的金屬態。這種金屬表面態是由內在電子結構的拓撲性質決定的,受時間反演不變性的保護,因而受缺陷、雜質等外界影響較小。目前發現的和實驗研究的拓撲絕緣體大部分是半導體材料,電子間的關聯效應很小,理論分析較為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