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超材料!拓撲絕緣體進入第四維空間

2020-12-06 消防工程師獨門口訣
4D超材料的示意圖

即使是內部絕緣體,被稱為拓撲絕緣體的材料也具有能夠在其表面導電的非凡特性。如果這還不夠奇怪,那麼物理學家現在已經通過實驗證明了這種材料可以在四個空間維度上存在。來自新加坡和英國的研究人員通過將一堆電路板連接起來以表示高度互相連接的晶格來實現這一壯舉,並表示他們的方案可以擴展到五個甚至六個維度。

我們通過比較球體和甜甜圈的空間特徵,可以看出拓撲結構的重要性。我們不可能通過逐漸改變它們的形狀,來將它們彼此轉化-拉伸。擠壓或其他變形都不會使甜甜圈變成球,反之亦然。這種改變只能通過突然的,不連續的動作來實現,即插入或移除孔。

類似的想法是拓撲絕緣體的基礎,但是這種情況下的轉換不涉及材料的空間特性。相反,它涉及在材料中流動的電子的波函數。這些包含實際上是一個結,因此無法將拓撲絕緣體平滑地轉換為普通絕緣體。相反,該材料必須首先成為金屬。這意味著即使材料的大部分是絕緣的,它與外界的物理邊界也可以導電。

以前已經在二維和三維中看到了這種現象。在前一種情況下,該材料2007年首次觀察到,類似於量子霍爾效應。該材料由一個絕緣平面組成,該絕緣平面具有沿邊緣流動的一維電流。從2008年開始檢測到的後一種情況是,電流在一定範圍內流過大體積絕緣子的表面。在這兩種情況下,當電子的自旋與其在空間中傳播時的軌道運動相互作用時,都會產生電流。即使所涉及的邊緣或表面變形,這些電流也會持續存在。

超越三個維度

理論家告訴我們,拓撲絕緣子也應以更高的尺寸存在。確實,研究人員以前曾在四個維度上觀察過它們,但他們是通過將4D系統映射到2D系統來觀察的。相反,最新的工作涉及直接創建4D拓撲絕緣體,當將其限制為三個或更少的尺寸時,它將充當標準絕緣體,並且僅當擴展到第四維時才顯示出其奇異特性。

新型4D絕緣子基於伯明罕大學的漢娜·普萊斯(Hannah Price)繪製的模型,並由南洋理工大學的Yidong Chong領導的團隊通過實驗實現。為了製造絕緣體,該團隊依靠一種稱為超材料的人工構造。構建這種超材料的過程包括用電容器和電感器製造數十個電振蕩器,然後將它們安排在彼此堆疊的幾塊電路板上的網格中。Chong說,每個振蕩器的行為都像人造原子,整個系統的作用就像是晶體,電流可以流過該晶體。

兩組四個點的正方形網格。 左組在網格邊緣上有暗紅色的點,表示高電流。 正確的位置在整個過程中具有較溫和的黃色到橙色的點,表示低電流(絕緣體狀態)

波在三維超材料中流動

想法是連接振蕩器,以便它們實際上在四個維度上都具有電氣性能,即使它們實際上位於我們的3D世界中。正如Chong解釋的那樣,如果每個振蕩器僅連結到其最近的鄰居,這將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過將這些對象中的每個對象與行中的上下兩個對象連結起來,將額外的維添加到其他一維振蕩器行中。然後可以推斷這個想法,以便在3D空間中(到(六個)最近鄰居的連接)之外的連接產生的電路的行為就好像它位於4D空間中一樣。

測試預測

為了測試他們的系統,Chong及其同事通過電路發送了電壓脈衝。他們發現,當按照Price模型對電路進行布線時,這些脈衝會以波狀傳播通過連接,從而形成材料的3D「表面」,而不是在4D塊內。他們還觀察到,通過調整電路組件,它們可以使波從表面消失,從而將材料變成簡單的絕緣體。

Chong認為,科學家此前曾認為不可能通過實驗實現這種4D系統。他說:「據信這只是理論研究的領域。」 「這裡的竅門是我們不是在使用一種實際的材料,而是一種合成的材料。」

波蘭Jagiellonian大學的Krzysztof Sacha並未參與這項研究,他認為這項工作對於拓撲絕緣子的可能應用是個好兆頭,因為即使這些組件的電容和電感值不精確,其表面狀態仍保持完整。他說:「從未來的應用來看,量子系統是最重要的候選者之一,這種拓撲系統對幹擾的魯棒性非常有希望。」

普萊斯說,這項特殊的研究不會應用於量子計算機,因為所使用的超材料是純粹的經典系統,無法支持糾纏。但是她認為,這項工作為其他更高維度的系統鋪平了道路。她說:「有人建議在5D和6D中可能會發生一些非常酷的事情。」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Chris Hooley也認為該特殊系統不太可能立即應用。但他同意,從長遠來看,技術可能會受益。他指出:「受保護的表面態可能用於量子計算的一般想法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 「而且這種系統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受保護表面狀態,所以一個人永遠都不知道!」

相關焦點

  • 超高壓下半導體材料可變身拓撲絕緣體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13日(北京時間)報導,一個由中國吉林大學、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小組合作,通過對一種半導體施加壓力,將其轉變成了「拓撲絕緣體」(TI)。這是首次用壓力逐漸「調節」一種材料,讓它變成了拓撲絕緣狀態,也為先進電子學應用領域尋找TI材料開闢了新途徑。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科院外籍院士:新材料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
    圖說:新材料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網絡圖【新民晚報·新民網】主宰電子信息產業飛速發展幾十年的摩爾定律會失效嗎?昨天下午,市科協第十四屆學術年會暨第十一屆上海工程師論壇上,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在報告中預言,擁有「電子高速公路」的拓撲絕緣體將進入應用階段,為人類帶來新的半導體材料、能源材料,解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難題。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2006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提出,在碲化汞量子阱體系中可能存在無需磁場而由本徵材料能帶結構產生的拓撲絕緣態,而這種特殊的拓撲絕緣體態將引起非常有趣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該效應入選科學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突破並列第二位。
  • 拓撲絕緣體簡介
    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因為「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獲獎。本刊在2012年發表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呂衍鳳、陳曦、薛其坤的撰文《拓撲絕緣體簡介》,現整理出來以微信版(略去了參考文獻)再現讀者。
  • 黃銅礦中存大量拓撲絕緣體材料
    空心標識代表該材料的晶體結構常數來自於已有的相關文獻,其它化合物的晶體結構常數來自於第一性原理結構優化。當ΔE < 0時,方形代表拓撲絕緣體,菱形代表拓撲金屬。陰影區域表示黃銅礦化合物的晶格常數在±2%範圍內與GaAs、InAs和InSb相匹配。
  • 拓撲絕緣體的一個新突破
    但有一種神奇的材料,它的內部是絕緣的,界面卻是可以導電的,這種材料被稱為拓撲絕緣體。自發現以來,拓撲絕緣體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示意圖。圖片:Wikipedia然而,人們一直不清楚的是,拓撲絕緣材料能否在室溫下應用於現實設備。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來自東京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的科學家將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 磁性二階拓撲絕緣體
    二階拓撲絕緣體(SOTI)是拓撲材料領域新的研究熱點,與傳統的拓撲絕緣體(即一階拓撲絕緣體)不同,二階拓撲絕緣體的無能隙邊界態出現在
  • 成功揭示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
    成功揭示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Eran Lustig (物理系和固體研究所), Steffen Weimann (物理)摘要拓撲相使沿材料邊緣的保護傳輸得以實現通常,描述拓撲絕緣體的模型是二維或三維的空間晶格。然而,拓撲邊緣狀態也在具有空間維度和合成維度(對應於超冷原子的自旋模式)的網格中被觀察到,將原子模式用作合成維度來展示網格模型和空間晶格實驗無法研究的物理現象。在光子學中,具有合成維度的拓撲晶格被用來研究高維和相互作用光子中的物理現象,但迄今為止還沒有觀察到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本研究通過開展實驗演示了一種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
  • 彭海琳丨拓撲絕緣體:基礎及新興應用
    經過數十年的深入研究,拓撲絕緣體在理論基礎、材料體系、製備方法、物理性質、新型應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從紅外到太赫茲頻段的超寬頻響應使拓撲絕緣體在微電子、光電子及自旋電子學等方面具有令人矚目的應用前景。由此,系統總結拓撲絕緣體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對推動其實際應用至關重要。電子學和微電子學在20世紀取得了重大成就。
  • 祁曉亮: 我的拓撲絕緣體之路
    從這篇論文開始,我開始在張首晟老師的指導下,一步步走入拓撲絕緣體這個全新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拓撲學和簡單的絕緣體物理的結合即將帶來許多奇妙的新發現。期間,我在張老師指導下系統地研究了拓撲絕緣體的物理性質,並進一步把拓撲絕緣體推廣到拓撲超導體等新的拓撲量子態。   當時,我們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要找到拓撲絕緣體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材料的獨特性質。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我和張老師以及張老師的學生休斯(Taylor L. Hughes)終於從拓撲絕緣體的微觀理論中得到了正確的拓撲量子場論描述。
  • 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他們發明了一種全新材料,既具有強相關性電子相互作用,同時還具有拓撲特性的材料。這意味著,科學家們探索物理世界有了新平臺,更重要的是,他們為更穩定的量子計算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和拓撲絕緣體有關,發表在了《自然》的子刊《自然-物理學》上。簡單科普一下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首先,拓撲本身是個數學概念,它研究的是「不連續」的特徵。
  • 中國科學家:光子無定形拓撲絕緣體
    拓撲絕緣體是一種內部絕緣、界面允許電荷移動的材料。在拓撲絕緣體的內部,電子能帶結構和常規的絕緣體相似,其費米能級位於導帶和價帶之間。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存在一些特殊的量子態,這些量子態位於塊體能帶結構的帶隙之中,從而允許導電。
  • 拓撲絕緣體,為什麼內部是絕緣體不導電,只能在表面導電?
    最主要的例子是拓撲絕緣體,它只在表面導電,而在內部完全絕緣。拓撲絕緣子的行為類似於金屬,即表面上的銀,但在內部,它的行為就像玻璃。這些屬性是使用電子的導電性或流動來定義的,這些電子描述了它們的運動是否有高速公路或路障。拓撲絕緣體未來應用的一個主要驅動因素是自旋電子器件領域。因為這些電子一致的自旋,所有電子都在表面流動時彼此對齊。
  • 物理史上首份「拓撲圖鑑」,鋪平科學家尋找拓撲絕緣體之路
    拓撲絕緣體具有非常神奇的特質,它內部絕緣,表面導電;是導體和絕緣體兩種相反性質的結合。而且,其導電的表面態源於材料整體的內稟性質,任何雜質和缺陷都不會影響它。而物理學家卻從能帶結構、費米面、k空間等概念上思考,這對晶體的理解是整體的。因此,才導致了現在的被動局面。其實,Bernevig的方法就是把兩種認知模式結合了起來,從而提出了這套「拓撲圖鑑」。清華大學的物理學家李渭對此表示:「這絕對是一個更加有效的尋找新拓撲絕緣體的方法,我相信將會有更多的新材料問世。」
  • 量子氣體中的神秘現象:邊緣導電的拓撲絕緣體!
    導讀近日,德國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在超冷量子氣體的幫助下,對於拓撲絕緣體進行了建模,並演示了如何通過實驗方法檢測到邊緣態。相應地,物質拓撲性質的變化,就稱為「拓撲相變」。然而,拓撲相變不同於「冰與水」的普通相變。在拓撲相變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平面材料中的小「漩渦」。在低溫條件下,它們緊密地配成一對。當溫度升高時,相變就發生了:兩個渦旋彼此分離,獨自在材料中「揚帆起航」。
  • 最大能隙拓撲絕緣體
    拓撲絕緣體因存在奇異的導電的表面態,近年來在科學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二維的拓撲絕緣體在邊緣態存在一維金屬態,可以表現出自旋量子霍爾效應,故又稱為量子自旋霍爾絕緣體[4]。二維的拓撲絕緣體在邊緣態是背散射禁止的[4],因此電阻比較小。在時間反演對稱性不被破壞的情況下,二維拓撲絕緣體在邊緣態承載無電流的自旋流(圖1(a)),有望作為自旋電子器件材料。
  • 「拓撲絕緣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入選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09年,物理所方忠、戴希研究組通過理論計算首次預言了可在室溫下存在的三維強拓撲絕緣體系列材料。2010年,他們又發現在拓撲絕緣體材料(Bi2Se3, Bi2Te3 and Sb2Te3)的薄膜中通過摻雜過渡金屬元素(Cr或者 Fe)可以在沒有外加磁場的情況下實現量子霍爾效應(稱為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
  • 拓撲絕緣體的神奇世界(進階篇)
    它不依賴於局部細節,只和拓撲空間的性質有關。我們發現了哪些拓撲絕緣體材料聽了前面的介紹,讀者們一定對拓撲絕緣體有了一些理論上的理解,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下現實中的拓撲絕緣體材料。CdTe/HgTe/CdTe 量子阱是第一個被實驗驗證的二維拓撲絕緣體,它是由在兩層CdTe材料中間疊加一層HgTe構成的。由於HgTe的量子勢低於CdTe,兩種材料相鄰的界面上會形成一個量子阱,原本可以在三維空間自由移動的電子便被困在這個二維的界面上。當我們不斷增加中間HgTe材料的厚度,材料的性質就會發生改變,由一個普通的絕緣體變為一個拓撲絕緣體。
  • 拓撲絕緣體研究獲進展
    該論文第一作者,現為杜克大學博士後的楊可松解釋說,這項工作的原始思想是尋找一種簡易並有效的方法從海量電子結構資料庫中尋找拓撲絕緣體。他們通過定義負能隙表徵反轉能帶結構以識別拓撲絕緣體,並通過分析自旋軌道耦合的物理本質,進而發現拓撲絕緣體在能帶反轉點(動量空間)的能隙差值(非自旋軌道耦合和自旋軌道耦合計算之間的差值,ΔEk)隨著晶格參數的略微變化近乎不變或者變化相對較小。
  • 拓撲晶體絕緣體的拓撲超導電性研究獲得進展
    近日,李耀義特別研究員、賈金鋒教授研究團隊在拓撲晶體絕緣體Sn1-xPbxTe與超導體Pb形成的異質結中發現了超導拓撲晶體絕緣體存在拓撲超導電性的證據。拓撲超導體在體內具有全開的超導能隙,在表面具有無能隙的拓撲表面態。理論預言,在拓撲超導體磁通渦旋中能夠形成Majorana零能模,其具有非阿貝爾統計特性,適合用於構建拓撲量子比特,有望實現可容錯的拓撲量子計算。所以,拓撲超導體是目前一個非常熱門的前沿研究領域。拓撲絕緣體的拓撲表面態受時間反演對稱性保護,而拓撲晶體絕緣體的拓撲表面態受晶體對稱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