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光子無定形拓撲絕緣體

2020-12-05 量子認知

拓撲絕緣體是一種內部絕緣、界面允許電荷移動的材料。在拓撲絕緣體的內部,電子能帶結構和常規的絕緣體相似,其費米能級位於導帶和價帶之間。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存在一些特殊的量子態,這些量子態位於塊體能帶結構的帶隙之中,從而允許導電。

當前對拓撲絕緣體及其經典波類似物(例如光子拓撲絕緣子)的理解主要基於拓撲帶理論。與此相反,中國和新加坡的科學家通過實驗顯示了基於玻璃狀無定形相的光子拓撲絕緣體,其帶結構不確定。研究還發現拓撲保護的持久性與玻璃到液體的轉變密切相關。拓撲和非晶性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為新型非晶體拓撲光子帶隙材料鋪平了道路。

拓撲的範式轉換概念不僅革新了凝聚態物理,而且為光子學、力學、聲學和許多其他領域打開了全新的篇章。在光子學中,光子拓撲絕緣體(PTI)是電子拓撲絕緣子的光子類似物,已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令人興奮的光子功能。

這些拓撲系統,無論是基於凝聚態還是光子學,通常都基於基於周期性晶格的能帶結構來獲得其拓撲特性。另一方面,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沒有周期性原子晶格的光子非晶相(例如,玻璃、聚合物和凝膠)。這些無定形系統的性質取決於其原子/分子的短程連通性,而不是長程周期性。

在《光科學與應用》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由中國電子科技大學的周培恆教授和鄧龍江教授帶領的一組科學家,南洋理工大學的莊毅東教授和張百樂教授通過實驗實現了非晶態。光子拓撲絕緣體是基於Chern編號的非晶體變體。他們的研究證明了拓撲和短程有序之間的有趣相互作用,尤其是在玻璃化轉變期間。他們的工作是首次研究使用這種光子結構的非晶光子拓撲絕緣體。他們還發現,光子拓撲邊緣狀態的消失是指玻璃化轉變。這些見解對於在其他物理環境(例如聲學)中實現非晶拓撲絕緣體可能很有用。

如上圖所示,a,實驗裝置示意圖。頂板在方格中包含圓柱孔。探頭和源極天線(1和2)通過這些孔插入波導中。波導的三個側面都包裹有金屬壁,這些金屬壁充當了完美的電導體邊界。另一面被微波吸收器覆蓋。 b-e,測得的| Ez |光子晶格中的場分布。拓撲邊緣狀態從晶體PTI到非晶PTI(玻璃狀2)持續存在。

非晶態光子拓撲絕緣體由迴旋磁棒組成,迴旋棒以計算機生成的非晶晶格圖案排列並被磁偏置以破壞時間反轉對稱性。通過對銅平行板波導中的PTI執行邊緣/體傳輸和近場分布測量,可以在玻璃化轉變開始之前通過實驗驗證非晶光子拓撲絕緣體中存在穩健的拓撲邊緣狀態。通過使非晶晶格進一步變形為液體晶格,可以觀察到遷移率間隙的閉合和拓撲邊緣狀態的消失。這些科學家總結了其拓撲系統的特徵。

如下圖所示,a-b,具有不同結構相關性的粒子圖案a和相應的光子晶格b。晶格同時具有遠距離和近距離有序。玻璃狀晶格具有很強的短程有序性。液體狀晶格產生弱的短程有序。 c,用於不同晶格的對相關函數g(r),用於量化結構相關。 d,光子晶格的定位長度(黑色曲線)和透射率(紅色曲線)。橙色區域表示可以觀察到拓撲邊緣狀態的頻率窗口。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設計了具有三個優點的非晶態PTI系統:(1)非晶晶格是通過分子動力學方法生成的,可以在天然材料中實現;(2)從晶相到玻璃狀非晶態到液相相的完整映射可產生從出現到消失的整個拓撲結構評估,都清楚地體現了玻璃-液體轉變的作用;(3)可以遷移光子平臺以驗證其他非周期性光子拓撲材料。」

他們補充說:「我們的無定形光子拓撲絕緣體中短程有序支持的拓撲保護顯示出對大缺陷的出色魯棒性,例如,特徵長度的3倍和90彎曲,都可與晶體對應物媲美。」

研究人員指出,「該研究提出的方法可用於開發具有所需結構相關性的特定非晶態光子拓撲絕緣體,例如在帶隙光子晶體中研究的超均勻結構,或監測其他非周期性光子拓撲絕緣體,例如準晶體或超材料。因此,我們的發現將非常有用為研究用於新型光子器件(如拓撲隨機雷射器)的非晶態拓撲光子材料的未來工作。」

參考:Peiheng Zhou et al, Photonic amorphous topological insulator,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20). DOI: 10.1038/s41377-020-00368-7量子認知 | 簡介科學新知識,敬請熱心來關注

相關焦點

  • 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讓一束光跑出「Z」形彎道
    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讓一束光跑出「Z」形彎道  光沿直線傳播,這是寫在我們常識裡的一句話,科學家則有辦法讓光拐彎。浙江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合作,構建出世界上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在三維材料的「高速公路」上,一束光完美地跑出了「Z」字形。相關論文於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成功揭示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
    成功揭示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Eran Lustig (物理系和固體研究所), Steffen Weimann (物理)摘要拓撲相使沿材料邊緣的保護傳輸得以實現通常,描述拓撲絕緣體的模型是二維或三維的空間晶格。然而,拓撲邊緣狀態也在具有空間維度和合成維度(對應於超冷原子的自旋模式)的網格中被觀察到,將原子模式用作合成維度來展示網格模型和空間晶格實驗無法研究的物理現象。在光子學中,具有合成維度的拓撲晶格被用來研究高維和相互作用光子中的物理現象,但迄今為止還沒有觀察到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本研究通過開展實驗演示了一種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
  • 拓撲絕緣體或構建光子「高速公路」
    1月10日,中新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設計出一種特殊結構的人工電磁單元,構建出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首次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相關成果發布在《自然》上。  這條三維世界光子的「高速公路」為「Z」字形,但光子在傳播時,能夠無障礙地繞過「Z」形拐角。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發現非厄米光子拓撲絕緣體拓撲相變規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胡小永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非厄米拓撲光子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在二維PT對稱構型的耦合諧振環陣列光子拓撲絕緣體中存在拓撲相變,並且揭示了產生拓撲相變的內在條件:由耦合強度與增益損耗量共同決定的解析關係。
  • 科學網—拓撲絕緣體或構建光子 「高速公路」
    ,首次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 這條三維世界光子的「高速公路」為「Z」字形,但光子在傳播時,能夠無障礙地繞過「Z」形拐角。 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博士楊怡豪告訴《中國科學報》,他本人對拓撲光學一直很有興趣,並表示拓撲絕緣體自提出以來一直是凝聚態領域的一大研究熱點。 拓撲絕緣體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其內部表現為絕緣體,而材料表面表現為導體。
  • 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成功
    人民網北京1月10日電(李依環)日前,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陳紅勝課題組成功研製出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導中的傳輸效率。研究成果今日於《自然》雜誌正式發表。
  • 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由浙江大學教授陳紅勝課題組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Baile Zhang、Yidong Chong課題組合作完成,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博士楊怡豪為論文第一作者,陳紅勝、Baile Zhang、Zhen Gao為共同通訊作者。
  • 拓撲絕緣體,這種近乎完美的表面傳導為電子電路帶來了新希望!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前沿科技#系列徵文拓撲絕緣體是一種優異的材料,這種近乎完美的表面傳導為快速有效的電子電路帶來了希望,儘管工程師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即這些材料內部實際上是浪費的空間。2005年賓夕法尼亞大學首次發現了拓撲絕緣體,首次展示了拓撲絕緣體利用其整個足跡的方法。通過使用光子而不是電子,光子晶片有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和信息密集型應用。具有可即時重新定義邊緣的光子拓撲絕緣體將有助於解決足跡問題。能夠根據需要將這些「道路」彼此繞過,這意味著整個內部體積可以用於高效地構建數據鏈路。
  • 最大能隙拓撲絕緣體
    近些年來,一種新的晶體被發現,它的體內是絕緣的而表面可以是金屬態,這種特性是由貝裡曲率在布裡淵區域的拓撲性質決定的,因此被稱為拓撲絕緣體。不同於普通絕緣體的能帶,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或者邊緣態)存在錐狀能帶[1],這和光子的色散關係相似[2],這種能帶物質代表一種相對論準粒子,可以用狄拉克方程描述,因此被稱為狄拉克費米子[3]。
  • 拓撲絕緣體簡介
    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因為「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獲獎。本刊在2012年發表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呂衍鳳、陳曦、薛其坤的撰文《拓撲絕緣體簡介》,現整理出來以微信版(略去了參考文獻)再現讀者。
  • 首個光學拓撲絕緣體研製成功 有效減少光傳輸散射
    科技日報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以色列和德國科學家攜手合作,成功研製出首個光學拓撲絕緣體,這種新設備通過一種獨特的「波導」網格,為光的傳輸護航,可減少傳輸過程中的散射。科學家們表示,最新研究對光學工業的發展大有裨益。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上。
  • 拓撲絕緣體,為什麼內部是絕緣體不導電,只能在表面導電?
    最主要的例子是拓撲絕緣體,它只在表面導電,而在內部完全絕緣。拓撲絕緣子的行為類似於金屬,即表面上的銀,但在內部,它的行為就像玻璃。這些屬性是使用電子的導電性或流動來定義的,這些電子描述了它們的運動是否有高速公路或路障。拓撲絕緣體未來應用的一個主要驅動因素是自旋電子器件領域。因為這些電子一致的自旋,所有電子都在表面流動時彼此對齊。
  • 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劍指6G
    而拓撲光學是一個新興的方向,它將拓撲自由度引入光學系統,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光的認識和利用。楊怡豪告訴 DeepTech :「其實,光學拓撲絕緣體是電子拓撲絕緣體的泛式,它將電子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運用到光學上。」
  • 物理史上首份「拓撲圖鑑」,鋪平科學家尋找拓撲絕緣體之路
    其實,Bernevig的方法就是把兩種認知模式結合了起來,從而提出了這套「拓撲圖鑑」。清華大學的物理學家李渭對此表示:「這絕對是一個更加有效的尋找新拓撲絕緣體的方法,我相信將會有更多的新材料問世。」圖丨該團隊為判定拓撲絕緣體提出的方法步驟儘管有了「拓撲圖鑑」,科學家仍需在在實驗室繼續探索。
  • 科學:「磁拓撲絕緣體」產生自己的磁場
    狄拉克的研究工作在物理學家對二維拓撲絕緣體中電子自旋和電子行為的理解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二維拓撲絕緣體是吸引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奇異材料。電子不能流過拓撲絕緣體,但可以在「邊緣模式」高速公路上圍繞它們的一維邊緣拉鏈。
  • 我國首次實現聲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拓撲絕緣體近年來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其電子能帶結構的拓撲性質使之具有獨特的輸運特徵,有望在自旋電子學、熱電以及量子信息領域獲得應用。同時,玻色子(光子和聲子)的拓撲態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於光子,科學家相繼提出了光量子霍爾效應、光自旋量子霍爾效應和光拓撲絕緣體等理論。但由於聲子縱波偏振為零,空氣聲的拓撲態設計極為困難。
  • ...31歲浙大科學家全球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太赫茲互聯...
    楊怡豪告訴 DeepTech :「其實,光學拓撲絕緣體是電子拓撲絕緣體的泛式,它將電子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運用到光學上。」  光學拓撲絕緣體(PTI,Photonic Topological Insulators)是對電子拓撲絕緣體的模擬,最直接的性質就是作為光的 「絕緣體」—— 不透光,但是邊界卻可以導光,即可以支持一種表面波模式。
  • 浙大科學家首次突破光學拓撲絕緣體研究,太赫茲互聯技術劍指6G
    而拓撲光學是一個新興的方向,它將拓撲自由度引入光學系統,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光的認識和利用。楊怡豪告訴 DeepTech :「其實,光學拓撲絕緣體是電子拓撲絕緣體的泛式,它將電子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運用到光學上。」
  • 拓撲保護光子晶體中的光傳播
    這種材料是光子晶體,由兩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的穿孔方式略有不同。光可以以特殊的方式沿著這兩個部分之間的邊界傳播:「受拓撲保護」,因此不會在缺陷處反彈。即使邊界形成一個尖角,光線也可以毫無問題地跟隨它。AMOLF小組組長Ewold Verhagen表示:「我們首次看到這些引人入勝的光波在技術上與納米光子學相關的尺度上移動。」
  • 取出拓撲絕緣體表面態
    拓撲絕緣體輸運 毫無疑問,要說凝聚態物理過去十年最重要的物理發現是什麼,拓撲絕緣體(topological insulator, TI )一定排列前三位。我們總是能夠回憶起過去若干年張首晟老師在很多場合那激情洋溢的演講,告訴我們 TIs 在物理上是多麼有趣、應用上是多麼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