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史上首份「拓撲圖鑑」,鋪平科學家尋找拓撲絕緣體之路

2020-12-05 DeepTech深科技

如何在帶著腳鐐的情況下脫內褲?如何在吃麻花的時候不讓它散成碎屑?如何把甜甜圈變成咖啡杯?這兩個問題看似普通的益智遊戲,背後卻是一門霸佔了近期物理界頭條的前沿技術——拓撲物理學。

當一些科學家還在以「試錯」的方式苦尋新材料時,拓撲物理學家已經開始乘上了探索的高速列車。上周,《Nature》刊登的一篇論文就為我們展示了一份意義深遠的「拓撲圖鑑」,從原理上揭示了哪些材料會具有拓撲效應——這將幫助科學家深刻探索馬約拉納費米子、外爾費米子等奇異粒子——在這點上,最近關於「天使粒子」的研究成果就是在超導拓撲材料上達成的。

拓撲絕緣體具有非常神奇的特質,它內部絕緣,表面導電;是導體和絕緣體兩種相反性質的結合。而且,其導電的表面態源於材料整體的內稟性質,任何雜質和缺陷都不會影響它。

想像一種電阻值不受長度、橫截面積影響的導體;想像一臺放在你桌面的量子計算機;想像一種甚至不靠電流傳遞電信號的元件——這些就是拓撲材料在我們生活中的潛在應用。但是,由於涉及到對能級計算、對性質的構想,尋找新的拓撲絕緣體通常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圖丨二維拓撲絕緣體

然而,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Andrei Bernevig 團隊卻找到了一條捷徑。《Nature》上發表的「Topological Quantum Chemistry」一文中,他們提出了一套方法論;通過列出晶格中可能存在的能帶、對比 230 種不同的對稱性、計算化學上的成鍵軌道,找出原則上能容納拓撲狀態的材料。

該團隊表示,呈現拓撲效應的材料佔現有晶體材料的 10% 到 30%,也就是說很大一部分化合物都將是拓撲材料的候選者。Bernevig說道:「事實上,截止目前為止,我們所知道的僅僅是海量拓撲材料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材料將等待我們挖掘。」

圖丨普林斯頓大學Andrei Bernevig 團隊發表的「Topological Quantum Chemistry」一文

那麼,為什麼實際找到的材料和理論預測的數量差那麼遠呢?這是因為,在對晶格的理解上「物理學派」和「化學學派」的觀念是分離的。高中的化學知識告訴我們,晶體的連結源於單個原子間的化學鍵,這對晶體的理解是局部的。而物理學家卻從能帶結構、費米面、k空間等概念上思考,這對晶體的理解是整體的。因此,才導致了現在的被動局面。

其實,Bernevig的方法就是把兩種認知模式結合了起來,從而提出了這套「拓撲圖鑑」清華大學的物理學家李渭對此表示:「這絕對是一個更加有效的尋找新拓撲絕緣體的方法,我相信將會有更多的新材料問世。」

圖丨該團隊為判定拓撲絕緣體提出的方法步驟

儘管有了「拓撲圖鑑」,科學家仍需在在實驗室繼續探索。論文的共同作者 、馬克斯普朗克固體化學物理研究所的材料科學家 Claudia Felser 提醒到,知道物質具有一些拓撲狀態並不意味著立即能預測它的性質,材料的這些特性仍然需要被計算和測量。

除此之外,研究者面臨的另一個障礙是「強相互作用」拓撲材料。因為在絕大多數目前的研究對象中,電子相互間的靜電排斥力非常的弱,對拓撲效應影響較小;而強相互作用則會給科研工作帶來困難。

一旦解決以上問題,等待人類的將是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全新物理圖景。首個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發現者、普林斯頓大學的 Zahid Hasan 表示,數學和物理間的相互交叉是這個領域的核心,正是拓撲的極致之美與現實的可行的交融驅使著我們不斷的探索。

拓撲學是什麼?

科學家們花了這麼大力氣弄這麼一個圖鑑出來,可不是閒著沒事幹。在過去十年中,拓撲物理學正經歷著一種爆炸式發展:現在的凝聚態物理論文中,很少有標題不帶「拓撲」字樣的文章。

如果你不想錯過這些重大發現,同時希望不被媒體誤導,你一定不能錯過下面這一波科普。

在數學上,拓撲學是研究多維幾何與空間性質的一門學科,其研究對象必須在拉伸、旋轉、翻折的條件下保持等價的連通性和緊緻性;而不必考慮剪切、斷裂的情況。

通俗地舉個例子,「甜甜圈」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拓撲圖形。它中間有一個洞,當我們把甜甜圈拉伸、旋轉、翻折之後,這個洞依然存在;但如果甜甜圈被切斷了,洞就不存在了。所以,「洞」就是該環面的拓撲特徵。而嚴格地說,環面(也就是甜甜圈)的拓撲學定義是兩個圓在三維空間中的笛卡爾乘積。

圖丨環面(也就是甜甜圈)的拓撲學定義是兩個圓在三維空間中的笛卡爾乘積

在某種角度說,拓撲學也是一種從幾何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以電子為例,在奇特的量子物理世界中,電子擁有1/2自旋,對電子自旋進行360度的旋轉將得到相反的自旋方向,即電子波函數的相位改變了180度,使得之前波峰的位置變成了波谷,波谷的位置變成了波峰。如果想要使電子自旋恢復到初始狀態,還需要再轉360度。

如果從拓撲學上看這個性質,電子就像一條扭轉一圈後首位相連的莫比烏斯環。如果一隻螞蟻在莫比烏斯環上爬了一圈,它會發現自己位於出發點的對立面,若想回到初始地,它需要再爬一圈才行。這不正是電子自旋中所發生的「拓撲怪相」嗎?

圖丨電子自旋與莫比烏斯環

事實上,所有由波函數數學結構所形成的幾何空間內都存在「拓撲怪相」,就好比每個電子都是一條莫比烏斯環,帶著某些有趣的拓撲原理。

量子霍爾效應

最初,大多數物理學家研究量子概念時也沒考慮過它們的拓撲意義直到在上世紀8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David Thouless等人才意識到,拓撲理論或許能解釋當時剛剛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他們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也在去年被授予諾貝爾獎。

其實,霍爾效應在傳統電學中就已經出現。我們高中的時候就做過這樣的題:

看到這張圖你們有沒有百感交集?說白了,霍爾效應就是運動的電子會在垂直的磁場中受力,從而遵從右手定則發生偏轉,而偏轉的運動則帶來電勢差。

而在量子霍爾效應中,電子在極低溫下被約束在二維平面上運動。這時,霍爾電阻的圖像中出現了詭異的整數化量子平臺。經1985年諾獎得主Klaus von Klitzing測算後,確定該電阻值為e^2/h的整數倍,也就是元電荷的平方與普朗克常數之比的整數倍。

圖丨霍爾效應與量子霍爾效應

奇異的是,即使試驗中的金屬板遭到拉伸、旋轉、翻折,甚至存在雜質,其霍爾電阻仍然是該數值的整數倍,這是從前科學家聞所未聞的。

拉伸形變?這麼聽起來是不是感覺似曾相識?是的,正是拓撲性質在這一現象中作祟。正如電子自旋一樣,量子霍爾效應也可以被類比為一種常見的拓撲圖形——環面。在推導霍爾效應波函數時,設立的邊界條件會形成一個幾何意義上的參數空間,該參數空間在拓撲學上與環面等價。

圖丨笛卡爾坐標上的環面

從量子霍爾效應到拓撲絕緣體

可以說,量子霍爾效應是拓撲學在量子領域的「處女秀」,也是邁向現代拓撲絕緣體的第一步。

科學家很快意識到,類似的」霍爾效應」可以在不施加外部磁場的條件下實現——在某些特殊的絕緣體中,材料能通過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相互作用自己維繫磁場,使得材料表面的電子具有堅固的「拓撲保護」狀態,並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流動;最終形成表面導電、內部絕緣的「拓撲絕緣體」

拓撲絕緣體的特殊性質使其在種類繁多的導體、半導體、絕緣體材料中有著特殊的意義。

首先,「拓撲保護」是拓撲性質對其表層電流的穩定性的絕對保證,材料的表面必定是一種優良的導體,我們幾乎能夠能得到不受老化影響的、恆定不變的電流。想像一種電流絕對穩定、電阻不受長度和橫截面積影響的電路材料,工程師們是不是很激動?

除此之外,該材料的另一神奇之處是,在其表面電流中自旋方向不同的電子運動方向是相反的這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雙行道,方向不同的車輛在兩邊有條不紊的行進,而不能相互越界。

圖丨在拓撲絕緣體表面電流中,自旋方向不同的電子運動方向相反

通過控制這些這些電子的自旋,科學家能在此基礎上製造代替傳統元件的「電子自旋」材料在傳統電路中,電晶體通過電流的「開」和「關」來表示「0」和「1」的狀態,來傳輸數據。而自旋材料中,我們能把信息裝載在一個個單獨的電子之上,通過其自旋的「上」與「下」來進行運算。或許,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就是這種傳輸方式的絕佳載體。

圖丨普通材料與自旋材料的對比

而基於拓撲性質的另一項應用,則是量子計算機目前,量子計算的最大障礙是所謂的「退相干」效應任何環境的影響都可能導致量子比特的糾纏態坍塌,所以降低環境噪音是工程師的首要目標。

大家知道,量子計算機在超導電路上運行;試想,如果在拓撲絕緣體表面再附上一層超導體,我們將得到兩種超級材料的加成——急速無損耗電流+拓撲保護。在拓撲保護之下,電路的運行將比平時穩定的多,也許退相干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而且,在拓撲量子計算機中,量子比特是由一種被稱之為「任意子」(anyon)的二維準粒子構成的。對任意子的操作會在時間上形成一種編織(braid),最終成為量子計算機所需的門電路。該計算機與其他量子計算機能力相當,甚至在某些算法上還具有優勢,但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其穩定性和容錯性,因為它是基於量子比特拓撲結構來進行信息處理的。打個比方說,把兩股線剪斷之後再相互對接(拓撲量子比特退相干)比讓兩股線自然散開(其他量子比特退相干)要難得多。

圖丨拓撲量子比特的糾纏方式

其實,自旋材料和量子計算都只是拓撲絕緣體的潛在應用之一;在這種材料的奇異性質之上,它在未來還有廣闊的前景。然而,回歸拓撲本身,數學變換與物理相交融自身就是優美的,這種簡潔而內稟的美才是驅使我們探索的動力。

相關焦點

  • 祁曉亮: 我的拓撲絕緣體之路
    從這篇論文開始,我開始在張首晟老師的指導下,一步步走入拓撲絕緣體這個全新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拓撲學和簡單的絕緣體物理的結合即將帶來許多奇妙的新發現。期間,我在張老師指導下系統地研究了拓撲絕緣體的物理性質,並進一步把拓撲絕緣體推廣到拓撲超導體等新的拓撲量子態。   當時,我們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要找到拓撲絕緣體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材料的獨特性質。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我和張老師以及張老師的學生休斯(Taylor L. Hughes)終於從拓撲絕緣體的微觀理論中得到了正確的拓撲量子場論描述。
  • 物理所關聯拓撲絕緣體和關聯拓撲晶體絕緣體研究獲進展
    拓撲絕緣體是當前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之一。這類材料不同於傳統的「金屬」和「絕緣體」,其體內為有能隙的絕緣態,而表面則是無能隙的金屬態。這種金屬表面態是由內在電子結構的拓撲性質決定的,受時間反演不變性的保護,因而受缺陷、雜質等外界影響較小。目前發現的和實驗研究的拓撲絕緣體大部分是半導體材料,電子間的關聯效應很小,理論分析較為簡單。
  • 物理所成功預言一類新拓撲絕緣體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姚裕貴研究組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肖笛、張振宇研究組等合作,成功預言了一類新的拓撲絕緣體。拓撲絕緣體作為一種新奇的量子物態,自問世以來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普通絕緣體相比,拓撲絕緣體同時具有絕緣體和導體雙重性,即在塊材內部是有帶隙的絕緣態,但在表面卻存在無帶隙的金屬表面態。
  • 進展|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進展
    近十幾年來,拓撲絕緣體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對於Z2拓撲絕緣體,其拓撲性質受到時間反演對稱性的保護。如果將Z2拓撲絕緣體的時間反演對稱性破壞,會形成一類新的拓撲態,即磁性拓撲絕緣體。
  • 拓撲絕緣體簡介
    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因為「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獲獎。本刊在2012年發表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呂衍鳳、陳曦、薛其坤的撰文《拓撲絕緣體簡介》,現整理出來以微信版(略去了參考文獻)再現讀者。
  • 拓撲絕緣體研究獲進展
    該論文第一作者,現為杜克大學博士後的楊可松解釋說,這項工作的原始思想是尋找一種簡易並有效的方法從海量電子結構資料庫中尋找拓撲絕緣體。他們通過定義負能隙表徵反轉能帶結構以識別拓撲絕緣體,並通過分析自旋軌道耦合的物理本質,進而發現拓撲絕緣體在能帶反轉點(動量空間)的能隙差值(非自旋軌道耦合和自旋軌道耦合計算之間的差值,ΔEk)隨著晶格參數的略微變化近乎不變或者變化相對較小。
  • 拓撲絕緣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訊 日前,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博士張海軍,研究員戴希、方忠所在的T03組在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方向上取得重要突破。
  • 磁性二階拓撲絕緣體
    近幾年關於二階拓撲絕緣體的理論研究很多,但是其實現材料卻非常稀少,尤其是二維的二階拓撲絕緣體。因此,尋找二階拓撲絕緣體材料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當體系依舊保持絕緣相,且磁場沒有改變原有的能帶反轉,通常就可以變成二階拓撲絕緣體。這個機制可以從邊界態的角度來理解:當破壞了時間反演對稱性,一維邊緣態打開能隙,其物理本質就是在一維狄拉克模型中引入了質量項。如果質量項的正負號不同,則體系分屬不同的拓撲分類。在不同質量項的邊緣交界處,便會出現零能角落態,從而實現二階拓撲絕緣體。然後,勝獻雷等人用Kane-Mele模型驗證了以上想法。
  • 彭海琳丨拓撲絕緣體:基礎及新興應用
    作為一種全新量子物態,拓撲絕緣體的發現被認為是繼石墨烯之後的「Next Big Thing」。拓撲絕緣體對基礎物理的理解和半導體器件的應用都有巨大的價值,因而逐漸成為凝聚態物理和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受到全球科學家關注,以期解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難題,突破能源、信息等領域面臨的瓶頸。
  • 黃銅礦中存大量拓撲絕緣體材料
    當ΔE < 0時,方形代表拓撲絕緣體,菱形代表拓撲金屬。陰影區域表示黃銅礦化合物的晶格常數在±2%範圍內與GaAs、InAs和InSb相匹配。 拓撲絕緣體已成為材料研究領域中的「明星」[Nature 466, 310 (2010)],吸引著眾多科學家的目光,理論和實驗兩方面的研究工作進展都極為迅速。
  • 最大能隙拓撲絕緣體
    近些年來,一種新的晶體被發現,它的體內是絕緣的而表面可以是金屬態,這種特性是由貝裡曲率在布裡淵區域的拓撲性質決定的,因此被稱為拓撲絕緣體。不同於普通絕緣體的能帶,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或者邊緣態)存在錐狀能帶[1],這和光子的色散關係相似[2],這種能帶物質代表一種相對論準粒子,可以用狄拉克方程描述,因此被稱為狄拉克費米子[3]。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一、拓撲絕緣體簡介按照導電性質的不同,材料可分為「金屬」和「絕緣體」兩大類;而更進一步,根據電子態的拓撲性質的不同,「絕緣體」和「金屬」還可以進行更細緻的劃分。2006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提出,在碲化汞量子阱體系中可能存在無需磁場而由本徵材料能帶結構產生的拓撲絕緣態,而這種特殊的拓撲絕緣體態將引起非常有趣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該效應入選科學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突破並列第二位。
  • 取出拓撲絕緣體表面態
    拓撲絕緣體輸運 毫無疑問,要說凝聚態物理過去十年最重要的物理發現是什麼,拓撲絕緣體(topological insulator, TI )一定排列前三位。我們總是能夠回憶起過去若干年張首晟老師在很多場合那激情洋溢的演講,告訴我們 TIs 在物理上是多麼有趣、應用上是多麼可期。
  • 物理所發現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雙分量反常霍爾效應
    近年來,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自旋結構、貝裡曲率和反常霍爾效應之間的關係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個重要的實驗進展是在Cr、V等摻雜的(Bi,Sb)2Te3薄膜中觀察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針對上述(Mn,Bi)2Se3基態自旋結構方面的爭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N08組的博士生劉楠、副研究員滕靜和研究員李永慶對Mn摻雜的Bi2Se3開展了系統的薄膜製備和電子輸運性質研究。
  • 物理所預言立方對稱性破缺下的新型拓撲絕緣體材料
    拓撲絕緣體已成為材料研究領域中的「明星」,吸引著眾多科學家的目光,理論和實驗兩方面的研究工作進展都極為迅速。拓撲絕緣體是一種新奇的量子物態,具有絕緣體和導體雙重特性,通過引入超導序和鐵磁序,拓撲絕緣體可能在量子計算機和自旋電子學等領域有著潛在的廣泛應用。然而,要實現這些應用,首先需要尋找性能優良的拓撲絕緣體材料。
  • 拓撲絕緣體的一個新突破
    但有一種神奇的材料,它的內部是絕緣的,界面卻是可以導電的,這種材料被稱為拓撲絕緣體。自發現以來,拓撲絕緣體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示意圖。通常絕緣體的導帶(conduction band)與價帶(valence band)之間存在能隙,電子無法傳導,而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存在一些位於能隙間的量子態——拓撲表面態(topological surface state),允許電子傳導。
  • 【中國科學報】何珂:探秘拓撲絕緣體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何珂博士在接受採訪時這樣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言語中既有對已取得成績的自豪,又有對當下嚴峻挑戰的充分認識,更有對未來研究成果的可喜展望。何珂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日本東京大學物理系和日本東京大學物性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近年來他一直探索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二維體系的生長、電子能帶和自旋結構的觀測及人工調控。
  • 物理所提出拓撲晶體絕緣體中的d-2維邊界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理論室副研究員方辰、研究員方忠和博士研究生宋志達,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旋轉對稱性保護的三維拓撲態。這種拓撲態因具有一維拓撲表面態而區別於已知的三維拓撲絕緣體。相關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並且被選為編輯推薦。
  • 拓撲絕緣體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位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測量顯示,這些薄膜具有本徵的絕緣體特徵。三維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薄膜的實現為理論預言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巨大熱電效應、激子凝聚等新奇量子現象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是在拓撲絕緣體材料製備方面的一個重要進展。
  • 新工具可用於尋找拓撲絕緣材料
    拓撲絕緣體作為一種新奇的量子物態,自問世以來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普通絕緣體相比,拓撲絕緣體同時具有絕緣體和導體雙重性,即在塊材內部是有帯隙的絕緣態,但在表面卻存在無帯隙的金屬表面態。這種表面態是由能帶結構的內在拓撲性質所決定,受時間反演不變對稱性的保護,不容易受到缺陷、雜質等外界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