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拓撲絕緣體的人走了,為我們在巨大未知中留下一束光

2020-12-06 虎嗅APP


張首晟去世了,55歲。


如果我們冒昧地總結他的一生,有一個關鍵詞,特別醒目:天才的物理學家。


驚豔的物理少年


跟故事裡的很多天才一樣,張首晟有著驚豔的少年時光。


他1963年出生於上海,早在童年的時候,張首晟就深受啟發。小學期間正值「文化大革命」,那時候科學類書籍很少,所以家裡閣樓裡能找到的任何書籍他都會看。那裡所有的書本都是叔叔們留下的,他們研究的是人文科學。所以,儘管他父親是工程專業的,但是他早期的童年教育主要是關於人文科學的。即便後來,他也仍然非常喜歡這些學科。


15歲時恰逢高考恢復,他爸拿一套數理化叢書,讓他自學。張就這樣讀了一個暑假,本想試一下,結果就考上了——復旦物理系。


求學之路對於張來說,如同是一部快進的電影:


16歲,在復旦讀了一年,他被國家選中,公派留學;


1980年,他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留學,當時他有五年的獎學金,卻只花了三年就完成了物理學位;


20歲,取得了德國碩士。一次在德國大學城哥廷根參觀科學家墓地時,墓碑上都刻著的公式吸引了他的注意。這些簡單的公式總結了科學家們輝煌的人生,這讓他感覺到什麼叫做世界因你而美麗;


接著,他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深造,到楊振寧的門下攻讀物理學博士,24歲那年獲博士學位;


32歲,他成了史丹福大學正教授,是這所頂級學府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找到拓撲絕緣體


但這還只是開始;十幾年之後,他將做出自己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發現:找到拓撲絕緣體。


也許有人還記得2010年《生活大爆炸》裡謝爾頓為了炫耀學識而提到過「拓撲絕緣體」。片中一帶而過的名詞,在物理學屬於一個重要領域:如何使用拓撲學的數學工具來理解特殊場景下的物理世界。這個領域最初的開創者戴維·索利斯等人獲得了201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眾多物理學家認為張首晟雖是後來者,但做出的貢獻也足以得獎。



拓撲學是一個數學分支,它研究的是「不連續」的特徵。一個物體身上,大部分我們熟悉的特徵都是連續的:一個長方形可以變大一點點,變小一點點,粗一點點,細一點點。拓撲學不關心這些。但是如果我在長方形上挖洞,那麼它要麼沒有洞,要麼有1個、2個、3個……不會有4.5個洞或者1.414個洞。這樣的特徵就是拓撲學關注的。


當然現代物理學關注的不是一個東西上有幾個洞,而是遠為抽象的特徵,但這些特徵同樣不連續。張首晟在研究這些特徵的時候,成功創造出了 「拓撲絕緣體」。


設想一個有很多電子的大塊低溫薄膜,給它加上一個強磁場,它就會表現出一個奇妙的特點:只在薄膜的邊緣導電,但薄膜的中央不會導電。如果你拉伸這個薄膜,那麼產生的新邊緣也會導電,中央依然不導電;就算你往邊緣裡添加了本來足以阻斷電流的雜質,結果依然是邊緣繼續導電。


出現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邊緣被「拓撲保護」起來了;就像長方形上有幾個洞不會隨意改變一樣,薄膜邊緣的電學特徵也不會隨便改變。這個現象是量子霍爾效應的體現,很早就為人所知,只是在不太久之前才得到了拓撲的解釋。


但這個效應需要外加一個大磁場才能實現,這太麻煩了,而且在很多場合非常不切實際,無法應用。不用磁場能不能有這麼厲害的特徵?


也有,那就是理論預言的所謂「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用電子自己的自旋軌道耦合,來代替磁場的效果。而張首晟預言可以在HgTe量子阱實現這一點,並和德國團隊合作真的把它造了出來。他們得到的物質,無需外界作用自己就可實現拓撲保護效果,只在邊緣導電,內部則是絕緣體。這樣的物質,就是所謂的「拓撲絕緣體」。



這個發現在理論和應用裡都有很重要的意義,不僅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物態,為後續的眾多研究製造了新工具,而且它的獨特屬性也讓它有望在量子計算等領域大展身手。《科學》雜誌把這項工作評為2007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 ;這些成就也讓張首晟贏得了幾乎所有物理學界的榮譽:歐洲物理獎、巴克萊獎、狄拉克獎、尤裡基礎物理學,富蘭克林獎等等。


2017年,張首晟還和眾多合作者一起做出了另一個重要發現:觀測到了「馬約拉納邊界模」,它具有自己的反面還是自己的奇妙屬性。被命名為「天使粒子」的它並非一個真正的基本粒子,只是一群電子表現出了特殊特徵,但依然部分驗證了早年關於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理論預言,也對量子計算有重大啟示。這一發現引發了學界的激烈討論和繼續跟進,《自然》雜誌幾個月前才同時刊發了兩篇文章,報導兩個小組在這個領域的最新進展。


沒等到的諾貝爾獎


楊振寧曾經說,「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張首晟卻沒有等到那一天。2018年12月1日,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突然去世。南華早報公布了其家人的郵件片段,稱他是在「與抑鬱症鬥爭後……意外離世」。


我們不知道最後的時間中,張思考了什麼,又做了怎樣的抉擇。由人類巨大未知組成的夜空中,這顆流星,耀眼地划過。


張首晟說起過,他將他的發現叫做「天使粒子」的原因:「根據以往的認知,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滿正反對立的世界。有正數必有負數,有陰必有陽,有善必有惡,有天使必有惡魔。」觀測到馬約拉納費米子準粒子,就像是瞥見了另一個世界的影子,在那裡魔鬼並不存在,天使的反面依然是天使。


可惜那不是我們的世界。


張教授12月1日離世,12月6日消息公開,很快網上充滿了各種明顯不符合事實的陰謀論。


張首晟教授獲得的「歐洲物理獎」是在2010年,獎勵的是純粹的基礎物理成果。他的成就長期而言有可能在量子計算或晶片領域得到應用,但短期內並不可能,他也沒有投身於此。


張首晟並未轉行AI研究,沒有證據表明他曾遭AI成果的打擊。今年7月發表的一篇論文裡有他的名字,論文使用了機器學習的工具,但只是標準的工具應用而已,並無特別出人意料的結果。


他的去世對物理學界和家人朋友已經是沉重打擊,請不要用謠言製造二次傷害了。


相關焦點

  • 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讓一束光跑出「Z」形彎道
    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讓一束光跑出「Z」形彎道  光沿直線傳播,這是寫在我們常識裡的一句話,科學家則有辦法讓光拐彎。浙江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合作,構建出世界上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在三維材料的「高速公路」上,一束光完美地跑出了「Z」字形。相關論文於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祁曉亮: 我的拓撲絕緣體之路
    從這篇論文開始,我開始在張首晟老師的指導下,一步步走入拓撲絕緣體這個全新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拓撲學和簡單的絕緣體物理的結合即將帶來許多奇妙的新發現。期間,我在張老師指導下系統地研究了拓撲絕緣體的物理性質,並進一步把拓撲絕緣體推廣到拓撲超導體等新的拓撲量子態。   當時,我們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要找到拓撲絕緣體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材料的獨特性質。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我和張老師以及張老師的學生休斯(Taylor L. Hughes)終於從拓撲絕緣體的微觀理論中得到了正確的拓撲量子場論描述。
  • 拓撲絕緣體簡介
    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因為「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獲獎。本刊在2012年發表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呂衍鳳、陳曦、薛其坤的撰文《拓撲絕緣體簡介》,現整理出來以微信版(略去了參考文獻)再現讀者。
  • 材料人科普 諾獎中的拓撲絕緣體到底是什麼鬼?
    即使有人想回歸材料的角度,比如Bi2Se3族的拓撲絕緣體說起,然而這只是實驗上發現的一小類拓撲絕緣體,叫做「Z2三維強拓撲絕緣體」。。。看吧!很難下定義吧。本文作為小科普,選用一個折中的定義。簡言之,拓撲絕緣體的內部是絕緣體,然而表面卻有被拓撲保護的電子態。
  • 為量子計算鋪平道路!拓撲絕緣體材料突破登上《自然》
    他們發明了一種全新材料,既具有強相關性電子相互作用,同時還具有拓撲特性的材料。這意味著,科學家們探索物理世界有了新平臺,更重要的是,他們為更穩定的量子計算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和拓撲絕緣體有關,發表在了《自然》的子刊《自然-物理學》上。簡單科普一下拓撲絕緣體的概念。首先,拓撲本身是個數學概念,它研究的是「不連續」的特徵。
  • 彭海琳丨拓撲絕緣體:基礎及新興應用
    作為一種全新量子物態,拓撲絕緣體的發現被認為是繼石墨烯之後的「Next Big Thing」。拓撲絕緣體對基礎物理的理解和半導體器件的應用都有巨大的價值,因而逐漸成為凝聚態物理和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受到全球科學家關注,以期解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難題,突破能源、信息等領域面臨的瓶頸。
  • 取出拓撲絕緣體表面態
    學術界讓人感動的卻是還是有很多人在那裡孜孜不倦,以為「千裡江陵一日還」並不是痴人說夢,而是可以實現的圖畫。也許正因為有這些人,我們才能看到「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場面在眼前一幕一幕地播放與踐行。 這裡,是其中一幕。 2.
  • 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的實驗實現
    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的實驗實現   拓撲絕緣體是一類由時間反演對稱性保護的拓撲物態,因此是非磁性的。有意思的是,人們在拓撲絕緣體中期待的新奇量子效應之中的相當一部分需要引入磁有序破壞其時間反演對稱性才能出現。
  • 物理史上首份「拓撲圖鑑」,鋪平科學家尋找拓撲絕緣體之路
    想像一種電阻值不受長度、橫截面積影響的導體;想像一臺放在你桌面的量子計算機;想像一種甚至不靠電流傳遞電信號的元件——這些就是拓撲材料在我們生活中的潛在應用。但是,由於涉及到對能級計算、對性質的構想,尋找新的拓撲絕緣體通常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 成功揭示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
    成功揭示合成維度的光子拓撲絕緣體Eran Lustig (物理系和固體研究所), Steffen Weimann (物理)摘要拓撲相使沿材料邊緣的保護傳輸得以實現這些相已經在電子系統、電磁波、冷原子、聲學甚至力學中得到了證明,它們的潛在應用包括自旋電子學、量子計算和高效雷射掃描。通常,描述拓撲絕緣體的模型是二維或三維的空間晶格。然而,拓撲邊緣狀態也在具有空間維度和合成維度(對應於超冷原子的自旋模式)的網格中被觀察到,將原子模式用作合成維度來展示網格模型和空間晶格實驗無法研究的物理現象。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這樣的導電邊緣態是穩定存在的,且不同自旋的導電電子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所以信息的傳遞可以通過電子的自旋,而不像傳統材料通過電荷,不涉及耗散過程,通俗地說就是不會發熱,這一發現讓人們對製造未來新型電腦晶片等元器件充滿了希望。
  • 拓撲絕緣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訊 日前,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博士張海軍,研究員戴希、方忠所在的T03組在拓撲絕緣體的研究方向上取得重要突破。
  • 拓撲絕緣體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位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測量顯示,這些薄膜具有本徵的絕緣體特徵。三維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薄膜的實現為理論預言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巨大熱電效應、激子凝聚等新奇量子現象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是在拓撲絕緣體材料製備方面的一個重要進展。
  • 磁性二階拓撲絕緣體
    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二階拓撲絕緣體材料的搜尋方案,並以Bi/EuO材料為例做了系統的理論計算研究。以下著重討論二維體系。對於二維時間反演不變的一階拓撲絕緣體,其一維的邊緣上會出現無能隙的拓撲邊緣態,通常表現為兩條能帶的線性交叉,其交點位於邊界布裡淵區的時間反演不動點處。這樣線性交叉的邊緣態可以用一維狄拉克方程來描述。這時,可引入磁場,破壞時間反演對稱性。
  • 量子氣體中的神秘現象:邊緣導電的拓撲絕緣體!
    這些量子態可以用類似拓撲學中的虧格的整數表徵。以實的閉曲面為例,虧格就是曲面上洞眼的個數。下圖為拓撲絕緣體的能帶示意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這種邊緣態在保證一定對稱性(比如時間反演對稱性)的前提下穩定存在的,且自旋方向不同的導電電子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所以信息可以通過電子自旋傳輸,而且不像通過電荷傳輸那樣會發熱。
  • 用鐵電「場效應」拓撲絕緣體
    也因此,我們已經養成了一種條件反射:一旦有某種新的效應出現,總是會想能不能「開/關」這一效應,以控制其屬性或「場效應」,將其融入當前數位化世界之中。維基百科中列舉的此類器件已經有幾十種。事實上,我們曾經看到無數這樣的研究報導出現,且每每引起矚目、關注與效仿,雖然最終有很多讓人很high 的「開/關」都如過往煙雲消失在時間長河之中。
  • 拓撲絕緣體中兩帶模型的規範理論
    為理解這一新物態,文小剛等人提出拓撲序(topological order)的概念[8],即一種由拓撲結構而不是對稱破缺來描述的新物相;具有不同拓撲序的態必須經歷相變而實現相互轉換。拓撲序作為一個物理概念,必須有實驗上可觀測的拓撲效應。在量子霍爾效應中即表現為霍爾電導,其中分立的拓撲數導致量子化的平臺,是可觀測的拓撲效應。
  • 【中國科學報】何珂:探秘拓撲絕緣體
    在「拓撲絕緣體」這一研究方向的指引下,何珂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如今他正在與合作者努力在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實現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當前在拓撲絕緣體材料研究中,理論預言了很多非常有趣的量子力學現象,但如何在實驗中得到實現和證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所做的就是瞄準這個領域最主要的問題,這有可能為未來的信息科學、能量傳輸等行業提供發展契機。」
  • 拓撲絕緣體的邊緣無損耗傳導
    半金屬二碲化鎢的原子薄層沿著晶體邊緣的狹窄的一維通道無損傳導電,因此,這種材料是一種二階拓撲絕緣體。通過獲得這種行為的實驗證明,巴塞爾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擴大了拓撲超導候選材料庫。這一發現已經發表在《Nano Letters》雜誌上。拓撲絕緣體代表了一個關鍵的研究領域,因為它們有可能被用作未來電子學中的超導體。
  • 自然界中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
    本報訊 據《自然》網站3月8日報導,最近,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固體研究所科學家發現,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形成的拓撲絕緣體,而且比人工合成的更純淨。這一發現對建造自旋電子設備具有促進作用,並有助於設計開發用電子自旋來編碼信息的量子計算機。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納米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