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鉍烯同質結中莫爾超周期對拓撲邊緣態的調製

2021-01-21 中科院物理所

由於維度的降低,相比於三維原子晶體,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原子晶體由於獨特的蜂窩狀原子排布,展現了全新的量子特性,受到了人們極大的關注。以矽烯和鉍烯為代表的第四、第五主族單元素蜂窩狀二維材料由於擁有較大的自旋-軌道耦合,被認為是二維拓撲絕緣體的候選,表現為導電的拓撲邊緣態與面內絕緣態的共存。特別是,拓撲邊緣態中的電子對非磁性缺陷的「零背散射」使得二維拓撲絕緣體在未來「零能耗」器件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近年來,人們更進一步在多層轉角石墨烯中發現了層間相互作用可以調控石墨烯的能帶結構,使整個體系獲得更優越的量子特性。這意味著層間相互作用可以作為新的自由度對多層二維體系物性進行有效調控。然而第四、第五主族單元素蜂窩狀二維材料有異於石墨烯的面外翹曲結構,這種翹曲結構在引入大的自旋-軌道耦合的同時也帶來較強的層間雜化,使得對層間相互作用的調控變得異常艱難。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吳克輝研究組一直致力於單元素二維材料的研究,在矽烯、硼烯等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近年來,他們也開始了對多層單元素二維材料層間作用的調控研究。例如,在2018年,該研究組陳嵐研究員與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Y. Du教授以及南開大學胡振芃教授合作,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操縱技術在多層矽烯上實現了層間轉動,得到了由莫爾條紋引發的具有Kagome結構的電子勢場,從而在多層矽烯上實現了拓撲性的電子平帶(Science Advances 4, eaau4511 (2018)).

最近,陳嵐研究員、吳克輝研究員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Andrew Wee教授課題組對多層鉍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利用低溫分子束外延的生長,在高定向熱解石墨(HOPG)表面獲得了鉍的單層類黑磷結構相(BP-Bi)以及單層的蜂窩狀鉍烯相(Bismuthene)。兩種單層結構相在垂直方向堆疊形成鉍烯/類黑磷鉍(Bismuthene/BP-Bi)的同質結,由於其層間的對稱性差異(鉍烯屬於六角晶格而類黑磷鉍是長方形晶格),促成了莫爾超結構的形成。超結構的出現一方面大大的提高了層間脫耦合,使得單層鉍的拓撲性質得到很好的保留,另外一方面也帶入了隨莫爾周期變化的層間相互作用的調製。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qplus原子力顯微鏡的研究,他們發現莫爾周期對單層鉍烯的拓撲邊緣態具有調製的作用。結合nc-AFM對表面的原子翹曲的精確測量和第一性原理計算,他們解釋了這種拓撲邊緣態的調製來源於莫爾超周期中不同堆疊模式下層間相互作用的變化。

該研究不僅為第四、第五主族單元素蜂窩狀二維材料的脫耦合生長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更重要的是為二維拓撲材料在通過層間作用對物性調控的可能性提供了可靠範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6, eaba2773 (2020)。第一作者為苟健博士(原SF09組博士生,目前在Wee教授組做博士後),主要負責實驗。理論計算主要由SF09組的孔龍娟博士(已畢業,目前在南開大學做博士後)完成。合作者還包括SF10組的孟勝研究員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孫家濤教授。

該項目得到了科技部(2016YFE0202700,2016YFA02023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1761141013,11674366,11974045),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Z18007)和中科院先導專項(XDB30000000)的資助。

圖1.生長所獲得的鉍烯/類黑磷鉍同質結的實驗圖(A,B,D)和結構示意圖(B)

圖2. 鉍烯/類黑磷鉍結構的結構特徵計算(A-C)以及實驗精確測量(E-F)

圖3. 鉍烯表面的拓撲邊緣態隨莫爾超周期中不同位點變化的調製過程

編輯:米老貓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套娃嗎?你先看這個島中湖中島中湖中島

2. 都靠這位天才科學家20歲時的論文,你才能用手機拍照發朋友圈

3. 朝天空開槍,子彈掉下來還有殺傷力嗎?| No.206

4. 樂高還能懸浮在半空中?上百萬人已看懵!

5. 古裝片的射箭動作把物理學家看笑了,導演咱能不能專業點?

6. 即使被它淹沒也不會窒息,這是什麼神奇液體?

7. 數學課上撿了個橡皮,勾股定理就看不懂了

8. 物理學寫給你的情書

9. 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物理學獎的人,你卻不一定認識他

10. 媽媽問我的桌子為什麼這麼亂!

相關焦點

  • 同質結中的「超注入」現象:半導體光源迎來新機遇!
    導讀據俄羅斯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發現同質結中可產生「超注入」現象。這項發現為開發光源開闢了全新的前景。背景一種稱為「超注入」的物理效應構成了現代發光二極體(LED)與雷射器的基礎。
  • 武漢大學付磊Matter綜述:二維莫爾超晶格——青取於藍而勝於藍
    藉助周期性的莫爾圖案,莫爾超晶格會引起結構和能帶改變,從而導致一些新現象,包括莫爾聲子、莫爾激子、拓撲相變、非常規超導、莫特絕緣等。近日,武漢大學付磊教授課題組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Matter上發表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莫爾超晶格的起源與調製,以及二維材料中發現的一系列新特性,並提出了展望。
  • 哈工大(深圳): 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
    然而,在鐵電材料當中,雖然不存在D-M相互作用和磁交換作用,但是由於彈性能、靜電能和梯度能之間的相互競爭,鐵電體系也存在類似於磁性拓撲態的非平凡拓撲結構。文章系統綜述了近十年來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包括磁性/極性拓撲結構(如疇壁、麥紉、斯格明子等)的觀測以及通過外延應變、原子層厚、電場、磁場等控制其結構演變和隨之湧現的物理現象。文中首先討論了磁性金屬/氧化物薄膜和異質結中拓撲自旋結構(如:磁性斯格明子)的演變和相關功能特性(如拓撲霍爾效應)。
  • 哈工大Adv.Mater: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
    然而,在鐵電材料當中,雖然不存在D-M相互作用和磁交換作用,但是由於彈性能、靜電能和梯度能之間的相互競爭,鐵電體系也存在類似於磁性拓撲態的非平凡拓撲結構。最近的研究表明,非平凡自旋/極性拓撲結構的出現均伴隨著大量新奇的物理特性(如拓撲霍爾效應和負電容等)。
  • 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實驗上首次證實了拓撲表面態貢獻的高次諧波輻射,並揭示了其物理機制,為拓撲強場物理和強場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推動力。
  • 進展|狄拉克渦旋拓撲光腔
    拓撲光子學開始於拓撲邊緣態作為魯棒波導的發現,而另一種最常用的光學元件--光腔也可以利用拓撲缺陷態做出性能上的獨特創新。狄拉克渦旋光腔與三種商用單模半導體雷射腔的比較,這一發明符合產品的歷史趨勢,即從一維到二維,從邊發射到面發射,從周期結構到拓撲缺陷模式的發展。半導體雷射器因其體積小、效率高、壽命長、波長範圍廣、易於集成和調製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通信、加工、醫療和軍事等領域。
  • 進展 | 狄拉克渦旋拓撲光腔
    拓撲光子學開始於拓撲邊緣態作為魯棒波導的發現,而另一種最常用的光學元件--光腔也可以利用拓撲缺陷態做出性能上的獨特創新。狄拉克渦旋光腔與三種商用單模半導體雷射腔的比較,這一發明符合產品的歷史趨勢,即從一維到二維,從邊發射到面發射,從周期結構到拓撲缺陷模式的發展。半導體雷射器因其體積小、效率高、壽命長、波長範圍廣、易於集成和調製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通信、加工、醫療和軍事等領域。
  • 進展|基於Bi2O2Se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同時,基於這種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構建超導複合器件,預期可實現拓撲超導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固態量子信息與計算實驗室Q02組的博士生應江華在屈凡明特聘研究員和呂力研究員的指導下,觀測到了Bi2O2Se納米線的相干表面態,並在基於Bi2O2Se薄膜的約瑟夫森結中實現了對超流的開關控制和對超流空間分布的調控。
  • 科學家首次證實拓撲表面態貢獻高次諧波輻射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驗上首次證實了拓撲表面態貢獻的高次諧波輻射並揭示了其物理機制,為拓撲強場物理和強場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推動力。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物理》。
  • 進展|鐵磁金屬/拓撲絕緣體異質結中自旋流——電荷流轉換效率調製...
    由於拓撲絕緣體中存在強自旋-軌道耦合,從而導致「自旋-動量鎖定」狄拉克表面態的形成。當三維自旋流從相鄰鐵磁層注入到具有自旋手性結構的狄拉克表面時,通過逆埃德爾施泰因效應產生二維電荷流。自旋流--電荷流的轉換效率等於狄拉克費米子的費米速度和自旋-動量散射時間的乘積,即。
  • 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拓撲量子輸運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低維拓撲材料電子輸運與器件效應研究的前沿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廖志敏課題組率先實驗發現了狄拉克半金屬Cd3As2中外爾費米子手性反常導致的負磁電阻效應【Nature Commun.
  • 磁性二階拓撲絕緣體
    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二階拓撲絕緣體材料的搜尋方案,並以Bi/EuO材料為例做了系統的理論計算研究。以下著重討論二維體系。對於二維時間反演不變的一階拓撲絕緣體,其一維的邊緣上會出現無能隙的拓撲邊緣態,通常表現為兩條能帶的線性交叉,其交點位於邊界布裡淵區的時間反演不動點處。這樣線性交叉的邊緣態可以用一維狄拉克方程來描述。這時,可引入磁場,破壞時間反演對稱性。
  • 量子氣體中的神秘現象:邊緣導電的拓撲絕緣體!
    導讀近日,德國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在超冷量子氣體的幫助下,對於拓撲絕緣體進行了建模,並演示了如何通過實驗方法檢測到邊緣態。更進一步說,根據電子態的拓撲性質不同,「導體」和「絕緣體」還可以再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拓撲絕緣體」就是這樣劃分而來的。不同於普通絕緣體,拓撲絕緣體的內部是絕緣的,而邊界或表面卻是可以導電的。在拓撲絕緣體內部,電子能帶結構與普通絕緣體相似,其費米能級位於導帶和價帶之間。可是,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卻存在一些特殊的量子態:受拓撲保護的邊緣態。
  • 石墨烯又出新發現:能讓電子產生拓撲量子態,革命性的巨大潛力
    物質的拓撲態是一類特別耐人尋味的量子現象,研究結合了量子物理和拓撲學。拓撲量子態第一次引起公眾關注是在2016年,當時三名科學家因發現拓撲在電子材料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獎(普林斯頓大學託馬斯·D·瓊斯數學物理學教授鄧肯·霍爾丹和謝爾曼·費爾柴爾德大學物理學教授,以及大衛·索利斯和麥可·科斯特利茨)。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普林斯頓大學1909屆物理學教授阿里·亞茲達尼(Ali Yazdani)說:過去十年,人們對電子的新拓撲量子態感到非常興奮。
  • 拓撲晶體絕緣體的拓撲超導電性研究獲得進展
    近日,李耀義特別研究員、賈金鋒教授研究團隊在拓撲晶體絕緣體Sn1-xPbxTe與超導體Pb形成的異質結中發現了超導拓撲晶體絕緣體存在拓撲超導電性的證據。拓撲超導體在體內具有全開的超導能隙,在表面具有無能隙的拓撲表面態。理論預言,在拓撲超導體磁通渦旋中能夠形成Majorana零能模,其具有非阿貝爾統計特性,適合用於構建拓撲量子比特,有望實現可容錯的拓撲量子計算。所以,拓撲超導體是目前一個非常熱門的前沿研究領域。拓撲絕緣體的拓撲表面態受時間反演對稱性保護,而拓撲晶體絕緣體的拓撲表面態受晶體對稱性保護。
  • 半導體所HgTe二維電子氣邊緣態輸運的全電控制研究獲進展
    其物理起源是洛倫茲力導致溝道邊緣附近出現具有金屬特性的邊緣態。反轉能帶的半導體材料HgTe二維電子氣霍爾溝道甚至無外磁場時其邊緣也會呈現出金屬態特性,即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項工作被評為2007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之一,獲得了2010年度歐洲物理學獎。這種類金屬的邊緣態具有令人驚奇的自旋極化的特性,且由於時間反演對稱性的保護,不容易受到破壞。
  • 南科大俞大鵬團隊發表狄拉克半金屬超導電性調控研究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團隊與北京大學、荷蘭特文特大學等合作,在狄拉克半金屬-超導體異質結量子調控方面取得研究新進展,相關成果以《通過增大狄拉克半金屬約瑟夫森結的幾何尺寸將電子輸運維數降到拓撲鉸鏈態》(「Reducing Electronic Transport Dimension to Topological Hinge States by Increasing
  • Nature:WSe2/WS2超晶格中的低溫光電與磁光性質最新研究進展
    近期,美國康奈爾大學的Jie Shan課題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WSe2/WS2超晶格中的低溫光電與磁光性質最新進展,驗證了Hubbard模型在二維材料體系中的實用性。如圖1a所示,由於雙層WSe2/WS2的4%晶格失配而形成三角形的莫爾超晶格。通過調控雙層WSe2/WS2器件的偏置電壓來調控載流子濃度與填充因子,從而研究其電荷和磁性能。
  • 進展 | 磁性外爾半金屬中局域無序誘發的拓撲能帶調製效應
    對整個布裡淵區中所有佔據態電子的貝利曲率積分能夠獲得內稟的反常霍爾電導 (AHC),即反常霍爾效應內稟貢獻。內稟AHC與兩個因素密切相關:一是由費米能級EF位置決定的電子佔據情況;另一個是EF附近的能帶結構特徵。在磁性拓撲半金屬材料中,外爾點和帶能隙的節線環能夠產生拓撲增強的貝利曲率,有望產生巨大的內稟A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