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雙球微腔耦合的線性偏振單模激射研究

2020-11-27 科學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張龍、董紅星領銜的微結構光物理研究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合作,在耦合雙球微腔中獲得高品質、穩定的線性偏振單模雷射。相關研究成果作為當期封面文章發表在[Nanoscale, 12, 5805(2020)]。

 

微納結構光學微腔在微型光電子集成器件以及雷射顯示領域具有重要應用,目前已經在許多方面取得很大進展,如超靈敏傳感器、分束器、低閾值微腔雷射器以及模式數可調控微腔雷射器。作為評價微腔雷射光束質量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激射的偏振特性卻並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微納結構微腔雷射與傳統的可添加偏振片或引入偏振種子光束的傳統雷射器不同,微腔中的激射是以不具有偏振特性的自發輻射作為「種子光」,這使得激射的偏振度普遍較低。基於遊標效應既能減少激射的模式數又能對偏振方向進行一定的篩選,是提高激射偏振度的有效辦法。

 

研究團隊利用鈣鈦礦雙球微腔進行耦合,通過遊標效應成功將耦激射的偏振度從~0.2提升至0.78。當雙球微腔間距為~30 nm時,產生光場相互作用獲得了低閾值(4.09μJ/cm2)、高偏振度(0.78)的單模激射,並且該激射可以在1.4倍閾值功率泵浦下以相對強度1維持55分鐘(~7.2×104泵浦激勵循環)。此外,還分析了單個和耦合微球的模態分布,解析了耦合前後諧振的物理圖像。在遊標效應作用下,由於簡併模式的減少和TE與TM模式耦合效率的差異,激射的偏振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相關成果對於促進微納結構光學微腔雷射的基礎及應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該項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的支持。(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圖1 該工作被入選Nanoscale封面文章

 

 

圖2 雙球微腔耦合前後激射的偏振特性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單模光纖偏振模色散PMD測試
    光在單模光纖中傳輸,兩個相互正交的線性偏振模式之間會形成傳輸群速度差,產生偏振模色散。同時,由於光纖中的兩個主偏振模之間要發生能量交換,即產生模式偶合。在光纖較長時,由於偏振模隨機模偶合對溫度、環境條件、光源波長的輕微波動等都很敏感,故模式偶合具有一定隨機性,這決定了PMD是個統計量。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鈣鈦礦微腔光子-激子強耦合及雷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微腔雷射器是光子晶片的核心器件之一,設計連續光乃至電驅動微腔雷射器也就成了光電信息領域的重大挑戰。基於光子-激子強耦合效應,實現激子-極化激元的波色愛因斯坦凝聚,為發展低閾值微腔雷射器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當前,由於無機半導體材料的激子結合能較低,其激子極化激元僅在寬禁帶半導體或者造價昂貴的量子阱中結構中實現。
  • 進展|有源光學微腔強耦合下的Diabolical Point
    由於DP的拓撲相位和特殊的能量色散關係,光學結構中的DP可以為研究拓撲光學或者量子拓撲性質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時,量子點等量子光源與光學微腔的耦合可以實現電子-光子相干交換的界面,是量子信息處理的重要載體。因此,如果在有源光學微腔中實現DP,則該系統就在可擴展化量子信息處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 光子飛輪級別的克爾微腔光頻梳
    「光子飛輪」已經可以在基於飛秒鎖模雷射器的光頻梳中實現,但是其結構複雜、體積重量較大、受環境影響大,通常只能在實驗室裡運轉,且重複頻率通常限制在1GHz以下。而光學微腔中的克爾孤子光梳可以大大縮小系統的體積、提升環境適應性,有望實現現場可部署器件。然而片上光學微腔的量子噪聲極限較高,且噪聲水平進一步受到泵浦雷射器噪聲和光孤子熱穩定性限制,現有的相位噪聲和時間抖動水平無法達到「光子飛輪」級別。
  • 基於宇稱-時間對稱的單縱模光纖雷射器
    由於PT對稱機理在模式選擇方面具有顯著特性,使得其近年來在光學系統和光電系統中被廣泛研究。一個PT對稱系統通常是由兩個交叉耦合的空間子系統實現的,這兩個子系統被設計成具有相同的幾何形狀和互補的增益和損失係數。在PT對稱系統中,當PT對稱破缺時,主模和邊模之間的增益差明顯增強,從而使單模振蕩成為可能。
  • 單模直調VCSEL這些年的研究進展
    VCSEL的橫向結構形狀通常為圓形,輸出的光束圓形對稱,能夠和光纖高效耦合。此外,VCSEL腔長為一個波長量級,可以實現高調製帶寬、單縱模以及低功耗工作。蘋果、華為等手機廠商將VCSEL導入智慧型手機等消費電子,引燃了VCSEL研究和投資的新一輪熱潮。
  • 深度解析:光纖隨機雷射器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2015年,提出了基於摻雜石墨烯偏振飽和吸收特性的強度調製器思路,實現了 DFB-RFL 的單偏振脈衝產生,調製的光脈衝寬度達到亞 ns 量級。2016 年, 充分利用輸出光功率與偏振態相關的特性,提出通過偏振調控產生脈衝型光纖隨機雷射。
  • 測量保偏光纖和雙折射介質的分布式偏振串擾方法及裝置
    摘要:本發明涉及測量保偏光纖和雙折射介質的分布式偏振串擾方法及裝置,屬於光學測量技術領域;該方法包括耦合一個具有寬光譜的線性偏振光進入光學雙折射介質,產生兩個正交偏振模傳輸的信號;使兩個正交偏振模之間產生延遲,從而輸出一個調製光輸出信號;再使得兩正交偏振模相互混合;並使兩正交偏振模之間的幹涉;處理獲得的幹涉信號來識別光學雙折射介質兩正交偏振模之間偏振耦合的位置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在二維鈣鈦礦半導體螢光激射及動力學研究方面...
    比如,基於該類型鈣鈦礦混合相的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已超過20%,螢光量子產率可達80%,室溫激子極化激元效應亦被廣為報導。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張青研究員課題組基於機械剝離的純相二維鈣鈦礦薄片,報導了依賴於無機層層數(n)的雷射行為,並對內在的能量損耗物理機制進行了研究,指出雙激子俄歇複合和激子聲子耦合是主要的損耗途徑。相關工作在線發表於Adv.
  • Nature Photonics|反諧振空芯光纖的卓越偏振特性
    研究背景圖1(a)和(b)為反諧振空芯光纖和(c)保偏光纖(d)空芯光子帶隙光纖在1550nm處的偏振耦合強度對比。標準單模光纖(SSMF)在沒有受到外界擾動時,其偏振純度可以接近玻璃材料的各向瑞利散射特性所規定的極限值,例如SMF-28光纖在1550nm處其偏振耦合為3x10-8/m。然而當受外界環境擾動時,會受到強烈的偏振模耦合,從而影響器件的性能。
  •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微腔光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光學微腔可以增強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已經成為基礎光物理和光子學研究的重要平臺。長期以來,國際上主要通過建立波導模式與微腔高度局域模式的直接相互作用實現有效耦合,需要滿足相位匹配條件。
  • 具有偏振分束功能的894nm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
    基於增益腔模失諧技術以及光柵優異的光束會聚、偏振分束功能,提出一種基於非周期性亞波長光柵的894 nm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利用光柵的偏振分束功能,可使器件輸出埠的消光大於30 dB。通過改善腔模位置以及氧化孔徑,器件在20~90 ℃範圍內基本工作性能保持穩定,在85 ℃環境下工作波長滿足微型原子鐘的要求,輸出光功率為2 mW,為下一代微型原子鐘、軍事通信等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微腔光學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光子在不同光學結構之間的耦合過程必須遵循動量守恆定律,但由此限制了諸多重要的光子學應用。    光學微腔可以將光子長時間局域在很小的空間內,由於能量累積效應,極大地增強了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已經成為基礎光物理和光子學研究的重要平臺。光學微腔應用的關鍵前提是其與光波導之間的有效耦合,即能量交換。
  • 光學偏振態的判斷以及偏振態之間的轉換
    偏振態有:線偏振,部分直線偏振,圓偏振,部分圓偏振與自然光,橢圓偏振與部分橢圓偏振,判斷其偏振態主要採用偏振片(起偏器或檢偏器)和四分之一波片。偏振控制器的主要性能指標有:線性延遲性、驅動電壓、插入損耗、響應調節速度,消光比等。...消光比表徵了偏振控制器對偏振態的控制能力,一般用來表徵線型偏振控制器的性能,可以定義為期望方向光強與其正交方向光強的比值。消光比越大,得到期望輸出偏振態越好。目前己有偏振控制器的消光比達到30dB以上。偏振控制器也可以用做擾偏器,以得到高度隨機的偏振態。
  • 上海瀚宇低雙折射旋轉光纖
    在光纖拉絲過程中旋轉玻璃預製棒能夠生產具有獨特性能的光波導:所有的光纖的非一致性被沿著所有的方向平均,有效地消除了整個光纖的雙折射,總的雙折射(不是某一點或者局部的雙折射)趨近於零,同過這種方法製作的低雙折射旋轉光纖能夠保持任何的偏振態,即使在光纖被彎曲或者扭曲的情況下也有非常好的性能。
  • 基於鈣鈦礦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高帶寬量子開關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張龍研究員領銜的微結構與光物理研究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湖南大學等研究機構合作在鈣鈦礦材料量子領域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團隊創新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開關,首次將鈣鈦礦材料拓展到量子超快應用領域,通過實驗和理論驗證了超晶格微腔中的腔增強超螢光現象,並基於此現象成功實現0.1 THz的量子開關。「2020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推薦鈣鈦礦材料由於具有高振子強度,高光伏吸收以及優秀的電荷運輸性能而廣泛應用於太陽能電池和光電器件中。
  • 基於鈣鈦礦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高帶寬量子開關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張龍研究員領銜的微結構與光物理研究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湖南大學等研究機構合作在鈣鈦礦材料量子領域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團隊創新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開關,首次將鈣鈦礦材料拓展到量子超快應用領域,通過實驗和理論驗證了超晶格微腔中的腔增強超螢光現象,並基於此現象成功實現0.1 THz的量子開關。
  • 密院科研團隊在單個光學微腔中實現合成維度的反PT對稱系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萬文杰教授的科研團隊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以「Synthetic anti-PT symmetry in a single microcavity」(《在單個光學微腔中實現合成維度的反PT對稱系統》)為題發表在非厄米量子光學系統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