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微腔光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光學微腔可以增強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已經成為基礎光物理和光子學研究的重要平臺。長期以來,國際上主要通過建立波導模式與微腔高度局域模式的直接相互作用實現有效耦合,需要滿足相位匹配條件。
-
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
研究方向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目標是研究凝聚態物質中不同尺度層次,不同類型微結構組態、分布、相互作用及形成和轉變規律, 揭示它們與宏觀物理性質間的內在聯繫,並將理論研究,計算機模擬與當代先進實驗手段相結合,探索、設計和製備各種類型的微結構材料,研究其物理機制和新效應,為發展新型微結構材料奠定基礎。
-
物理學院李焱教授當選2020年度中國光學學會會士
在由中國光學學會承辦的開幕式上,公布了新當選的本年度中國光學學會會士和外籍會士名單。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院長、人工微結構與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焱榜上有名。他長期從事飛秒雷射三維微納製造和光場調控與焦場整形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飛秒雷射誘導透明材料的電離機制,提出高精度飛秒雷射加工新方法,在玻璃內部製備了高質量微納光子學元器件和光量子晶片,實現數據的高密度永久性存儲;發展了超高分辨飛秒雷射雙光子聚合方法,保持雙光子聚合的最小特徵尺度紀錄,製備了接近吸收極限的高品質光學微腔和精度遠超光學衍射極限的光子學元器件;發展了光場調控與焦場整形新手段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導讀 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
-
物理學院極端光學創新團隊彭良友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氦原子雙...
近期,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彭良友教授和龔旗煌院士團隊與德國法蘭克福大學Dörner研究組、深圳大學的姜維超助理教授、維也納工業大學Burgdörfer教授合作在氦原子雙電離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物理學院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強雷射分子隧道...
強雷射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是強場物理的基本問題,對光場調控原子分子動力學有著重要影響,比如電子關聯和高次諧波產生等。理論上精確描述在強雷射場作用下分子隧道電離是非常困難的(見下圖),人們對從分子隧道電離電子波包的特徵缺少深入認識,通常近似地認為分子隧道電離的電子波包為平面波。
-
國家重點實驗室名單
國家重點實驗室應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面向國際競爭,為增強科技儲備和原始創新能力,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含競爭前高技術研究)和基礎性工作。或在科學前沿的探索中具有創新思想;或滿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安全需求,在重大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方面成果突出;或積累基本科學數據、資料和信息,並提供共享服務,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
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自前蘇聯科學家L.V. Keldysh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以來,該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隧道電離是強場原子分子光物理以及阿秒物理的重要基石。
-
物理學院王新強、沈波、葛惟昆等在氮化物基單光子源研究中取得...
迄今為止,已有多種結構和材料體系被用於實現高品質的單光子源。III族氮化物量子點具有發光波長覆蓋面廣和振子強度大的特點,有望實現室溫應用。然而氮化物量子點系統發展至今,總會存在難以控制的微小尺寸變化,進而導致不同發射體之間發射能量的相對較大的變化。因此,利用新材料或新技術開發單光子源的基礎研究至關重要。
-
南開大學在聲學人工微結構前沿物理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以南開大學為第一研究單位、第一通信單位。 外爾點(Weyl point)是三維動量空間能帶結構的雙重簡併點,它攜帶有量子化的拓撲荷。最近,外爾費米子在外爾半金屬中被發現,並導致了一系列超常的性質,如拓撲保護的表面態和手徵反常。按照能帶的傾斜程度和能帶連接處費米面的形狀,外爾點分為第一類和第二類,其中第二類外爾點能帶色散沿一個方向強烈傾斜,並在能帶連接處具有錐型的費米面。
-
北大「飛秒-納米超高時空分辨光學實驗系統」研究...
編者按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龔旗煌院士團隊在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飛秒-納米超高時空分辨光學實驗系統」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超精細顆粒物檢測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顆粒物的高靈敏傳感檢測在環境監控、國家安全和生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肖雲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帶領的課題組成功製備了基於納米光纖陣列的全光傳感器,並將其用於大氣中超細顆粒物的檢測。
-
物理學院極端光學創新團隊彭良友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氦原子雙電離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
在第一個工作中,當考慮了光的非偶極作用以後,光壓和光子線動量對電離過程的影響便能得到精確研究,氦原子單光子雙電離時光子線動量在離子、兩個電子三者間如何轉移和分配是一個重要問題。團隊利用新開發的包含非偶極效應的全維含時薛丁格方程計算程序,精確計算了氦原子單光子雙電離過程中的離子、電子在雷射偏振方向所獲得的動量及能量的一階微分譜,其結果與德國合作組的實驗測量數據高度吻合。
-
基於雙球微腔耦合的線性偏振單模激射研究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張龍、董紅星領銜的微結構光物理研究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
-
...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隧道電離研究新進展
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自前蘇聯科學家L.V. Keldysh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以來,該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隧道電離是強場原子分子光物理以及阿秒物理的重要基石。
-
物理學院馬仁敏課題組與合作者實現高性能鈉基等離激元波導與雷射
,因其對光場具有亞波長尺度的約束能力和突破衍射極限的傳輸特性,在微納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超分辨成像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對於微納光子器件及集成晶片來說,尋找光頻段低損耗的金屬材料成了該領域研究人員多年來努力的目標。近日,北京大學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馬仁敏課題組與南京大學朱嘉、周林、祝世寧研究團隊,喬治亞理工蔡文杉等研究組合作,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鈣鈦礦微腔光子-激子強耦合及雷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微腔雷射器是光子晶片的核心器件之一,設計連續光乃至電驅動微腔雷射器也就成了光電信息領域的重大挑戰。基於光子-激子強耦合效應,實現激子-極化激元的波色愛因斯坦凝聚,為發展低閾值微腔雷射器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當前,由於無機半導體材料的激子結合能較低,其激子極化激元僅在寬禁帶半導體或者造價昂貴的量子阱中結構中實現。
-
物理學院在正交雙色光場下原子電離過程的非絕熱效應方面取得重要...
在強飛秒雷射脈衝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電子的隧穿電離通常是各種強場現象的第一步,而這個過程通常被認為是絕熱發生的。強場物理中的很多實驗都依賴於這個絕熱隧穿模型去解釋相應的測量結果。但是,絕熱模型的適用範圍,以及在當前許多實驗中電子的隧穿過程是否存在非絕熱效應,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發現非厄米光子拓撲絕緣體拓撲相變規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胡小永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非厄米拓撲光子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在二維PT對稱構型的耦合諧振環陣列光子拓撲絕緣體中存在拓撲相變,並且揭示了產生拓撲相變的內在條件:由耦合強度與增益損耗量共同決定的解析關係。
-
上海光機所等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張龍、董紅星領銜的微結構光物理研究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湖南大學等機構合作在超晶格微腔量子應用領域研究中取得進展,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開關,首次將鈣鈦礦材料拓展到量子超快應用領域,通過實驗和理論驗證了超晶格微腔中的腔增強超輻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