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院極端光學創新團隊彭良友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氦原子雙...

2020-11-24 北大新聞網

近期,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彭良友教授和龔旗煌院士團隊與德國法蘭克福大學Dörner研究組、深圳大學的姜維超助理教授、維也納工業大學Burgdörfer教授合作在氦原子雙電離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當前,多個實驗室和重大科學設施致力於產生各種新型光源,包括自由電子雷射和臺式超短強雷射脈衝,利用這些光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很多嶄新的物理機制不斷被人們發現和認識。隨著光源和探測技術的發展,大光子能量下的光電離過程成為新的研究對象,當光子波長和電子運動尺度可比擬時,非偶極效應將不可忽略,為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帶來了新的挑戰。另外,在強XUV脈衝作用下的理論計算在穩定性和複雜度方面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彭良友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長期致力發展系列數值方法精確求解少電子原子分子體系的含時薛丁格方程,開發了數套大規模並行計算程序,部分程序的運行效率和計算精度達到了業界領先水平。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此次他們將氦原子雙電離的程序分別拓展到能精確處理任意偏振光下電離時的非偶極效應以及高強度XUV脈衝下的雙電離過程。

理論預測的兩個電子和離子所獲得的線動量隨光子能量的變化與實驗測量的比較

在第一個工作中,當考慮了光的非偶極作用以後,光壓和光子線動量對電離過程的影響便能得到精確研究,氦原子單光子雙電離時光子線動量在離子、兩個電子三者間如何轉移和分配是一個重要問題。團隊利用新開發的包含非偶極效應的全維含時薛丁格方程計算程序,精確計算了氦原子單光子雙電離過程中的離子、電子在雷射偏振方向所獲得的動量及能量的一階微分譜,其結果與德國合作組的實驗測量數據高度吻合。進一步的分理論分析表明,雙電離的電子動量-能量線性關係與氫原子的既有相似之處,也有電子關聯帶來的重要影響,並且進一步觀察到了離子的動量與光子的動量反向這一反常現象。這一工作開啟了多電子體系中的光子線動量轉移和分配的研究,近期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Si-Ge Chen, Wei-Chao Jiang, S. Grundmann*, F. Trinter, M. S. Schoeffler, T. Jahnke*, R. Dorner, Hao Liang, Mu-Xue Wang, Liang-You Peng*, and Qihuang Gong, Phys. Rev. Lett. 124, 043201 (2020)】,物理學院光學所碩士生陳思格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在第二個工作中,研究團隊與合作者一起,利用推廣優化後的氦原子雙電離程序,在理論上預言了單個超短強XUV雷射脈衝與He原子相互作用時在雙光子雙電離譜中將會出現一種新奇的雙電子波包幹涉現象。研究團隊在他們前期雙電離的虛序列圖像下【Wei-Chao Jiang,et al.,Phys. Rev. Lett. 115, 153002 (2015)】,進一步加上強場近似的思路,建立了相應的半解析模型,明確解釋了導致雙電子能譜中幹涉結構的物理機制。他們系統的理論研究表明,這種雙電子能譜上新型的網格狀幹涉結構,與超短強XUV雷射脈衝下的動態幹涉效應、雙電離的多電離通道,以及兩電子的交換對稱性等密切相關。他們的研究表明,與單電離過程中的動態幹涉相比,雙電離中動態幹涉出現的條件更為寬鬆,為動態幹涉在實驗上的驗證提供了新的可能。該工作近期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Wei-Chao Jiang*, Si-Ge Chen, Liang-You Peng*, and Joachim Burgdörfer, Phys. Rev. Lett. 124, 043203 (2020)】,深圳大學青年助理教授姜維超為第一作者,部分工作在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課題的支持下完成。

氦原子在參數各異的XUV雷射脈衝作用下的雙電子聯合能譜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極端光學協同創新中心等的重要支持。

論文原文連結: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4.043201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4.043203

相關焦點

  • 物理學院極端光學創新團隊彭良友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氦原子雙電離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
    在第一個工作中,當考慮了光的非偶極作用以後,光壓和光子線動量對電離過程的影響便能得到精確研究,氦原子單光子雙電離時光子線動量在離子、兩個電子三者間如何轉移和分配是一個重要問題。團隊利用新開發的包含非偶極效應的全維含時薛丁格方程計算程序,精確計算了氦原子單光子雙電離過程中的離子、電子在雷射偏振方向所獲得的動量及能量的一階微分譜,其結果與德國合作組的實驗測量數據高度吻合。
  • 物理學院彭良友副教授和龔旗煌院士在Physics Reports發表長篇綜述...
    近期,國際公認的物理學界頂尖綜述期刊之一的Physics Reports在線發表了物理學院「超快光物理與介觀光學創新群體」彭良友副教授和龔旗煌院士撰寫的阿秒物理方面的長篇綜述文章【Liang-You Peng*, Wei-Chao Jiang, Ji-Wei Geng, Wei-Hao Xiong, and Qihuang Gong*, 「Tracing and controlling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實驗上測量了800nm和400nm圓偏振雷射與Xe原子相互作用的多光子電離過程,通過冷靶電子離子動量譜儀,實現光電子能譜和動量譜的高精度測量。實驗上,他們發現在400nm波長條件下,測量到可分辨多光子特徵的電子能譜和動量譜結構,如圖1(a)。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物理學院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強雷射分子隧道...
    強雷射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是強場物理的基本問題,對光場調控原子分子動力學有著重要影響,比如電子關聯和高次諧波產生等。理論上精確描述在強雷射場作用下分子隧道電離是非常困難的(見下圖),人們對從分子隧道電離電子波包的特徵缺少深入認識,通常近似地認為分子隧道電離的電子波包為平面波。
  •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
    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自前蘇聯科學家L.V. Keldysh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以來,該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隧道電離是強場原子分子光物理以及阿秒物理的重要基石。
  • 物理學院在正交雙色光場下原子電離過程的非絕熱效應方面取得重要...
    強場物理中的很多實驗都依賴於這個絕熱隧穿模型去解釋相應的測量結果。但是,絕熱模型的適用範圍,以及在當前許多實驗中電子的隧穿過程是否存在非絕熱效應,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現代光學研究所「極端光學研究創新團隊」的彭良友副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強雷射作用下電子的非絕熱隧穿效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超精細顆粒物檢測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顆粒物的高靈敏傳感檢測在環境監控、國家安全和生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肖雲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帶領的課題組成功製備了基於納米光纖陣列的全光傳感器,並將其用於大氣中超細顆粒物的檢測。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實現常溫下對谷極化發光的高效調控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呂國偉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等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發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利用掃描探針操控納米顆粒組裝成超小型手性光學天線,實現在常溫下對單層二硫化鉬谷極化發光偏振度與輻射方向的高效調製。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 微觀粒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是描述粒子複雜動力學行為中最基本的兩個物理量,這兩個角動量之間的耦合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應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可以分為自旋-軌道轉換和軌道-自旋轉換。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發現非厄米光子拓撲絕緣體拓撲相變規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胡小永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非厄米拓撲光子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在二維PT對稱構型的耦合諧振環陣列光子拓撲絕緣體中存在拓撲相變,並且揭示了產生拓撲相變的內在條件:由耦合強度與增益損耗量共同決定的解析關係。
  • 中科院院士龔旗煌最新解讀,一文讀懂光子產業的布局與未來
    而這句話,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旗煌在接受採訪時最喜歡引用的一句話。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的龔旗煌,出生於福建省莆田市,為人隨和、謙虛,學術造詣深厚。1983 年,他從北大物理系本科畢業後,留在本系開始研究生階段學習;1988 年,他以中英聯合培養博士生身份,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之後獲北大物理學博士並任教授,在 201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旗煌長期從事非線性與量子光學、時空小尺度光學前沿研究。
  • 物理學院李焱教授當選2020年度中國光學學會會士
    在由中國光學學會承辦的開幕式上,公布了新當選的本年度中國光學學會會士和外籍會士名單。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院長、人工微結構與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焱榜上有名。他長期從事飛秒雷射三維微納製造和光場調控與焦場整形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飛秒雷射誘導透明材料的電離機制,提出高精度飛秒雷射加工新方法,在玻璃內部製備了高質量微納光子學元器件和光量子晶片,實現數據的高密度永久性存儲;發展了超高分辨飛秒雷射雙光子聚合方法,保持雙光子聚合的最小特徵尺度紀錄,製備了接近吸收極限的高品質光學微腔和精度遠超光學衍射極限的光子學元器件;發展了光場調控與焦場整形新手段
  •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光學學科誠聘英才
    上世紀90年代,超快速雷射光譜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開展飛秒雷射技術、超快雷射光譜研究,是國家級重大共享開放科研平臺、國際知名的超快研究中心,也是中山大學光學工程學科的發祥地。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光學學科發展迅猛。在物理學院確定的「3+2+3」的學科發展格局中,光學學科是「3」個傳統優勢學科之一,包括長江學者與傑青、青年長江與優青等教授/副教授20餘人。
  • 物理與天文學院致遠講席教授張衛平當選2018年中國光學學會會士...
    2018年10 月11日, 2018亞洲光電子會議(Photonics Asia 2018 )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致遠講席教授張衛平當選為2018年中國光學學會會士。開幕大會上,中國光學學會秘書長劉旭教授宣布了新當選的會士名單。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副校長龔旗煌院士為新增會士代表授牌。
  • ...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隧道電離研究新進展
    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自前蘇聯科學家L.V. Keldysh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以來,該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隧道電離是強場原子分子光物理以及阿秒物理的重要基石。
  •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微腔光學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光子在不同光學結構之間的耦合過程必須遵循動量守恆定律,但由此限制了諸多重要的光子學應用。    光學微腔可以將光子長時間局域在很小的空間內,由於能量累積效應,極大地增強了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已經成為基礎光物理和光子學研究的重要平臺。光學微腔應用的關鍵前提是其與光波導之間的有效耦合,即能量交換。
  • 中科大完成氦原子雙激發動量依賴特性的實驗測量
    人民網合肥11月19日電 目前,中國科大徐克尊教授領導的原子分子物理實驗組在氦原子雙激發過程動力學關聯效應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測量了各種光學允許和光學禁戒的雙電子激發過程的動量轉移依賴特性,定量地給出各種躍遷參數,並對雙激發態的波函數做出了檢驗,從而為研究原子分子中電子關聯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實驗手段。
  • 顧敏院士受聘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院首席顧問
    校長周玉向顧敏院士頒發首席顧問聘牌。  副校長丁雪梅、安實代表學校感謝顧敏院士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科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希望顧敏院士在受聘首席顧問後能夠充分施展才華,發揮學科帶頭人作用,按照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目標和要求,推動哈工大物理學科取得更多新突破、新成果,學校將在政策、資金和平臺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
  • 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學院教授馮端逝世
    中國江蘇網訊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
  • 北大「飛秒-納米超高時空分辨光學實驗系統」研究...
    編者按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龔旗煌院士團隊在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飛秒-納米超高時空分辨光學實驗系統」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