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

2020-11-22 中國高校之窗

研究方向

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目標是研究凝聚態物質中不同尺度層次,不同類型微結構組態、分布、相互作用及形成和轉變規律, 揭示它們與宏觀物理性質間的內在聯繫,並將理論研究,計算機模擬與當代先進實驗手段相結合,探索、設計和製備各種類型的微結構材料,研究其物理機制和新效應,為發展新型微結構材料奠定基礎。 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介電體微結構材料和物理,納米結構材料和物理,非平衡條件下物質聚集、組裝和調控的動力學過程,軟凝聚態物質物理學,計算物理與材料設計,固體中強關聯、相變和相關的微結構物理等。

項目成果

實驗室自建設以來,已承擔或正在承擔的包括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省部級科技項目,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等共計260餘項;已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3000餘篇。實驗室鼓勵在國際上影響大的學術期刊上發表具有原始性創新的高水平論文,特別是在黃土地上出高水平論文。實驗室於1994年在《Nature》上首次發表論文,實現了零的突破,隨後又連續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3篇;2000年到2005年又有長足進步,在《Phys. Rev. Lett.》期刊上發表論文37篇。實驗室共獲得國家級獎11項,省、部級獎48項,出版學術專著53部,獲發明專利17項,其中美國授權專利1項。   

「介電體超晶格研究」是實驗室近年來取得突出成果的課題,逐步建立了介電體超晶格的理論體系,在實驗上揭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也隨之逐步提高。特別是非線性光子晶體中全新光子雙穩機制的提出,準周期光學超晶格中耦合參量過程的發現和離子型聲子晶體長波光學性質的研究等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在《Science》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在國內外引起重要反響。目前,對於介電體超晶格及其微結構的研究不僅在基礎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而且根據準位相匹配原理設計出來的光學超晶格材料已能實現多基色輸出,為全固態白光雷射器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旋輸運和巨磁電阻理論」是凝聚態物理學的國際前沿研究課題,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前景兩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多年來,該課題通過運用量子統計的格林函數方法,建立了一個適用於任意厚度屬薄層的統一電導公式,實現了半經典和量子理論的聯繫,並首次實現了無可調參數mSXW理論和實驗結果的定量一致。他們還提出了一個雙交換機理和非磁無序相結合的理論模型,對於摻雜錳氧化物在居裡溫度附近的金屬—絕緣體轉變和龎磁電阻機理的研究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該方向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系列創造性成果,獲得200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基於半導體量子結構的納電子和光電子集成是21世紀新一代半導體器件的核心,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硬體基礎。「有序可控矽量子結構的構築原理與光電子特徵」是該領域研究的國際前沿。該方向的研究以矽、鍺材料作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利用異質結界面能縱向限制晶化原理,由包含在多層結構中超薄非晶矽或鍺層的再結晶過程,製備尺寸可控、縱向有序的矽、鍺量子點陣列的新方法。他們在實驗上揭示了鑲嵌型nc-Si/SiNX、nc-Ge/SiNX有序量子結構中由量子尺寸效應導致的光致和電致發光特性,在國際上被認為是實現矽基發光的五種途徑之一。該系列研究獲得了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新型氧化物磁製冷工質與隧道型磁電阻材料」以錳鈣鈦礦氧化物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延伸到納米結構鐵氧體中。該研究課題針對國際上以金屬、合金為室溫磁製冷工質的缺點,另闢蹊徑研究磁性氧化物的磁熵變。他們首先發現了錳鈣鈦礦具有高的磁熵變,而後又系統研究了離子代換、顆粒尺寸對錳鈣鈦礦氧化物的居裡溫度、磁熵變以及相關的磁性能與電性能的影響,研究了電荷有序到無序的一級相變導致的巨磁熵變,研究了雙鈣鈦礦、層狀錳鈣鈦礦氧化物的多種優異物理性質,豐富了磁製冷工質的研究範疇,使得錳鈣鈦礦氧化物成為新型的高溫磁製冷工質材料。 這些研究結果獲得了200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鐵電薄膜及配套氧化物電極材料的研究」對於矽微電子和光電子器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課題在BLT和SBT的研究中,提出缺陷電荷對鐵電疇壁釘扎和疇壁在電場協助下解脫釘扎相互競爭的物理模型,解釋了薄膜的疲勞特性,為改進其抗疲勞性能提出了新思路,使得製備出的SBT和BLT薄膜性能指標達到了當時報導的最好水平。該課題組還發展了用呈金屬導電性的鈣鈦礦結構氧化物薄膜作為PZT和商業化的Pt鍍層矽襯底之間的過渡層來延長PZT疲勞壽命的界面工程學方法,闡明了其微觀機制,獲得了抗疲勞壽命和保持性能達到存儲器實用水平的PZT系列薄膜。這些系列性研究成果獲得了200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此外,實驗室在納米材料和團簇物理,非平衡態物質聚集、軟凝聚態與生物物理,高溫超導和強關聯研究以及計算凝聚態物理和材料設計等方面還湧現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發展定位

實驗室奉行「圍繞中心、著眼未來、強化共生、促進凝聚」的戰略管理思想,堅持「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方針,力爭把實驗室建設成科學研究基地,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和學術交流的中心,以各種模式推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如90年代初,實驗室聯合了復旦大學應用表面物理、山東大學晶體材料、上海技物所紅外物理、物理所表面物理、半導體所半導體超晶格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發起建立了「凝聚態物理及其相關學科重點實驗室聯合網絡系統」, 現在已發展到13個成員實驗室,在國內首創了一種新型的多學科、跨系統、交叉綜合的科學研究組織模式。實驗室還通過開放課題,資助國內外優秀青年研究人員來實驗室工作,並與國際上二十多個實驗室保持較為密切的科研合作、學術交流和人員往來。

相關焦點

  • 春天裡在黃土地上生根、發芽、成長(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實驗室...
    1984年,中央決定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以及建設國家重點實驗,這為在高校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條件,極大的激勵了高校師生。我所在的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實驗室成為國家計委決定建設的首批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使我感到自己的學術設想有了實現的客觀條件。
  • 國家重點實驗室名單
    國家重點實驗室應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面向國際競爭,為增強科技儲備和原始創新能力,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含競爭前高技術研究)和基礎性工作。或在科學前沿的探索中具有創新思想;或滿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安全需求,在重大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方面成果突出;或積累基本科學數據、資料和信息,並提供共享服務,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 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實驗班教學改革紀實
    這是中科院院士、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主任邢定鈺對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實驗班(以下簡稱「南大實驗班」)的評價。  自2009年創建以來,南大實驗班已經培養出近百名博士。據統計,第一屆南大實驗班中來自物理學院的27名同學,近一半只用4年就取得博士學位,超過10%獲得南大優秀博士生畢業論文,表現遠優於普通培養模式。
  • 微結構電磁功能材料省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大同大學
    中國高校之窗微結構電磁功能材料省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大同市重點實驗室),依託於凝聚態物理學科省重點建設學科建設,學科基地是山西大同大學固體物 理研究所,下設7個實驗室單元、1個資料室、一個科研人員辦公室。實驗室現有科研用地合計1018.37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289.24萬元。
  • 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排名,這25所大學科研實力最強
    目前中國一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700個左右,其中依託高校為主體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共只有180個左右,目前中國有高等院校2000多所,所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於高校來說是個非常稀缺的資源,一所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絕對能夠反映出這個大學的科研實力。
  • 南京大學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
    日前,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漱明、張利劍、王振林、祝世寧等與合作者在最新一期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Metalens-array-based high-dimensional and multi-photon quantum
  • 從國家實驗室來看高校的發展:有些大學比你想像的要好!
    我國最早的國家實驗室幾乎都是依託中科院以及其相關研究所和單位建立的,最早的5所於2000年前就已完工,其中最早的一所是1984年就開始籌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高校方面,一般的985或者211大學都會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但是很少有大學具有國家實驗室。
  • 「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論證
    「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專家論證會日前召開。我校副校長蔣昌俊、校長助理吳廣明參加會議。蔣昌俊代表學校致辭。      專家組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雷射等離子體研究所王世績院士、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所長兼黨委書記李儒新研究員、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陸衛研究員等7位專家組成,匯集了國內從事先進微結構材料設計、製備、表徵及應用研究的一流專家學者。
  • 新華網名校公開課|今晚19:30,祝世寧院士談光學微結構研究與南京...
    你聽過光學微結構研究與南京大學的「前世今生」嗎?你想知道南京大學微結構科學開拓起源嗎?你想掌握光子器件與現代光量子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資訊嗎?5月12日(今晚)19:30-20:30,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祝世寧將帶來線上報告「光學微結構研究:回顧與展望」,與你一覽基礎學科的魅力,快來解鎖今日份的名校公開課吧!內容介紹四十年前,南京大學從研究非線性光學晶體中鐵電疇結構的調控開始,開拓了微結構科學的研究方向,發展出了介電體超晶格等不同功能的微結構材料體系。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勇、肖敏課題組與胡小鵬、祝世寧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吳東教授合作,利用飛秒雷射電疇擦除技術首次成功製備出三維非線性光子晶體,並演示了三維準相位匹配的雷射倍頻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學研究組就採用晶體生長條紋技術生長出具有周期電疇結構的鈮酸鋰晶體, 研製出一維光學超晶格(非線性光子晶體), 實驗驗證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布洛姆勃根的準相位匹配原理,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 開啟了一維非線性光子晶體在雷射變頻、量子光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煒到長春應化所交流
    11月30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煒到該所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王煒做客「應用化學系列講座」,以「蛋白質摺疊、聚集動力學和相關應用研究」為題作了學術報告。
  • 陳延峰:以一流實驗室建設支撐一流學科建設
    ​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多年來,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和實驗室建設上取得了一些成績。根據學校安排,我代表實驗室做這次經驗交流。    陳延峰作經驗分享(王紅兵攝影)  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第一批建立的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1984年開始籌建,1987年通過國家驗收。
  • 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城市排名,西安武漢南京瀋陽蘭州牛
    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可以作為一個衡量依據。一、 目前中國已經建成的國家實驗室共有4個,它們分別是:1 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2 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 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3 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 近代物理研究所(蘭州)4 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
  • 固體所微結構分析實驗室
    固體所微結構分析實驗室
  •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南京大學馮端院士逝世
    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化學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儀器配置清單揭曉!
    材料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儀器配置清單出爐(點擊查看詳情)」一文的探討,繼續為大家盤點分析我國化學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儀器配置清單。據統計,我國化學領域目前共有2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歸教育部、中國科學院、江蘇省科技廳等3個部門。
  •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微腔光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肖雲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課題組提出混沌輔助的光子動量快速轉換的新原理,實現了超高品質因子光學微腔和納米尺度波導的超寬帶耦合,突破了微納光學器件近場耦合需要相位匹配即動量守恆的限制。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團隊實驗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 《自然-光子學》子刊網頁截圖中新網南京9月3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還是二者的疊加?3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日前成功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該項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延遲選擇實驗中實現量子波粒疊加的藝術圖。
  • 嗚呼哀哉: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逝世,享年83歲!
    閔乃本院士曾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教育部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晶體學會理事長,國家人工晶體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國家「973 計劃」顧問專家。
  • 江蘇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居全國省份第一
    原標題:江蘇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居全國省份第一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實習生陳佳佳)打開手機,影像就能跳出二維屏幕,浮現於屏幕上方,為手機用戶營造一種全息影像效果……這不是科幻大片,而是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研究的全息影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