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小平同志提出了「現代化的關健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並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小平同志的論述,使知識分子解除了精神枷鎖,認識到自我存在的社會價值。從此,中國知識分子能夠實現自己畢生最大的追求—將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祖國、人民。
18世紀下葉,動力機器的發明,產生了生產力的飛躍,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入了工業社會;20世紀中葉,電晶體與集成電路的發明,新的先進生產力誕生,人類由工業社會進入了信息社會。人類文明史雄辯地證實了小平同志關於「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述。在此基礎上,黨中央進一步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提出了指導我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民族精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僕後繼。近140年的艱苦奮鬥,到1978年,不僅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而且步入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金光大道。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能趕上這一偉大時代,感到十分幸運。
1984年,中央決定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以及建設國家重點實驗,這為在高校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條件,極大的激勵了高校師生。我所在的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實驗室成為國家計委決定建設的首批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使我感到自己的學術設想有了實現的客觀條件。1986年決心實現自己科學設想時,我已51歲,意識到自己最富創造的年華已經流逝,不可能一個人單槍匹馬地完成全部的學術設想。就決定通過建設團隊來完成,通過招收研究生,邊培養人才、邊推進研究計劃。同時,為了「將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在三個不同的研究方向同時開展了系統的研究,這就是「鐵電薄膜、多層膜的研究」、「介電體超晶格的研究」、「晶體生長機制與動力學研究」。經過20年左右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介電體超晶格的研究」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鐵電薄膜、多層膜的研究」和「晶體生長機制與動力學研究」分別獲得2005年度和200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去年2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給我和我的團隊親自頒獎,8月31日,我又作為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參加了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的教師座談會並作了發言。這些表明了我們20年的辛勤奉獻,得到了祖國和人民的認可和表彰,我們內心十分滿足,倍受鼓舞。
20年的努力,成果出來了。這當然標誌著學術界對我們研究工作的認可。更令人欣慰的是,出成果的同時,培養了人才,一個勇於創新、團結和諧的團隊,一個多學科交叉、理工結合的團隊形成了。20年來,他們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強-強合作、優勢互補各自取得了傑出成果,他都已活躍在國內外學術界前沿。他們中的朱永元、祝世寧、王牧、陳延峰、王慧田、王振林、陸延青等的研究工作都已逐步形成了各自特色,其中祝世寧已於去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回首30年,從打碎精神枷鎖、認識到自我存在的社會價值、到思想解放,從研究工作在黃土地上生根發芽、到自主創新,我們深深地認識到這一切源於科學的春天給我們帶來的陽光雨露。
上世紀末,暗物質、暗能量的發現,對當代基礎科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預示著人類步入了第二次科學革命的前夜。上世紀60年代以來,集成電路按莫爾規律發展,當代信息技術的基礎——集成電路及其基本單元(場效應電晶體)將逼近物理極限。屆時將標誌莫爾時代的結束,孕育著新一輪信息革命。場效應電晶體失效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是什麼?能否誕生在中國?這不僅是本世紀各國國力競爭的「制高點」,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規劃回答了這一問題,提出了「量子調控研究計劃」,並列入「十一五」規劃,成為四個國家重大基礎科學研究計劃之一,並於前年8月開始實施。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感到責任重大,但我們有信心。我們相信,在今後10-15年或更長一點時間內,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即使不是誕生在中國這塊黃土地上,而是誕生在歐、美或日本,我們也能迅速趕上和超越,決不會像上世紀中葉的微電子那樣越趕越遠,因為我們已經致力於研究基地建設、致力於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團隊建設、創新成果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