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裡在黃土地上生根、發芽、成長(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實驗室...

2020-11-24 科學技術部

    30年前,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小平同志提出了「現代化的關健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並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小平同志的論述,使知識分子解除了精神枷鎖,認識到自我存在的社會價值。從此,中國知識分子能夠實現自己畢生最大的追求—將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祖國、人民。
    18世紀下葉,動力機器的發明,產生了生產力的飛躍,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入了工業社會;20世紀中葉,電晶體與集成電路的發明,新的先進生產力誕生,人類由工業社會進入了信息社會。人類文明史雄辯地證實了小平同志關於「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述。在此基礎上,黨中央進一步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提出了指導我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民族精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僕後繼。近140年的艱苦奮鬥,到1978年,不僅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而且步入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金光大道。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能趕上這一偉大時代,感到十分幸運。
    1984年,中央決定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以及建設國家重點實驗,這為在高校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條件,極大的激勵了高校師生。我所在的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實驗室成為國家計委決定建設的首批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使我感到自己的學術設想有了實現的客觀條件。1986年決心實現自己科學設想時,我已51歲,意識到自己最富創造的年華已經流逝,不可能一個人單槍匹馬地完成全部的學術設想。就決定通過建設團隊來完成,通過招收研究生,邊培養人才、邊推進研究計劃。同時,為了「將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在三個不同的研究方向同時開展了系統的研究,這就是「鐵電薄膜、多層膜的研究」、「介電體超晶格的研究」、「晶體生長機制與動力學研究」。經過20年左右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介電體超晶格的研究」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鐵電薄膜、多層膜的研究」和「晶體生長機制與動力學研究」分別獲得2005年度和200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去年2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給我和我的團隊親自頒獎,8月31日,我又作為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參加了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的教師座談會並作了發言。這些表明了我們20年的辛勤奉獻,得到了祖國和人民的認可和表彰,我們內心十分滿足,倍受鼓舞。
    20年的努力,成果出來了。這當然標誌著學術界對我們研究工作的認可。更令人欣慰的是,出成果的同時,培養了人才,一個勇於創新、團結和諧的團隊,一個多學科交叉、理工結合的團隊形成了。20年來,他們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強-強合作、優勢互補各自取得了傑出成果,他都已活躍在國內外學術界前沿。他們中的朱永元、祝世寧、王牧、陳延峰、王慧田、王振林、陸延青等的研究工作都已逐步形成了各自特色,其中祝世寧已於去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回首30年,從打碎精神枷鎖、認識到自我存在的社會價值、到思想解放,從研究工作在黃土地上生根發芽、到自主創新,我們深深地認識到這一切源於科學的春天給我們帶來的陽光雨露。
    上世紀末,暗物質、暗能量的發現,對當代基礎科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預示著人類步入了第二次科學革命的前夜。上世紀60年代以來,集成電路按莫爾規律發展,當代信息技術的基礎——集成電路及其基本單元(場效應電晶體)將逼近物理極限。屆時將標誌莫爾時代的結束,孕育著新一輪信息革命。場效應電晶體失效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是什麼?能否誕生在中國?這不僅是本世紀各國國力競爭的「制高點」,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規劃回答了這一問題,提出了「量子調控研究計劃」,並列入「十一五」規劃,成為四個國家重大基礎科學研究計劃之一,並於前年8月開始實施。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感到責任重大,但我們有信心。我們相信,在今後10-15年或更長一點時間內,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即使不是誕生在中國這塊黃土地上,而是誕生在歐、美或日本,我們也能迅速趕上和超越,決不會像上世紀中葉的微電子那樣越趕越遠,因為我們已經致力於研究基地建設、致力於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團隊建設、創新成果的積累。

相關焦點

  • 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
    研究方向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目標是研究凝聚態物質中不同尺度層次,不同類型微結構組態、分布、相互作用及形成和轉變規律, 揭示它們與宏觀物理性質間的內在聯繫,並將理論研究,計算機模擬與當代先進實驗手段相結合,探索、設計和製備各種類型的微結構材料,研究其物理機制和新效應,為發展新型微結構材料奠定基礎。
  • 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實驗班教學改革紀實
    這是中科院院士、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主任邢定鈺對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實驗班(以下簡稱「南大實驗班」)的評價。  自2009年創建以來,南大實驗班已經培養出近百名博士。據統計,第一屆南大實驗班中來自物理學院的27名同學,近一半只用4年就取得博士學位,超過10%獲得南大優秀博士生畢業論文,表現遠優於普通培養模式。
  • 固體所微結構分析實驗室
    固體所微結構分析實驗室
  • 新華網名校公開課|今晚19:30,祝世寧院士談光學微結構研究與南京...
    你聽過光學微結構研究與南京大學的「前世今生」嗎?你想知道南京大學微結構科學開拓起源嗎?你想掌握光子器件與現代光量子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資訊嗎?5月12日(今晚)19:30-20:30,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祝世寧將帶來線上報告「光學微結構研究:回顧與展望」,與你一覽基礎學科的魅力,快來解鎖今日份的名校公開課吧!內容介紹四十年前,南京大學從研究非線性光學晶體中鐵電疇結構的調控開始,開拓了微結構科學的研究方向,發展出了介電體超晶格等不同功能的微結構材料體系。
  • 邢定鈺:凝聚態物理的追夢人
    短短兩年多,他就在國際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了20餘篇論文,其中10篇發表在美國著名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上。關於解釋高溫超導體正常態輸運性質的一個理論還受到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劍橋大學莫特教授的重視。1988年夏天,訪問學者期結束後,邢定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重返南京大學。
  • 南京大學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
    日前,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漱明、張利劍、王振林、祝世寧等與合作者在最新一期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Metalens-array-based high-dimensional and multi-photon quantum
  • 微結構電磁功能材料省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大同大學
    中國高校之窗微結構電磁功能材料省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大同市重點實驗室),依託於凝聚態物理學科省重點建設學科建設,學科基地是山西大同大學固體物 理研究所,下設7個實驗室單元、1個資料室、一個科研人員辦公室。實驗室現有科研用地合計1018.37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289.24萬元。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勇、肖敏課題組與胡小鵬、祝世寧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吳東教授合作,利用飛秒雷射電疇擦除技術首次成功製備出三維非線性光子晶體,並演示了三維準相位匹配的雷射倍頻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學研究組就採用晶體生長條紋技術生長出具有周期電疇結構的鈮酸鋰晶體, 研製出一維光學超晶格(非線性光子晶體), 實驗驗證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布洛姆勃根的準相位匹配原理,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 開啟了一維非線性光子晶體在雷射變頻、量子光源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煒到長春應化所交流
    11月30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煒到該所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王煒做客「應用化學系列講座」,以「蛋白質摺疊、聚集動力學和相關應用研究」為題作了學術報告。
  • 南京大學馬小松團隊在矽基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三維糾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4/411728.htm馬小松教授團隊利用集成光學晶片的微納加工,藉助矽的三階非線性,採用優化設計的幹涉型微環諧振腔,通過對晶片上光子的路徑模式進行編碼,實現晶片上的三維光量子態的產生,濾波,調控等多項功能,形成有源集成光量子晶片。
  • 嗚呼哀哉: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逝世,享年83歲!
    閔乃本院士曾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教育部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晶體學會理事長,國家人工晶體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國家「973 計劃」顧問專家。
  • 陳延峰:以一流實驗室建設支撐一流學科建設
    ​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多年來,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和實驗室建設上取得了一些成績。根據學校安排,我代表實驗室做這次經驗交流。    陳延峰作經驗分享(王紅兵攝影)  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第一批建立的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1984年開始籌建,1987年通過國家驗收。
  • 茶罐裡的鐵皮石斛生根發芽了 中醫師:不影響食用
    原標題:茶罐裡的鐵皮石斛生根發芽了 中醫師:不影響食用   中國寧波網訊(寧波晚報記者 吳震寧 通訊員 唐麗芸 劉揚) 放在茶葉罐裡曬乾的鐵皮石斛居然能生根發芽?近日,餘姚市民蔡先生就遇上了這麼個稀罕事。
  • 固體物理研究所2002年招生
    一、本所基本情況介紹    · 自然概況及本所特點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畔的科學島上。她由已故著名物理學家葛庭燧院士創建的基礎性研究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中國科學院基地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和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已經進入國家創新試點工程。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團隊實驗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 《自然-光子學》子刊網頁截圖中新網南京9月3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還是二者的疊加?3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日前成功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該項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延遲選擇實驗中實現量子波粒疊加的藝術圖。
  •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南京大學馮端院士逝世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南京大學馬小松團隊在矽基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三維糾纏
    南京大學馬小松團隊在矽基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三維糾纏 2020-04-05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京大學最新成果登上Nature正刊!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鍾苗課題組與多倫多大學Edward Sargent教授團隊、卡耐基梅隆大學Zachary Ulissi教授團隊合作,以&34;為題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Nature雜誌上(Nature 581, 178–183 (2020))發表文章。
  • 10分鐘就能生根發芽,這個植物的種子不一般!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大自然總是充滿了奧秘, 不僅動物的世界是這樣, 植物的世界裡同樣也是如此。從發芽到成長為一棵大樹,很多植物都要從一粒小小的種子開始,而種子世界卻是千姿百態, 比如有的種子萌發需要好幾天,而有的只需要10分鐘。
  • 從國家實驗室來看高校的發展:有些大學比你想像的要好!
    國家實驗室代表著一個國家在某一個領域的尖端水平,是一個綜合性學科的體現,具有極大的戰略性意義,無論是在資金的投入還是人員配備上都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法比擬的。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擁有一所國家實驗室——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依託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而建設,現轉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