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hotonics|反諧振空芯光纖的卓越偏振特性

2020-12-05 中國光學工程學會

撰稿人 | Maikesiwei Yao

論文題目 | 反諧振空芯光纖的卓越偏振特性

作者 |A. Taranta, E. Numkam Fokoua, S. Abokhamis Mousavi, J. R. Hayes, T. D. Bradley, G. T. Jasion & F. Poletti

完成單位 |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光電研究中心

概述

在陀螺儀,光頻率梳,量子信息實驗和光學時鐘等高精度應用領域,對傳輸的光的空間和偏振純度有著極高的要求。在真空下自由空間傳輸的光具有極佳的純度特性,但受限於它的傳輸距離,而更實用化的普通光纖隨著傳輸距離增加其偏振純度會逐漸退化並易受非線性效應的影響。

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光電研究中心的A. Taranta等人發現,經過特殊設計的反諧振空芯光纖可以將兩個正交偏振模以10-10/m量級的耦合強度進行傳輸,實現一個類似於自由空間傳輸的波導結構。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目「Exceptional polarization purity in antiresonant hollow-core optical fibres」於2020年5月11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

研究背景

圖1(a)和(b)為反諧振空芯光纖和(c)保偏光纖(d)空芯光子帶隙光纖在1550nm處的偏振耦合強度對比。

標準單模光纖(SSMF)在沒有受到外界擾動時,其偏振純度可以接近玻璃材料的各向瑞利散射特性所規定的極限值,例如SMF-28光纖在1550nm處其偏振耦合為3x10-8/m。然而當受外界環境擾動時,會受到強烈的偏振模耦合,從而影響器件的性能。通過引入大的雙折射,保偏光纖可以破壞偏振模式耦合的相位條件,在外界的擾動下也能保持一個10-7至10-5/m的偏振耦合強度。然而,這些微弱的偏振耦合仍會給光纖系統帶來各種有害的影響,如熱相位噪聲,瑞利散射等隨機效應和光克爾效應、受激布裡淵散射等非線性效應,限制了傳感器的注入光功率和信噪比。

技術突破

空芯光纖通過玻璃微結構將光束縛在中空纖芯當中,減小了光與玻璃的相互作用,進而保持了傳輸光的偏振純度。早期的設計中,通過引入大的雙折射(10-6rad/m),最高可以實現10-6/m的偏振耦合強度。而在本文中,經過特殊設計的兩種無節點反諧振空芯光纖可以在不應用任何雙折射的情況下,將傳輸光的偏振耦合強度降至10-10/m的量級,同時可以抵抗外界溫度的擾動。

圖2第一種反諧振光纖寬帶交叉偏振測量圖

圖2a中反諧振空芯光纖用於導光的空氣纖芯直徑為42μm,七根非接觸式包層毛細管直徑為21μm,包層毛細管厚度為358nm。圖2d中測量到的偏振消光比70dB,對應偏振耦合強度為3x10-9/m。

圖3第二種反諧振光纖衰減和偏振特性

圖3a中的反諧振空芯光纖用於導光的空氣纖芯直徑為33.4μm,外層毛細管直徑為24.6μm,厚度為576nm,內層毛細管直徑為9.1μm,厚度為547nm。圖3e測量到的偏振消光比為69.7dB,對應偏振耦合強度為3.5x10-10/m。

作者在本文中表示,在沒有受到外界擾動時,反諧振空芯光纖的偏振耦合來源於表面散射。根據表面散射模型估計,纖芯直徑為40μm的反諧振空芯光纖,其最小偏振耦合強度約在10-11/m, 纖芯直徑為30μm的光纖其最小耦合強度約在10-10/m。

觀點評述

如何讓光在傳輸中保持其原本的特性,一直是科研人員所苦苦追尋的。為了保證測量精度,著名的引力波測量平臺LIGO搭建了長達8km的真空管道,耗資甚巨。而反諧振空芯光纖作為一種特種光纖,它中空的傳光環境可以使得光能保持其在自由空間中傳播的特性,又能實現長距離的傳輸。即使在強熱應力下,傳輸的光仍能保持高純度的線偏振狀態。在需要穩定傳輸上千公裡高純線偏振光精密幹涉測量重大儀器科學領域,能提供類似真空傳輸的反諧振空芯光纖必將會帶來顛覆性的改變,讓人們以更低成本、更實用的方式來探尋我們所處世界的奧秘。

相關焦點

  • 反諧振空芯光纖材料損耗理論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研究團隊在中紅外波段反諧振空芯光纖基礎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圍繞光纖材料吸收引發空芯光纖傳輸損耗這一光波導基本問題開展了深入理論研究,建立了國際首個空芯光纖材料損耗的解析模型,並利用該模型預測了石英基玻璃材料在4微米中紅外波段的損耗極限。
  • 上海光機所在反諧振空芯光纖材料損耗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研究團隊在中紅外波段反諧振空芯光纖基礎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圍繞光纖材料吸收引發空芯光纖傳輸損耗這一光波導基本問題開展了深入理論研究,建立了國際首個空芯光纖材料損耗的解析模型,並利用該模型預測了石英基玻璃材料在4微米中紅外波段的損耗極限。
  • 利用導納圓分析超聲波換能器諧振特性
    壓電陶瓷轉換效率的重要關鍵壓電陶瓷換能器一般材料大致分為兩種,一是磁致伸縮金屬另一是壓電陶瓷,藉由壓電陶瓷換能器作為一種能量傳輸的網絡,因此能量相互轉換之間的效率課題是我們所關心的,設計超聲換能器時,需評估聲阻抗、諧振頻率、聲學結構與材料特性,使電聲轉換達到最高效能。
  • 串並聯諧振電路的特性
    一.串聯諧振電路:  當外來頻率加於一串聯諧振電路時,它有以下特性: 1.當外加頻率等於其諧振頻率時其電路>阻抗呈純電阻性,且有最少值,它這個特性在實際應用中叫做陷波器.
  • 諧振頻率與相頻特性的仿真
    一、諧振頻率的仿真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0455.htm1、用數字萬用表或示波器尋找諧振頻率
  • rlc串聯電路諧振特性圖分享
    打開APP rlc串聯電路諧振特性圖分享 發表於 2018-02-12 09:35:25 rlc串聯電路的特點與諧振現象 如下圖所示是由電阻、電感和電容相串聯所組成的RLC串聯電路,在此電路中,電容和電感是儲能元件,其中能量的轉換是可逆的,而電阻是耗能元件,其中電能單向地轉為熱。
  • 光學諧振腔及其功能介紹
    光學諧振腔是光波在其中來回反射從而提供光能反饋的空腔,是雷射器的必要組成部分。通常由兩塊與工作介質軸線垂直的平面或凹球面反射鏡構成。工作介質實現了粒子數反轉後就能產生光放大。諧振腔的作用是選擇頻率一定、方向一致的光作最優先的放大,而把其他頻率和方向的光加以抑制。凡不沿諧振腔軸線運動的光子均很快逸出腔外,與工作介質不再接觸。
  • 基於雙球微腔耦合的線性偏振單模激射研究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張龍、董紅星領銜的微結構光物理研究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合作,在耦合雙球微腔中獲得高品質、穩定的線性偏振單模雷射作為評價微腔雷射光束質量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激射的偏振特性卻並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微納結構微腔雷射與傳統的可添加偏振片或引入偏振種子光束的傳統雷射器不同,微腔中的激射是以不具有偏振特性的自發輻射作為「種子光」,這使得激射的偏振度普遍較低。基於遊標效應既能減少激射的模式數又能對偏振方向進行一定的篩選,是提高激射偏振度的有效辦法。
  • Nature Photonics 論文導讀 -- 2020.10 Vol.14 Issue 10
    為此,我們推廣了解決非二次接收器特性的方法,並採用了肖特基勢壘二極體作為非線性接收器元件。使用16狀態正交幅度調製,我們在110 m的距離上以0.3 THz的載波頻率發送115 Gbit s-1 的淨數據速率。 Harter, T., Füllner, C., Kemal, J.N. et al.
  • 鬆耦合全橋諧振變換器的傳輸特性研究
    圖1為初級次級都不加補償的鬆耦合諧振變換器,流過變壓器的電流近似線性變化。為了得到較高的功率傳輸比,降低由漏感所引起的開關管的高電壓應力,減小變壓器近年來,針對鬆耦合變換器的原副邊的具體補償問題在國內外已經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文獻[2]對原邊串聯副邊並聯補償的頻率分叉現象作了詳細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的文獻對補償後的傳輸特性,即輸出電壓隨著頻率、補償電容和負載電阻的變化給予深入的研究,本文就這方面給予比較詳細的研究。
  • 多負載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特性分析與仿真
    編者按:針對磁耦合諧振式無線電能傳輸中多負載的情況,在傳統的四線圈單負載磁諧振耦合式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結構上,研究了多負載情況下的負載傳輸特性。運用電路模型分析出傳輸系統線圈耦合係數和負載對輸出電壓、傳輸效率的影響。
  • 矽光晶片中的偏振相關器件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哪種模式,電磁場在其他方向上都是有分量的,和傳統的TE偏振、TM偏振有些區別,因而也稱其為quasi-TE, quasi-TM模。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TM模的光場主要分布在波導的上下兩個面,而TE模主要分布在兩個側面。由於上下兩個底面不是通過刻蝕形成的,其粗糙度小於側壁的粗糙度。因此TM模的傳輸損耗要小於TE模。
  • 無線電接收機的諧振迴路原理分析
    「感抗」、「容抗」和諧振頻率 諧振迴路的作用,是和線圈和電容器在高頻迴路裡所起的作用分不開的。 在高頻迴路裡,線圈的電感量L和電容器的電容量C對高頻電流的通過,都有抗拒作用。我們分別叫做 「感抗」和「容感」。並分別簡寫為XL和XC,單位是 「歐」,和電阻的單位相同。電流的頻率愈高,線圈的抗拒作用愈強而電容器的抗拒作用反愈小(圖2)。
  • 串聯諧振模式下塑料薄膜高壓電暈處理負載特性分析
    串聯諧振模式下塑料薄膜高壓電暈處理負載特性分析 摘要:塑料薄膜的電暈處理技術廣泛應用於包裝及印刷工業中。為了增強塑料薄膜表面粘附力,必須進行表面電暈處理。介紹了電暈處理過程中氣體放電的特性,對工作於串聯諧振模式下的電暈負載等效電路及伏安特性作了詳細的分析,給出了等效電路模型,通過對模型的仿真,與實驗測試進行了比較。
  • 為設計大偏振特性的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材料提供新思路
    打開APP 為設計大偏振特性的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材料提供新思路 MEMS 發表於 2020-11-25 14:46:09 紫外偏振光探測在通訊、遙感、近場成像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然而,在傳統半導體材料中實現自驅動大偏振特性的紫外光電探測仍具挑戰性。
  • 康寧公司推出高性能寬帶偏振片
    能同時覆蓋1310nm和1550nm應用波長康寧公司(紐約證交所代碼: GLW)是應用於通信領域玻璃偏振片的業界領導者。 該公司近日宣布推出名叫Polarcor™ W I D E band™的全玻璃偏振片,在1310nm和1550nm波長範圍都具有高性能。
  • 電路發生串聯諧振現象後會有哪些特性
    4.諧振時電感(電容)端電壓與電源電壓的比值稱為品質因數Q,也等於感抗(或容抗)和電阻的比值。當Q>>1時,L和C上的電壓遠大於電源電壓(類似於共振),這稱為串聯諧振,常用於信號電壓的放大;但在供電電路中串聯諧振應該避免。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然而,上轉換納米晶的量子效率一般都很低(低於1%),嚴重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為了克服這種缺陷,科學家們研發了眾多的物理和化學手段來提升它們的吸收和發光效率。比較常見的有表面鈍化,調控能量轉移,改變宿主晶格結構等方法。最近,人們發現亞波長貴金屬納米結構產生的表面等離激元可以有效的提升鑭族離子的吸收截面和輻射躍遷速率,同時還有可能影響上轉換納米晶的螢光偏振特性。
  • 級聯可調諧諧振器可對光的軌道角動量狀態進行主動分選
    光的軌道角動量(OAM)有廣泛的應用,如量子光學,高密度數據存儲,光學陷阱,天體物理學,高解析度顯微鏡、用於探測引力波的光學幹涉術,以及通過OAM糾纏的光子也被用來證明違反了廣義貝爾不等式和量子密碼等。儘管應用範圍很廣,但在保持初始狀態的情況下,動態區分特定OAM狀態的光束與其他光束的方法尚未見文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