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設計大偏振特性的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材料提供新思路

2020-11-27 電子發燒友

為設計大偏振特性的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材料提供新思路

MEMS 發表於 2020-11-25 14:46:09

紫外偏振光探測在通訊、遙感、近場成像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然而,在傳統半導體材料中實現自驅動大偏振特性的紫外光電探測仍具挑戰性。鐵電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固有的體光伏效應及其高偏振特性,在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中展現出潛力,但是傳統的無機鐵電體因其半導體性能差,難以實現有效的光電探測。近年來興起的金屬滷素雜化鈣鈦礦鐵電材料,因其耦合鐵電自發極化和優良的半導體光電性能,為實現高效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提供了一種有效策略。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和副研究員姬成敏首次在二維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中,實現了高靈敏的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研究發現,該化合物在零偏壓下表現出大的光伏電壓(~0.85 V)和高的光電導開關電流比(~ 104)。該單晶探測器在本徵體光伏的驅動下對偏振紫外光展現出高效自驅動探測,其探測偏振比達~6.8,超過之前的報導及商用化的ZnO、GaN和GeS2等紫外偏振光電探測材料。該研究為設計大偏振特性的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以Ferroelectricity-Driven Self-Powered Ultraviolet Photodetection with Strong Polarization Sensitivity in a Two-Dimensional Halide Hybrid Perovskite為題,以通訊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20,132,43,19095-19099)上,姬成敏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科院基礎前沿0-1原始創新項目、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  紫外偏振光探測在通訊、遙感、近場成像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然而,在傳統半導體材料中實現自驅動大偏振特性的紫外光電探測仍具挑戰性。鐵電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固有的體光伏效應及其高偏振特性,在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中展現出潛力,但是傳統的無機鐵電體因其半導體性能差,難以實現有效的光電探測。近年來興起的金屬滷素雜化鈣鈦礦鐵電材料,因其耦合鐵電自發極化和優良的半導體光電性能,為實現高效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提供了一種有效策略。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但是目前所報導的紫外光電探測大部分都需要有外加電壓的存在才能夠工作,制約著光電器件往便攜、節能方面的發展。鐵電體具有自發極化,且在光照下鐵電自發極化所產生的內建電場能夠促進光生載流子的分離,在自驅動光電探測領域顯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與傳統的無機鐵電體相比,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鐵電體因其豐富的物理化學特性而備受關注。然而,基於雜化鈣鈦礦鐵電體實現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仍然是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 利用石墨烯實現靈敏快速中紅外光電探測的新思路
    (例如h-BN)中離子振動和光的混合模式,顯示出有趣的光學特性。實際上,可以通過將HPPs功能與其他基於2D材料的器件(例如受光熱電(PTE)效應控制的石墨烯光電探測器)合併來獲得新穎的納米光電平臺。這種機制在整個溝道內的溫度梯度和費米能級不對稱的驅動下,在石墨烯pn結中產生光響應。
  • 最新論文|真空紫外光電探測器
    該綜述系統地介紹了不同工作機理的超寬禁帶半導體基無濾波真空紫外探測器的品質因數、性能評估方法和研究進展。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賈樂敏,通訊作者為鄭偉副教授。概述真空紫外光(VUV)的波長範圍為10-200 nm。這一波段的紫外線被空氣中的氧氣強烈吸收,只能在真空中傳播,因此被稱為真空紫外光。
  • AM:探測波段可調自驅動鈣鈦礦窄帶光電探測器
    目前常見的製備窄帶光電探測器的方式包括:(1)利用具有窄帶吸收的材料或通過等離子共振增強材料對特定波長的吸收;(2)與將寬帶光電探測器與帶通濾波片或光學微孔結構耦合;(3)利用電荷收集窄化(CCN)機理調控量子效率。其中,CCN類型的探測器具有器件結構簡單、探測波段可調等特點,因此具有極大優越性。
  • 科學網—科學家為設計手性發光材料提供途徑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段鵬飛團隊和劉鳴華團隊合作,在同一個體系中實現了手性和激發態能量轉移調控的雙重圓偏振發光
  • Mater.】光電:超高靈敏度紫外有機光敏電晶體
    其中,紫外光敏電晶體具有放大電信號和低噪聲的獨特優勢。而有機半導體作為紫外光敏電晶體的候選材料,具有易大規模製備、成本低和機械柔性好等優點。儘管有機光敏電晶體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具有超高紫外靈敏度的有機半導體材料還很少。
  • 天津大學開發出自驅動室溫近紅外-太赫茲光電探測器
    近年來,有科研小組證明鈣鈦礦材料不僅具有優異的光電特性,還是一種極具潛力的熱電材料,具有較大的賽貝克係數和較低的熱導。同時,PEDOT:PSS熱電器件因其高熱電性能(其最高的賽貝克係數可達436 μV/K,電導可達104 S/m)、簡單和柔性的製備工藝等特性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將這兩種高熱電性能的材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能夠製備出具有高性能的熱電探測器並有效地應用於NIR-THz波段檢測。
  • 製備出新型透明自供電紫外探測器—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汪宏課題組與復旦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科研人員合作,研製出一種用於高性能通訊系統的透明自供電超快紫外探測器
  • 光電集成技術研究綜述
    ;具有納米分辨的光學顯微成像技術,在生物醫學成像、信息存儲、精密光刻、材料分析等領域有很重要應用;利用無源納米結構可以實現高靈敏度的生物傳感器,目前廣泛應用在生物醫學檢測、疾病早期診斷方面;基於微納光子晶片系統可以實現集成型的超高精度頻率(時間)標準,滿足小型衛星、飛彈和便攜設備的需求;基於納米結構的光波導、微納光子超材料,可以實現多種3D顯示效果,為裸眼3D顯示系統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基於微納結構的光場時空調控
  • Nature Photonics|反諧振空芯光纖的卓越偏振特性
    在真空下自由空間傳輸的光具有極佳的純度特性,但受限於它的傳輸距離,而更實用化的普通光纖隨著傳輸距離增加其偏振純度會逐漸退化並易受非線性效應的影響。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光電研究中心的A. Taranta等人發現,經過特殊設計的反諧振空芯光纖可以將兩個正交偏振模以10-10/m量級的耦合強度進行傳輸,實現一個類似於自由空間傳輸的波導結構。
  • 福建物構所雜化光鐵電半導體的結構設計與光電應用研究獲進展
    偏振光電探測在醫療、環境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二維結構材料是實現該功能的重要物質載體之一。其中,二維有機—無機雜化鐵電體不僅表現出強烈的結構各向異性,而且鐵電自發極化形成的內建電場利於光生載流子分離,在偏振光電探測方面獨具優勢。
  • 自驅動範德華異質結光電探測器,具有高光開關比和快速響應
    在2D Bi2O2Se的結構分析、可控合成、精確蝕刻、無腐蝕轉移和大面積生長方面已取得了巨大進展,為先進電子和光電子器件應用鋪平了道路。2D Bi2O2Se具有可與石墨烯媲美的超高遷移率(≈20000 cm2 V-1 s-1),且帶隙為0.8 eV,因此值得探索其在高性能光電探測應用中的優點。
  • 淺析光電集成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
    主要研究現狀與進展如下所述: 功能材料: 近年來,二維原子晶體、拓撲絕緣體等一系列新材料領域的突破,為探索新原理、新結構信息功能器件提供了發展機遇。掌握了半導體新材料與新原理器件技術,就搶佔了下一代信息技術的制高點。抓住新型信息功能材料所帶來的機遇,探索新結構、新原理器件,將為信息技術的新發展奠定基礎。
  • 「新型紫外/深紫外硼酸鹽非線性光學材料的設計與製備研究」
    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新型光電功能材料實驗室承擔(「973」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新型紫外/深紫外硼酸鹽非線性光學材料的設計與製備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該計劃自2014年執行以來,圍繞紫外/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發的關鍵科學問題和主要研究內容,以硼酸鹽材料結構設計-生長-表徵為研究思路
  • 新型紫外攝像器件及應用
    1999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夜視實驗室和霍尼威爾技術中心研製出1024像元的AlGaN紫外光電二極體陣列,該陣列響應波長為365nm,目前,他們已用該陣列組裝成數字紫外攝像機。 另外,美國紐約州的COOK公司也向市場提供了Dicam-pro型增強式製冷型CCD相機,它的曝光時間很短,僅3ns。
  • 半個世紀等待後,這支清華團隊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
    以本科畢業設計為起點,李紅跟隨馮驊老師攻讀博士學位,全心投入到偏振測量方法和儀器研究中。「在X射線偏振探測發展的停滯階段,又恰逢新技術的出現,我們更希望做前沿性工作。」李紅說。在實驗室研究階段,團隊的目標就一直是「做出能夠滿足空間應用需求的長壽命、高性能」的探測器。這種新型X射線偏振探測器外形大致如一個火柴盒大小,傳感器面積大概相當於一枚硬幣。
  • 基於80C52的光電二極體陣列驅動電路設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6310.htm引言傳統的紫外光譜檢測系統採用單通道光電倍增管作為光電接收器件,由波長掃描機構實現波長掃描,完成整個波長範圍內的光電檢測。這種光電檢測系統,體積龐大、測量速度慢,只能做單波長檢測。
  • 半個世紀等待後,這支清華團隊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
    以本科畢業設計為起點,李紅跟隨馮驊老師攻讀博士學位,全心投入到偏振測量方法和儀器研究中。「在X射線偏振探測發展的停滯階段,又恰逢新技術的出現,我們更希望做前沿性工作。」李紅說。在實驗室研究階段,團隊的目標就一直是「做出能夠滿足空間應用需求的長壽命、高性能」的探測器。這種新型X射線偏振探測器外形大致如一個火柴盒大小,傳感器面積大概相當於一枚硬幣。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方志來團隊在p型氧化鎵深紫外日盲探測器研究中...
    近日,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方志來研究團隊在高質量p型β-氧化鎵薄膜與高性能MSM型深紫外日盲光電探測器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超寬禁帶半導體氧化鎵在紫外透明電極、高溫氣敏傳感、深紫外探測以及高壓功率器件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其材料生長與器件製備技術備受關注。目前,氧化鎵的p型摻雜仍面臨巨大挑戰。然而,這是高性能的氧化鎵光電器件和電子器件應用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核心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