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石墨烯實現靈敏快速中紅外光電探測的新思路

2020-10-06 石墨烯聯盟


研究背景

雙曲聲子-極化激元(HPPs)是極性介電材料(例如h-BN)中離子振動和光的混合模式,顯示出有趣的光學特性。實際上,可以通過將HPPs功能與其他基於2D材料的器件(例如受光熱電(PTE)效應控制的石墨烯光電探測器)合併來獲得新穎的納米光電平臺。這種機制在整個溝道內的溫度梯度和費米能級不對稱的驅動下,在石墨烯pn結中產生光響應。然而,這些探測器的局限性之一是石墨烯的低光吸收,特別是對於中紅外頻率,其中的光子能量可與達到Pauli阻塞態的典型石墨烯摻雜水平相媲美。由於受熱載流子冷卻長度(0.5-1 μm)的限制,石墨烯pn結的光敏面積較小,這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情況。這些限制可以通過激發HPPs並將其聚焦在光活性區域,然後將其吸收到石墨烯中來克服。然而,對於中紅外光探測,對HPPs的有效利用仍未探索。

成果介紹

有鑑於此,近日,西班牙巴塞隆納科學技術學院Frank H. L. Koppens教授和希臘約阿尼納大學Elefterios Lidorikis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合作通過將等離激元天線與h-BN中的雙曲聲子-極化激元有效耦合,將中紅外光高度集中到石墨烯pn結中,克服了所有這些挑戰。通過器件的幾何形狀來平衡石墨烯中吸收、導電和導熱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方法可產生出色的器件性能,其中包括室溫下的高靈敏度(NEP為82 pW/Hz1/2)和快速的上升時間(17 ns)等,實現了目前在最先進的石墨烯和商用的中紅外探測器中尚不存在的組合。此外,還開發了一個多物理場模型,與實驗結果顯示出很好的定量一致性,並揭示了對光響應的不同貢獻,從而為進一步改進這些類型的光電探測器(甚至超出了中紅外範圍)鋪平了道路。文章以「Plasmonic antenna coupling to hyperbolic phonon-polaritons for sensitive and fast mid-infrared photodetection with graphene」為題發表在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圖文導讀

圖1. 器件示意圖和工作原理。(a)光電探測器的示意圖。(b)器件設計的側視圖。(c)光學圖像。(d&e)沿不同方向偏振時,模擬的總電場強度的橫截面圖。

該設計(如圖1a-c所示)結合了多種機制,以實現兩種入射光偏振的高場集中。具體而言,當光平行於領結型天線軸偏振時(橫磁,TM偏振,圖1d),會激發光譜位於λ≈5-7 μm的局部表面等離激元共振(LSPR)。天線將入射的中紅外光集中到其間隙中,恰好位於石墨烯pn結上方(即探測器光敏區域)。同時,在天線熱點內產生的近場包含較高的動量,從而有效地發射歸因於天線LSPR與hBN上剩餘射線頻帶(RB)範圍(λ≈6-7 μm)頻譜重疊的HPPs。這些HPPs作為傳導模式傳播,並在石墨烯pn結內發生幹涉,從而在較小的局部區域產生高吸收。同樣,當光垂直於領結型天線軸偏振時(橫電,TE偏振,圖1e),會在H形天線的間隙中產生強的光集中,充當分離柵極,再次歸因於其LSPR頻譜位於λ≈5.5-7.5 μm。這種現象還將在柵極邊緣發射hBN HPPs,這將在光敏區域內被傳導並受到幹涉。石墨烯中的吸收過程主要由帶間躍遷來介導,發生在柵極間隙內的區域,其中的石墨烯摻雜足夠小以避免Pauli阻塞。除了HPPs促進石墨烯吸收外,它們自身也吸收光。但是,由於石墨烯電子與晶格之間存在較大的熱電容失配(~103),因此HPP吸收不會導致任何有意義的溫度升高,因此不會有助於器件PTE響應。

圖2. 光電流產生和光譜光響應。(a)掃描光電流成像。(b)在λ=6.6 μm處,光電流成像與兩個柵極電壓的關係。(c&d)對於TM偏振和TE偏振,器件的實驗和理論光譜外部響應率。

為了揭示聚焦在λ=6.6 μm處光束的空間強度分布,掃描樣品並測量光電流(IPTE),如圖2a所示。觀察到光束的Airy圖案,這意味著在此波長下獲得了聚焦良好的光束和高靈敏度。接下來,研究光響應與兩個柵極電壓(VL和VR)的關係,如圖2b所示,揭示了光電流機制和最佳摻雜水平。當獨立掃描柵極電壓時,光電流遵循多個符號變化,從而形成6倍圖案,這表明光電探測受PTE效應驅動。光電流的最大值出現在pn或np結構下,特別是在VL=1.6 V(170 meV)和VR=-0.82 V(-130 meV)時,這是較低的摻雜水平。注意到,在石墨烯溝道中施加電壓偏置時,光電流保持恆定,而源-漏電流隨偏置線性增加,因此可以忽略光浮柵效應和輻射熱效應。為了確定光電探測器的光譜響應,測量了TM偏振(圖2c)的外部響應率與激發波長的關係。在hBN RB處,可在6-7 μm範圍內獲得高達15 mA/W的高值。而另一方面,對於TE偏振(圖2d),觀察到兩個響應峰,第一個響應峰(高達22 mA/W)再次出現在hBN RB(6-7 μm)內,第二個響應峰(3.5 mA/W)在8 μm左右。可以觀察到實驗和理論響應之間具有非常好的定性和定量一致性。

圖3. 吸收增強光譜。(a&b)對於TM和TE偏振,沿源-漏方向,石墨烯(G)的吸收增強與波長關係的模擬。(c&d)分別對應於(a)和(b),但具有與hBN無關的波長折射率(n=2.4)。

首先,通過研究沿x方向跨溝道石墨烯中的吸收增強(G)以及波長的函數,從場強增強和空間局域性方面確定共振機制的行為,如圖3所示。當TM偏振時(圖3a),在天線LSPR處觀察到非常高的G值(λ~6 μm)。由於hBN HPPs與天線LSPR的雜化以及在x~±100 nm處傳播的HPPs的相長幹涉,G的峰值在6.8 μm左右。實際上,hBN中HPP傳播角的波長依賴性導致了G的不同空間模式。對於更長的波長,發現在7到7.3 μm之間的G可以忽略不計,對應於hBN橫向光學(TO)聲子。觀察到最高的G值僅在天線和柵極重疊的空間受限區域(x~-100至100 nm),並且該區域被設計為與石墨烯pn結重合。然而,在hBN RB中,由於HPP傳播,在這個緊密局域化的區域之外發現了較大的G值。對於TE偏振(圖3b),由於柵極LSPR與HPP的雜化以及它們在x=0處的強烈的相長幹擾,發現G的最大值在6.2和6.6 μm之間。對於更長的波長,確定了以8.5 μm為中心的G峰,對應於SiO2聲子-極化激元(PPs)與柵極LSPR的雜化。

為了進一步闡明天線在G中的作用,對於hBN,使用與波長無關的折射率值來模擬沒有HPPs貢獻的系統(圖3c和d)。對於TM偏振(圖3c),觀察到一個6 μm左右的峰,對應於天線LSPR,其共振尾部延伸到8 μm。相比之下,對於TE偏振,由於柵極的複雜形狀及其與源-漏接觸的相互作用,圖3d顯示了在更寬波長範圍(5.5-7.5 μm)內的高G值。儘管在圖3d中觀察到的G值比圖3c低,當將柵極LSPR與HPPs結合時,在TE偏振中獲得了更高的G值(圖3b),這歸因於其與hBN RB較高的光譜重疊,以及由於柵極激發的HPPs較強的相長幹涉。

圖4. 模擬的響應率和NEP對天線和H形門幾何形狀的依賴性。(a)不同天線長度下TM偏振響應率的模擬。(b&c)在λ=6.5 μm處TE偏振時,響應率和NEP隨柵極尖端寬度和長度變化的仿真。

為了評估領結型天線LSPR與hBN HPPs之間的耦合,對於TM偏振研究了響應率與天線長度的關係,如圖4a所示。當在hBN RB範圍內使用非諧振天線(綠色)時,觀察到了一些hBN HPPs激發,在這種情況下,獲得了4 mA/W的最大響應率。對於半諧振天線(藍色),其LSPR與RB頻譜範圍部分重疊,響應率提高到17 mA/W。但是,如果使用更長的天線(紅色),使其LSPR峰與hBN HPPs峰完全重疊,則可以顯著改善這一點,響應率達到65 mA/W。

接下來,通過改變柵極尖端和石墨烯的寬度和長度,同時保持源-漏極的距離和寬度固定,如圖4b和c所示,研究了H形柵極對響應率和NEP的影響。從圖4b中可以看出,當將尖端寬度減小到最佳值500 nm時,響應率(NEP)增大(減小)。這歸因於吸收,電阻和熱導的平衡作用:較大的吸收和較低的熱導增加了溫度梯度,但是較小的電導也降低了光電流,從而降低了響應率。但是,對於柵極尖端長度的情況下,發現最佳值約為1.45 μm,大於實驗值(855 nm),這表明了將來的設計和性能改進。這些結果突出了柵極和石墨烯溝道形狀對PTE性能的重要性,以及多物理場建模在理解和優化這種複雜器件中的重要作用。

圖5. 光電探測速度和功率依賴性。(a)與MCT探測器和相應的QCL電壓信號相比,在λ= 6.6 μm時,時間分辨的光電探測跡線。(b)對於不同波長,光電流隨雷射功率的變化。

現在,討論光電探測器的技術相關性。首先,通過使用商用上快速的汞-鎘-碲化合物(MCT)探測器作為參考來測量光電探測速度。在圖5a中繪製了量子級聯雷射(QCL)電壓以及MCT和器件的光響應。MCT探測器的信號顯示出雷射的脈衝形狀,將指數函數擬合到初始峰以確定上升時間,獲得了9.5 ns值,接近其數據手冊中的4.4 ns值。對於本文的光電探測器,當使用帶寬為14 MHz的電流放大器時,發現上升時間為17 ns(22 MHz)。這表明時間分辨測量受到電流放大器帶寬的限制,意味著實際上升時間可能更短,理論計算預測速度為53 ps。探測器的外部響應率的最大測量值為27 mA/W(92 V/W),產生的噪聲等效功率為82 pW/Hz1/2。此外,如圖5b所示,器件展示了寬的動態範圍,其有效面積也很小,取決於天線的橫截面,這意味著具有很高的空間解析度,並有可能將其布置在與CMOS兼容的高密度光電探測器像素中。所有這些性能參數的組合使該器件成為一個有趣的平臺,可以滿足不斷發展的趨勢,即減小紅外成像系統的尺寸,重量和功耗。

總結與展望

本文通過把hBN和石墨烯嵌入到金屬天線中,將它們的等離激元相互作用與HPPs耦合,在石墨烯pn結上實現了高度集中的中紅外光,用於靈敏且快速的中紅外光電探測。這種方法可產生出色的器件性能,其中包括室溫下的高靈敏度(NEP為82 pW/Hz1/2)和快速的上升時間(17 ns)等,實現了目前在最先進的石墨烯和商用的中紅外探測器中尚不存在的組合。在這項工作中引入的器件概念有望擴展到其他波長或更高特定功能(例如高光譜成像和光譜學)的探測器中,還可以與中紅外和長波紅外範圍內的HPPs(例如MoO3)結合使用,通過控制雙曲材料的厚度或形狀,實現額外的調諧和波長靈敏度。

來源:低維 昂維

相關焦點

  • 普渡大學開發石墨烯光電探測器新技術 實現非局部光電探測
    北京時間05月03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 普渡大學、密西根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聲稱,已解決阻礙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的發展問題,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可用於成像、顯示、傳感器和高速通信。題為「由碳化矽襯底與微米量級石墨烯結合製成的光電電晶體的位置依賴和毫米範圍光電探測」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
  • 普渡大學開發出石墨烯光電探測器新技術 實現非局部光電探測
    題為「由碳化矽襯底與微米量級石墨烯結合製成的光電電晶體的位置依賴和毫米範圍光電探測」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該項目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聯合資助,同時,它也受到國防威脅降低局的資助。
  • 浙大研發石墨烯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可用於紅外光電器件領域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由浙江大學高超、許震團隊和浙大科創中心微納電子學院徐楊團隊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方波博士和微納電子學院的Srikrishna Chanakya Bodepudi博士。該工作探索了宏觀石墨烯纖維在中紅外區域的發光和探測性能,並基於此構建了首套纖維基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
  • 用於高效光伏和靈敏光電探測器的簡單近紅外電子受體
    儘管近紅外(NIR)電子受體在拓寬光電響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但人們對獲得低合成複雜度的高效近紅外材料的需求仍然很大。最近,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李昌治研究員和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方彥俊研究員開發了三個簡單的近紅外受體,其吸收波長可達1000 nm,它們具有相同的二噻吩核,並且具有不同的雜原子鍵,分別是W1具有碳(C)原子、W2具有矽(Si)和W3具有氮(N)。
  • 利用新型探測方法將矽基相機變成中紅外探測器
    在這種檢測技術中,傳感器由中紅外光束直接照射,而第二束近紅外(NIR)光束也會入射到傳感器上。中紅外和近紅外光子的能量結合起來激發矽材料中的載流子,在相機中引起響應。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常規矽基相機進行快速中紅外成像。 電磁光譜的中紅外範圍大致覆蓋了波長範圍在3到10微米之間的光,與基本分子振動的能量一致。
  • 為設計大偏振特性的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材料提供新思路
    打開APP 為設計大偏振特性的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材料提供新思路 MEMS 發表於 2020-11-25 14:46:09 紫外偏振光探測在通訊、遙感、近場成像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然而,在傳統半導體材料中實現自驅動大偏振特性的紫外光電探測仍具挑戰性。
  • 我國科學家低維材料紅外探測器件的非對稱光耦合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靖、陳效雙和陸衛團隊提出了等離激元納米諧振腔非對稱集成的石墨烯紅外探測器件,揭示了該複合結構器件高對比度非對稱光耦合的原理,驗證了基於非對稱光耦合突破金屬-低維材料-金屬探測結構的兩大瓶頸問題,實現了泛光照射下顯著的自驅動光響應,超越常規的等離激元耦合光柵1個量級。
  • 紅外光電探測器的新概念
    目前,由於軍事、民用和天文的快速發展,驅使紅外成像技術從初級階段的「黑白照片」 向中級階段的「彩色照片」過渡,其標誌是美國、法國、英國和德國等研製出了雙(多)色、多波段的三代紅外光電探測器。為追求更高階段的成像探測技術,未來還將繼續發展甚長波、雙色與多色和主被動雙模,以及探索在目標輻射入射方向上原位集成像素級分光和像素級偏振選擇等功能結構的紅外焦平面探測器。
  • 通過石墨烯有機雜化光子阻壘製備冷阱介導的寬動態光探測器件
    通過石墨烯有機雜化光子阻壘製備冷阱介導的寬動態光探測器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50:48 韓國延世大學Jeong Ho Cho小組提出了通過石墨烯有機雜化光子阻壘製備冷阱介導的寬動態光探測器件的策略
  • ...機所等研製出高靈敏度鈣鈦礦單晶-石墨烯複合垂直結構光電探測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光子實驗室的於偉利與羅切斯特大學郭春雷研究團隊合作,針對基於鈣鈦礦多晶薄膜的光電探測器性能易受晶界和晶粒缺陷的影響問題,採用空間限域反溫度結晶方法,合成了具有極低表面缺陷密度的MAPbBr3薄單晶,並將該高質量的薄單晶與高載流子遷移率的單層石墨烯結合,製備出了高效的垂直結構光電探測器。
  • 理化所等在實現超寬帶光探測方面取得進展
    特別是在紅外成像領域,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色紅外成像,探測器必須能同時探測不同波段的紅外輻射,如短波紅外(1~3u目前,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多色紅外成像,多是將適於探測不同紅外波段的多個探測器集成在一起,並且確保這些探測器同步工作,從而導致器件結構和工藝相當複雜。
  • 基於石墨烯和矽肖特基接觸的紅外輻射傳感器
    (KTU)材料科學研究所的一組研究人員創建了新的基於石墨烯和矽肖特基接觸的紅外輻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比目前市場上使用的紅外傳感器更有效。 新型紅外傳感器可以助力我們從太空進行地球觀測,進行行星際飛行任務以探索其他行星的大氣層或尋找火星上的生命。如果不將紅外線傳感器安裝在各種設備中,所有這些都不能實現。此外,該傳感器還用於夜視設備,建築節能控制系統,光通信線路,運動傳感器和藥品等行業應用。 如今機場還使用這種傳感器來遠程測量乘客的體溫,以識別感染了Covid-19病毒的人。
  • IRsweep發布微秒級時間分辨超靈敏紅外光譜儀新品
    IRsweep公司推出的IRis-F1時間分辨快速雙光梳紅外光譜儀是一種基於量子級聯雷射器頻率梳的紅外光譜儀,突破了傳統光譜儀需要幾秒鐘或者更長的測量時間來獲取一個完整的光譜的限制,能實現高達1 μs時間分辨的紅外光譜快速測量,完美提供了結合高測量速度(微秒級時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和寬光譜範圍的解決方案,這種高速的測量方案開啟了生物醫藥、化學反應動力學光譜分析的全新的可能
  • 西班牙研髮膠體量子點光電探測器,可實現中遠紅外光探測
    自從中遠紅外光學傳感(5微米)在環境監測、氣體探測、熱成像以及食品質量控制或在製藥行業的一些應用中被證明是出色的工具,它在不同應用領域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凸顯。在這個非常豐富的光譜窗中所隱藏的信息量為多光譜甚至高光譜成像帶來了新的可能。
  • 潮科技 | 新型中紅外APD打破雷射雷達光電探測器性能極限
    圖 | MEMS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麥姆斯諮詢,原文題目《新型中紅外APD打破雷射雷達光電探測器性能極限》,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傳感和成像應用需要工作在2μm波段的高靈敏度光電探測器,但暗電流密度(Jdark)難以控制,嚴重阻礙了前沿器件的研發進展。中紅外(2~5 μm)探測所用窄帶隙材料受到載流子複合和能帶間隧道效應的困擾,因此中紅外探測器只能在低溫下工作。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工作實現了單晶鈣鈦礦在半導體矽晶圓上的直接集成,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超快的光電探測器。此項工作對構建基於鈣鈦礦的新一代高速集成光電子器件具有重大意義。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作為一種新型的半導體光電材料,具有較長的載流子擴散長度、較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以及優異的光電轉化效率,在光電探測、能源器件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Nature Materials:拓撲半金屬光電探測器
    近日,來自天津大學、耶魯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等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Materials 上發表了關於半金屬材料高性能光電探測的「Perspective」型文章,指出半金屬材料在低能、高速光電探測中具有獨特優勢,但也存在具有較高暗電流噪聲的缺陷。作者展望了利用石墨烯等半金屬拓撲材料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景,總結了近期的相關進展,也討論了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 Nature:快速靈敏的室溫石墨烯納米機械測輻射熱儀
    為此,石墨烯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因為它在任何材料中具有最低的單位面積質量,同時還具有極高的熱穩定性和無與倫比的光譜吸收率。然而,由於石墨烯的電阻率與溫度的相關性很弱,因此它無法挑戰室溫下的最新技術。在這裡,與常規的輻射熱分析法不同,我們使用石墨烯納米機電系統通過共振感應檢測光。在我們的方法中,吸收的光加熱並熱拉伸懸浮的石墨烯諧振器,從而改變其諧振頻率。
  • 考納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新款基於石墨烯-有機矽肖特基接觸的紅外傳感器
    因此,研究人員決定在石墨烯上製造納米結構的金屬等離子體吸收體,從而提高了這些傳感器的靈敏度。紅外傳感器的應用:從氣象到太空觀測  肖特基接觸式光電傳感器可用於人造地球衛星,以檢測水和土地邊界、熔巖流和森林火災。此外,它們還可用於氣象學,以評估土壤和植物、地質學以及光通信系統中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