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離激元超表面光學奇點解調

2020-09-13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Mike Somekh院士、袁小聰教授科研團隊首次設計並實現了基於自旋-霍爾超表面的非對稱光柵表面等離激元(SPP)激源晶片,成功應用於入射光場的相位奇點和偏振奇點的同時測量。該方法為基於光學奇點的下一代光通訊與調控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方案。

「2020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推薦

偏振奇點和相位奇點是光場的兩個重要的自由度。對偏振、相位奇點的調控可以產生光學旋渦、矢量光束等新穎的結構光場。如何在微小尺度上快速高效的解調偏振、相位奇點是利用這些新穎光場的重要一步。

圖1 具有相反圓偏振態和不同拓撲荷的兩個軌道角動量光束被片上超表面晶片解調。

如圖1所示,該晶片由非對稱金屬陣列組成,其中陣列的上部和下部具有不同的光柵周期。這樣的非對稱性光柵結構可用來區分拓撲荷(相位奇點)的符號和大小,攜帶正/負拓撲電荷的入射光將分別激發向右/左傳播的SPP波,而SPP波的傳播角度則與入射光所攜帶的拓撲荷相關。隨後具有自旋-霍爾效應的λ形狹縫被集成到非對稱金屬陣列上,由於自-旋霍爾狹縫可以引起檢測器的手性響應,晶片於是乎同時也對入射光束的自旋(偏振奇點)敏感,也就是說晶片在探測入射光的拓撲荷的同時可以探測入射光的自旋態。值得指出的是,結構的上/下兩部分分別耦合了取向相反的自旋霍爾狹縫,也就是說結構的上下兩部分的手性響應是相反的。

簡而言之,一束同時攜帶偏振、相位奇點的光束入射到晶片上時,檢測器上將激發SPP,該SPP會被定向的以一個劈裂角θ傳播到四個象限之一。SPP定向傳播的象限決定了光束的自旋態(RCP / LCP)和拓撲荷的符號,角度θ決定了拓撲荷的大小,如圖2(b)所示。

圖2(a)樣品SEM圖;(b)入射光與樣品耦合後激發SPP方向示意圖;(c)同時攜帶相位奇點ℓ=1和偏振奇點m=-2入射到該結構上產生SPP的情況。

圖2(a)是樣品的SEM圖,其加工過程利用了金屬蒸鍍和陽離子聚焦刻蝕技術。主要實驗結果如圖2(c)所示,研究人員將一束同時攜帶相位奇點(ℓ=1)和偏振奇點(m=-2)的矢量渦旋光束入射到該晶片上。根據光學奇點理論,這樣的入射光束可以被拆分為一束右旋圓偏振光RCP攜帶相位奇點ℓ=-1和一束左旋圓偏振光LCP攜帶相位奇點ℓ=3的相疊加。實驗結果顯示,該入射光束定向的激發了兩束分別向第一、二象限傳播的SPP光束,且其劈裂角分別對應ℓ=-1和ℓ=3。實驗結果與理論計算完全吻合,證實了該片上器件對光學奇點的解調能力。

這種器件的最大優勢在於其超緊湊的尺寸和極其簡單的操作,從而使其易於與其他片上組件(例如調製器和雷射器)集成在一起,以形成光子集成迴路,從而實現大規模集成光子應用。

相關研究成果以「On-chip plasmonic spin-Hall nanograting for simultaneously detecting phase and polarization singularities」 為題,發表於Light: Sciences & Applications。深圳大學閔長俊教授、袁小聰教授、Mike Somekh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深圳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深圳大學馮甫助理教授為第一作者。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領軍人才項目,深圳市領軍人才項目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7-020-0330-z

來自:顏佳琪編輯 愛光學

相關焦點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傳統的金屬薄膜工藝難以製造均勻平整的貴金屬薄膜,導致無論幾何形貌還是光學參數都不近理想,嚴重限制了表面等離激元的發展和應用。近年,不同課題組提出了多種超平整金屬薄膜的製備方法,並將其應用在各色各樣的表面等離激元體系中。
  • 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顯微鏡的無標記單分子光學成像
    表面等離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是一種已被廣泛應用於無標記分子相互作用動力學測量的光學檢測技術。近年來發展起來的SPR顯微鏡提高了SPR檢測的空間解析度,實現了單個外泌體和病毒的成像分析。但是單分子精度的SPR顯微成像的實現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起源於金屬或高摻雜半導體納米顆粒表面的自由電子在入射光的激發下,電子的集體運動與電磁場相互作用產生的共諧振蕩。局域表面等離激元能夠將光場局域在納米尺度內,實現極大的局域電磁場增強。 在金屬或高摻雜半導體納米材料表面局域電場有很大的增強,當分子振動和表面等離激元發生耦合共振時,分子振動信號會被極大增強,即為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效應(surface-enhanced infrared absorption,SEIRA)。
  •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2019年第12期出版復旦大學安正華課題組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設計和應用。 圖1 紅外物理學奠基人(圖片來自於網絡) 近年來,由於表面等離激元光子學的興起,紅外探測技術從傳統的遠場範疇被快速推進到近場範疇,人們報導了利用等離激元對於光的近場耦合引發了很強的紅外探測增強效應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為了優化TMDs原子層狀材料的光捕獲能力以及自身響應頻譜可調諧能力,人們將其與微腔、超構表面、金屬納米結構等光學體系組合起來,定製一個特定的外部光學環境,實現其光學性能的調控。其中,構建金屬等離激元光學納米結構和TMDs的複合體系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之一。
  • 表面等離激元垂直遂穿熱電子光電探測器研究
    這種現象實質上是由於費米能級附近導帶上的自由電子在與入射光場相互作用下在金屬表面發生的集體振蕩,產生所謂的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共振(LSPR)。當這種LSPR弛豫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電子,可被廣泛應用在光電探測領域。    石墨烯作為一種理想的光電傳導材料,具有單原子層的厚度和高電子遷移率,以及寬帶吸收等眾多優異的光電性質。
  • 化學所利用激子-表面等離激元耦合效應實現光子信號操縱
    受到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光子學器件尺寸都在百納米以上,與電子器件迴路尺度(約50nm)的差距過於懸殊,難以實現二者在同一迴路中的集成。因此,尋求合適的方法發展小於光衍射極限的光學器件,在納米尺度來進行光信息處理勢在必行。最近幾年,一維金屬納米結構作為光波導材料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分子-等離激元強耦合系統之光譜劈裂:量子起源還是光學起源?
    多年的研究表明,光學共振腔可用於增強Rabi裂解。最近的研究表明,使用具有非常小眾模體積的等離激元納米腔可以增強拉比裂解:將J分子聚合物放入等離激元納米間隙中可以使高度局部化的等離激元發生強耦合,進而產生數百個大拉比分裂。甚至數千meV。
  • 「多餘」的渦旋——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Qiu課題組、北京理工大學李家方課題組合作,發現了衍生等離激元渦旋現象,該現象不能用當今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研究團隊通過構建新的理論模型,成功地對產生該現象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進行了實驗驗證。研究表明,先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理論預言的等離激元渦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情況,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系列的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通過結構設計,同種表面等離激元材料可實現全太陽光譜的光學響應,而且表面等離激元結構具有遠大於傳統染料或者半導體的吸收散射截面。局域的表面等離激元激發可以顯著增強等離激元納米結構表面區域的電磁場。表面等離激元弛豫可以產生激發態的載流子,並對局部區域加熱。這些過程均可顯著地影響化學過程。儘管PMCR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我們對於其複雜的運行機制尚未完全了解。這也導致目前PMCR體系反應效率的提高遇到瓶頸。
  •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新型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及製備技術
    與傳統化學顏料、染料相比,等離激元結構色源於材料微納結構與光子的相互作用,因而可克服化學顯色組分複雜、環境汙染且回收難、機械性能和抗老化性較差等問題,在超高解析度顯示、光學生化傳感、防偽加密、光信息存儲等領域應用廣泛。開展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製備技術及顯色機理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和現實應用意義。  人工金屬微納結構是產生等離激元結構色的實物載體。
  • Optics Letters:超表面隱形眼鏡用於色弱矯正
    他們將正常的色覺與未矯正和矯正後紅綠色弱的色覺進行比較,發現上述超表面隱形眼鏡能夠將錯誤感知的色覺恢復為正常的顏色。此外,實驗結果表明他們設計的等離激元超表面隱形眼鏡還可以實現很好的對比度恢復。等離激元超表面可以對光響應進行調控,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將超表面與隱形眼鏡進行結合,有可能為人類視覺調控與矯正打開新的大門。3創新研究在本工作中,作者利用等離激元超表面隱形眼鏡的透過波長選擇性特徵實現了對色覺缺陷的矯正。
  • 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高玉英)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範峰滔研究員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實現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16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的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
  •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
    表面等離激元調控非線性上轉換發光:多光子生物成像和螢光偏振技術最近,人們發現亞波長貴金屬納米結構產生的表面等離激元可以有效的提升鑭族離子的吸收截面和輻射躍遷速率,同時還有可能影響上轉換納米晶的螢光偏振特性。 新近,香港理工大學雷黨願研究組使用具有雙表面等離激元共振模式的金棒-二氧化矽核殼納米顆粒來增強鉺鐿共摻的氟化鈣上轉換納米晶的發光效率,並且實現了同時調控綠色和紅色螢光的偏振模式。
  • 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該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 等離激元從固體到原子分子的演化圖像|NSR
    等離激元是納米光學的核心物理概念之一,其電子的集體行為體現了宏觀固體物理與原子分子物理的重要區別。因此,找到等離激元的界限,並研究其從宏觀到微觀的演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 虛空之美:原子層厚度超構表面光場調控
    超構表面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設計平面光學元件,例如超薄超構透鏡、超構波片、光速波前整形、超構偏振分束片、矢量全息成像等。隨著超構表面新技術發展,為亞波長尺度上實現光場調控提供了豐富的手段,使得設計新型超薄平面光學元件成為可能。儘管構建亞波長等離子體激元和全介質納米天線是實現亞波長尺度光場調控的有效途徑。
  •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
    現代工學院李濤研究組在超透鏡成像獲得重要進展:密集波導陣列實現亞波長自成像5月27日,南京大學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們利用金屬鈉所具有的低熔點特點,發展了獨特的液態金屬旋塗工藝,製成金屬鈉薄膜,首次揭示金屬鈉膜的優異光波段等離激元特性。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