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超表面結構設計:實現任意色散調控

2020-11-28 澎湃新聞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封面圖:色散設計系統的超表面微結構

封面圖來源: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撰稿 | 柳維瑋

01

導讀

從牛頓利用三稜鏡觀察到複色光的色散現象到今天,色散在光學科學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三稜鏡的色散實驗,被認為是由於復光中不同頻率的折射率不同從而產生的色散現象。此外,對於衍射光柵和平面透鏡也可以產生色散現象,這種色散現象的產生被認為是由於衍射所引起的,與材料無關。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 Amir Arbabi 團隊在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發表論文。他們從基本原理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光學色散與其射線軌跡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光線的軌跡變化是色散的原因。並且他們證實了,如果一個光學系統中所有光學射線軌跡具有相同的光學群長度(Optical Group Length, OGL),那麼這個系統將不會產生色散。由此,他們根據射線軌跡不同導致色散產生這一關係,設計了一組可以增強或者消除色散的光學組件。

02

背景介紹

色散對光學成像是有害的,但是對光譜分析等系統而言又需要強烈的色散。因此對色散進行調控十分重要。

在工程中,產生色散的傳統方法是利用不同材料串聯起來獲得不同的折射率,但這種方法所設計的光學元件不容易集成化也不利於大規模生產。超表面的出現給工程中的色散提供了新的方法。光學超表面是由散射體單元組成的二維陣列,可以取代傳統元件,使得平面光學系統能夠像半導體晶片一樣大規模生產。

但是經過光學超表面光波的相位分布與波長無關,通過傳統的串聯方法來構造色散系統不能實現光聚焦。在幾個離散波長上實現消除色散的方法已經實現,但是這卻不適用於連續光譜。採用超表面消除色散的系統被限制在衍射-折射混合元件或利用元原子色散的小型超表面,它受到了衍射-折射混合元件尺寸及元原子質量因子的限制。

Amir Arbabi團隊跳出了色散光學器件設計的固有思維,提出了採用選擇合適的光線軌跡來實現增強色散或者消除色散的方法,並且利用光學超表面來設計色散系統,不僅使得寬頻域範圍的連續光譜的色散控制成為可能,而且擺脫了系統元件的尺寸限制,使其可以批量生產。

03

創新研究

作者首先提出了累積相位這一概念。累積相位不僅與光波的頻率以及介質的折射率有關,而且還與光在介質中傳播的距離相關。當光的頻率改變時,總的累積相位則發生相應變化,而這一相位變化量可以由補償的傳播距離來表示。這樣,就可以通過設計相同的光線軌跡長度,也就是相同的光學群長度(OGL),使其光學組件的累積相位相同,從而實現消除色散的光學系統。

3.1

垂直方向的色散

考慮在平面垂直方向產生的色散,作者設計採用兩層平行光學超表面串聯的結構來實現對色散的調控。如圖1所示,兩紅線所示位置為兩平行超表面,為了消除色散,獲得相同的OGL,需要對所有光路設計相同的補償距離lg = nglAB + lBC, 其中ng為超表面材料分布的折射率,lAB、lBC分別為AB段及BC段光波傳播的距離。

圖1 雙層超表面消除垂直方向色散示意圖

圖片來源:Light Sci Appl 9, 93 (2020) (Fig.2a)

他們針對550nm波長的光波進行設計,其效果如圖2所示。圖中,藍線和紅線所分別表示的是雙層串聯超表面和單層超表面光學偏轉器控制色散的結果。由此可見,所設計的雙層超表面結構有著良好的控制色散的效果,並且這個效果優於單層的超表面結構。

圖2 雙層超表面與單層超表面比較

圖片來源:Light Sci Appl 9, 93 (2020) (Fig.2d)

3.2

軸向聚焦光束的色散

對於沿著軸向聚焦的光束,若採用雙層單一沿徑向分布超表面是無法實現全光路具有相同累積相位的。根據OGL條件,作者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雙層環形超表面。其超表面結構,是沿著徑向存在一個變化傾角,從而形成一個螺旋扭轉形的超透鏡,通過這樣的結構設計來消除沿著軸向聚焦光束的色散差。

圖3 雙層環形超表面結構示意圖

圖片來源:Light Sci Appl 9, 93 (2020) (Fig.S1)

如圖4所示,距離光軸最遠的射線進入這個系統後偏轉角度最大,從而獲得了最長的OGL,同時這條光線從最靠近光軸的地方出來,在形成圖像的空間中獲得最短的OGL。相反,進入系統中最靠近光軸的光線偏轉最小,離開系統時最靠近光軸的光線偏轉最大,它在基片內獲得最短的OGL,而在基片外獲得最長的OGL。這樣就使得兩束光線很好地獲得了相同的總OGL,也就滿足了消除軸向聚焦光束的色散的條件。進一步,作者設計了高度消除色散的串聯透鏡,如圖5上圖所示。並且作者用仿真實驗證明了光學扭轉形透鏡及高度消除色散透鏡具有良好的效果,它們分別優於單層的超表面透鏡即控制型透鏡(控制型透鏡示意圖如圖5下圖所示)。

圖4 雙層環形超表面消除色散原理圖

圖片來源:Light Sci Appl 9, 93 (2020) (Fig.3a)

圖5 高度消除色散透鏡與單層透鏡結構示意圖

圖片來源:Light Sci Appl 9, 93 (2020) (Fig.3f)

3.3

其他色散控制的結構設計

正如前面所描述的,不同的OGL可以得到不同的累積相位,從而可以設計不同的色散調控結構。如果光從源點O到波前不同點的光線的OGLs都相同,則各點的相位變化相等,波前不變,那麼系統是沒有色散的。若波前隨波長變化,那麼可以通過選擇OGLs設計超表面以使光線沿著這些軌跡實現不同的色散。根據這個思想,作者設計了超級色散結構,和正向色散結構,並將其與普通的光柵進行對比。如圖6所示,藍線表示光波的同一波前經過的路徑。圖6中的左圖是普通的光柵系統,光波從源點到達同一波前(黑色虛線u位置)時,越上方的光波經過的OGL越長。假設,設計一種雙層超表面將這種效應放大,讓上方光線的本來較長的OGL按比例增長,下方光線本來比較短的OGL按比例縮短,這就形成了超色散(superchromatic,s.c.)透鏡,如圖6中間圖形所示。相反地,設計一種雙層超表面將這種效應減弱,便可以得到正色散(positive-dispersion)透鏡結構,如圖6右圖所示。

圖6 光柵、超色散透鏡及正消除色散透鏡比較

圖片來源:Light Sci Appl 9, 93 (2020) (Fig.4a)

除此之外,為了方便加工製造及滿足測量方便等需求,作者還設計了同側的超表面系統。如圖7所示,兩層超表面位於同一平面的左右兩側,底部利用金反射鏡對光線進行反射,以此代替了之前位於對立兩側的雙層超表面串聯結構。之後,作者還簡述了超表面的材料選擇及製備方法。

圖7 同側雙層超表面結構示意圖

圖片來源:Light Sci Appl 9, 93 (2020) (Fig.4b)

3.4

實驗研究

最後,為了進一步證實超表面控制色散結構的有效性,作者進行了實驗驗證。實驗裝置及結果如圖8所示。

圖8a為實驗示意圖,展示了作者採用可調節連續光源進行測試,選擇照相機作為接收展示光束成像結果,並且利用功率計來檢查系統的效率。

圖8b所示為單一光柵、消除色散結構、超色散透鏡結構以及正色散透鏡結構在不同波長光波情況下成像的偏轉角度,其中點線及實曲線分別為實驗結果和仿真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出實驗結果與仿真結果良好地吻合。

而圖8c所示為4種不同色散結構系統的效率,可見單一的光柵效率最高,其他3種均比單一層結構損失要大。若想進一步消除色散,或者設計效果更好的調製色散的透鏡可以採用三層或更多層的透鏡串聯,但是如何提高效率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圖8 實驗示意圖及結果

圖片來源:圖片來源:Light Sci Appl 9, 93 (2020) (Fig.5)

04

應用與展望

作者推導了不同光波的路徑與色散之間的關係,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控制色散的方法。

通過設計不同光線路徑獲得不同的OGL,從而可以設計使色散消除或者使色散增強的超表面結構。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超表面組成的結構可以提供足夠多的自由度來調製高階色散,從而使一類新的光學系統能夠實現更高期望的色散響應。這對攝影、天文和顯微鏡的寬帶成像系統消除色散,以及幫助對分光計或者光譜分析儀等光學儀器產生強烈色散方面有著很高的應用價值。

文章信息:

相關成果以「 At-will chromatic dispersion by prescribing light trajectories with cascaded metasurfaces 」為題發表在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

論文地址: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0-0335-7

▶【】

公眾號時間軸改版,很多讀者反饋沒有看到更新的文章,據最新規則,建議:多次進「中國光學」公眾號,閱讀3-5篇文章,成為「常讀」用戶,就能及時收到了。

歡迎課題組投遞成果宣傳稿

轉載/合作/課題組投稿,請加微信:447882024

Banner 區域

往期推薦

走進新刊

開 放 投 稿: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

ISSN 2689-9620

期 刊 網 站:www.light-am.com

敬請期待

新 刊:eLight

ISSN 2662-8643

即 將 隆 重 上 線

這是中國光學發布的第1320篇,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轉發朋友圈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期刊導航】

原標題:《新型超表面結構設計:實現任意色散調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研究實現電磁波反射相位的任意動態調控
    人工電磁超表面(meta-surface)是近一兩年人工電磁超材料(metamaterial)研究的最新發展方向和研究熱點之一,它可實現對電磁波反射和透射的靈活調控。近日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3 : 3059 | DOI: 10.1038/srep03059)發表了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馮一軍教授課題組的題為「Active impedance metasurface with full 360° reflection phase tuning」研究成果,該論文主要報導了一種可實現電磁波反射相位360度動態調控的新型人工電磁超表面
  • 反射式超構表面實現自旋角動量到軌道角動量的任意轉換
    簡稱SAM)到軌道角動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簡稱OAM)的轉換方法,從而以高效的反射型各向異性單元為基礎,通過特定的空間分布設計,在微波段利用左旋和右旋圓極化電磁波產生獨立、任意的渦旋電磁波束,為實現更加靈活的SAM到OAM轉換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徑。
  • 王漱明:紮根超構表面 堅守赤子情懷
    在不斷從大自然中尋找新材料的同時,科學家們正在研製超越自然可用性能的新型複合材料,即直接設計人工「原子」並將其排列成所需的結構而不是僅通過天然材料中的化學成分。這種新型人造材料被稱為超構材料,它最早出現在光學和電磁學領域。它的出現,給材料科學領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並引領著新材料原理和器件設計的全新變革。
  • 離子調控功能氧化物新進展:從單相材料的拓展到新型異質結構的設計
    如何調控這些自由度之間的關聯,進而設計出新型功能特性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重點。近年來,利用電場調控離子演化,從而控制材料結構、物性相變的研究思路被成功應用到若干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研究當中。但如何進一步拓展適用於離子調控的單相材料體系,進而探索設計這類材料的新途徑,依然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近日,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表面微觀結構調控介孔孔道研究
    ,除了化學成分之外,表面微觀結構也是影響物質表面特性的重要因素,如荷葉表面的自清潔功能,雄性孔雀尾部羽毛呈現出絢麗多彩的色彩都得益於表面微觀結構。固體表面有序納米結構對與其接觸的外界微觀物質的智能化調控正成為納米技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學科交叉的一個最新的研究領域。 最近,路慶華教授課題組在探索表面微觀結構調控介孔孔道方面有重大突破。該研究成果被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JACS)以快訊方式發表(DOI: 10.1021/ja8003254),該雜誌是化學領域最知名的雜誌。
  • 湖南大學&MIT&季華實驗室合作團隊《Nano Letters》:利用反常色散增強納米間隙等離激元光譜調控
    撰稿| 鄭夢潔動態可調諧等離激元在超表面、隧穿電晶體、等離激元納米尺、彩色顯示和色度傳感器等領域具有潛在的用途。為得到足夠明顯的顏色響應,需將結構體系的光譜調控限定在可見光範圍內,但這是以削弱光譜的調諧性為代價而實現的,不能產生較為明顯的顏色變化。此外就目前而言,間隙等離激元共振體系的光譜可調諧性的提高基本依賴於幾何波導色散,而所使用的材料的色散特性在其中的作用則容易被忽視。
  • 全介質超構表面偏振調控的原理和新應用
    控制偏振就是控制兩個方向上電場的振幅和相位,因此需要在兩個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材料性質,自然材料中很少有能在兩個正交方向上實現超過10%的折射率差異,而各向異性的介質納米結構通過結構參數調控可以為光的正交偏振態之間提供高的等效折射率對比度,從而為偏振調控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作為雙折射元件,超構表面具有特定設計的單元結構可用於實現亞波長像素的偏振控制,如偏振轉換、偏振復用甚至複雜的矢量光束生成。
  •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超快相機、回音壁聚光、新型光晶片等入選
    為此,該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結構,給晶片上的光子增加「車道」而又互不幹擾,能像集成電路一樣大規模布線。包括新型冠狀病毒、禽流感、伊波拉、天花等在內的疾病都是由僅數十至幾百納米大小的病毒導致的。浙江大學劉旭教授和匡翠方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時空超分辨光學顯微鏡(應用研究類成果),可對活細胞表面結構進行快速、長時程、多色和三維超分辨成像研究,為微管、內質網、線粒體和細胞膜等亞細胞組織的生物動力學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由於缺乏有效的藍光發射材料,高性能藍光雷射的研究一直面臨挑戰。
  • 新型測序技術實現對單分子調控結構的捕獲
    新型測序技術實現對單分子調控結構的捕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7 17:21:13 美國哈佛醫學院John A.
  • Nature Nanotech|基於復振幅超表面在動量空間實現軌道角動量全息
    但是,這種相位型的超表面全息圖很難實現復振幅調製通道和OAM螺旋相位的卷積。這就使得線性疊加原理被破壞,並且圖像復用遭受強烈的串擾。因此,該方法將最大復用信道限制為四個。即使最近已有研究基於衍射傳播理論的復振幅超表面來實現菲涅耳全息,但並未能實現複合OAM和菲涅耳全息的工作,因為它們不是為動量空間圖像重建而設計的。
  • 復旦大學團隊實現手性光控制的高效光學近場調控
    ,實現了將三維遠場光高效率耦合為兩維近場表面波並對其光場分布進行任意調控,該概念已在太赫茲頻段被理論和實驗證實,相關成果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a,b)不同器件分別實現表面波激發和波前調控;(c)單個超構表面實現手性調控的高效多功能近場激發及波前調控。創新研究最近,復旦大學團隊設計並製備出超構表面可同時實現近場表面波的高效激發和波前調控兩種不同的功能,該方法為超構表面走向未來高效率、高集成光學應用提供了思路(圖一)。
  • ...朱衛仁課題組石墨烯動態可調超表面成果在光電子領域期刊《ACS...
    該工作研究了微波頻段內石墨烯三明治結構電磁特性的調控方法並與動態可調高阻抗表面相結合,以反射性低剖面單元結構為基礎,設計一款基於石墨烯的動態可調超表面,通過外加電壓實現在微波頻段內電磁波響應幅度和頻率的大範圍獨立調控,為石墨烯在超表面的應用提供了有益指導,同時也為設計超表面帶來新的自由度。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張金,通訊作者為朱衛仁。
  • 虛空之美:原子層厚度超構表面光場調控
    超構表面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設計平面光學元件,例如超薄超構透鏡、超構波片、光速波前整形、超構偏振分束片、矢量全息成像等。隨著超構表面新技術發展,為亞波長尺度上實現光場調控提供了豐富的手段,使得設計新型超薄平面光學元件成為可能。儘管構建亞波長等離子體激元和全介質納米天線是實現亞波長尺度光場調控的有效途徑。
  • 上海技物所在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方面取得進展
    圖1(A)多功能矽基超構表面的偏振調控寬帶消色差聚焦渦旋光束產生示意圖。透鏡作為最簡單、最常見的光學元件,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拍照手機、專業攝影的數位相機,抑或是用於觀測宇宙起源、天體運行規律的天文望遠鏡,無一例外都需要藉助透鏡來實現其精密而複雜的功能。傳統的光學元件幾乎都是通過機械研磨拋光來實現特殊的曲面構型,其存在體積和重量大、光子調控維度單一、難於集成等問題,尤其對航空航天等對體積、重量更為敏感的領域造成了嚴重製約。
  • 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Miroshnichenko團隊合作,利用超表面對中波紅外光子偏振、相位和色散等維度的獨特操控能力,提出了一種可用於中波紅外偏振探測集成的高效多功能偏振-色散調製超構光子器件,相關成果於9月12日以Mid-Infrared Polarization-Controlled Broadband Achromatic Metadevice為題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 稿件速遞|利用全息電介質超表面實現偏振切換光場渦旋線的打結
    導讀構造新型多自由度結構光場是光場調控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其中,光場中的拓撲結構,如與相位奇異性相關的渦旋結和鏈,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中引起研究者們極大的關注。作者簡介郭旭嶽,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光學超表面。所在團隊為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趙建林教授帶領的微納光子學與信息光學研究團隊,該團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數字全息術及應用、微納光子學與光子器件、新型光場產生與調控技術、光纖技術及應用。
  • 基於各向異性時域數字編碼超表面的可編程線性和非線性極化合成
    電磁波的極化狀態切換在無線通信和雷達探測等領域需求迫切,而超表面因其低剖面、易加工等特點為控制電磁波的極化特性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目前,大多數極化轉換超表面具有固定的單元結構和朝向,因此其極化轉換性能對入射波的極化狀態比較敏感,且難以實時地實現極化調控。
  • 新型超表面雷射產生世界上第一個超手性光
    同時,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納米結構的超表面,該超表面具有迄今產生的最大相位梯度,並允許在緊湊的設計中進行大功率操作。這意味著世界上第一臺可根據需要產生扭曲結構光的奇特狀態的雷射器。在他們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可見的超表面雷射產生的高純度軌道角動量狀態,該研究人員演示了一種新型雷射可以產生任何所需的手性態光,並且可以完全控制光的兩個角動量(AM)分量,即自旋(偏振和光的軌道角動量(OAM)。由哈佛小組設計的新型納米尺寸(比人的頭髮的寬度細1000倍)提供的完全控制功能使雷射器的設計成為可能。
  • 利用聲子晶體能帶工程,實現聲表面波慢波器件
    ,利用聲子晶體能帶工程,巧妙地設計了一種通過晶格形變,實現的即具有較低聲表面波聲速(最多降低至200米/秒以下),同時又依然保持較可觀傳輸能量(傳輸線相對插入損耗小於-10dB)的聲表面波傳輸器件。(b)(c)分別為四方晶格聲子晶體沿Γ-X及Γ-M方向的能帶結構。(d)(e)分別為三角晶格聲子晶體延Γ-M及Γ-K方向的能帶結構。在這四種情況下,LR模式均無色散且頻率不變;而S0模式展現有色散,且在最後一種情況下尤為特殊。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獲進展
    潤溼性是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引發學界關注。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科研人員開發出較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出超疏油性質;油滴在空氣中則會在乾燥表面快速鋪展,失去防汙功能。此外,目前發展的超潤溼狀態僅局限於超疏水和水下超疏油兩種狀態,還存在新穎且更細分的潤溼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