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物質相結構裡程碑!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

2021-01-11 中國日報網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程正迪院士、黃明俊特聘研究員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該研究院科研團隊首次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與A15相、C15相共同組成了構建其餘27種F-K相的三種基本相結構。一系列具有巧妙設計的巨型形狀兩親體自組裝得到了多種高度有序的稀有相結構,並為構建具有較大體積比組裝基元的相結構通提供了思路與方法。

「就像是壘積木,我們開發了一種新的積木模塊,可以搭建出以前軟物質搭不出來的結構。」該文章第一作者、在讀博士生蘇澤彬告訴記者,該方法使得那些由較大體積比組裝基元構成的相結構在單組份軟物質中不再遙不可及,而且隨著新結構的發現,可能會給材料帶來不一樣的性能。

人類對於物質的微觀結構的探索從未停止。1984年,準晶的發現將晶體學的範疇由230個空間群拓展到了無窮多的可能。介於常見密堆積結構與準晶結構之間,有一類具有拓撲密堆積的結構被稱之為Frank-Kasper相,簡稱F-K相。由於F-K相具有與準晶結構相似的排列方式,通常被稱之為準晶的類似結構。其中已有27種F-K相在合金中被發現,這27種F-K相可以由三種基本的F-K相構成,它們分別是A15相,C15相和Z相 (圖1A)。在軟物質的本體自組裝中,自1997年Virgil Percec教授發現A15相,2017年Frank S. Bates教授發現了C15相後,Z相成了僅剩的未被發現的重要拼圖。Z相需要由體積比差異較大的多種球狀基元構成,同時這些球狀基元需要由較大的平均配位數(13.428)。在單組分軟物質中,同時滿足這個條件是個艱巨的挑戰。

圖1.A,已發現的FK相之間的關係。B,巨型形狀兩親體化學結構

針對這一難題,該團隊巧妙地設計了一系列基於苯並菲與籠型倍半矽氧烷(POSS)的巨型形狀兩親體 (圖1B)。相比於傳統高分子,該巨型形狀兩親體具有精確的分子量、確定的幾何結構等優點。由於POSS具有較大的空間位阻,該類巨型分子無法通過苯並菲之間的π-π堆疊形成常見的柱狀結構,而是形成了球狀基元。通過精確調控苯並菲與POSS連接片段,該系列巨型分子得到了一系列稀有的相結構,其中包括了在軟物質中首次發現的Z相。

在該系列巨型形狀兩親體中,樣品Tp-C0-6BP在150℃退火,形成了A15相;將退火溫度提高到170℃,該樣品則形成了Z相。小角X射線散射技術與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從倒易空間與正空間中充分的證實了Z相的形成 (圖2)。此外,Z相可以直接由無序狀態在170℃退火直接形成,無需經歷A15相。Z相可以在150℃中退火相變為A15相。這些現象充分表明A15相到Z相的相變是典型的Enantiotropic相變。

圖2. A)Z相的小角X射線數據。B至E為Z相不同面的透射電鏡圖

更進一步,研究者研究了A15相與Z相之間的相變機理。從分子層面,A15相中,每個球狀基元含有四個分子,而Z相中的球狀基基元則部分含有三個分子,部分含有四個分子。這滿足了Z相對於球狀基元之間較大的體積比的要求。在相變過程中,隨著退火溫度的升高,POSS產生一定程度的熱膨脹,與此同時苯並菲之間的π-π堆疊作用在減弱,兩者的共同作用使得分子可以逃逸出原有的球狀基元進行調整 (圖3A)。從晶格層面,Z相是由A15相在(001)方向產生了矢量為

的位移所得(圖3B),透射電子顯微鏡數據佐證了該機理。其餘分子的自組裝行為與更多細節在原文中有相應的描述。(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

圖3.A,A15相與Z相之間的相變示意圖。B,相變機理。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華南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
    軟物質相結構裡程碑!華南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程正迪院士、黃明俊特聘研究員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
  • 研究軟物質流的新方法
    多年以來,研究人員都沒能準確描述軟物質的流動和黏附過程。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用相對簡單的實驗,解釋了這種複雜的運動,並可以預測軟物質的流動狀態。它能幫人們更好理解小到塗開奶油,大到雪崩這些事件背後的過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8月24日發文報導了相關研究成果。
  • 軟物質是什麼,能吃嗎?
    到目前為止已有四位科學家因非晶相關工作獲得了諾貝爾獎,例如非晶態聚合物本體無規線團模型的提出(1974化學獎),非晶電子定域特性的發現(1977物理獎),還有我們現在生活必不可少的光纖——華裔物理學家高錕因光纖的製作、理論和應用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研究軟物質流的新方法,有助於應對泥石流、塌方等
    多年以來,研究人員都沒能準確描述軟物質的流動和黏附過程。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用相對簡單的實驗,解釋了這種複雜的運動,並可以預測軟物質的流動狀態。它能幫人們更好理解小到塗開奶油,大到雪崩這些事件背後的過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8月24日發文報導了相關研究成果。
  • 中科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接受現場評估
    他指出,科研平臺建設對於研究型大學科研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在各位專家的關心和支持下,科大的科研平臺建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步。此次院重點實驗室評估,對於軟物質化學實驗室的建設尤為重要。他希望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並表示學校將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和意見,進一步加強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推動實驗室建設更上新臺階。
  • 胡偉、陸延青團隊實現軟物質拓撲缺陷的可編程控制
    近日,現代工學院胡偉教授、陸延青教授團隊在實現近晶相液晶拓撲缺陷的可編程控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34;為題,於6月8日在線發表於《先進光學材料》上(Adv. Optical Mater. 2020, 2000593 )。拓撲缺陷深刻影響著材料的結構與特性,其在催化、傳感、能量存儲、光電器件等眾多領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二十八分會:超分子組裝與軟物質材料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二十八分會:超分子組裝與軟物質材料 2020-01-22 0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Cell子刊《Joule》刊登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
    本文原標題:《Cell子刊《Joule》刊登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人工固氮方面的最新成果》近日,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王海輝教授團隊利用MXene作為催化劑活性中心實現了氨的電化學高效合成。該論文第一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羅亞茹、陳高峰,通訊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丁良鑫研究員和王海輝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為論文的唯一單位。原理示意圖據介紹,論文作者利用MXene表面的負電性,巧妙地將二維MXene片有序負載在具有弱析氫能力的宿主金屬表面,並通過進一步調控MXene片尺寸和宿主金屬的生長取向,實現了對活性位點最大程度的暴露。
  • 「中子散射及反射技術在軟物質科學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培訓會在...
    4月19日至21日,「中子散射及反射技術在軟物質科學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培訓會在中科院化學所舉行。培訓會特別邀請了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中子散射中心三位資深科學家、化學所韓志超研究員等國內從事中子散射與反射研究與儀器設計研發專家參與授課,授課內容包括中子散射技術在國際與國內的發展現狀、中子散射儀器相關配套設施的介紹、中子散射及反射技術在軟物質(高分子、生物物理、膠體界面等)領域基本理論知識等。
  • 軟物質表面浸潤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現實生活中,流體界面在固體表面的運動普遍存在,其涉及氣-液-固三相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和三相接觸線的動力學行為,是力學、物理、材料等學科致力解決的基礎性問題之一。三相接觸線在非理想表面運動時通常呈粘滑運動(釘扎-脫釘)特徵,該動力學特徵存在於各種失衡的無序系統中,如磁疇壁和渦旋線的動力學、固體摩擦、晶體和玻璃態材料的塑性變形、斷層地震和雪崩現象等。
  • 程正迪院士《PANS》:化簡為繁,簡單嵌段共聚物共混出複雜的F-K相結構
    但是長期以來,在組成不對稱的AB二嵌段共聚物中唯一觀察到的超分子球形相只有體心立方(bcc)堆積結構。直到2010年,F. S. Bates和M. W. Bates等人才在小體積不對稱的嵌段共聚物中發現了超分子Frank-Kasper(F-K)σ和A15相。
  • 軟物質材料,可以承受其形狀的劇烈變化,做軟機器人很有前景!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軟物質材料,如橡膠或聚合物,可以承受其形狀的劇烈變化,在靈活性和變形能力至關重要的應用中很有希望。例如,這些材料可以用來製造適合於專門任務的軟機器人,從可以在體內導航的醫療設備,到可以擠過小開口執行搜救任務的機器人。
  • 2016掃描探針顯微鏡與軟物質及高分子材料國際會議在吉林大學召開
    【消息來源 超分子結構與材料】8月27至29日,由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16掃描探針顯微鏡(SPM)與軟物質及高分子材料國際會議(SPM-on-SPM 2016)」在吉林大學順利召開。吉林大學張文科教授、楊柏教授和清華大學張希院士擔任本次會議主席。
  • 華南理工大學2020招調劑生,缺額38人,截止到25日晚10點
    華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缺額4人我院2020年碩士研究生統考招生第一志願複試已經結束,體育教學專業有少量計劃需接收調劑生,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一、擬接收調劑的專業及招生計劃招生計劃可視生源情況進行微調,調劑後生源不足的,招生計劃將由學校統一調配。
  • 華南理工大學進入ESI農業科學領域全球前千分之一
    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劉瑞海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Whole Food」理論,發現水果、蔬菜和穀類中多種活性物質的交互作用是其抗衰老和抗腫瘤活性增強的關鍵,其中蘋果皮中的槲皮素糖苷、三萜等植物活性物質可有效預防乳腺癌的發生。相關抗衰老、抗腫瘤健康食品已在無限極、利泰製藥等行業領軍企業應用。
  • 【PhD】德國-萊比錫大學-彼得·德拜軟物質物理研究所
    院所:萊比錫大學 University of Leipzig 部門:彼得·德拜(Peter Debye)軟物質物理研究所 申請人將在實驗工作中獲得有關創新的微光學多粒子操縱和檢測技術以及應用於主動粒子檢測和控制的機器學習算法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現代光學顯微鏡和鑷子技術以及圖像和時間序列分析的經驗將很有用,這些經驗將用於控制和研究活性粒子群和微觀熱力學機器。
  • 【預告】《光講》線上報告 | 南京大學陸延青教授:軟物質、硬科技——基於液晶的新穎光學器件
    主題:軟物質、硬科技 —— 基於液晶的新穎光學器件主講人:陸延青 教授單位:南京大學主辦方:析光學術、兩江科技評論、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張華教授團隊JACS:相選擇性外延生長構建金屬納米異質異相結構
    通過精確調控無定形Pd納米顆粒的相變條件,分別實現了熱力學穩定的面心立方相(fcc相)和非常規的2H相Pd納米材料的高純度製備。圖1中的多項表徵分別證實了無定形相Pd和2H相Pd納米材料的原子結構。此Pd@Au核殼異相結構的形成主要源於Au在2H相Pd晶種的各晶面上的不同生長行為。具體而言,2H相Pd的(002)晶面與fcc相Au的(111)晶面均為各自結構中的密堆晶面,且具有完全一致的六次對稱性和幾乎相同的原子間距。二者呈現出極好的結構吻合性。因此,熱力學穩定的fcc相Au傾向於外延生長在2H相Pd晶種的(002)晶面上。而在2H相Pd暴露的其他晶面上,Au結構則外延生長為非常規的2H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