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軟物質流的新方法,有助於應對泥石流、塌方等

2020-09-05 科學大觀園雜誌


地質塌方。

擰開蓋子,牙膏為什麼不會流出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看似堅固的山體突然崩塌?多年以來,研究人員都沒能準確描述軟物質的流動和黏附過程。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用相對簡單的實驗,解釋了這種複雜的運動,並可以預測軟物質的流動狀態。它能幫人們更好理解小到塗開奶油,大到雪崩這些事件背後的過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8月24日發文報導了相關研究成果。

化學和分子工程學教授Simon Rogers說:「我們發現,軟物質的流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瞬時變化。」

論文作者、研究生Gavin Donley說:「我們開創性地使用了一種新的檢測方法,讓研究人員能分別檢測這些材料固相和液相時的狀態。」

研究人員對多種軟物質(聚合物微凝膠、黃原膠、玻璃狀材料和填充聚合物溶液)施加剪應力,並使用流變儀檢測了這些材料的應變響應。

Donley說:「通過實驗,我們能觀測到這些軟物質流動過程中的細節。我們發現固液態之間出現了連續變化。根據固體和流體內在機制反映出的能量耗散,我們發現了兩種不同的情況。這表明,那些用於描述瞬時變化的傳統模型都過於簡單。」

Rogers補充說:「現有模型不能很好描述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我們團隊的近期目標就是將觀察到的現象歸納為一種理論模型,並藉此來預測軟物質的運動。雖然新的實驗更費時間,但它讓我們對整個過程有了清晰的認識,同時也開闢了一個軟物質研究的新方向。這個模型能預測新材料的應變過程,也有助於應對像泥石流、大壩倒塌和雪崩這樣的土木工程學挑戰。」

原創編譯:攀汗 審稿:alone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0027-8424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8-approach-soft-material-yield-material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研究軟物質流的新方法
    地質塌方。擰開蓋子,牙膏為什麼不會流出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看似堅固的山體突然崩塌?多年以來,研究人員都沒能準確描述軟物質的流動和黏附過程。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用相對簡單的實驗,解釋了這種複雜的運動,並可以預測軟物質的流動狀態。它能幫人們更好理解小到塗開奶油,大到雪崩這些事件背後的過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8月24日發文報導了相關研究成果。
  • 【科普宣傳】地震、火災、洪水、泥石流應對常識
    地震、火災、洪水、泥石流應對常識 3.洪水、泥石流應對常識 (1)洪水緊急自救 ●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在已經受到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儘可能地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做水上轉移。 ●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屋、大樹、高牆,做暫時避險,等待援救,不要單身遊水轉移。
  • 華南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
    軟物質相結構裡程碑!華南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程正迪院士、黃明俊特聘研究員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
  • 軟物質是什麼,能吃嗎?
    四位科學家因非晶相關工作獲得諾貝爾獎,從左至右分別是P.J.Flory(1974),P.W.Anderson、N.F.Mott(1977),高錕(2009) 了解玻璃態的本質也一直也是凝聚態物理及軟物質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
  • 老北川地震遺址區山體塌方且洪水漫過公路 道路中斷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從北川交警獲悉,因連續暴雨,北川境內多處出現塌方、泥石流,老北川地震遺址區山體塌方且洪水漫過公路,道路中斷。北川轄區道路情況:一、省道:國道347線(原省道302線):禹裡至墩上段,毛狗洞、羊角村、斜邊崖等6處發生大規模塌方、落石以及泥石流,道路中斷,通車時間無法預估;任禹路隧道群十裡碑隧道存在安全隱患
  • 應急科普|關於「泥石流」,你知道多少?
    、泥石流水體補給和泥石流形成的溝谷條件等。冰川型泥石流分布在高山冰川積雪盤踞的山區,是形成、發展與冰川發育過程密切相關的一類泥石流。03 共生型泥石流共生型泥石流是一種特殊的成因類型。根據共生作用的方式,它們包括了滑坡型泥石流、山崩型泥石流、湖岸潰決型泥石流、地震型泥石流和火山型泥石流等亞類。由於人類不合理經濟——工程活動而形成的泥石流,稱為「人類泥石流」,也是一種特殊的共生型泥石流。
  • 崔鵬院士:「泥石流」災害中的逆行者
    崔鵬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泥石流的院士崔鵬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泥石流的院士,長期從事泥石流研究,為我國以及「一帶一路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後,崔鵬和他的團隊又趕赴甘肅,他們的勘測數據及專業意見,為災害工程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意見。在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實踐基礎上,崔鵬不僅提出了準泥石流體概念,確定泥石流起動臨界條件,形成起動理論,開創了泥石流學科的新生長點,還在國內外開展大量城鎮、道路、風景區、大型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和重大應急減災工作。
  • 軟物質相結構裡程碑!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程正迪院士、黃明俊特聘研究員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該研究院科研團隊首次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與A15相、C15相共同組成了構建其餘27種F-K相的三種基本相結構。
  • 山體塌方巨石滾落男子淡定拍照,網友:拍視頻發朋友圈?
    7月13日,湖北恩施,網友爆料稱在G351國道(臘長線)鶴峯縣茶園村路段發生塌方,幾塊巨石滾落,泥土傾瀉而下致道路中斷。塌方事發時,一男子近距離拍攝塌方滾落過程。提醒大家:遇地質災害,遠離危險區域!網友評論網友:太嚇人了!
  • 軟物質表面浸潤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研究員關東石主要從事微納尺度流體力學研究,利用新型懸針式原子力顯微鏡(圖a),在研究微納尺度下浸潤動力學、接觸角的遲滯和弛豫的微觀力學機制等研究中取得進展(Guan et al. Phys. Rev. Lett. 116,066102 (2016) &Phys. Rev.
  • G352K116路段 遭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本報訊(記者 石 琦 通訊員 佘 飛)9月28日10時,國道352線K116公裡(古丈縣夯吾苗寨附近100米)路段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塌方面積高140米、寬40米,預計塌方量過萬方,造成公路交通完全中斷,所幸的是通過及時預警管控,此次災害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車輛損失。
  • 【中國科學報】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館
    這個由中國科學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東川站)開創的東川泥石流綜合治理體系被外界總結為「東川模式」。  被譽為「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館」的雲南省小江地區,是世界上最佳的泥石流觀測、實驗和研究場所。自1961年成立以來,東川站在50多年對泥石流觀測、實驗和研究的基礎上,創立了泥石流「穩攔排」相結合的泥石流綜合防治模式。「如今,泥石流防治的『東川模式』已經享譽全球。
  • 對青蛙卵研究有助於開發新的癌症治療方法
    1月23日,據外媒報導,研究發現,對青蛙卵的研究有助於開發新的癌症治療方法。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報告說,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的DNA複製過程也會引發DNA損傷。
  • 天氣視點第三十六期:山洪泥石流頻發 如何逃生?
    10日凌晨,湖南臨湘市觀山村發生泥石流「滅村」慘劇,毛家組24戶民居被泥石流吞噬,共有27人死亡和失蹤。同日,江西修水縣暴雨成災,引起山洪暴發及多處山體滑坡,4人死傷,52萬人受災。11日,江西宜春市靖安縣發生崩塌、滑坡303處。
  • 觀察從水龍頭流出來的水,竟為湍流、過渡流的研究,帶來新突破!
    過渡流是有序流動和無序流動的混合體,當流體以中等速度運動時就會發生過渡流動。現在,衝繩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OIST)流體力學和連續介質物理研究所(OIST)的Rory Cerbus博士、Liu Chien-chia博士、Gustavo Gioia博士和Pinaki Chakraborty博士從數十年來的湍流概念理論中,汲取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過渡流
  • 中科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接受現場評估
    8月27日,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組織的化學領域重點實驗室評估工作組一行14人對中國科學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進行了現場評估。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劉桂菊副局長到會並講話,我校朱長飛副校長出席會議並致辭,科技處相關管理人員和實驗室全體成員參加評估會。評估會由評估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主持。
  • eFuse有助於解決雲應用過流保護
    eFuse有助於解決雲應用過流保護 EDA365 發表於 2020-01-02 16:24:12 eFuse 現已在各種雲應用中使用,包括用作存儲設備的企業硬碟驅動器
  • 「泥石流院士」的三重身份
    「泥石流院士」的三重身份——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加強災害應對預案編制,提升對巨災規模、範圍和影響的認知水平,加強災害情景庫建設,構建巨災處置情景模型,編制可操作性的針對巨災全過程控制的行動預案。
  • 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地震等研究獲國家認可!
    不願回顧過去的成績,只想提研究的進展。話危險,他覺得太矯情。聊辛苦,他說大家都一樣。戴著一頂安全帽就扎進了災區,日日夜夜和泥石流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餘年。他為我國的泥石流災害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學校友——崔鵬。
  • 浙江甬臺溫高速發生嚴重塌方 疑為"雲娜"遺禍
    高速交巡警等部門通過本報提醒廣大司機,從溫州或瑞安方向前往樂清、台州、寧波方向的車輛,目前只能從白鷺嶼出口處分流走國道,要是繼續上高速的話,可以從樂成鎮再上;寧波、台州前往溫州須從高速雁蕩山出口下高速,繞道104國道後,從溫州大橋北入口上高速。  記者從寧波汽車南站了解到,塌方對寧波往返溫州的快客影響不大,昨天往返溫州寧波的快客均正常發車,到站時間稍有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