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唐雲JACS:利用雙金屬簇基元組裝水相合成摻雜量子點

2020-09-24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張輝 ;通訊作者:唐雲研究員; 劉震博士

通訊單位:復旦大學;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論文DOI:10.1021/jacs.0c07274

全文速覽

利用立方烷結構雙金屬簇基元代替傳統金屬離子,在水溶液中溫和條件下(50 °C,空氣環境)成功製備了Mn,Cu和Ni等離子摻雜的CdS量子點,顯著改變了量子點原有光學性質。摻雜劑摻雜在量子點內部而非表面,規避了「自清潔」效應,並驗證了該合成策略的普適性和多功能性。

研究背景


水溶性摻雜量子點憑藉獨特的光學性質可用於生物成像、光電轉換等領域。但是由於摻雜離子與宿主間尺寸失配以及「自清潔」效應,量子點的摻雜並非易事。目前,常見的量子點摻雜方法主要有「生長摻雜」、「成核摻雜」、「離子交換法」以及「擴散摻雜」,這些經典摻雜方法都是在高溫油相體系中實現,若要將其應用於生物成像等領域還需進行相轉移處理,既耗時又費力。因此提出並實現一種新的具有普適性的水相摻雜量子點合成方法非常重要。

研究出發點

雙金屬簇具有易製備,溶於水,難解離的特點,可作為水相體系中理想的摻雜量子點合成前驅體基元。其在分子層面將摻雜劑和宿主離子束縛在一起,而且不同雙金屬簇的體積幾乎一致,可以克服自組裝過程中尺寸失配和「自清潔」的難題。因此,利用雙金屬簇代替傳統金屬離子作為構築基元,在穀胱甘肽(配體)與硫化鈉的水溶液中自組裝得到摻雜量子點的策略可行。


圖文解析

▲圖1. (a)利用雙金屬簇基元合成摻雜量子點示意圖,(b)兩種合成方法製備的Mn摻雜CdS量子點的螢光光譜,(c)不同元素摻雜CdS量子點的螢光光譜


利用雙金屬簇代替傳統金屬離子作為構築基元,在穀胱甘肽(配體)與硫化鈉的水溶液中自組裝得到摻雜量子點。無摻雜量子點尺寸約為3.2 nm,發射540 nm黃光。Mn摻雜量子點的尺寸與無摻雜量子點相同,在620 nm處發射紅光,其摻雜濃度在6.4% ~ 25.7%範圍內可調,光學性能可保持穩定75天以上。Cu和Ni摻雜分別在590 nm和503 nm處發光。由於穀胱甘肽作配體,它們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直接用於細胞成像。整個反應在50 °C的水溶液中進行,產物可以擴大到克量級。

▲圖2. Mn摻雜CdS量子點中(a,b)Mn和Cd的K-edge XANES譜圖,(c,d)傅立葉變換後Mn和Cd的K-edge EXAFS譜圖


XAFS可以表徵待測元素的平均價態以及平均配位數等局域環境信息。XANES證明了利用雙金屬簇基元合成Mn摻雜CdS量子點的過程並不會改變Mn和Cd的價態(+2價),且所製備的量子點為閃鋅礦構型,與XRD結果一致。通過對傅立葉變換後的EXAFS譜圖擬合得到的Cd-S和Mn-S配位數分析可知,利用雙金屬簇構築基元策略製備的摻雜量子點,摻雜離子主要分布在量子點內部而非吸附在量子點表面,這個結論與EPR結果一致,證明該合成方法克服了量子點「自清潔」效應。其原因為較低的合成溫度避免了雜質離子的擴散作用。

▲圖3. Mn和Cu共摻雜ZnS量子點的螢光光譜以及CIE色坐標
該方法還可以擴展至合成各種單摻雜和共摻雜的ZnS量子點。以合成的Mn和Cu共摻雜ZnS量子點為例,隨著激發光不斷藍移,其發射光可實現由橙光到白光到藍光再到綠光的轉變。


總結與展望


雙金屬團簇構築基元合成摻雜量子點策略具有普適性和多功能性,可推廣至合成其他二價元素摻雜的Ⅱ-Ⅵ族量子點,甚至其他價態摻雜或Ⅳ-Ⅵ族量子點,通過進一步優化發光性質,將提升量子點在生物診療和光電器件等方向的應用。

課題組介紹


唐雲,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上海市東方學者,上海市浦江人才。200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畢業,2009年在美國馬裡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EPFL)從事博士後研究,2014年加入復旦大學化學系和先進材料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子水平上納米材料的精確剪裁和量子調控,發表SCI論文20餘篇,引用超過1300次。
課題組主頁:http://homepage.fudan.edu.cn/yuntang/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首次利用小分子在水相及有機相中研究自組裝結構
    首次利用小分子在水相及有機相中研究自組裝結構
  • 福建物構所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雙模態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重要途徑之一。與過渡金屬不同,鑭系離子由於配位數和構型複雜多變且難以控制,為具有特定分子組成和幾何構型的鑭系功能配合物的溶液可控自組裝帶來極大的挑戰。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該研究團隊利用有機嵌段共聚物與無機雜多酸分子之間的協同共組裝,首次直接合成了三維等間距、正交排列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納米線多孔陣列結構,且該材料展示出優異的氣體傳感性能。然而,在以往研究中,半導體納米線需要事先合成,然後再進一步採用各種組裝策略來形成組裝體並加以應用。採用「自下而上」的超分子組裝合成法來直接構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納米線陣列多孔組裝體有利於微納氣敏傳感器的發展,但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木士春:釕摻雜3D花狀雙金屬磷化物在電催化全解水中的攀爬效應
    (Ru)摻雜3D花狀雙金屬磷化物(Ru-NiCoP/NF)電催化劑,在鹼性條件下可高效、穩定地驅動OER (216mV@20mA cm-2)、HER (44mV@10 mA cm-2)和全解水過程。在此基礎上,又經過大量文獻調研,我決定研究MOFs衍生的過渡金屬磷化物並應用於全解水制氫。但如何找到創新點仍是研究工作所面臨的一大難題。所幸,通過合作,我們應用密度泛函理論(DFT)研究了Ru摻雜對雙金屬磷化物的反應性影響,發現Ru摻雜雙金屬磷化物能夠在電催化全水解中展現明顯的攀爬效應。進而,我們通過材料設計,合成出了具有獨特結構的Ru摻雜3D花狀雙金屬磷化物(Ru-NiCoP/NF)催化材料。
  • 分子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氮摻雜石墨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崔萍博士與李震宇教授、曾長淦教授等校內外同行合作,在氮摻雜石墨烯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利用芳香性分子C5NCl5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的氮摻雜石墨烯。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可通過各種不飽和化學位點或空間限制作用,將SACs上單獨的金屬原子穩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巨大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在前期的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通過調控DNA自組裝結構表面指定位點的分子間作用,成功實現了金屬及金屬氧化物圖案的可控排布(J. Am. Chem.
  • 雙金屬MOF、界面電子調控、合金設計、雜原子摻雜納米線、核殼結構
    在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轉化方法,以在多-通道碳纖維(MCCF)上生長NiMn-基雙金屬-有機框架(NiMn-MOF)納米片的潛在雙功能氧電催化劑。這項工作可能會激發研究人員探索和重新利用廢料中的高需求金屬,以解決清潔能源技術中的關鍵材料短缺問題。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最常用的三重態光敏劑,金屬配合物和有機生色團,已經被證明在一系列的周環反應、鍵離解和異構化中是有用的,但是它們有一些與其化學和電子結構相關的特性,限制了它們的選擇性、能量效率和可持續性。這一觀點描述了通過膠體量子點(QDs)解決分子光催化劑在TT-EnT驅動的有機轉化中的局限性的方法。這些亞5nm顆粒具有均相催化劑的大催化表面和電子/光學可調性,以及多相催化劑易於分離和表面模板效應。
  • ...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異質結界面調節
    可通過各種不飽和化學位點或空間限制作用,將SACs上單獨的金屬原子穩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 NSC系列10篇,JACS 6篇,催化前沿每周精選丨1021-1027
    Joule: 通過相轉移催化和電化學反應高效合成過氧化氫利用可攜式電化學裝置從空氣和水中生成綠色氧化劑過氧化氫(H2O2)的技術在環境修復和可攜式衛生設施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AlanHatton教授合作證明了二氰蒽醌可以催化O2選擇性轉化為H2O2,同時並通過離子交換在不混溶的水相和有機相之間穿梭,在一個流動系統中組裝了一個原型裝置驗證這兩種性能,用於連續生成和分離H2O2進入無電解液的水流中。這種分子氧化還原與相轉移催化結合的策略度電化學合成同時分離高附加值化學品和燃料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陳義旺JACS:氮磷雙配位單原子鐵催化劑高效促進ORR反應
    這項工作不僅為製備單原子活性位點以提高催化性能提供了有效途徑,而且還為確認雙配位的單金屬原子位點鋪平了道路。 【文章詳情】 Fe-N/P-C催化劑的合成過程如圖1a所示。首先,在植酸和FeCl3存在下,通過吡咯的聚合反應形成聚吡咯(PPy)水凝膠。
  • 什麼是量子點?科學家開發量子點合成新方法!
    這種約束可以歸結於靜電勢(由外部的電極,摻雜,應變,雜質產生),兩種不同半導體材料的界面(例如:在自組量子點中),半導體的表面(例如:半導體納米晶體),或者以上三者的結合。量子點具有分離的量子化的能譜。所對應的波函數在空間上位於量子點中,但延伸於數個晶格周期中。一個量子點具有少量的(1-100個)整數個的電子或電子電洞對,即其所帶的電量是元電荷的整數倍。
  • 復旦大學Adv. Energy Mater.:Cu、Co雙金屬嵌入式富氮介孔碳催化劑...
    :Cu、Co雙金屬嵌入式富氮介孔碳催化劑用於ORR和HER 【引言】 氧還原反應(ORR)的研究對於金屬-空氣電池和燃料電池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而析氫反應(HER)則在電催化水分解制氫以及其它制氫領域扮演了重要角色。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實驗結果表明,由於共存的Fe-N4和Ni-N4位點所引起的協同作用,以及多孔結構-碳載體促進的卓越傳質能力,從而獲得了出色的ORR性能。 03 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實現高效OER
  • 基於雙鎳二硫代烯的金屬有機骨架結構的合成
    基於雙鎳二硫代烯的金屬有機骨架結構的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09:04 南京大學左景林團隊研究了一種基於雙鎳二硫代烯的金屬有機骨架結構的合成,晶體結構,及其作為電化學葡萄糖傳感器的應用。
  • Energy、JACS大合集
    合理設計利用非貴金屬促進H2、O2和H2O之間相互轉化的多功能催化劑是研究的熱點領域。由於雙金屬納米系統的電子、結構和催化性能取決於其組成、結構和尺寸的高度可調,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此,我們報導了被限制在sp2碳框架內的雙金屬鎳銅(NiCu)合金納米顆粒的合成,該納米顆粒對析氫(HER)、還原氧(ORR)和析氧(OER)反應具有三功能催化性能。從實驗和理論上看,鎳鈷合金的電催化作用與納米顆粒表面雙金屬晶格的局部結構畸變有關。我們的研究表明,催化劑d帶的下降可以調節中間催化產物的結合能。
  • 福建物構所等在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
    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途徑之一。與過渡金屬不同,鑭系離子配位數和構型複雜多變且難以控制,為具有特定分子組成和幾何構型的鑭系功能配合物的溶液可控自組裝帶來挑戰。目前報導的大部分鑭系金屬有機分子籠均由中性基團與鑭系離子鰲合,在極性溶劑(DMSO和水溶液)中較不穩定,限制其在生物領域的應用。
  • 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金屬原子摻雜的Co3O4多層納米片用於電催化產氧
    來源丨二維材料前沿 ← 關注TA電催化基於多層結構和雜原子摻雜的非貴金屬氧化材料對於高效低成本電化學分解水系統具有重要影響基於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樓雄文教授課題組研究報導了13種不同金屬原子摻雜的超薄Co3O4納米片合成的空心納米片。這個合成材料包含共腐蝕-配位-重組的方法源於咪唑框架67(ZIF-67)納米片,通過路易斯酸蝕刻和金屬物質配位形成獨特交叉通道。
  • 【超分子】中南大學團隊JACS封面:「卯榫節點」自組裝巨型美學中空納米超分子
    隨著金屬超分子化學的成熟,組裝高度複雜且同時具有數學和藝術美學的功能性超分子結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不僅是由於化學藝術的審美需要,同時對於發展超分子體系的組成,進一步發展精確自組裝超大結構的超分子方法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管是對於二維還是三維的金屬超分子結構,通過組裝得到巨型剛性且有序的單一結構都極具挑戰性,一方面合成難度極大,另一方面合成得到的結構表徵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