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摻雜石墨烯開發了新的低缺陷方法,從而產生可調諧的帶結構!

2020-12-04 谷德趣談天下

氮摻雜石墨烯開發了新的低缺陷方法,從而產生可調諧的帶結構!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電子科學與技術和材料科學與技術部門的跨學科科學家團隊已證明高溫離子注入(HyTII)是替代摻雜石墨烯的有效手段 - 六角形排列的單原子厚度碳片 - 含氮原子。結果是具有可調節帶結構的低缺陷薄膜,適用於各種器件平臺和應用。

研究表明,HyTII方法提供了高度的控制,包括摻雜濃度,並首次通過在雙層石墨烯疊層中摻雜單個單層石墨烯來展示植入的深度控制。這進一步證明了所得到的膜具有高質量的電子傳輸性質,其可以僅通過帶結構的變化而不是使用其他方法摻雜或功能化的石墨烯膜的缺陷主導行為來描述。

NRL材料研究工程師Cory Cress博士說:「由於發現單個sp2鍵合碳原子的原子層(稱為石墨烯)可以從大塊石墨中分離出來,因此出現了大量顯著的電子和自旋電子特性。」「然而,很少有應用即將到來,因為石墨烯缺乏帶隙,其摻雜難以控制,使得石墨烯器件僅對高度專業化的器件技術具有競爭力。」

摻雜或化學官能化可以增加可用的傳輸間隙。然而,這些方法傾向於產生被無意識缺陷所困擾,具有低穩定性或摻雜劑和官能團的不均勻覆蓋的膜,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它們的有用性並降低了石墨烯膜的固有所需性質。

作為替代方案,NRL科學家利用其輻射效應背景開發了一種超高溫離子注入系統,該系統具有必要的精確度和控制能力,可將氮(N +)注入石墨烯,通過直接替代實現摻雜。

「經過幾個月的系統開發,該技術的可行性確實取決於第一個實驗,」Cress說。「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確定了產生最高氮摻雜比例的高溫離子能量範圍,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缺陷,我們成功地確認了HyTII過程的固有深度控制。」

為了實現後者,科學家們實施了一種雙層石墨烯材料系統,該系統包括一層天然石墨烯,主要是碳-12(12C)原子,層疊在石墨烯上,合成的碳-13(13C)含量超過99%。當用拉曼光譜法分析時,該雙層材料提供了識別它們正在修飾哪個層的手段。

在最佳摻雜範圍內用N +處理的薄膜製成的器件顯示出從強定位到弱定位的轉變,這取決於注入劑量,表明注入的氮改變膜的固有性質的能力。進一步證明植入裝置的電子質量高於類似的吸附原子的裝置,科學家們發現,溫度依賴性可以通過一個模型來擬合,該模型考慮了由於替代摻雜引起的帶效應和類似絕緣體的效應。缺陷形成,觀察到帶效應是主要成分。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發現,較高的氮摻雜量可以防止電荷中性點附近的絕緣行為發生交叉。缺陷似乎僅在大的注入能量下主導行為,其中缺陷更可能,進一步證明了真摻雜薄膜與先前缺陷/摻雜薄膜之間的差異。

「我們對這些器件的測量結果強烈表明,我們最終製造出具有可調帶隙,低缺陷密度和高穩定性的石墨烯薄膜,」NRL研究物理學家Adam L. Friedman博士解釋道。「因此,我們假設HyTII石墨烯薄膜在高質量石墨烯的電子或自旋電子應用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其中需要傳輸或帶隙和高載流子濃度。」

相關焦點

  • 分子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氮摻雜石墨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崔萍博士與李震宇教授、曾長淦教授等校內外同行合作,在氮摻雜石墨烯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利用芳香性分子C5NCl5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的氮摻雜石墨烯。
  • 新工藝讓石墨烯擁有可調、穩定帶隙成為可能
    編者按:雖然多年來已經有了許多能在石墨烯中產生帶隙的方法,但是仍存在不少反對在數字電子器件中使用石墨烯的人,他們堅稱石墨烯缺乏固有的帶隙。不知道他們看到這篇新聞會怎麼想。
  • 石墨烯摻雜技術三大方法解析
    石墨烯,這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特殊物質,在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Andre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Novoselov)在實驗室巧妙地用機械剝離法製得今天備受矚目的二維結構的石墨烯,並因此也獲得了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寬帶太赫茲動態偏振控制的石墨烯可調諧多功能超材料
    然而,目前大多數器件的電磁響應完全依賴於幾何結構和參數,缺乏可調性,限制了其在實際工程中的進一步應用。如果能夠動態改變超材料的電磁特性,將開闢傳統設備無法提供的新應用。  近年來,可調諧超材料的開發使得太赫茲偏振主動可控成為現實,電磁響應的控制主要通過電、機械、熱和光等外部刺激。在各種可調技術中,電氣控制是實際操作中最方便的方法之一。由
  • 氮/氧共摻雜石墨烯狀碳納米籠作為鋰離子/鉀離子電池的陽極
    本文要點:生物質衍生的糖合成氮/氧共摻雜的石墨烯樣碳納米籠作為鋰和鉀離子電池陽極成果簡介 《Carbon》期刊發表名為「Facile renewable synthesis of nitrogen/oxygen co-doped graphene-like carbon nanocages as general lithium-ion and potassium-ion batteries anode」論文,研究以生物質胞苷為原料,在水溶性氯化鈉納米晶上一步合成了氮氧共摻雜的類石墨烯碳納米籠
  • 高導電、高質量氮摻雜垂直取向石墨烯薄膜用於多功能電極相關應用
    還基於甲烷/乙腈前體的合成策略,通過氮摻雜來調整載流子濃度。當該氮摻雜VG薄膜的透明率為88%時,其電阻可以降低至約2.3kΩ·sq–1,導電性比常規的基於甲烷前體PECVD產品提升了一倍多。該合成方法可製造30英寸規模的均勻氮摻雜的石墨烯玻璃,從而促進其在高性能可開關窗戶中的應用。另外,這種氮摻雜的VG膜也可被用作電催化放氫反應的有效電催化劑。
  • 劉忠範院士團隊《ACS Nano》:高導電、高質量的氮摻雜垂直取向的...
    例如低成本、高透明的玻璃材料,可成為直接製造基於石墨烯電子產品的理想平臺。然而,在低溫(約600°C)下沉積在無催化絕緣基板上的石墨烯通常具有高缺陷密度、較差的結晶質量和導電性。因此,開發能與低成本玻璃基板兼容,同時能保持石墨烯高晶體質量的石墨烯低溫生長策略非常重要。
  • Mater:電弧放電合成N摻雜石墨烯
    工業規模生產的方法阻礙了石墨烯材料的廣泛應用。之前研究報導了電弧放電可用於石墨烯薄片的批量生產中,但由於其不能控制合成和雜原子摻雜,因此電弧放電並未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這項研究中,提出了一種通過使用陽極碳填料電弧放電提高N摻雜石墨烯合成中摻雜效率的簡便方法。
  • 鎳原子簇及氮共摻雜石墨烯策略,助力高性能鋰硫電池|
    2020年6月26日,浙江大學凌敏研究員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在氮摻雜三維石墨烯骨架中嵌入鎳原子簇的策略,證明Ni6-N-C結構可選擇性吸附和電催化可溶性多硫化物,抑制鋰硫電池中的「穿梭效應」,相關成果以「Selective Adsorption and Electrocatalysis of Polysulfides through Hexatomic Nickel Clusters Embedded in N-Doped Graphene toward High-Performance Li-S
  • 我校教師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工程學院疏瑞文博士等人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化學會旗下著名學術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年影響因子IF = 8.456,中科院SCI期刊分區:工程技術一區TOP期刊)上發表了題為《Facile
  • 【科研進展】石墨烯和超材料的組合,可實現對電磁波進行超快實時...
    在這種器件結構中,單層石墨烯作為可調諧導電膜運行,產生主動控制的坑行為和伴隨的群延遲。這種器件概念為設計緊湊的太赫茲調製器件提供了理論指導。超材料中的等離子體響應耦合可以模擬電磁誘導透明(EIT)效應,其物理機制可以用等離子體共振解釋,因此被稱為等離子體誘導透明(PIT)。
  • Carbon:氮摻雜石墨烯包裹的C2S作為鈉離子電池高級陽極
    本文要點:一種簡便的球磨方法,可將摻氮石墨烯包裹的本文,通過一種簡單的球磨方法,將Cu2S顆粒包裹在摻氮石墨烯片上,研製出一種特殊的Cu2S基複合陽極(Cu2S@NGS)。這個Cu2S@NG複合陽極具有超長的循環壽命、高容量的超穩定循環性和優異的速率能力。
  • Carbon:氮摻雜石墨烯包裹C2S作為鈉離子電池的高級陽極
    本文要點: 一種簡便的球磨方法,可將摻氮石墨烯包裹的Cu 2 S製成為SIB中的特殊陽極。成果簡介 鈉離子電池(SIB)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主要原因是其性價比高。然而,由於缺乏合適的陽極,SIB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 基於摻雜氧化鋅固溶體的普適合成策略製備石墨烯基單原子催化劑
    首先,高兼容的摻雜ZnO通過形成置換型固溶體,可以實現超過20種金屬雜原子的成功摻雜。摻雜ZnO納米顆粒作為前驅體可通過高產量的凝膠溶膠法製備。然後,經過低壓氣相超組裝,摻雜ZnO納米顆粒與氣態的有機配體發生界面配位反應,在納米顆粒的表面形成摻雜ZIF殼。在此過程中,摻雜ZnO經歷了原來的金屬-氧鍵的斷裂和與有機配體形成新的配位鍵,進而形成摻雜ZIF殼層。
  • 合肥研究院等研製出硫摻雜石墨烯基柔性全固態超級電容器
    為滿足人們對柔性可穿戴電子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迫切需要發展柔性全固態功率源或能量儲存裝置。要想實現這一目的,關鍵在於設計開發出兼具優異儲能和機械性質的電極材料。雜原子摻雜石墨烯以及2D層狀金屬硫化物(LMCs)納米結構的出現,為高性能電極材料的設計帶來了新的契機,但其儲能性能(能量密度、循環穩定性等)尚需進一步提高。
  • 【頂刊】Nature子刊:高性能石墨烯負極來了,石墨烯應用之路再進一步!
    因此,開發具有高比容量、快速的Li+脫嵌動力學、結構和電化學性能穩定的新型材料對開發高能量/功率密度及長循環穩定性的LIBs至關重要。理論容量為744 mAh/g的石墨烯,具有10000cm2V-1s的超快電子遷移率和超高的Li+擴散率(10-7-10-6cm2s-1),作為高能LIBs負極材料具有巨大的前景。
  • Interfaces》:氮摻雜分層多孔碳促進...
    1 成果簡介 與過渡金屬氧化物電極材料比例,有機摻雜分子具有豐度高,多電子反應和結構多樣等優點,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電化學儲能器件。然而,由於其固有的低電導率和高溶解度,它們存在循環穩定性差和低速率性能等問題。同時解決這兩個關鍵問題是很有挑戰性的。
  • 《Science》重大突破:石墨烯納米帶實現金屬性調控
    石墨烯納米帶的結構具有高電導率、高熱導率、低噪聲,這些優良性能促使石墨烯納米帶成為集成電路互連材料的另一種選擇,有可能替代銅金屬。有些研究者試著用石墨烯納米帶來製成量子點,他們在納米帶的某些特定位置改變寬度,形成量子禁閉(quantum confinement)。
  • 《Science》重大突破:石墨烯納米帶實現金屬性調控!
    石墨烯納米帶的結構具有高電導率、高熱導率、低噪聲,這些優良性能促使石墨烯納米帶成為集成電路互連材料的另一種選擇,有可能替代銅金屬。有些研究者試著用石墨烯納米帶來製成量子點,他們在納米帶的某些特定位置改變寬度,形成量子禁閉(quantum confinement)。
  • 一鍋法合成氧還原反應的鈷基類石墨烯結構摻雜碳材料
    本文要點:一鍋法製備Co,N和F摻雜的石墨烯狀結構催化劑的方法成果簡介 氧還原反應(過渡金屬和雜原子共摻雜碳材料在ORR催化中具有巨大潛力。但是,一步法合成高活性和穩定性的過渡金屬和雜原子共摻雜電催化劑仍然是一個挑戰。本文,用一步法由三聚氰胺,聚四氟乙烯和乙酸鈷製備氮,氟和鈷共摻雜的碳催化劑MPCo-950-5。MPCo-950-5具有石墨烯結構,比表面積為642 m 2 g -1。與商用Pt / C相比,MPCo-950-5的ORR半波電勢移了35 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