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鍋法合成氧還原反應的鈷基類石墨烯結構摻雜碳材料

2020-12-03 材料分析與應用

本文要點:

一鍋法製備Co,N和F摻雜的石墨烯狀結構催化劑的方法

成果簡介

氧還原反應(ORR)的性能是燃料電池的核心問題。ORR是一個緩慢的動力學過程。鉑通常用於加速反應。這是燃料電池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過渡金屬和雜原子共摻雜碳材料在ORR催化中具有巨大潛力。但是,一步法合成高活性和穩定性的過渡金屬和雜原子共摻雜電催化劑仍然是一個挑戰。本文,用一步法由三聚氰胺,聚四氟乙烯和乙酸鈷製備氮,氟和鈷共摻雜的碳催化劑MPCo-950-5。MPCo-950-5具有石墨烯結構,比表面積為642 m 2 g -1。與商用Pt / C相比,MPCo-950-5的ORR半波電勢移了35 mV。此外,MPCo-950-5還具有出色的穩定性和甲醇耐受性。這項工作是製備高ORR活性過渡金屬和雜原子共摻雜碳材料的一種簡單可行的方法。

圖文導讀

圖1、MPCo-T-N系列樣品和商用Pt / C的ORR極化圖。

圖2、電化學測量:(a) MPCo-950-5的LSV曲線;(b) MPCo-950-5的相應K-L圖。(c) MPCo-950-5和Pt / C的耐久性測試曲線持續30,000 s。(d)添加甲醇後MPCo-950-5和Pt / C的計時電流響應。

圖4、MPCo-700-5,MPCo-900-5,MPCo-950-5和MPCo-1000-5的XRD模式。

圖5、(a)樣品MPCo-950-5得SEM圖像; (b,c,d)樣品MPCo-950-5的TEM圖像; (e)MPCo-950穩定性測試後的TEM圖像。

圖6、a,b)(1)C,(2)N,(3)O,(4)F和(5)Co的相應元素映射圖像。

圖7、MPCo-950-5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小結

通過一步法製備N,F和Co摻雜的石墨烯狀結構材料。MPCo-950-5在鹼性溶液中的ORR性能優於商用Pt / C。催化劑的優異性能歸因於N,F和Co的共摻雜及其協同作用。本研究為設計一種低成本,簡單的新型ORR催化劑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法。

文獻:

A OnePot Method to Synthesize a CoBased GrapheneLike Structure Doped Carbon Material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相關焦點

  • Small Science:石墨烯基材料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與應用
    為了生產具有反應活性的石墨烯材料,通常會摻雜一些能改變其電子結構的吸電子元素,如氮、硼、磷或它們的組合。研究發現,在燃料電池中的氧還原反應(ORR)中,摻雜石墨烯的效率與鉑基催化劑的效率相當,甚至更高。  增強的機理是摻雜的原子可以改變鄰近碳原子的電荷分布,從而促進氧的吸附和電荷轉移到被吸附的氧上。然而,摻雜原子通常需要苛刻的反應條件,如高溫(如300-800°C)。
  • 我校教師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化學工程學院疏瑞文博士等人在氮摻雜石墨烯基複合泡沫吸波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化學會旗下著名學術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年影響因子IF = 8.456,中科院SCI期刊分區:工程技術一區TOP期刊)上發表了題為《Facile
  • 【催化】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揭示碳基納米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活性機制
    其核心挑戰是開發高性能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的電催化劑,提高目標產物產率和實現高選擇性。氮摻雜碳基納米材料作為廉價非金屬CO2RR催化劑備受關注,但因其結構複雜,難以精確控制,導致對其催化活性位點的認識仍存在較大爭議,催化性能也亟待大幅提升。利用結構明確的小分子作為模型催化劑是明晰其催化機制的有效手段,但小分子自身的催化活性低,實驗誤差大,難以給出可信結果。
  • 石墨烯/碳納米管最具潛力材料藏大招
    石墨烯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潛在應用有: 作負極材料。石墨烯的克容量較高,可逆容量約700mAh/g,高於石墨類負極的容量。另外,石墨烯良好的導熱性能確保其在電池體系中的穩定性,且石墨烯片層間距大於石墨,使鋰離子在石墨烯片層間擴散通暢,有利於提高電池功率性能。
  • 全固態柔性鋁空氣電池的磷摻雜碳點/石墨烯氣凝膠上的氧還原反應
    成果簡介 碳點是鹼性介質中氧還原反應(ORR)的最有希望的候選者之一。但是,金屬空氣電池中所需的ORR性能通常受到適度的電催化活性和缺乏實現良好分散性的方法的限制。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種生物質衍生方法可實現碳點的原位磷摻雜(P摻雜)並同時裝飾在石墨烯基體上。獲得P摻雜碳點/石墨烯(P-CD / G)納米複合材料,可以達到碳納米材料的超高P摻雜水平。發現P-CD / G納米複合材料表現出優異的ORR活性,可與市售Pt / C催化劑高度媲美。
  • 石墨烯提高燃料電池氧還原催化劑性能
    燃料電池被認為是未來電動汽車的電源首選,而氧還原催化劑是提高燃料電池性能的關鍵所在。  UNIST Byeong-Su教授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個雜原子摻雜石墨烯納米片的獨特設計,有利於提高氧還原的性能。下圖為材料的製備過程示意圖:將石墨粉末氧化並剝離,經超聲波處理,得到褐色的氧化石墨烯(GO)納米分散體。
  • 碳基晶片迎來突破!石墨烯材料碳納米管如何製作,西瓜視頻告訴你
    但是就在前不久,我們中科院彭練矛院士和他的團隊們研發一種新材料的「碳基晶片」,裡面採用的是「碳納米管」製作的,這種材料或許會跳出摩爾定律的瓶頸,使得晶片的性能提升不再完全依賴於高端納米光刻工藝和電晶體的大小。
  • 石墨烯又又又又誕生一新研究領域?碳基磁性材料時代來臨!
    你能想像,當你在做實驗的時候,你製備的純碳材料突然就被磁鐵給吸起來了嗎?
  • 石墨烯摻雜技術三大方法解析
    石墨烯,這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特殊物質,在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Andre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Novoselov)在實驗室巧妙地用機械剝離法製得今天備受矚目的二維結構的石墨烯,並因此也獲得了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氮/氧共摻雜石墨烯狀碳納米籠作為鋰離子/鉀離子電池的陽極
    本文要點:生物質衍生的糖合成氮/氧共摻雜的石墨烯樣碳納米籠作為鋰和鉀離子電池陽極成果簡介 然而,現有的碳基材料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高能量密度需求,需要進一步積極探索。《Carbon》期刊發表名為「Facile renewable synthesis of nitrogen/oxygen co-doped graphene-like carbon nanocages as general lithium-ion and potassium-ion batteries anode」論文,研究以生物質胞苷為原料,在水溶性氯化鈉納米晶上一步合成了氮氧共摻雜的類石墨烯碳納米籠
  • 超級電容器用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受其特殊結構的影響,石墨烯擁有一系列優異的物化特性:高斷裂強度(125GPa);高速載流子遷移率(2×105cm2V-1s-1)和熱導率(5000Wm-1K-1);超大比表面積(2630m2/g)[1]。這些突出的、吸引人的特徵使得這種多功能的碳材料可以適用多種實際應用場合,其中,利用石墨烯作為超級電容器[2-4]電極已成為清潔能源領域的研究焦點。
  • Mater:電弧放電合成N摻雜石墨烯
    與根據先前文獻通過電弧工藝合成的N摻雜石墨烯(N的1.5%)相比,所得石墨烯薄片增加的摻雜水平(≈3.5%N),並且石墨N富集程度很低,這很少實現通過常規方法,同時保持較高的渦輪層結晶度。獲得高面積電容,優於大多數碳材料,這歸因於外在擬電容,高結晶度和裸露石墨烯邊緣的豐度的協同效應。
  • 合肥研究院等研製出硫摻雜石墨烯基柔性全固態超級電容器
    要想實現這一目的,關鍵在於設計開發出兼具優異儲能和機械性質的電極材料。雜原子摻雜石墨烯以及2D層狀金屬硫化物(LMCs)納米結構的出現,為高性能電極材料的設計帶來了新的契機,但其儲能性能(能量密度、循環穩定性等)尚需進一步提高。能否將上述兩類材料有效「聯姻」或耦合,從而發展出高性能的電極材料,至今仍是材料科學和化學領域極具挑戰性的課題。
  • 中國科大在碳基催化劑電催化析氫研究中取得進展
    石墨烯由於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優異的化學穩定性以及易於化學修飾等優點,引起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人們致力於將其發展成為高活性的電解水制氫催化劑。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氮等雜原子摻雜可以調控雜原子近鄰碳原子的電子結構,增強該碳原子活性位點與反應中間體的吸附作用,進而提高石墨烯等碳基材料的電催化析氫性能,然而傳統的吡啶、吡咯和石墨型氮摻雜模式對於石墨烯等碳基催化劑的性能調控,效果不佳,與報導的高活性的金屬基催化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 AEnM:碳基納米材料的結構設計和組成調控在儲鋰方面的應用進展
    碳基納米材料以其優異的導電性、高的比表面積、可控的形貌以及穩定的物化性質極大推動了電化學領域的發展,它們在固定不同種類的電化學活性物質如鋰、硫和氧,維持電極/電解液界面穩定,提供活性物質支撐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構建連續的導電結構,碳基材料實現了對電子和離子的有效傳導,從而改善了電池的反應動力學。
  • 哈爾濱工業大學孫飛副教授:碳材料對燃煤煙氣硫脫除及資源化研究進展
    碳材料內SO2吸附-催化反應機制及產物遷移路徑,重點討論了碳材料孔結構、官能團、金屬氧化物負載對SO2吸附轉化及副產物遷移的影響。研究表明,碳材料分級孔結構內存在SO2吸附轉化以及產物硫酸的遷移過程;在碳材料中摻雜以氮和氧為代表的非碳元素能改變碳平面的電子結構,調控SO2在碳材料中的吸附和催化氧化過程。因此,碳材料孔隙與功能性官能團的協同定向構築是強化碳材料吸附轉化SO2、提升脫硫性能的有效方式。
  • 關於石墨烯應用於鋰硫電池的研究進展詳解
    實踐證明,石墨烯與硫單質多種結合形式的顯微結構與相互作用,與石墨烯及其載硫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密切相關,不同製備方法與工藝對鋰硫電池的性能影響較大。但是,受目前石墨烯的製備 方法和工藝的限制,常常以缺陷很多的Hummers法的(偽)石墨烯為基礎,石墨烯基鋰硫電池的循環性能仍然不夠理想,還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基於碳點@氧化石墨烯紙的柔性鉀離子電池負極
    導讀碳材料,特別是石墨化碳質材料,作為鉀離子電池(PIBs)的負極,是PIBs產業化的基石。然而,石墨化碳材料PIBs負極通常循環壽命短,穩定性差。圖1.圖片概要在本研究中,通過在還原氧化石墨烯表面引入碳點(CDs@rGO),構建了柔性三維結構的高性能鉀離子電池負極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梁彥瑜教授Angew:缺陷碳氧還原電催化材料設計...
    研究背景近年來,納米碳基材料有望替代傳統的非金屬材料、直接作為氧還原(ORR)電催化劑應用於能量轉換器件中,因此成為研究的焦點。研究人員相繼開發了以氮(N)原子為主的雜原子摻雜策略和碳缺陷工程策略,實現了碳骨架的電子結構的重新分布、有效活化了π電子,從而賦予碳材料顯著的電催化ORR性能。同時,在複雜的N摻雜缺陷碳體系中,摻N位點存在明顯的邊緣效應,導致碳邊緣缺陷處摻N位點的ORR活性高於其他位置。因此,合理設計和構建雜原子摻雜位點的碳缺陷機構、進而調控優化碳骨架電荷分布,有望進一步提升其ORR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