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刊同濟大學重磅成果:結核菌分泌「聰明」蛋白成致病元兇...

2020-12-08 上觀

導致結核病的結核分枝桿菌究竟是如何致病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又有了新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2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醫學研究成果。研究發現,當人體感染結核菌時,結核菌可以分泌出毒力因子Rv0222,而Rv0222利用人體的蛋白質修飾系統經過二次加工後,就可以有效抵抗來自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從而導致結核菌從人體免疫系統中成功逃逸而致病。如同戈寶學打的比方:該蛋白「狡猾」地利用人體自身的「矛」(蛋白分子)來攻擊人體自身的「盾」(免疫系統),從而躲過了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最終成功感染導致結核病。

同時,研究者通過蛋白結構分析和功能探索,精準指出,Rv0222毒力蛋白是在其76位點的賴氨酸上發生K-11泛素化修飾後發揮毒力,該成果或可在後續研究中為新型抗結核藥物的開發提供更精準的靶點。

由結核菌感染引起的結核病,至今仍然是世界範圍內感染死亡的主要死因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8年,全球範圍內有千萬餘新病例。因抗結核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導致耐藥性結核病疫情逐年加重,結核病治療難度不斷加大,這已成為世界性難題。

「目前,人類對結核菌感染髮病和耐藥機制並不完全清楚,對結核病還缺乏快速準確的診斷方法,缺乏新型抗結核藥物,結核病防治仍面臨著巨大挑戰。」戈寶學更直言,人口流動性加大、老齡化加劇也是結核病防治難的關鍵因素,每個患者每年可感染15人。「《健康中國行動》明確,至2022年,我國肺結核發病率降至55/10萬以下,死亡率維持在較低水平(3/10萬以下),去年5月,國家8部門聯合對遏制肺結核印發行動計劃,這一場硬仗必須即刻打響。」

基於此,研究團隊在多個國家級重點項目的支持下,圍繞「結核菌與宿主的相互作用是感染性疾病發生的基礎」這一關鍵問題,研究了結核菌感染與致病過程中關鍵病原和宿主分子機器的結構、功能和調控機制,並從靶向結核菌與宿主相互作用層面出發,進行新型抗結核藥物的研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肺科醫院結核病首席臨床顧問專家教授肖和平表示,該研究工作完整闡述了結核菌利用人體泛素化系統抵禦人體免疫攻擊的逃逸機制,這一對人體蛋白質修飾系統幫助結核菌感染致病新機制的發現,拓寬了目前學界對蛋白質修飾系統在感染性疾病調控中作用的視野。據透露,相關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已以通訊作者分別在《自然》、《自然通訊》等國際期刊共發表18篇論文,申請發明專利13項,其中授權專利5項。

「下一步,我們希望帶領團隊,聚焦在結核病轉化醫學研究領域並能取得一系列原創突破,積極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臨床診療及抗結核藥物和疫苗研發中。」在剛剛獲批首批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結核)臨床醫學中心的肺科醫院平臺上,另一身份是上海市結核病(肺)重點實驗室主任的戈寶學說道。

肺科醫院王琳博士、同濟大學醫學院碩士吳厥慧、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俊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饒子和院士和戈寶學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結核菌感染致病重要研究成果
    中新網上海1月16日電 (孫輝 黃艾嬌 許婧)導致結核病的結核分枝桿菌是如何致病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 Sci Adv | 結核菌誘導焦亡免疫調控機制
    近日, 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研究院和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章曉聯教授課題組聯合生命科學學院殷雷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ycobacterial EST12 activates
  • 《iScience》發表武大基礎醫學院重要研究成果
    《iScience》發表武大基礎醫學院重要研究成果發布時間:2018年12月12日 11:25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12日電 (蔣明)12月4日,Cell子刊唯一綜合類開源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章曉聯教授團隊最新重要研究成果
  • ...成果發現新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是今年第九篇CNS!
    最近,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青研究員實驗室經過與醫院合力攻關,首次發現人類受體相互作用蛋白RIPK1變異可以導致自身炎症性疾病。在醫院裡,醫生在研究人員的建議下嘗試了新的治療方案,患兒的病情逐漸好轉,發燒頻率明顯下降。科學研究揪出「幕後元兇」,臨床醫生對症下藥,治療效果非常好:以前需要每天在醫院,現在只需要兩周去打一針。
  • 解讀近年來結核病領域重磅級研究成果!
    那麼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結核病研究領域都有哪些重磅級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報導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它可以被配置成現場即時測試(POCT),只需花費2美元就能在30分鐘內得出結果,從而降低了在資源匱乏地區的護理障礙,並有可能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8-20  瀏覽: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3
  • 2017年度巨獻:國內科學家不容錯過的重磅級研究成果
    2017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我國科學家們取得了很多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整理了2017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分享給大家。
  • Cell:來自活化PMN細胞的外泌體竟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致病元兇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之前未報告過的將慢性炎症與COPD患者的肺部損傷之間關聯在一起的致病實體。這種致病實體是由活化的多形核白細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PMN)分泌的外泌體(exosome)。外泌體是一種微小的亞細胞顆粒。當將從活化的PMN細胞收集的外泌體灌注到健康小鼠的肺部中時,它們導致COPD肺部組織損傷。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浙大二院呼吸團隊找到吸菸導致慢阻肺元兇,為慢阻肺研究及治療開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周杰森和2016級博士研究生李周楊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沈華浩教授、陳志華教授和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Augustine M.K. Choi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醫學院、上海市肺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麥克馬斯特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所、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共同參與了這項研究工作。
  • Science: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
    近期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了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研究人員在在酵母中證實朊蛋白複合體的大小而非數量影響了它們的傳播效率。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29號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 最大規模的AD蛋白組學研究;AI追蹤心臟血流
    1,Nature Medicine重磅突破,報導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阿爾茲海默症蛋白組學研究 來源:精準醫學與蛋白組學
  •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圖景——附哈佛大學張毅教授課題組陸發隆博士特別評論文:賈小方、BioArt   點評:陸發隆(哈佛大學)隨著表觀遺傳學的生化方面的機制研究得日益透徹
  • 施一公研究組在《自然》《科學》分別報導人體γ-分泌酶與重要底物...
    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0日,施一公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花開兩朵,分別於《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報導了《人源γ-分泌酶識別底物Notch的結構機制》(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以及《人源γ-分泌酶底物澱粉樣前體蛋白的識別》(Recognition
  • 前沿研究丨植物病原菌致病策略: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植物病原菌致病策略——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概述了目前病原菌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抑制植物免疫反應的這一新型致病策略。因此,本文中我們概述了目前病原菌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抑制植物免疫反應的這一新型致病策略。
  • 類風溼因子與抗環瓜氨酸蛋白抗體在類風溼關節炎中的致病作用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RA相關自身抗體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類風溼因子(RF)和抗環瓜氨酸蛋白抗體(ACPA)的致病作用。 類風溼因子 RF是以IgG的Fc片段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
  • 【招募】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志願者招募
    【招募】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志願者招募 2020-04-14 2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蛋白複合物Paf1:攜帶基因致病的奧秘
    原標題:蛋白複合物Paf1:攜帶基因致病的奧秘 一個人生病的因素有多種多樣,但不外乎於內因和外因兩類。內在因素中最根本的就是基因,醫學研究表明,所有的疾病或多或少都和基因有一些關聯,主要是由於基因表達發生突變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