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耐藥性問題有突破口了!上科大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

2021-01-07 上觀

4月24日凌晨,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與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該項工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解析了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EmbA-EmbB和EmbC-EmbC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首次揭示了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為解決結核病耐藥問題,研發新型抗結核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結核病是全球十大致死疾病之一,是單一傳染病中的「頭號殺手」(排名超過愛滋病和瘧疾)。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約四分之一人口潛伏感染結核病。目前,治療結核病的一線藥物均為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開發,使用已長達半個多世紀。耐藥性問題隨之產生並且日趨嚴重,甚至無藥醫治,給結核病防治和公共衛生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針對抗結核藥物靶點的研究以及新藥的研發迫在眉睫。

圖註:(A)結核分枝桿菌(Mtb)和恥垢分枝桿菌(Msm)EmbA-EmbB-AcpM2和EmbC2-AcpM2與底物(Ara2,DPA)和藥物(EMB)複合物結構;(B)以Mtb EmbB為代表展示Emb蛋白結構特徵;(C)Emb蛋白拓撲結構示意圖

結核分枝桿菌是引起結核病的病原菌,其細胞壁極為特殊,主要成分包括分枝菌酸(MA)、阿拉伯半乳聚糖(AG)、肽聚糖(PG)和脂阿拉伯聚糖(LAM)等,對結核菌起到天然保護作用。抑制細胞壁成分的合成被認為是合理的抗結核新藥研發思路。當前使用的一線抗結核藥物異煙肼、乙胺丁醇等均是通過抑制細胞壁合成發揮作用的。研究表明,乙胺丁醇靶向參與AG和LAM合成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EmbA,EmbB和EmbC。但是自該藥物問世以來,其分子機制一直未被解開,也就無法對乙胺丁醇這一「傳統老藥」進行更新換代,以解決其日益嚴重的耐藥性問題。

饒子和院士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針對結核病重要靶點的研究及新藥開發。此前,研究人員曾先後解析了臨床藥物Q203靶點——呼吸鏈超級複合體CIII2CIV2SOD2結構(刊2018年《科學(Science)》),臨床藥物SQ109靶點——MmpL3的多個「靶點-藥物」複合物結構(刊2019年《細胞(Cell)》)。今年,研究團隊再獲重大突破,解析了一線藥物乙胺丁醇靶點——EmbA-EmbB和EmbC-EmbC兩種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乙胺丁醇作用於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該項成果的取得歷經6年漫長的時光,研究團隊相繼克服了蛋白樣品不表達、晶體衍射解析度差、相位解析困難、底物難以合成、活性檢測體系缺失等諸多難題,最終利用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成功解析了EmbA-EmbB,EmbC-EmbC分別與底物(Ara2,DPA)和藥物乙胺丁醇(EMB)複合物的結構,破解了困擾研究人員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抗結核藥物機制難題。

圖註:(A)乙胺丁醇在靶點蛋白活性位點的結合方式;(B)乙胺丁醇結合位點的相互作用示意圖;(C)結構疊合顯示乙胺丁醇佔據底物阿拉伯糖的結合位點(D-site和A0-site);(D)結構疊合顯示乙胺丁醇佔據供體DPA的阿拉伯糖結合位點(D-site);(E)對應於(D)的局部放大圖

結構研究表明,EmbA和EmbB以異源二體形式,而EmbC則以同源二體形式發揮生理功能。一個令人意外的發現是,參與細胞壁MA合成的AcpM蛋白結合於每個Emb蛋白的胞內側,分別形成EmbA-EmbB-AcpM2和EmbC2-AcpM2複合體。每個Emb蛋白結構均可劃分為一個15次跨膜結構域和兩個含有jelly-roll摺疊形式的胞外結構域,活性口袋則位於跨膜結構域和胞外結構域之間。研究分析了阿拉伯糖供體(DPA)和二糖(Ara2)在活性位點的精確結合方式。進一步研究發現,乙胺丁醇同樣結合於EmbB和EmbC的活性口袋,其結合位點分別佔據了催化胺基酸Asp兩側的底物結合位置(D-site 和A0-site),從而同時阻斷了阿拉伯糖供體和受體的結合,最終抑制了細胞壁AG和LAM的合成。通過分析乙胺丁醇臨床耐藥突變位點,團隊成員發現大部分位點均位於EmbB和EmbC的藥物結合位置附近。相關位點胺基酸的突變可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乙胺丁醇的結合。因此,對於解決耐藥性問題,需要在新藥設計時考慮到避免這些位點的空間影響。以上研究成果將為乙胺丁醇的優化和靶向Emb蛋白的新藥開發奠定堅實的結構理論基礎。

這項工作的完成標誌著饒子和團隊通過多年努力,基本攻克了結核病關鍵藥靶領域已知僅剩的幾大戰略高地。目前,研究團隊正充分利用上海科技大學和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的優勢,通過全面合作,全力推動抗結核新藥的研發,加快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

相關焦點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
    結核病是當今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嚴重傳染性疾病。其人群基數大,影響範圍廣。目前,治療結核病的一線藥物均為上世紀40-60年代開發,使用已長達半個多世紀。耐藥性問題隨之產生並且日趨嚴重,甚至無藥醫治,給結核病防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針對抗結核藥物靶點的研究以及新藥的研發迫在眉睫。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
    結核病是當今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嚴重傳染性疾病。其人群基數大,影響範圍廣。目前,治療結核病的一線藥物均為上世紀40-60年代開發,使用已長達半個多世紀。耐藥性問題隨之產生並且日趨嚴重,甚至無藥醫治,給結核病防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針對抗結核藥物靶點的研究以及新藥的研發迫在眉睫。
  • Science重磅:上科大免疫化學所饒子和團隊攻克結核病半世紀難題
    其中,上科大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科研團隊六年攻堅,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了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這也是乙胺丁醇問世半世紀以來,科學家首次從分子水平上破解這一抗結核「傳統老藥」的抑菌機制,為解決結核病耐藥問題、研發新型抗結核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用了半個世紀的抗結核藥 精確作用機制或能解決耐藥問題
    中國是全球30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估算我國2018年新髮結核病患者86.6萬例,僅次於印度居全球第二位,患者數佔全球的8.7%。目前,治療結核病的一線藥物均為上世紀40-60年代開發,使用已長達半個多世紀。耐藥性問題隨之產生並且日趨嚴重,甚至無藥醫治,給結核病防治和公共衛生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針對抗結核藥物靶點的研究以及新藥的研發迫在眉睫。
  • 清華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團隊合作破譯抗新冠病毒關鍵藥靶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由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領導,由清華大學醫學院婁智勇教授、閆利明博士和上海科技大學楊海濤教授、王權教授等組成的「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在新冠病毒抗病毒藥物核心靶點主蛋白酶(Mpro)和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三維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為抗新冠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關鍵的結構生物學基礎
  • ...研究所科研團隊解析人源大麻素受體CB2結構,為藥物設計開啟新篇章
    坐落於張江科技園核心區的上海科技大學也迎來了「開門紅」——該校iHuman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體CB2與新型拮抗劑複合物的三維精細結構,揭示了配體對受體的精細調控方式,為免疫調節類疾病、炎性神經痛、腫瘤等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結構理論基礎。
  • 醫學雙語術語|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
    文中標有背景色的部分文字涉及通用學術英語和醫學專門學術英語學習過程中常用的單詞及短語表達等問題。 What is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什麼是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
  • 科學家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三維精細結構—新聞—科學網
    「RdRp-nsp7-nsp8」複合體的三維空間結構,整體解析度達到2.9 埃(Å)。 此前一天,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與合作者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在Nature上聯合發表了新冠病毒的重要研究成果「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Mpro)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
  • 中國再完成創舉:成功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
    4月10日,據媒體報導,由中國研究團隊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成功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找到針對新冠病毒的潛在藥物。報導稱,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與合作者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Mpro)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並綜合利用三種不同的藥物發現策略,找到針對新冠病毒的潛在藥物。
  • 結核病早期症狀 結核病的前兆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出現咳嗽的現象是非常正常的,有的人感覺咳嗽沒什麼,就選擇不治療,但是長時間變成乾咳、咳嗽帶血、疲勞消瘦等現象,小心是患上結核病,那您知道結核病早期症狀是什麼嗎?您知道日常結核病治療方法是什麼嗎?今天就為您介紹一下有關結核病的預防的知識。
  • Science丨立足抗結核病藥物靶點開發,饒子和院士團隊歷時多年解析分歧桿菌呼吸體超複合物III2IV2SOD2原子解析度結構
    首次報導了分歧桿菌呼吸體超複合物III2IV2SOD2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該論文的主要完成單位為南開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中科院生化細胞所、生物物理所)。清華大學楊茂君教授團隊在2017年報導的人源I2III2IV2(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7.07.050)超複合物是迄今為止所解析的最複雜的呼吸體超複合物。生理狀態下I2II2III2IV2是否存在,目前還不是十分非常清楚。那麼本次所解析的原核系統呼吸體超複合物(圖一)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 20年奮戰抗生素耐藥難題,結核病新藥能否打破僵局?
    世界上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無法傳染的潛伏性結核病。全球每年大約有1%的人口新感染該病,2014年全球有960萬名開放性結核病患者,150萬例死亡,死亡者當中有95%是來自發展中國家。自2000年起,全球新病例數已逐年下降。在許多亞洲與非洲國家,大約有80%的人肺結核檢驗結果為陽性,而在美國的人口中約有5-10%的人肺結核檢驗為陽性。
  • 解讀近年來結核病領域重磅級研究成果!
    那麼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結核病研究領域都有哪些重磅級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報導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重要的是,這些化合物靶向之前未被探究過,這就為開發對於解決世界範圍內結核病耐藥性問題迫切需要的全新抗生素開闢了一條潛在的道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這些新的化學物發現源自一種創新的稱為PROSPECT的高通量藥物方法,它能夠發現常規方法經常錯過的有希望的候選藥物。
  •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酶結構 2020-07-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治療結核病新思路!多篇文章聚焦結核分枝桿菌研究新進展!
    【3】Nature: 新研究揭示結核桿菌分泌系統三維結構doi:10.1038/s41586-019-1633-1結核病是一種感染率極高的肺部傳染性疾病,通常通過氣溶膠傳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計,全世界每年有170萬人死於這種類型的感染。
  • 新冠病毒重要藥物靶點-RNA聚合酶精細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RdRp(RNA依賴的RNA聚合酶)-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科學網—新冠病毒「複製機器」核心部件的三維結構現身
    魡解析度電子顯微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冠病毒「RdRp(RNA依賴的RNA聚合酶)-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新冠肺炎藥物奠定了基礎。
  • Respirology:薑黃素可能有助於戰勝耐藥性結核病
    2016年3月31日/生物谷BIOON/--一項最近發表於《Respirology》期刊的新研究表明,薑黃素--咖喱粉主要成分薑黃中的一種物質--可能有助於抗擊耐藥性結核病。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刺激被稱為巨噬細胞的人類免疫細胞,薑黃素能夠成功消除實驗性感染的培養細胞中導致結核病的結核分枝桿菌。該過程依賴於抑制一種被稱為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的細胞分子的活化。薑黃素調節對結核分枝桿菌的免疫應答的能力,有潛力成為不易產生耐藥性的結核病新療法。
  • 2019年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盤點結核病最新研究進展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被認為感染上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即導致肺結核(TB)的細菌,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會患上有症狀的疾病。即便他們當中只有10%的人患上活動性肺結核,那仍然佔世界人口的3%,即2.4億人。2016年,世衛組織報告全球1040萬人患結核病,2015年有180萬因結核病死亡,如今結核病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傳染病殺手。
  • 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基因突變,可以解決結核病對抗生素的抗藥性
    此外,研究小組還發現,這種突變使感染結核病的菌株對抗生素利福平產生耐藥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利福平是治療結核病感染最有效的一線藥物. 研究人員在雜誌上描述了他們的發現。 什麼是結核病? 結核病是一種可預防和治療的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