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RdRp-nsp7-nsp8聚合酶複合物2.9?魡解析度電子顯微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冠病毒「RdRp(RNA依賴的RNA聚合酶)-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新冠肺炎藥物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未經同行評議)。
新冠病毒在入侵細胞後,便開始大量複製;而病毒的RdRp在病毒的遺傳物質RNA的合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RNA聚合酶為核心,病毒會巧妙地利用其他輔助因子(如nsp7/nsp8等)組裝一臺高效的RNA合成機器,進行自我複製。因此,RNA聚合酶作為這臺複製機器的核心部件,是最重要的抗病毒藥靶之一。
而瑞德西韋恰恰就是一個靶向RNA聚合酶的前藥,但由於缺乏新冠病毒RNA聚合酶的三維結構信息,瑞德西韋如何精確靶向病毒RNA聚合酶的機制尚不明確,這是當前針對該靶點開展抗病毒藥物開發的重要障礙之一。
之前,饒子和等人率先在國際上解析了首個新冠病毒蛋白(主蛋白酶)與抑制劑複合物的高解析度三維晶體結構,並在臨床試驗藥物中發現了可以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抑制劑。在此基礎上,由饒子和等組成的上述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RdRp-nsp7-nsp8」複製機器的三維空間結構,整體解析度達到2.9?魡。分析顯示,新冠病毒的RNA聚合酶具有其他病毒RNA聚合酶的保守特徵,並含有套式病毒的NiRAN特徵結構域;同時病毒RNA聚合酶與病毒的輔助非結構因子nsp7/nsp8組成了複製機器。
研究人員還首次在新冠病毒的RNA聚合酶的N端發現了一個獨特的「β發卡」結構域,這一結構域的發現為闡明新冠病毒RNA聚合酶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新線索。深入分析發現新冠病毒RNA聚合酶行使功能的關鍵胺基酸殘基後,研究人員比對了「C型肝炎病毒聚合酶ns5b—索非布韋效應分子」複合物結構,提出了瑞德西韋的效應分子(即代謝後的最終產物)抑制新冠病毒RNA聚合酶的可能作用模式。
這項研究首次精細描繪出了新冠病毒複製機器的內部構造,並為瑞德西韋的效應分子如何精確靶向抑制病毒RNA聚合酶進而發揮藥效活性提出了合理的機制解釋,這為深入研究新冠病毒複製的分子機理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並為開發抗新冠肺炎特效藥開闢了新途徑。該研究的分子結構坐標數據已經投遞至蛋白質結構資料庫(PDB), 編號為 6M71。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1/2020.03.16.993386
《中國科學報》 (2020-03-23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