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攻關聯盟解析新冠「要害」,篩選出多種病毒抑制小分子

2020-11-24 澎湃新聞

經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Nature)邀請投稿,當地時間4月9日,來自中國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正式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的研究。該研究揭示了

2.1Å新冠病毒Mpro(又稱3CLpro)與 N3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被解析的新冠病毒蛋白質的三維空間結構

他們還分析探討了多種藥物發現策略,該研究為迅速開發具有臨床潛力的抗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通過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攻關團隊確定了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的強效抑制劑N3。此外,團隊還進行了10000多種化合物的篩選,發現了

雙硫侖(disulfiram)、卡莫氟(carmofur)、依布硒(ebselen)、紫草素(shikonin)、Tideglusib和PX-12等多種對主蛋白酶有顯著抑制作用的藥物

據中科院藥物所介紹,上述「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由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饒子和/楊海濤團隊、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團隊、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秦成峰團隊以及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肖庚富團隊等組成。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主任兼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許文青、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Luke W. Guddat教授也參與了此項研究。

該項研究的通訊作者為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兼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蔣華良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兼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饒子和院士、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課題組長楊海濤研究員(兼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

新冠疫情在中國尚處於爬坡期的1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曾宣布:由蔣華良院士和饒子和院士領銜、20餘個課題組參與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抗新冠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篩選出了30種具備治療潛力的藥物。隨後的1月26日,饒子和/楊海濤課題組測定的新冠病毒主蛋白酶(Mpro)的高分率晶體結構對外公布,以便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從事藥物研發的科技人員使用。

新冠病毒是一種單鏈RNA正鏈包膜乙型冠狀病毒,入侵細胞後,新冠病毒會立即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合成自身複製必需的兩條超長複製酶多肽(pp1a和pp1ab)。這兩條複製酶多肽需要被剪切成多個零件(如RNA依賴的RNA聚合酶、解旋酶等等);這些零件進一步組裝成一臺龐大的複製轉錄機器,然後病毒才能啟動自身遺傳物質的大量複製。

兩條複製酶多肽的剪切要求異常精確,因此病毒自身編碼了一把神奇的「魔剪」——主蛋白酶Mpro。Mpro在複製酶多肽上存在至少11個切割位點,只有當這些位點被正常切割後,這些病毒複製相關的「零件」才能順利組裝成複製轉錄機器,啟動病毒的複製

正是由於主蛋白酶在病毒複製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且人體中並無類似的蛋白質,因此主蛋白酶就成為一個抗新冠病毒的關鍵藥靶,抑制這種酶的活性將有效阻止病毒複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主蛋白酶Mpro,此次疫情期間,饒子和團隊還領銜成功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dRp)的結構,率先探討了廣受關注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GS-5734)治療新冠肺炎的病毒靶標。其團隊在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疫情暴發期間,就曾在世界上解析了首個SARS病毒蛋白質(主要蛋白酶)的三維空間結構。

全球首次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N3」三維空間結構

研究團隊通過質譜法測定了COVID-19病毒Mpro的分子量為33797.0 Da,與其理論分子量33796.8 Da相符。

在此前的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設計了麥可受體抑制劑N3,該抗體可以特異性抑制多種冠狀病毒主要蛋白酶,其中包括SARS-CoV(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和MERS-CoV(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的Mpro。

研究人員接下來構建了新冠病毒Mpro的同源性模型,並使用分子對接來確定N3是否可以靶向這種新的冠狀病毒的Mpro。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對接形態表明N3可以進入底物結合口袋(the substrate-binding pocket),而這一「口袋」恰恰因為高度保守性而可以作為設計廣譜抑制劑的藥物靶標。

(左)新冠病毒主蛋白酶-抑制劑N3的複合物結構;(右)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底物結合口袋是一個保守藥物設計靶點

隨後,研究團隊利用晶體衍射技術,獲得了解析度為2.1埃的N3與Mpro複合物結構。在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結構中,結構域I和結構域II形成六鏈反平行β-桶形結構,在它們之間的裂縫中帶有底物結合位點,即藥物靶標「口袋」。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月26日,研究團隊測定的Mpro高分率晶體結構已在PDB蛋白質結構資料庫(Protein Data Bank, PDB)上公開。自1月26日起,團隊已為國內外300多家高校、研究機構及企業的實驗室直接提供了數據。該結構也被PDB蛋白質結構資料庫選為2020年2月的明星分子(February Molecule of the Month)。

事實上,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有效的病毒抑制劑。此前3月20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德國呂貝克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Rolf Hilgenfeld等人的研究,他們通過對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結構的解析,對此前的抑制劑進行了優化,並認為一種名為13b的α-酮醯胺抑制劑顯示出明顯的肺向性,並且適用於通過吸入途徑給藥。

多種策略篩選潛在藥物:依布硒和N3均能在細胞水平顯著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目前,對於新冠病毒的治療還沒有特效藥物。為了快速發現具有臨床潛力的抗病毒化合物,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一種結合從頭設計、虛擬藥物篩選和高通量篩選的策略,以確定現有藥物是否能靶向COVID-19病毒的Mpro。

與N3結合的新冠病毒Mpro複合物結構對於通過計算機篩選來鑑定潛在靶向藥物提供了一種模型,研究人員進而建立了潛在結合化合物的內部資料庫。

結果表明,肉桂硫胺(cinanserin)能夠與底物結合口袋緊密結合,對Mpro的IC50(半抑制濃度)值為125μM。

肉桂硫胺是一種血清胺拮抗製劑,在1960年代已在人體中進行了初步臨床測試,並且先前已顯示出抑制SARS-CoV的Mpro的作用。肉桂硫胺在上世紀70年代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對冠狀病毒3CL水解酶具有抑制作用。

團隊認為,它具有作為抗新冠病毒藥物的優化潛力。為了表徵其酶促活性並進行抑制劑的高通量篩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分析方法。

接下來,攻關「聯盟」繼續聯合利用虛擬篩選和高通量篩選策略相結合的方式,對10000多個老藥、臨床藥物以及天然活性產物進行篩選,發現了數種對主蛋白酶有顯著抑制作用的先導藥物,其中包括雙硫侖(disulfiram)、卡莫氟(carmofur)、依布硒(ebselen)、紫草素(shikonin)、Tideglusib和PX-12等。

其中,依布硒對於新冠病毒Mpro的抑制作用最強。值得一提的是,依布硒已用於治療聽力障礙等多種疾病的臨床試驗(完成臨床二期),並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表現。

為了進一步證實它們體外的酶促抑制結果,研究人員進行了後續的抗新冠病毒實驗,結果表明,依布硒和N3均能在細胞水平顯著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

攻關團隊表示,「在這一研究中,基於結構的從頭設計、計算機虛擬篩選和高通量篩選三種研究策略的結合被證明是找到針對抗新冠病毒藥物的有效策略。」

研究者們認為,這種篩選策略有效性較高,可以快速發現具有臨床潛力的藥物,以應對尚無特定藥物或疫苗的新傳染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再完成創舉:成功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
    4月10日,據媒體報導,由中國研究團隊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成功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找到針對新冠病毒的潛在藥物。報導稱,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與合作者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Mpro)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並綜合利用三種不同的藥物發現策略,找到針對新冠病毒的潛在藥物。
  • Nature|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多種病毒抑制作用小分子!
    依賴RNA聚合酶)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兩大重要靶點。饒子和院士團隊在疫情發生以來通過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楊海濤等組成的新冠病毒應急公關團隊就利用前期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開展抗2019-nCoV藥物研究。
  • Nature:新冠病毒抑制劑高通量篩選工具(FRET)
    新型冠狀病毒的複製離不開主蛋白酶的參與,病毒在入侵細胞後,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合成兩條超長複製酶多肽(pp1a和pp1ab),這兩條多肽是病毒自身複製必需的。但是不能直接發揮作用,需要被精準的剪切成RNA依賴的RNA聚合酶、解旋酶等才能啟動複製。執行這項精準的剪切任務的就是主蛋白酶,他在病毒複製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主蛋白酶就成為一個抗新冠病毒的關鍵藥靶。
  • 科學家成功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
    IT之家 4月10日消息 今日中午,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中國科學報》報導稱,科學家成功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 據報導,由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與合作者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M pro)的高解析度三維空間結構,並綜合利用3種不同的藥物發現策略,找到針對新冠病毒的潛在藥物。
  • 我國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遺傳物質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結構特徵
    摘要: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上海科技大學獲悉,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RdRp-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這些研究經驗和積累,為他們針對新冠病毒快速開展研究,並取得重要突破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持。,王新泉和張林琦課題組隨即瞄準新冠病毒上RBD如何特異性結合ACE2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利用昆蟲細胞體系表達和純化了新冠病毒 RBD和人ACE2胞外結構域,成功生長出新冠病毒 RBD-ACE2複合物的晶體(晶體生長條件:100 mM MES, pH 6.5, 10% PEG5000mme, 12% 1-propanol),利用上海光源BL17U線站收集了解析度為2.45埃的衍射數據,並成功解析其三維空間結構
  • Nature:大規模篩選發現21種現有抗新冠病毒藥物!
    截至2020年7月27日,全球已確診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超過1625萬,死亡總數超過64萬。僅在不考慮新冠病毒SARS-CoV-2變異的情況下,開發針對性的疫苗需要12到18個月,而從頭開發並批准新型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保守估計可能需要超過10年。因此重新篩選測試已經過臨床評估的藥物以治療COVID-19成為目前可行有效的策略之一。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在前期篩選的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高活性抗體BD-368-2基礎上,團隊進一步發現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另外,該抗體與其他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還可應對新冠病毒突變體。
  • 當 相分離 遇上 新冠病毒 ......
    一、新冠病毒的蛋白能形成相分離隨著SARS-CoV-2的基因組及相應蛋白的解析,研究人員近期對SARS-CoV-2病毒相關蛋白展開了大量研究,其中就包括有病毒蛋白的相分離相關的研究。因此,該研究揭示了SARS-CoV-2的N蛋白所形成的相具有序列和結構特異性、對人體溫度敏感、且用小分子可控,這為抗SARS-CoV-2病毒的有效小分子篩選提供了篩選基礎。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首次解析新冠病毒的「邪惡之心」
    在參評成果中,新冠病毒相關成果佔比最大,相關工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展現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在面對全新課題時招之能戰的快速反應能力,相關科學探索引領人類更加深了對於新冠病毒的認知。最終入選十大進展的知識創新類項目「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技術創新類項目「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防控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
  • 文獻閱讀|體外篩選新技術快速開發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
    高親和力抗體的研發對於新冠病毒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的兩條主要研究策略,一是挖掘已開發的具有交叉保護活性的SARS病毒抗體,這種方法快速但與新冠病毒的親和力較低。另一種方式是從感染患者中分離單克隆抗體,但是難以大規模分離製備。
  • 針對新冠病毒,我們始終堅持多靶點協同的小分子抗病毒藥物研發
    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確診人數仍舊在增加,「特效藥」依然沒有找到。凜冬已至,更適於病毒傳播的寒冷高溼天氣已經籠罩了半個地球。在一片陰霾的疫情當中,「希望之光」開始浮現,新冠疫苗和單一靶標的小分子藥物開始被世界各國政府應急準入市場。這些疫苗和小分子藥物依靠海量的資本,運用最新的技術,將需要長達十年以上的研發周期縮短至數月。
  • 饒子和院士官洲論壇披露重要技術路徑:如何率先發現新冠病毒關鍵...
    16日,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發表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加強傳染病基礎研究,從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主題演講,介紹了世界上首個新冠病毒關鍵藥物靶點的發現過程,以及其團隊對新冠病毒轉錄複製機器的研究。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在前期篩選的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高活性抗體BD-368-2基礎上,團隊進一步發現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另外,該抗體與其他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還可應對新冠病毒突變體。
  • 篩選2億種化合物 機器學習發現數百種潛在新冠藥物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藉助一種強大的機器學習方法,通過篩選約2億種化學物質,發現了數百種新冠肺炎候選藥物在研究中,團隊成員喬爾·科瓦列夫斯基用到了與新冠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65種人類蛋白的配體,並為每種人類蛋白生成了機器學習模型,這些模型經過訓練,可從其3D結構中識別出新配體。
  • 《科學》:強效抗體組合抑制新冠病毒 動物實驗顯示保護效果
    日前,一項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進展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正式發表。由數十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報告了兩種強效中和抗體,並揭示出它們識別和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的具體機理。臨床前研究表明,單獨或混合使用這兩種抗體,均能保護動物免受新冠病毒的感染。
  • 《科學》:強效抗體組合抑制新冠病毒,動物實驗顯示保護效果
    日前,一項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進展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正式發表。由數十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報告了兩種強效中和抗體,並揭示出它們識別和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的具體機理。臨床前研究表明,單獨或混合使用這兩種抗體,均能保護動物免受新冠病毒的感染。
  • 華人公司稱發現4天100%抑制新冠病毒的抗體,解藥還是忽悠?
    從血漿中提煉出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有希望成為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藥物。但如何篩選出優質、有效的中和抗體,是目前的一大難點。謝曉亮指出,血漿中的抗體不計其數,種類約有10的7~8次方之多。想在血漿中直接找到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猶如大海撈針。
  • 科學家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三維精細結構—新聞—科學網
    由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王權教授等組成的「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 該研究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4月10日晚10點,這項重要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既然ACE2蛋白是病毒入侵人體的閘門,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後,如果我們有一個ACE2假體蛋白,「迷惑」病毒,是不是就能達到抑制病毒的效果? 基於這個思路,長期從事蛋白質設計改造的黨波波博士想到了構建一個人工ACE2假體蛋白去結合病毒,從而達到拒絕病毒進入人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