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2億種化合物 機器學習發現數百種潛在新冠藥物

2020-08-14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藉助一種強大的機器學習方法,通過篩選約2億種化學物質,發現了數百種新冠肺炎候選藥物。

該研究負責人、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安南達桑卡·雷解釋說,這一藥物發現平臺是一種與人工智慧有關的計算機算法,可通過反覆試錯學習預測藥物的活性,其預測能力還能不斷改進,「對於系統性發現治療新冠肺炎新藥而言,此類平臺是重要的第一步」。

在研究中,團隊成員喬爾·科瓦列夫斯基用到了與新冠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65種人類蛋白的配體,並為每種人類蛋白生成了機器學習模型,這些模型經過訓練,可從其3D結構中識別出新配體。

研究團隊使用這些機器學習模型,從包含2億種化學物質的資料庫中篩選出了1000多萬種小分子,並確定了能最有效靶向與新冠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65種人類蛋白的化合物。他們從這些化合物中鑑定出了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的化合物,例如一些藥品和食品中使用的化合物。他們還使用機器學習模型計算了各種化合物的毒性,這有助於摒棄潛在的有毒候選物。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方法不僅使他們鑑定出對單個人類蛋白靶標具有最顯著活性的候選藥物,還發現了一些有望抑制兩個或多個人類蛋白靶標的化學物。

雷說:「最令我興奮的是那些可能會揮發的化合物,這為吸入療法帶來了驚喜。」

研究人員認為,傳統依賴細胞培養測定的方法很昂貴,而且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對藥物進行測試,與之相比,他們的機器學習平臺在初步篩查大量化學物質方面具有優勢。而且,該平臺不僅能用於研發抗新冠肺炎藥物,還能加速其他多種疾病藥物的研發進程。

相關焦點

  • 機器學習發現數百種潛在新冠藥物
    2020-08-14 05:48:19 來源:科技日報篩選2億種化合物機器學習發現數百種潛在新冠藥物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藉助一種強大的機器學習方法,通過篩選約2億種化學物質,發現了數百種新冠肺炎候選藥物。
  • Nature:大規模篩選發現21種現有抗新冠病毒藥物!
    截至2020年7月27日,全球已確診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超過1625萬,死亡總數超過64萬。僅在不考慮新冠病毒SARS-CoV-2變異的情況下,開發針對性的疫苗需要12到18個月,而從頭開發並批准新型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保守估計可能需要超過10年。因此重新篩選測試已經過臨床評估的藥物以治療COVID-19成為目前可行有效的策略之一。
  • 預防治療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天然化合物篩選,上海同田助力新冠藥物...
    在過去的3個月裡國內外各大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藥學專家們正在與時間賽跑篩選可能對2019-nCoV有預防及治療作用的化合物,其中不乏一些表現突出的源於中藥裡的天然化合物。  上海同田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具有20年提取分離天然化合物經驗的廠家,現整理出目前報導出的可能對2019-nCoV有抑制作用的天然化合物。
  • 中國攻關聯盟解析新冠「要害」,篩選出多種病毒抑制小分子
    該研究揭示了2.1Å新冠病毒Mpro(又稱3CLpro)與 N3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被解析的新冠病毒蛋白質的三維空間結構。他們還分析探討了多種藥物發現策略,該研究為迅速開發具有臨床潛力的抗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通過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攻關團隊確定了新冠病毒主蛋白酶的強效抑制劑N3。
  • 美國超算與古老療法結合,篩選出125種抗新冠物質,很多來自草藥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亨茨維爾分校(UAH)的鮑德裡實驗室,最近利用超級計算機,從快速評估的首批5萬種天然化合物中鑑定出125種具有抗新冠肺炎病毒潛力的化合物,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將超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用於篩選抗病毒藥物。
  • 上海藥物所開發抗新冠肺炎藥物靶標預測及虛擬篩選網絡應用平臺
    該平臺既可以為活性化合物預測潛在的作用靶標,也可開展基於多靶標多位點的藥物虛擬篩選,有望推動抗COVID-19藥物的快速研發。由於新冠病毒(SARS-CoV-2)的感染和複製過程不僅依賴於病毒自身蛋白質,也涉及一系列宿主蛋白質,因此這些蛋白質都有可能成為開發抗新冠肺炎的藥物靶標。
  • 《細胞》:激酶是潛在的新冠病毒藥物靶標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惡化,確診病例已經超過1000萬,整個科學界都在急切地尋找有效的抗病毒療法。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近日在《細胞》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指出,激酶是潛在的新冠病毒藥物靶標,一些針對激酶活性的藥物可以抑制病毒感染。研究人員稱,他們已確認了數種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激酶藥物,希望有關人員能儘快對其進行臨床測試。
  • 美國超算與古老療法結合,篩選出125種抗新冠物質,很多來自草藥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亨茨維爾分校(UAH)的鮑德裡實驗室,最近利用超級計算機,從快速評估的首批5萬種天然化合物中鑑定出125種具有抗新冠肺炎病毒潛力的化合物,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將超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用於篩選抗病毒藥物。
  • 計算模擬加速靶向DHODH抗新冠病毒藥物發現
    引言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已在全球範圍內爆發,藥物研發刻不容緩。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作為加速藥物發現的有效策略,能否在此次疫情中發揮作用?前面有大量計算相關研究,但都很少有實驗驗證的案例,華東理工大學李洪林團隊和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可合作,通過虛擬篩選發現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有效的廣譜抗病毒獲選藥物,成為CADD加速藥物發現的成功案例。
  • JCIM|基於雲平臺探索虛擬篩選化合物庫的極限
    虛擬篩選虛擬篩選是利用計算機模擬藥物篩選過程,對化合物的活性做出預測,可從大型化合物庫中迅速篩選出有潛在活性的候選藥物。目前用到的虛擬篩選方法包括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SBDD)、二維指紋相似性、三維形狀的相似性,其在準確性、速度和新穎性方面都有優缺點(如圖1)。
  • Nature子刊:新發現或將快速篩選抗癌化合物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6年8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Chemistry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來製造目前很多化學家都無法合成出的小型多節且連鎖的化學結構,研究者認為,這些特殊的化學結構能夠被用來篩選可以抵禦癌症的新型化合物
  • 藥物研發新革命-核磁共振技術加速先導化合物發現
    新藥發現的一個主要途徑是化合物文庫和天然化合物的的篩選以及為了活性性質優化的大量結構類似化合物的合成。這些過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風險還很高,而這些技術為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和小分子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20世紀末核磁共振技術首次成功運用於先導化合物的發現過程開始,一場新的藥物發現技術革命悄然誕生。以下我們主要介紹核磁共振技術在先導化合物篩選過程中的開創性應用實例。
  • 港大學者發現一種臨床常用抗潰瘍藥物可抑制新冠病毒繁衍複製
    前述文章稱,這類含金屬藥物在動物測試中證明能顯著降低新冠病毒的載量,並能同時緩解與病毒相關的炎症。由於有關藥物針對其他病症已通過臨床審批,有望為治療新冠狀病毒感染,提供安全有效的替代性策略。前述文章介紹,金屬化合物早已被發現可用作抗菌劑,但鮮見與其抗病毒性質相關的研究。
  • Nature|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多種病毒抑制作用小分子!
    撰文|亨利責編 | 兮新冠肺炎發生以來,全球科學家致力於尋找潛在的藥物以治療新冠患者,Mpro(水解酶)和Rdrp(RNA
  • JMC|機器和自動化時代的藥物化學:連續流技術的最新進展
    背景介紹藥物化學在化學生物學、藥理學和藥學研究中發揮著基礎性和潛在性的作用,以此用於發現安全有效的藥物。小分子藥物化學依賴於由化合物設計、合成、測試和數據分析組成的迭代學習循環,為全新的和成藥性靶點提供新的化學探針和先導化合物。
  • 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能為抗擊新冠肺炎做些什麼?
    該公司使用機器學習算法對65種語言的新聞報導、航空公司數據和動物疾病網絡進行篩選來預測疾病的傳播,隨後由流行病學家審核數據結果,從科學角度驗證這些結論是否有意義。BlueDot利用這些研究成果為衛生系統官員、航空公司和醫院提供洞察,幫助他們更好地預測和管理風險。機器學習也幫助相關領導機構對新冠疫情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 JMC | 機器和自動化時代的藥物化學:連續流技術的最新進展
    背景介紹藥物化學在化學生物學、藥理學和藥學研究中發揮著基礎性和潛在性的作用,以此用於發現安全有效的藥物。小分子藥物化學依賴於由化合物設計、合成、測試和數據分析組成的迭代學習循環,為全新的和成藥性靶點提供新的化學探針和先導化合物。
  • Nature:新冠病毒抑制劑高通量篩選工具(FRET)
    執行這項精準的剪切任務的就是主蛋白酶,他在病毒複製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主蛋白酶就成為一個抗新冠病毒的關鍵藥靶。2020年4月9日,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與合作者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關聯盟」在Nature上發表了名為「Structure of Mpro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研究成果。
  • 清華大學等團隊研究發現抗新冠病毒潛在藥物分子
    研究團隊發現宿主蛋白MTHFD1(亞甲基四氫葉酸脫氫酶)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研究團隊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夠幫助新冠病毒藥物研發,也為未來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2003年的SARS、2014年的伊波拉以及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均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心理恐慌。並且諸多證據支持蝙蝠是這些致病病毒的共同的天然宿主,病毒從蝙蝠到某個中間宿主傳播最終導致了疫情的大規模暴發。雖然蝙蝠可以攜帶多種致病病毒,但是這些病毒卻不會對蝙蝠造成明顯的症狀,而蝙蝠對病毒的高度耐受性可能也是其能攜帶並傳播多種病毒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