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張輝教授團隊針對新冠病毒開發出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目前團隊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申報臨床批件。相關研究11月25日發表於《免疫》。
「這款納米顆粒疫苗在小鼠體內誘導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全球第一,在恆河猴動物體內誘導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世界第三。」張輝團隊研究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他指出,鐵蛋白納米新冠疫苗同樣可以作為一種有潛力的新冠疫苗。
「儘管各個實驗室在檢測手段和實驗靈敏度上均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反映出該納米顆粒疫苗的高效價。」張輝表示,與以往技術路線非常成熟的滅活疫苗、減毒疫苗和腺病毒疫苗不同的是,其團隊研發的納米顆粒疫苗是多抗原重組蛋白疫苗,可以實現在單個納米疫苗表面同時展示24個相同或不同的新冠病毒抗原。
研究人員對經過納米顆粒疫苗免疫過的人源化鼠模型上進行了野生型新冠病毒的呼吸道感染,發現未經免疫的小鼠肺部損傷嚴重,病毒複製迅速,並且部分小鼠在感染3天後相繼死亡。而經過納米顆粒疫苗免疫過的小鼠健康狀況良好,肺部無損傷,在包括肺的11個臟器組織中均檢測不到殘留病毒。可見,納米顆粒疫苗誘導的中和抗體可以顯著地抵禦機體免遭新冠病毒感染。
據張輝介紹,該納米顆粒疫苗具有比較高的安全性。實驗結果表明納米顆粒疫苗沒有引起小鼠其他臟器器官損傷等副作用,團隊同時檢測了小鼠誘導產生的抗體是否可能引起抗體依賴的感染增強作用(ADE),結果發現,納米顆粒疫苗誘導的抗體均無ADE作用。
「團隊研發歷程極為艱辛,在3個月內先後試錯161次,最終才在動物身上驗證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次能夠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我們倍感欣慰。加強抗疫和疫苗研發,才是消除公共衛生安全威脅的治本之策。」張輝如是說。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和中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等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0.11.01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