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2020-12-04 生物谷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張良方教授團隊聯合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Anthony Griffiths教授團隊,在

納米

領域的頂尖期刊Nano Letters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該聯合團隊開發了一種

納米

海綿,已在細胞實驗中證實可以「吸走」新冠病毒,讓它們的感染能力下降90%!後續的動物研究正在進行之中。

張良方教授是

納米

醫學領域的一名傑出學者,2013年,他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名35歲以下的創新者」(35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其團隊開創了用細胞膜來「包裹」納米顆粒的仿生

納米技術

,並利用這項技術來解決一系列生物醫學問題。而本次的納米海綿,則是這支科研團隊的一個新嘗試。

具體來看,科學家們這次在納米顆粒的外邊,套上了來自人類肺上皮細胞的細胞膜,或是巨噬細胞的細胞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細胞膜上,也帶有原本屬於這些細胞的各種蛋白受體(包括與新冠病毒結合的受體)。也就是說,在新冠病毒看起來,這些納米顆粒長得和正常細胞幾乎一模一樣,難以區分。因此,只要提供大量納米顆粒,就可以把細胞周圍的新冠病毒給「吸走」,納米海綿的名稱也正是如此而來。

為了實際檢測這些納米海綿的效果,科學家們與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合作,在後者的BSL-4實驗室(具有最高生物安全性的實驗室)進行針對新冠病毒的研究。研究表明,在1毫升的液體裡,只要有5毫克的納米海綿,就可以分別將病毒的感染能力減少88%(使用巨噬細胞的細胞膜)和93%(使用肺上皮細胞的細胞膜),讓它們難以入侵人類細胞。

張良方教授向學術經緯團隊介紹說,這種納米海綿,甚至對將來可能出現的變種新冠病毒也有效。「因為這些細胞膜上有著各種各樣的蛋白受體。只要新冠病毒仍然對人體肺部細胞或巨噬細胞有作用,納米海綿就會有效果。」

在細胞實驗中得到了積極的結果後,研究人員們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評估納米海綿在動物模型內的有效性。如果它能取得進一步的概念驗證,並證實其長期安全有效,則將有望在人體內檢驗抗擊新冠病毒的效果。(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近日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在剝離了細胞內容的人體細胞膜上加入這種「納米海綿」,理論上可以用作「仿生誘餌」,用於治療疾病。在吸收病毒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後,這種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在肝臟中降解。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
  • 比頭髮絲細1000倍的納米海綿可抑制新冠病毒傳染性,變異了也不怕!
    6月17日發表在《納米快報》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納米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
  • 美洲駝納米抗體有望「叫板」新冠病毒
    Brody領導的研究,初步表明美洲駝的納米抗體中至少有一種稱為NIH-CoVnb-112的納米抗體可抓住新冠病毒刺突蛋白預防感染。此外,納米抗體在霧化吸入後仍有效果。納米抗體是由駱駝科動物免疫系統自然產生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抗體,其平均重量約為大多數人類抗體的1/10。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6月17日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納米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 靠疏水基團,納米海綿「吸走」柴油洩漏
    一項新研究有望能快速地清除洩漏的柴油,修復被汙染的水體和土地。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吳正巖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研製出一種可高效去除水體和土壤中柴油的新型納米修復劑。日前,國際環境科研領域學術期刊《總體環境科學》發表了該成果的相關論文。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病毒納米顆粒疫苗—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張輝教授團隊針對新冠病毒開發出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目前團隊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申報臨床批件。
  • 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首推 助力全球抗疫
    近日,由贛州市工信局、中國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組委會指導,星布斯科技集團主辦的星布斯——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全球首推暨慈善捐款發布會在中國贛州舉行。發布會上中國「負氧離子之父」李青山發表了致辭,李青山就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的科研成果和納米生物材料與中草藥、納米技術等如何融合進行了相關的科研成果分享,以及對融合後的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採用什麼樣的物理功能殺死各種病毒進行講解
  • 較真| 印度研製出納米噴霧,噴一噴就能防新冠病毒?
    一、保護膜完全阻隔病毒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0.001微米的薄膜是個什麼概念呢?0.001微米,就是1納米。如果用原子一層一層地去鋪,小一點的原子,七八層就到這個厚度了,有些大的原子,比如銀原子,鋪4層就夠了。新冠病毒的直徑在60納米到140納米之間。
  • 科普:病毒大搜捕——新冠病毒與核酸檢測
    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病毒太小了,超出了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光學顯微鏡能分辨的極限是200納米,也就是0.2微米,而很多病毒是小於200納米的,所以通過光學顯微鏡很難被發現。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電子顯微鏡問世,才找到了這些罪魁禍首——病毒。如果用電子顯微鏡能看到病毒,那麼為什麼做新冠篩查的時候不用電子顯微鏡來做?雖然用電子顯微鏡這個方法看起來很直觀,但實際上的操作是非常困難的。
  • 最新研發的納米材料或可殺死新冠病毒,未來用處廣泛
    打開APP 最新研發的納米材料或可殺死新冠病毒,未來用處廣泛 佚名 發表於 2020-04-12 15:02:19 (文章來源:快科技)        目前保護醫生和護士免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口罩只能起到防護作用,但來自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研究人員正在研製一種保護塗層,其中包括一種新型的口罩材料,這種材料能在幾秒鐘內阻止並殺死病毒。
  • 張輝團隊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儘管我國已經全面控制了新冠疫情的大面積傳播,然而仍有一些輸入性病例和零星本土病例偶現。開發強效地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成為了當前疫情防控的當務之急。目前全世界有261款備選疫苗處於研發當中,其中有58款處於臨床驗證階段。在COVID-19爆發初期,新冠疫苗研發多集中於技術路線相對成熟的滅活疫苗、核酸疫苗和腺病毒疫苗。
  • 廣州產納米口罩量產 濾膜孔徑比新冠病毒更小
    5月9日,廣州產新型納米濾材口罩正式對外發布,這款口罩是內地首個濾膜孔徑比新冠病毒更小的口罩,重複使用時長可達200小時以上。廣州市東泓氟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供圖中新網廣州5月9日電 (記者 許青青)廣州產新型納米濾材口罩產品9日正式對外發布,這款口罩是內地首個濾膜孔徑比新冠病毒更小的口罩,重複使用時長可達200小時以上,目前已經量產。
  • ...的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抗體|新冠病毒|大羊駝|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新華社倫敦7月13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研究人員13日在學術期刊《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上發表論文說,實驗室研究顯示,源自大羊駝的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有望用於開發新冠治療方法。大羊駝等一些駱駝科動物體內會天然產生大量結構簡單的小型抗體,這類抗體可用於製備更微小的納米抗體。
  • 新冠病毒原子圖長什麼樣子 新冠病毒原子圖有什麼用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根據中國研究人員提供的病毒基因組序列,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原子尺度上的3D構造,解析度達到0.35納米。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結構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結構非常相近,都將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作為侵入細胞的關鍵受體。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Nano Letter》細胞膜製成的納米海綿
    尋找新藥時必須先了解病毒感染的潛在分子機制,這對於新興病毒是一個特殊的挑戰。抑制SARS-CoV-2感染性及其潛在突變物種的有效治療劑將成為抗COVID-19的重要手段。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與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將重點放在宿主細胞,而不是靶向病原體,以此開發一種新藥物。
  • 外媒:科學家研發出合成納米抗體 可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體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以羊駝和駱駝體內存在的納米抗體為基礎研發出一種合成納米抗體,可通過其阻止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的功能來對抗新冠。據埃菲社柏林11月4日報導,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4日宣布,這種納米抗體被稱為「sybody 23」,科學家在體外試驗中已證實它能夠滅活新冠病毒。
  • 中山大學發布新冠病毒納米顆粒疫苗研發成果
    中山大學26日晚間通報,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北京時間11月25日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