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華盛頓6月17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一研究小組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近日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在剝離了細胞內容的人體細胞膜上加入這種「納米海綿」,理論上可以用作「仿生誘餌」,用於治療疾病。在吸收病毒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後,這種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在肝臟中降解。
-
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吸走」新冠病毒,讓它們的感染能力下降90%!具體來看,科學家們這次在納米顆粒的外邊,套上了來自人類肺上皮細胞的細胞膜,或是巨噬細胞的細胞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細胞膜上,也帶有原本屬於這些細胞的各種蛋白受體(包括與新冠病毒結合的受體)。也就是說,在新冠病毒看起來,這些納米顆粒長得和正常細胞幾乎一模一樣,難以區分。因此,只要提供大量納米顆粒,就可以把細胞周圍的新冠病毒給「吸走」,納米海綿的名稱也正是如此而來。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6月17日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納米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在前期篩選的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高活性抗體BD-368-2基礎上,團隊進一步發現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另外,該抗體與其他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還可應對新冠病毒突變體。
-
誘導這種基因突變能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卻增加精神病風險
:人體內一種稱為rs4702基因的突變能夠影響新冠病毒(Sars-CoV-2)的複製,擁有這種基因突變的人感染Sars-CoV-2後症狀往往較輕。但rs4702基因發生突變卻可以大大抑制病毒的複製。rs4702基因控制著弗林蛋白酶(furin)的產生--弗林是一種對許多蛋白質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的酶。據研究人員稱,這種基因不僅存在於大腦中,也存在於肺和腸細胞中。他們認為,Sars-CoV-2病毒「劫持」了弗林,啟動了一系列結合機制,最終導致病毒包膜或最外層與宿主細胞膜融合。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得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亞歷山大·潘欽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PeerJ)上。俄羅斯塔斯社(以下簡稱俄塔社)和《消息報》等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導。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得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亞歷山大·潘欽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同行評議科學雜誌》(PeerJ)上。俄羅斯塔斯社(以下簡稱俄塔社)和《消息報》等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導。
-
這種基因突變能夠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內複製,但它卻與精神...
這種基因突變能夠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內複製,但它卻與精神病有關 olivia chan • 2020-09-24 17:00:55 來源:前瞻網
-
遺傳學家:有害突變積累能使新冠病毒崩潰,促進病毒種群滅絕
Jensen與Michael Lynch在文中表示,對於新冠病毒而言,在患者人群中誘導突變消融的產生能夠促進消除病毒,有利於發現潛在治療方法。同時,利用種群遺傳學理論對於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有重大作用。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在前期篩選的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高活性抗體BD-368-2基礎上,團隊進一步發現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另外,該抗體與其他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還可應對新冠病毒突變體。
-
日本發布研究:新型藥劑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資料圖:路透社據日本時事通訊社消息,日本研究人員18日宣布,開發了一種能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的方法。據報導,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小組發布消息稱,侵入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在擴散到肺部之前,會與人體細胞表面的蛋白質「ACE2」結合併引起感染。為此,研究小組反覆收集「ACE2」中容易與病毒結合的物質,藉此探索其有關規律。經過分析後,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新藥劑,比起蛋白質「ACE2」更容易與病毒結合。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Nano Letter》細胞膜製成的納米海綿
尋找新藥時必須先了解病毒感染的潛在分子機制,這對於新興病毒是一個特殊的挑戰。抑制SARS-CoV-2感染性及其潛在突變物種的有效治療劑將成為抗COVID-19的重要手段。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與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將重點放在宿主細胞,而不是靶向病原體,以此開發一種新藥物。
-
美媒: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突變」,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在我們使用的細胞培養系統中,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比沒有突變的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染性。」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新消息,佛羅裡達州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已有研究證明顯示,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經發生「突變」,令其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
母乳可阻止細胞感染新冠病毒,甚至對病毒有滅活作用?
該研究團隊於9月25日在biorxiv.org上發表的兩篇論文[1]表示,幾乎沒有病毒與這些細胞結合或進入細胞,而且這種方式還阻止了病毒在已經感染的細胞中進行複製。因此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母乳可以抑制感染Sars-CoV-2。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然而,李蘭娟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李蘭娟團隊提示:疫苗和藥物的開發需要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尤其是始祖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缺陷。
-
比頭髮絲細1000倍的納米海綿可抑制新冠病毒傳染性,變異了也不怕!
6月17日發表在《納米快報》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納米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
-
新冠病毒在時刻突變,複製和感染能力顯著變化並導致患者病情差異
自2019年冬天新冠疫情出現以來,新冠病毒以穩定速率持續突變之中,例如,現在在歐洲暴發的主要就是新冠病毒的D614G突變型。 儘管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在持續突變之中,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並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會對新冠病毒的複製能力和感染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
瑞典:找到能有效中和新冠病毒納米抗體 有望用於開發抗病毒藥物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從羊駝身上鑑定出一種小型中和抗體Ty1,這種納米抗體能阻止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納米抗體有望用於開發靶向新冠病毒的藥物。研究結果發表於最近的《自然·通訊》雜誌。 這次鑑定出的納米抗體是駱駝身上天然存在且可適應人體的抗體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