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2020-12-04 生物谷

2020年6月23日訊 /

生物谷

BIOON /——包裹在人肺細胞膜和人體免疫細胞膜中的

納米

顆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細胞培養中的SARS-CoV-2病毒,導致病毒失去劫持宿主細胞和繁殖的能力。


6月17日發表在《

納米

快報》(Nano Letters)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這種"

納米

海綿"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工程師開發,並由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稱這種納米級顆粒為"納米海綿",因為它們可以吸收有害的病原體和毒素。


在實驗室實驗中,肺細胞和免疫細胞類型的納米海綿都導致SARS-CoV-2病毒以劑量依賴的方式失去了近90%的"病毒感染性"。病毒感染性是指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並利用其資源複製和產生額外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的能力。


這些納米海綿不是針對病毒本身,而是用來保護被病毒入侵的健康細胞。

圖片來源:David Baillo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傳統上,治療傳染病的藥物研發人員會深入病原體的細節,以便找到可用藥的靶點。我們的方法不同。我們只需要知道目標細胞是什麼。然後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創造仿生誘餌來保護目標,"UCSD雅各布斯工程學院的納米工程學教授Liangfang Zhang說。


十多年前,他的實驗室首次創造了這種仿生納米海綿平臺,此後一直在開發它的廣泛應用。當新型冠狀病毒出現時,張"幾乎是立刻"想到了利用納米海綿平臺對抗它的想法。


除了在細胞培養中中和病毒的鼓勵性數據,研究人員指出, 巨噬細胞外膜包裹的納米海綿可能會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吸收炎症細胞因子蛋白,這些蛋白質是參與COVID-19一些最危險的方面,由受感染產生的免疫反應產生。


製作和測試COVID-19納米海綿


每一個COVID-19納米海綿--比人類頭髮的寬度小1000倍--由從肺上皮II型細胞或巨噬細胞中提取的細胞膜包裹聚合物核心組成。這些覆蓋在海綿上的膜含有與它們所模擬的細胞相同的蛋白受體,包括了SARS-CoV-2用來進入體內細胞的任何受體。


研究人員在溶液中準備了幾種不同濃度的納米海綿來測試新型冠狀病毒。為了測試納米海綿阻斷SARS-CoV-2傳染性的能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讓波士頓大學國家新興傳染病實驗室(NEIDL)的一個團隊進行獨立測試。在這個BSL-4實驗室生物安全級別最高的研究設施中,由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副教授Anthony Griffiths領導的研究人員測試了不同濃度的每個類型的納米海綿的減少活的傳染性SARS-CoV-2的感染能力。相同的菌株在其他COVID-19治療和疫苗研究中被測試。


當濃度為每毫升5毫克時,包裹在肺細胞膜上的海綿抑制了93%的SARS-CoV-2病毒的傳染性。巨噬細胞覆蓋的海綿抑制了88%的SARS-CoV-2病毒感染性。病毒感染性是指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並利用其資源複製和產生額外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的能力。


"從

免疫學

家和病毒學家的角度來看,納米海綿平臺作為一種潛在的抗病毒藥物立即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因為它能夠對抗任何類型的病毒。這意味著,相對於可能非常特別地阻斷SARS-CoV-2感染或複製的藥物或抗體,這些細胞膜納米海綿可能在治療廣譜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以更全面的方式發揮作用。最初,我樂觀地懷疑它將工作,然後當我看到結果以及這對整個治療發展意味著什麼時我感到異常震驚!"波士頓大學微生物學國家新興傳染病實驗室(NEIDL) 研究助理教授Anna Honko說道。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和合作者將評估納米海綿在動物模型上的功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小組已經證明了對小鼠呼吸道和肺部的短期安全性。這些COVID-19納米海綿是否能夠在人體中進行測試取決於多種因素,但研究人員正在儘快採取行動。


"我們的方法的另一個有趣的方面是,即使SARS-CoV-2變異,只要病毒仍然可以侵入我們正在模仿的細胞,我們的納米海綿方法應該仍然有效。我不確定目前正在開發的一些疫苗和治療方法是否可以這樣說。"


研究人員還希望這些納米海綿能夠對抗任何新型冠狀病毒甚至其他呼吸道病毒,包括任何可能引發下一次呼吸道大流行的病毒。


模仿肺上皮細胞和免疫細胞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上皮細胞通常是感染COVID-19的第一步,張教授和他的同事們推斷,將肺上皮細胞外膜碎片包裹在納米顆粒上,以欺騙病毒感染這些顆粒而非肺細胞很有意義。


巨噬細胞是一種白細胞,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在COVID-19疾病期間,它在肺中也非常活躍,所以張和同事創造了另一種覆蓋在巨噬細胞膜中的納米海綿。


研究小組計劃研究巨噬細胞海綿是否也有能力平息COVID-19患者的細胞因子風暴。


納米海綿可以阻斷冠狀病毒感染


"我們將觀察巨噬細胞納米海綿是否能夠中和這些過量的細胞因子以及中和病毒,"張說。


利用巨噬細胞碎片作為鬥篷是多年來研究巨噬納米海綿治療敗血症的基礎。


在2017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論文中,張和UCSD的一組研究人員表明巨噬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安全地中和小鼠血液中的內毒素和促炎細胞因子。由張創辦的聖地牙哥生物技術公司Cellics Therapeutics正致力於將巨噬細胞納米海綿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


新型冠狀病毒納米海綿平臺在科學家們知道它是否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人類抗病毒療法之前,還需要進行大量的測試,張警告說。但如果海綿達到

臨床試驗

階段,有多種可能的方式來提供治療,包括插管患者直接進入肺部,通過吸入器如

哮喘

患者,或靜脈注射,特別是治療細胞因子風暴併發症。


治療劑量的納米海綿可能會讓一萬億或更多的納米海綿充斥肺部,從而將病毒從健康細胞中吸走。一旦病毒與海綿結合,"它就失去了生存能力,不再具有傳染性,會被我們自身的免疫細胞吸收消化。"

圖片來源:Nano Letter


"我看到了一種預防治療的潛力,一種可以儘早給予的治療,因為納米海綿一旦進入肺部,它們可以在肺部停留一段時間。如果病毒來了,如果有納米海綿等著它,它就可能被阻止。"


納米海綿的增長勢頭


十多年前,張在UCSD的實驗室創造了第一個膜外納米顆粒。第一個納米海綿被紅色細胞膜的碎片包裹著。這些納米海綿正在被開發用於治療

細菌

性肺炎,並且已經由聖地牙哥的Cellics Therapeutics公司進行了所有階段的臨床前測試。該公司目前正在向

FDA

提交其主要候選藥物的試驗性新藥(IND)申請:用於治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紅細胞納米海綿。該公司估計,

臨床試驗

的首批患者將於明年服用藥物。


UCSD的研究人員還發現納米海綿可以將藥物送到傷口部位;吸收引起膿毒症的

細菌

毒素;並在愛滋病毒感染人類T細胞之前攔截它。


每一種納米海綿的基本結構都是一樣的:一種生物可降解的、經

FDA

批准的聚合物核心包裹在一種特定類型的細胞膜上,這樣它就可能偽裝成紅細胞、免疫T細胞或血小板細胞。這種偽裝使免疫系統無法發現並攻擊這些危險的入侵者。


"我認為細胞膜碎片是活性成分。這是看待藥物開發的另一種方式。對於新冠肺炎,我希望其他團隊儘快拿出安全有效的療法和疫苗。與此同時,我們在工作和計劃,就像全世界都指望著我們一樣。" (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Nano Letter》細胞膜製成的納米海綿
    SARS-CoV-2能與靶細胞上已知或未知蛋白受體結合因而具有感染性。作者開發了細胞納米海綿作為冠狀病毒的醫學對策。這些納米海綿由人細胞衍生的膜製成,這些膜源自SARS-CoV-2天然靶向的細胞(圖1A)。納米海綿具有與病毒進入細胞相關的相同受體。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科技日報華盛頓6月17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一研究小組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
  • 比頭髮絲細1000倍的納米海綿可抑制新冠病毒傳染性,變異了也不怕!
    在實驗室實驗中,肺細胞和免疫細胞類型的納米海綿都導致SARS-CoV-2病毒以劑量依賴的方式失去了近90%的「病毒感染性」。病毒感染性是指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並利用其資源複製和產生額外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的能力。 這些納米海綿不是針對病毒本身,而是用來保護被病毒入侵的健康細胞。
  • ACS nano:對於納米醫療,細胞的性別很關鍵!
    結果是,細胞的性別能夠顯著影響納米顆粒被細胞捕獲的效率,而且男性與女性來源的細胞對於重編程處理的反應也不盡相同。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ACS Nano》雜誌上。這項研究結果或許能夠幫助研究者們更加安全有效地進行納米醫療。
  • 食品中的化合物可以阻斷關鍵的sars-cov-2酶的功能
    根據北卡羅萊納(NC)州立大學植物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綠茶、麝香葡萄和黑巧克力等食品或飲料中的化合物可以結合併阻斷SARS-CoV-2病毒中一種特定酶或蛋白酶的功能。NC 州立大學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學教授、這項研究的相應作者說,蛋白酶對細胞和病毒的活力非常重要。
  • Cell子刊:新冠病毒可感染心臟細胞!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作為導致COVID-19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可以在實驗室培養皿中感染心臟細胞,這表明COVID-19患者的心臟細胞可能會被這種病毒直接感染。這一發現是利用幹細胞技術產生的心肌細胞取得的。
  • 最新Nature論文揭示SARS-CoV-2病毒-人類蛋白相互作用圖譜,並鑑定...
    2020年5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由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首次合作,在受感染的人細胞中克隆並表達了29種SARS-CoV-2蛋白中的26種,隨後他們鑑定出與每種病毒相互作用的數百種人類蛋白。這些病毒-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對於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在人體中的產生至關重要。
  • 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進入人體呼吸組織機制
    Shalek博士的領導下,研究人員指出了這種病毒可能感染的細胞類型。出乎意料的是,他們還發現人體對病毒感染的主要防禦措施之一可能實際上幫助這種病毒感染這些細胞。這些研究人員說,這項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將有助於集中精力了解SARS-COV-2在人體內的作用,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感染,以及如何最好地尋找治療方法。多種研究模型當中國出現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傳出時,Ordovas-Montanes和Shalek已經在研究整個人類呼吸系統和腸道中的不同細胞類型。他們還收集了靈長類動物和小鼠的數據。
  • SARS-CoV-2納米疫苗可引發強大的保護性免疫反應
    SARS-CoV-2納米疫苗可引發強大的保護性免疫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0 中山大學張輝研究小組發現,基於SARS-CoV-2受體結合結構域(RBD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
  • 多價納米抗體可阻斷SARS-CoV-2感染並抑制突變逃逸
    多價納米抗體可阻斷SARS-CoV-2感染並抑制突變逃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5:18:25 德國波恩大學Florian I.
  • 揭秘感染細胞中SARS-CoV-2的全長RNA基因組的精細化結構!
    2020年7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由單鏈RNA病毒SARS-CoV-2引起的COVID-19大流行會跨越物種感染人類,目前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蔓延開了,其感染人數超過了1000萬,COVID-19感染者的症狀可以從很輕到很重,包括發燒、咳嗽、咽喉痛及呼吸急促等,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們正在不斷研究尋找抗病毒藥物和治療性手段,但他們對SARS-CoV
  • SARS-CoV-2蛋白納米顆粒疫苗可激發有效的中和抗體反應
    SARS-CoV-2蛋白納米顆粒疫苗可激發有效的中和抗體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6:30:59 美國華盛頓大學Neil P.
  • Mol Cell|揭示SARS-CoV-2抑制宿主翻譯的機制
    然而病毒感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病毒的多個組成部分,並且在活躍的病毒複製過程中,某些病毒蛋白通常在細胞中異常高表達【1,2】。因此,了解每種病毒蛋白對感染細胞的作用,對於闡明病毒的致病機理及新型治療靶點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 Small:細胞對納米顆粒的攝取
    尤其是納米材料,正受到公眾愈來愈多的關注。這不僅僅因為無數的警示科幻片中基於其尺寸效應的描述:各種形狀和組成的納米顆粒越來越有規律,並且被廣泛地應用到電子和醫藥研究領域;更加由於它們與體相的同種類物質相比,行為和性質往往具有驚人的不同。對於這一類納米材料,在為它們的實際應用開綠燈之前,預測和控制它們與人體的相互作用就顯得重要。
  • 中國科大實現Nano-CT直接觀察細胞內納米粒子的形成
    ,文章標題為《Directly observing intracellular nanoparticle formation with nanocomputed tomography》。該文章報導了一種含碘小分子在細胞內自組裝成富碘納米粒子的「智能」策略,並用納米計算機斷層掃描(Nano-CT)直接觀察到細胞內納米粒子的形成(Sci Adv, 2020, 6, eaba3190. DOI: 10.1126/sciadv.aba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