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王博:MOF限域空間催化-晶體工程助力鎖定催化位點

2020-09-03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周國軍;通訊作者:曹睿,王博
通訊單位:陝西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

論文DOI:10.1021/jacs.0c07257


近日,陝西師範大學曹睿課題組和北京理工大學王博課題組利用具有限域通道和通道內吡啶基團的基於鈷卟啉的MOF KLASCC-1,實現了原甲酸酯在鹼性條件下的催化水解反應,並利用不同pH值下催化活性研究和晶體工程方法確定了限域通道和通道中的吡啶基團均對催化水解反應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物體內的酶,可以通過限域空間內特殊的靜電作用和疏水/親水特性,以及靠近反應中心的腔內殘基,在接近中性的環境中催化水解多種原本沒有反應活性的底物,如:核苷酸,磷脂,蛋白質,和纖維素等。為了模擬酶在限域空間中的催化反應,人們開發了多種具有限域空間的分子和材料,例如配位籠,多孔納米顆粒,分子篩,和金屬有機框架(MOF)等。然而,對其結構修飾以引入腔內功能殘基,仍是挑戰。


原甲酸酯的完全水解分為兩步:第一步是,酸進攻酯基生成一當量甲酸甲酯和二當量醇;第二步是,甲酸酯在氫氧根的作用下進一步水解生成一當量甲酸根離子和一當量醇。不同pH條件下KLASCC-1的催化活性研究結果如下:在pH≥9.0時,底物沒有發生水解;在pH = 8.3時,底物完全水解,生成甲酸根離子和醇;pH在7.0-8.3之間時,底物完全水解,生成甲酸酯,甲酸根離子,和醇;在pH = 7.0時,底物完全水解,生成甲酸酯和醇。KLASCC-1的催化活性在pH 9左右發生突變,接近於吡啶的pKb 8.7,因此,在鹼性條件下,第一步酸催化的活性中心很可能是質子化的吡啶基團,而第二步甲酸甲酯的水解並不是發生在限域通道內,而是擴散到本體溶液中發生的。
為了驗證以上兩個推論,作者通過配體設計,製備了與KLASCC-1具有類似框架結構但通道內不含吡啶基團的KLASCC-2。相同鹼性和中性條件下,KLASCC-2均沒有催化活性,證明了第一步酸催化的催化位點為質子化的吡啶基團。而甲酸甲酯的水解實驗表明,pH 7時,甲酸甲酯穩定存在,pH 8.3時甲酸甲酯完全水解,從側面證明了甲酸甲酯擴散到本體溶液中進一步水解的可能性。
此外,作者以鈷卟啉為構築單元構築了兩例對比樣KLASCC-3和KLASCC-4。這兩個化合物分別由鏈狀和平面結構密堆積而成,因此均不具有限域通道,只有開放的吡啶基團。在同樣的條件下(pH 8.3)其催化催化原甲酸酯的轉化率 < 10%。而異相催化劑的催化活性的影響因素眾多,為了排除晶體尺寸不,比表面積,和孔道大小對催化活性的影響,作者還利用均相的吡啶作為催化劑進行原甲酸酯的水解反應。結果表明,吡啶沒有催化活性,充分證明了限域通道對原甲酸酯的水解同樣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包裹一系列底物分子的KLASCC-1的X射線結構進一步證實了這些通道對於調節原甲酸酯水解底物尺寸選擇性的關鍵作用。

▲圖1. 催化劑結構。

該工作凸顯了使用MOF進行主客體催化的優勢和使用晶體工程識別活性催化位點的可能性。在有機合成中,原甲酸酯通常用作保護基團,提高其中性和鹼性溶液中的水解活性將使這種保護/脫保護策略應用於更多底物。此外,原甲酸酯水解產生的甲酸酯可在鹼性溶液中進一步水解成甲酸陰離子,從而使原甲酸酯完全水解。

▲圖2. KLASCC系列-1,2,3,和4催化原甲酸酯水解。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證實零維納米空間限域催化有效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傅強和包信和院士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通過將納米氧化物限域在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中實現高效催化過程,證明了限域微環境在調控催化性能上具有重要作用
  • JACS: 電催化MOF設計新策略
    MOF是一種無機-有機雜化材料,具有極高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積,有利於充分暴露其催化活性位點,具有高可及性。另外,當把催化位點固定在MOF有序結構中時,可以有效地抑制催化劑的失活。相比於碳基和金屬基材料,MOF的另一大特點是它的可調控性。基於網狀化學(Reticular chemistry),研究人員可以在分子級別上簡單地設計和調控MOF的孔道尺寸和官能性。
  • 構築晶體內跨尺度全貫通大孔-介孔-微孔沸石大單晶實現高效催化
    ,利用空間限域合成法在微米級大尺寸Beta分子篩晶體內部構築跨尺度全貫通的大孔-介孔等級孔道結構,開發出高催化效率等級孔大孔-介孔-微孔Beta分子篩單晶催化材料。基於此,OMMS-Beta單晶在氣相及液相大分子催化中均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及超高的催化穩定性。圖文解析作者結合使用空間限制合成法和水蒸氣輔助晶化法,使用不參與晶化過程的多孔碳模板對所合成的Beta分子篩進行空間上的限制。
  • 石墨烯限域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石瑛 記者劉萬生  12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石墨烯限域催化及表面催化原位表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在日前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J.>Ru等電子結構及其催化性能調變作用的規律和本質,所提出的限域能的概念可用於預測限域對催化反應性能的調變作用。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維材料限域催化進展報告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二維材料限域催化用於能源轉化」(Confinement Catalysis with 2D Materials for Energy Conversion)的進展報告。
  • 兩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兩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
  • 江海龍教授Angew:單分散金屬磷化物促進MOF光催化產氫
    太陽能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利用其催化水分解製取氫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目前光催化依然面臨著效率較低的問題。其中載流子易複合、缺少活性位點是限制其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發展高效的共催化劑是促進光催化過程中載流子分離,降低光催化產氫活化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
  • 上海矽酸鹽所提出鋰硫電池「三明治」結構催化-導電界面構築
    金屬氮化物的d-軌道相互重疊,其電子電導率與金屬相當,並且在吸附鋰多硫化物方面是理想的極性材料,具有促進電荷轉移和潛在電催化的作用。然而,金屬氮化物在碳骨架中的複合方式有限,通常只是納米顆粒氮化物與碳骨架的點-點或點-面接觸,接觸面積有限,以致電荷傳輸能力受限,因此建立極性宿主顆粒(或位點)與碳骨架之間足夠接觸的連續界面(面-面接觸)仍是一個挑戰。
  • 大連化物所提出二維硫化鉬限域銠原子的距離協同催化效應
    、副研究員於良團隊提出二維硫化鉬(MoS2)限域銠原子的距離協同效應,利用銠單原子之間的距離來調控二維MoS2面內硫原子的電子結構和催化活性,從而實現高效電催化析氫(HER)性能。因此,開發能夠有效激發並優化MoS2面內S活性的手段對於增加MoS2的催化活性位數目、提高其催化HER活性具有重要意義,但卻極具挑戰性。  鄧德會團隊長期聚焦二維催化材料的表界面調控研究,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並實現MoS2晶格限域的金屬雜原子來激發其面內S原子的催化活性(Energy Environ.
  • 耶魯大學:納米空間限域對非均相芬頓反應的動力學強化效應與機理
    該研究以非均相芬頓反應為例,通過特製納米催化反應器及對其內部羥基自由基(•OH)暴露的定量化表徵,揭示了因納米空間的限域效應而導致的•OH氧化動力學強化現象與機理,該成果對於耦合高級氧化水處理技術的新型膜催化反應器的研究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 北京理工王博《自然·通訊》:超高光催化殺菌活性的ZIF-8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王博教授和馬小傑助理教授團隊在空氣綜合淨化方面取得新的研究進展圖1 用於空氣綜合淨化和個人防護的示意圖作者首先對比了一系列具有光催化活性的MOFs,實驗結果表明,ZIF-8在模擬太陽光照射2 h之後,其對大腸桿菌的殺滅效率大於99.9999%。通過ICP-MS和光催化殺菌實驗驗證了ZIF-8優異的殺菌性能主要來自於光催化產生的活性氧自由基,而不是釋放的Zn2+的殺菌作用。
  • 周宏才課題組JACS:光催化活性位點在介孔MOFs中的精確鑲嵌
    通過這種方法製備的MOFs材料PCN-808-BDBR,不僅保存了MOFs材料的介孔性,而且使得光催化活性位點面向介孔孔道規則排列,可以高效率高選擇性的實現類似的微孔MOFs材料所不能實現的大體積底物的光催化反應,如二氫青蒿酸光催化氧化合成青蒿素的反應。
  • ...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在酸性電解水析氫(HER)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二維硫化鉬(MoS2)的三原子層結構特性,將Co和Se分別限域在其內層和表層晶格中,實現Co/Se「裡應外合」協同調控MoS2的催化性能,提升了其在催化酸性HER中的活性和穩定性。
  • 周宏才教授介孔MOFs中孔道環境精確調節光催化活性位點的引入
    成果簡介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的周宏才教授團隊利用配體插入的後合成修飾策略,成功地將含有光催化活性中心的二羧酸線性配體引入到高穩定性的介孔MOFs材料中,並實現了對大體積底物的光催化反應。PCN-808-BDBR的晶體結構。然後通過後合成修飾的方法可以把4,4'-聯苯二甲酸和含有光催化活性位點[Ru(bpy)3]2+的二羧酸線性配體BDBR引入到PCN-808的框架結構中,並通過X-射線單晶衍射技術確定了其結構。
  • 多相催化界面限域效應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組在多相催化界面限域研究方向上開展的系列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
    ,在酸性電解水析氫(HER)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二維硫化鉬(MoS2)的三原子層結構特性,將Co和Se分別限域在其內層和表層晶格中,實現Co/Se「裡應外合」協同調控MoS2的催化性能,提升了其在催化酸性HER中的活性和穩定性。
  • 于吉紅Matter:綠色選擇性水蝕刻製備高催化穩定性MOF@介孔SiO2核殼...
    這些開放性的骨架解構通常被溶劑分子或者模板分子所佔據,並且在去除這些溶劑分子或者模板分子之後,MOFs晶格中通常會產生路易斯酸性位點。利用膠體化學中的先進知識,可以控制某些MOFs的大小,形貌,結構跟組成。MOFs中的納米級開放性結構以及路易斯酸性位點使得他們可以用來做固態酸催化劑。以催化二氧化碳環加成苯乙烯反應為例,受益於開放性且均一的活性位點,幾種MOFs已經展現出了優秀的催化性能。
  • 鄧鶴翔/鄧風/李申慧JACS:三價膦分子鉗定製MOF催化
    由於MOF晶體中,結構分子的幾何構型和距離相對固定,非常適合於新型配合物的設計與合成。近年來,在MOF的配體和金屬節點上陸續有報導成功的將金屬離子以配位的方式引入,在催化上顯示出了如催化位點分離等優點。然而,這些研究更多的是關注金屬中心離子的第一配位層,以及MOF孔道內的化學環境修飾,尚未實現配體從金屬中心離子的逐步拉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