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提出「量子限域超流體」概念

2020-11-30 科學網

 

生物離子通道在物質轉移、能量轉換和信號傳輸等多種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信號可以基於生物離子通道在視覺、嗅覺、聽覺和觸覺等過程中經神經傳遞到大腦。這些功能高度依賴於具有選擇性的生物離子通道的高速離子傳輸(每個通道每秒107個離子)。這種超快物質傳輸源於離子通道的特殊性質,例如,小尺寸、獨特的結構和表面電荷分布等,從而導致離子和分子以單鏈形式進行超快傳輸。從經典熱力學角度看,具有化學選擇性的納米通道的物質傳輸應該是非常緩慢的。然而,在生命體系中,離子和分子的快速傳輸表現出量子化的超快流體狀態。例如,NaK通道每次只能容納一個水合Na+離子;K通道含有兩個相距約7.5埃的K+離子,中間有一個水分子;每個Ca離子通道也同時結合兩個Ca2+離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江雷將生物孔道中離子和分子以單鏈的量子方式快速傳輸定義為「量子限域超流體」,並指出限域孔道內離子和分子的有序超流為「量子隧穿流體效應」,該「隧穿距離」與量子限域超流體的周期相一致。結合該課題組近期研究成果(Adv. Mater., 2016, 28, 3345-3350;Angew. Chem. Int. Ed., 2017, 129, 5814-5818),他們發現仿生體系也存在量子限域超流現象,例如人工離子通道和水通道內物質的快速傳輸(每秒~106個離子)。最後,他們在展望中指出,通過把量子限域超流體概念引入化學領域,將引發出精準化學合成,即量子有機、無機、高分子反應等。而引入到生物學領域,將產生量子超流的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生物信息學以及生物醫學等。在此基礎上,也將產生其他的新科學和新技術。

 

文章發表在《中國科學-材料》(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上,論文標題為Quantum-confined superfluidics: From nature to artificial。(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圖1 生物離子通道和人工離子通道均存在超快離子和水傳輸

 

 

圖2 人工一維納米通道中的超快水傳輸與「量子隧穿流體效應」概念

 

 

圖3 二維表面液體的超鋪展和二維界面的超快水傳輸

 

 

圖4 引入QSF概念到化學和生物學領域將產生QSF化學和QSF生物學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首次提出「量子限域超流體」概念
    近日,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將生物孔道中離子和分子以單鏈的量子方式快速傳輸定義為「量子限域超流體」,並指出限域孔道內離子和分子的有序超流為「量子隧穿流體效應」,該「隧穿距離」與量子限域超流體的周期相一致。結合該課題組近期研究成果(Adv. Mater., 2016, 28, 3345-3350;Angew. Chem. Int.
  • 「量子限域超流體」概念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江雷將生物孔道中離子和分子以單鏈的量子方式快速傳輸定義為「量子限域超流體」,並指出限域孔道內離子和分子的有序超流為「量子隧穿流體效應」,該「隧穿距離」與量子限域超流體的周期相一致。結合該課題組近期研究成果(Adv. Mater., 2016, 28, 3345-3350;Angew. Chem. Int.
  • 最新理論稱時空本身或為「液態超流體」
    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定答案。但一個最新理論認為,時空本身可能是一個「液態超流體」(liquid superfluid),如果證明其屬實,那人們必須要重新審視整個物理學標準模型。  「時空是一個流體」的提法並非第一次出現。這一理論被稱為「超流體真空論」(SVT),在半個世紀前就已問世。
  • 你知道超流體嗎?超流體費米子的量子效應!
    就物理學而言,中子星、冷原子氣體和核系統的內部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由高度相互作用的超流體費米子組成的氣體系統。研究人員給超級計算機Piz注入了一種新的模擬方法,結果最終提供了對此類系統未知過程的洞察。中子星、冷原子氣體和核系統都是由高度相互作用的超流體費米子組成的氣體系統,即由自旋為半整數粒子(固有角動量)組成的系統。費米子的種類包括電子、質子和中子。
  • 大連化物所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 什麼是超流體,超流體有沒有速度限制?
    還有一種物質叫做「超流體」(Superfluid)。為何稱其為超流體,因為其流動異常,完全沒有粘性。超流體若被置於環形容器中,則不受摩擦而能無休止地流動。 PeterCapitcha, JohnAllen和 HanMcCurner於1937年發現了超流體。對超流體的研究叫做量子流體力學。在一定溫度下量子液體轉變為超流體的過程稱為量子流體。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
    不久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相關論文近日公布在美國物理學預印本網站上。  量子計算機被普遍認為是新一代計算機的重大發展方向,其計算能力主要基於對微觀量子態的操縱。
  • 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提出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納米技術領域權威刊物《納米快報》上。
  • 揭示超流體中的項鍊狀量子結構
    最近,來自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研究人員理論上描述了在物理學定義上和視覺上都很特別的量子態:一個複雜的量子系統,模擬經典物理學,是一個迷人的類似於項鍊的狀態。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物理評論(A)》雜誌上。 對該量子狀態的探索起源於一個電子回旋加速器,即一個容納旋轉超流體的環形容器。
  • 世界不是連續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動搖了經典力學的根基
    量子講堂第十二期:世界不是連續的,普朗克首次提出量子概念,動搖了經典力學的根基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世界不是連續的及量子等相關概念,這篇文章會採用較為通俗的語言為大家講解,儘可能少使用讓大家頭疼的數學公式。
  • 人類首次在室溫下造出「液態光」!科學家在物質第五態上再突破
    近日,科學家們首次在室溫下製造出液態光,讓光像水一樣在某個物體周圍流動、彎曲和環繞。圖 | 藝術家對液態光的想像動畫此次突破由義大利CNR納米技術研究所和加拿大蒙特婁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相關論文發表在 6 月 5 日的《自然·物理》上。該研究的成功實施為量子流體力學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也可能為室溫超導的實現方法以及新型電子元件提供靈感。
  • 超流體的發現
    儘管液態氦早就出現奇特的現象,但是科學家還是在將氦液化過後的30 年才發現它的超流體性。圖1  超流體液氦噴泉1908 年, Heike Kamerlingh Onnes 首度在荷蘭的Leiden 大學將氦液化,之後很快地就發現了液態氦奇特行為的跡象。
  • 科學家稱:磁性氦可將超流體變為時間晶體
    北京時間6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時間晶體」的概念最初提出於2012年。2017年,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現實中的離散時間晶體。我們熟悉的晶體均為「準晶體」形式,因此不久便發現了時間「準晶體」。而科學家如今找到了一種同時也是時間「超固體」的時間「準晶體」。聽不懂沒關係,畢竟作者自己也不是很明白。
  • 科學家在爆炸恆星中發現超流體的存在證據
    據美國太空網站報導,日前,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顆爆炸恆星的超密集內核包含著叫做「超流體(superfluid)」的奇特超導體物質。兩支研究小組使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探測發現仙后座A(Cassiopeia A)出現溫度驟降,仙后座A是一顆超大質量恆星以超新星爆炸結束生命的殘留物形成的中子星。
  • 宇宙或是一個「液態超流體」
    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定答案。但一個最新理論認為,時空本身可能是一個「液態超流體」(liquid superfluid),如果證明其屬實,那人們必須要重新審視整個物理學標準模型。  「時空是一個流體」的提法並非第一次出現。這一理論被稱為「超流體真空論」(SVT),在半個世紀前就已問世。
  • 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關聯電子材料的自旋態限域調控與...
    為總結項目執行情況,更好地完成項目研究目標,由復旦大學牽頭的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關聯電子材料的自旋態限域調控與自旋電子器件應用」和「關聯體系多種量子有序態的競爭與調控」項目,於2018
  • 中科院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製備出效率倍增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
    據大連日報報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日前首次提出了「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
  • 液態金屬室溫「類超流體」穿越現象
    穿越具有納米/微米孔洞結構的固體是超流體零粘度賦予了液氦超流體在流動中不受任何阻力的能力,從而導致其驚人的穿透現象和其他超流體的現象。然而,液氦超流體穿透效應僅在幾乎為0 K的極低溫度下才能出現,也就是所謂的量子態或量子流體中。而對於傳統的液滴(如水和油),在室溫條件下,雖然由於毛細作用,液滴可擴散或滲透到具有孔隙結構的材料裡,但它們的表面張力使它們不能夠穿透多孔材料。
  • 表面光電壓技術應用2: 量子限域效應限制載流子傳輸
    今天如期給大家帶來新一期的公眾號內容,表面光電壓技術在證明量子限域效應方面的應用。
  • 《科學》首次證明:量子物理學中,理論預測與經典對稱性的偏差!
    自然界許多現象在動態演化中證明了對稱性,這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一個系統的內在機制。然而,在量子物理學中,這些對稱性並不總是能得到。在超冷鋰原子的實驗室實驗中,海德堡大學量子動力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證明了理論預測與經典對稱性的偏差,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上。在經典物理學中,理想氣體的能量與施加壓力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