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石墨烯限域單原子鐵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納米石墨烯限域單原子鐵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石瑛、陳曉琪 12月14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德會副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長期研究二維催化材料和納米限域催化的基礎上,成功將FeN4結構限域在納米石墨烯骨架中,並結合多種高分辨探針手段,首次直接觀察到石墨烯內嵌FeN4中心的原子結構。該限域結構有效地維持Fe原子配位不飽和狀態,使其具有優異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能夠在室溫零度高選擇性地催化氧化苯生成苯酚。相關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 (Science Advances, 2015, 1(11): e1500462)上。

 

已有研究表明配位不飽和的鐵中心可以表現出比貴金屬更高的催化反應活性。如在生物體內,在細胞色素和甲烷單加氧酶的催化反應中,有機配體和蛋白質可以有效地限域低價鐵中心,使其保持良好的結構柔韌性和高效的催化活性。而類似的配位不飽和鐵中心催化劑在多相催化中的應用卻極具挑戰。早在上世紀60年代,眾多科學家就開始嘗試將具有FeN­4活性中心的有機大環配合物的分子負載在碳材料上,用於燃料電池及傳統多相催化中分子氧的活化,但是FeN4大環分子與載體的相互作用往往較弱,易導致自身團聚。此外,由於FeN4在碳材料上的結構複雜性,一直很難通過有效手段表徵或直接觀察到該活性中心的原子結構。

 

該研究團隊經過五年多的探索,通過高能球磨酞菁鐵分子與石墨烯納米片,通過控制球磨條件,巧妙地利用N原子與石墨烯的C原子形成強的共價鍵,使得N原子作為一個「錨」來穩定配位不飽和的鐵中心。通過與東南大學孫立濤教授研究組,中科院物理所李建奇研究員研究組,加拿大光源,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以及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王軍虎研究員等人合作,首次觀察到FeN4在石墨烯骨架中的原子結構。該工作進一步的理論計算表明,形成的FeN4結構能夠在石墨烯骨架中有效穩定,並且能高效分解雙氧水,形成O=FeN­4=O活性中心,進而可以在室溫零度下催化苯氧化生成苯酚。該研究結果給低溫下高效選擇氧化的非貴金屬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借鑑。

 

以上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納米先導專項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石墨烯限域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石瑛 記者劉萬生  12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石墨烯限域催化及表面催化原位表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肖建平、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單原子催化劑(SAC)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在選擇加氫反應中顯示出優異的活性和選擇性。由於單個金屬原子與載體的直接化學鍵合,SAC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用載體的性質。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將單原子催化劑暴露於還原性氣氛中,這種金屬-氧絡合物將被破壞,導致單個原子的聚集/燒結,並因此失去其化學選擇性。
  • 納米限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分子在納米孔道限域環境中擴散和反應顯示了非常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相關方法和實驗結果以研究論文形式(Article)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131(2009)13722-13727),被認為是「一種對納米孔催化反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發明。 納米限域效應在光學、電子器件以及催化反應等領域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分子在納米限域空間中的吸附和反應動力學一直受到理論和實驗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 大連化物所碳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帆、潘秀蓮和包信和等在碳納米管的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碳納米管可認為是由石墨烯片捲曲形成的一維管狀材料,因曲率導致原本對稱分配的π電子云發生畸變,由管內向管外偏移,在管內外形成電勢差。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維材料限域催化進展報告
    二維材料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使其在催化領域引起了科研人員廣泛的研究興趣。其中,二維材料自身的晶格,以及二維材料與其它材料形成的雜化結構為催化活性位提供了獨特的限域環境。對於二維材料限域催化的基本理解將有助於理性設計高性能的二維催化劑。二維材料限域催化在能源小分子如氧氣、氫氣、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甲醇等催化轉化方面,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3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
  • 新方法實現甲烷低溫高效直接制甲酸—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德會和副研究員於良團隊在CH4低溫轉化制含氧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分子篩催化劑ZSM—5孔道晶格限域的配位不飽和鐵(Fe)位點可在溫和條件下直接催化CH4高效定向轉化制甲酸。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納米能源》上。 鄧德會介紹,CH4分子的四面體高對稱性以及低極化率使其溫和條件下的催化活化非常具有挑戰性。
  • 「甲烷室溫催化」研究進展科普解讀—新聞—科學網
    他非常興奮,後來研究發現,是鉑金粉末加快了乙醇(酒精)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了醋酸。鉑金粉末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催化劑。 目前甲烷的直接轉化所選用的催化劑是傳統的過渡金屬,如鐵、鐵鈷等、,但反應仍然需要在600~1100℃這樣高的溫度下才能夠進行。如果有一種催化劑,能夠降低甲烷直接轉化的反應溫度,將節省大量的能耗,對基礎研究和工業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躍鋼與藺洪振團隊分別從納米材料結構設計與表面功能化出發,製備不同的活性納米催化劑複合材料,選用原位光譜手段研究其相關作用機制。研究人員優化調控三維石墨烯的孔隙結構及其功能團,實現對可溶的多硫化物的物理與化學強吸附作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6, 321, 193);利用原位化學聚合的方式,增強三維石墨烯/碳納米管的複合納米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實現高面積載量(10.2 mgcm-2)硫正極的長壽命穩定循環(圖1)(Nano Energy, 2017, 40, 390)。
  • 中科院大化所兩維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傅強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團隊在兩維限域催化理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
  •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首次報導了新型氧配位鐵單原子催化劑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首次報導了新型氧配位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氮氣還原合成氨。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以Ni1-N/CNT為例展示如何使用石墨烯量子點來製備單原子催化劑。首先,將金屬陽離子與石墨烯量子點絡合,利用金屬陽離子和石墨烯量子點上含氧基團之間的強配位作用防止金屬前驅體的聚集。然後,將生成的金屬絡合物通過π-π相互作用與碳納米管進行自組裝。最後,將表面改性的碳納米管在NH3/Ar氣氛下於500 °C退火處理。
  • 單原子催化劑熱穩定性提升
    37617次閱讀 作者:陶加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1月29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在單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 石墨烯以外的二維材料上負載的單原子作為催化劑的最新進展
    二維(2D)層狀材料已證明是錨定單個和孤立金屬原子以充當活性單原子催化劑(SACs)的關鍵平臺。這篇綜述重點介紹了SAC的製備、表徵和催化性能方面的最新進展,重點關注了錨定在石墨烯以外二維層狀材料上的單原子。這些2D材料包括過渡金屬二滷化物、層狀雙氫氧化物和MXenes。重要討論了雜質這一主題,因為這些雜質存在的比例甚至比二維層狀材料中的單原子更高。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研究員劉洪陽告訴《中國科學報》:「如何選擇性將乙炔加氫到乙烯,而避免乙烯進一步氫化到乙烷,是這一反應急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劉洪陽帶領團隊致力於新型納米碳材料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研究。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單原子概念的提出,離不開研究人員對提高貴金屬催化劑(Pt, Pd, Rh等)原子利用率(Atomic utilization ratio)的追求。減小納米催化劑的粒徑,一直是提高貴金屬催化劑原子利用率的經典策略,將納米粒子的粒徑縮小到極限,理論上會得到100%的原子利用率,實現這種性能的材料,就是本文的主角-單原子催化劑。
  • 中國科大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成果登《自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0305校友)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據此,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研究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Pt單原子能夠與TiO2載體間發生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但其所需發生溫度較Pt NPs更高,且Pt單原子失去
  • JACS封面文章: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新聞—科學網
    Co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中。相關研究結果以當期封面文章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近年來,以催化過硫酸鹽(PMS)產生自由基來實現有機汙染物分子高效降解的類芬頓反應受到廣泛的關注,設計高效的催化劑以提高PMS活化效率和實現有機物分子的高效降解是PMS類芬頓反應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