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 科學家使用碳酸酐酶加速深海固碳,有助應對海洋酸化

2021-02-22 中科院海洋科技情報網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USC)和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科學家,在不傷害珊瑚及其他生物體的前提下,使海洋最深處儲存並中和碳的一個本來緩慢的、天然的化學反應過程加速了500倍。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7月18日的《PNAS》上。

有史以來,USC-Caltech團隊是首次可以精準測量溶解在海水中被一種常見的碳酸酐酶加強的方解石(一種碳酸鈣)的反應速率。碳酸酐酶是維持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血液和組織中酸鹼平衡的酶。USC的資深作家和地球化學家William Berelson說:「數十億年以來,遍布海底的碳酸鹽物質一直在中和海洋中的CO2,但這種未被催化的反應過程十分緩慢。更重要的是,沒有人知道怎樣加速這個反應,而現在我們搞清楚了。」

碳酸鈣存在於整個星球的海洋裡,從海洋表面的珊瑚礁到埋葬海底深處的死亡生物的殼體,如浮遊生物。海洋中的溫室氣體約是大氣中的50倍,這也是造成海洋酸化的原因。

然而,當酸化的海洋表層水進入海洋較深處時,它們會與海底死亡生物的碳酸鈣殼反應,從而中和這些輸入的CO2。這是自然緩衝過程的一部分,允許海洋儲存如此大量的CO2,至少在海洋酸化接觸不到和侵蝕不到珊瑚礁等結構的地方是這樣的。

Berelson說:「碳酸鈣在海洋中的溶解是我們所謂的化學緩衝劑,它像我們使用抗酸藥來緩解胃酸痛一樣」,這個過程是「海洋的抗酸劑」。

現在得益於該項工作的研究成果,這個原本需要數萬年將CO2轉換為碳酸鹽的過程得以在很短一段時間內實現。Berelson說:「研究結果將在幫助減少大氣CO2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原文連結:

中科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
郵箱:marine@mail.whlib.ac.cn
電話:027-87197630【海洋科技情報網】致力於高端海洋科技信息監測、情報分析與服務。公眾號內容,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為整理創作,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無法查實原作者姓名,在這裡為此表示深深歉意。如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 挖掘海洋固碳潛力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匯」聚集地。據目前測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13%為陸地植被吸收,35%為海洋所吸收,而其餘部分暫留存於大氣中,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對實現我國的減排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我們通常把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匯」,反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源」。
  • 真核浮遊植物具強大固碳能力
    最近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真核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可和眾所周知的藍綠藻類原核生物相媲美,其固碳總量接近海洋浮遊植物固碳總量的一半。 過去一直認為,在大部分海洋表面透光區都可見的藍綠藻主宰著海洋的固碳領域,其固碳能力在海洋浮遊植物中首屈一指。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碳和其他有機物質,從而起到固碳的作用。藍綠藻屬於原核生物,它們沒有細胞核,故有別於真核細胞。
  • 環境 | 北冰洋為啥成為全球海洋酸化的「領頭羊」?
    海洋酸化是由於海洋過量吸收人為排放入大氣的二氧化碳,源源不斷供應著海水中碳酸向生成多餘H+方向發生,過量增加二氧化碳,改變了海水碳酸鹽系統緩衝能力,海水就會加速變酸。從1999年的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開始,中國科學家就開展了北冰洋酸化和碳循環研究,集成了20年的觀測數據,發現北冰洋酸化水體面積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長,預計到本世紀中葉酸化水將充滿深達250米的整個北冰洋水體
  • 海洋生物是固碳與儲碳的天然「碳匯」,保護海洋可以緩解溫室效應
    科學家越來越擔心氣候變化會給地球和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因此一直在努力探索新方法來緩解這一問題。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二氧化碳去了哪裡呢?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呢?
  • 海洋酸化研究,未來之路
    在IUCN專家完成的最新報告中,這一問題已被全球頂尖科學家列為優先研究領域之一。相關研究表明,溶解性二氧化碳的升高導致海洋酸化,這將危害多種海洋生物,然而更嚴重的威脅還未可知。在海洋酸化的影響下,世界同時面臨例如汙染問題、溫室效應、過度捕撈等威脅,哪些區域將最受影響?各類生物能否迅速適應相應變化?生態系統如何應對這些威脅?
  • 海洋藻類固碳原理發展
    藻類光合固碳的研究技術與解析方法[J]. 海洋科學,1999,6:37-41.光生物反應器內CO2傳輸與微藻固碳性能強化[J]. 中國環境科學,2018,38(10):3967~3974.[8] 藍藻光碟機固碳合成乙醇技術的發展回顧和未來展望[J]. 生物產業技術,2018,04:68-73.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項目群的研究成果已於4月18日凌晨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研究稱森林固碳作用更有助實現控溫目標
    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7日發布一項新研究說,與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相比,利用森林的固碳作用可能更有助於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既定目標水平內。根據《巴黎協定》,各方以「自主貢獻」方式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較工業化前水平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注重衛星遙感在海洋固碳技術開發中的作用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7-08-02 目前,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最直接的辦法是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在新的能源技術獲得廣泛應用之前,將大氣溫室氣體轉移到地球其他圈層,也是緩解溫室效應不可忽視的手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說。  在總的溫室效應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約佔一半。潘德爐介紹,「發展固碳技術,是在推行節能減排政策的同時,應對氣候變化、承擔國家減排責任的一項有效舉措。」
  • 南冰洋巨型冰山在海洋藻類固碳中發揮重要作用
    1月11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題為「巨大的冰川施肥使南大洋海洋生產力增強」(Enhanced southern ocean marine productivity due to fertilization by giant icebergs)的文章指出南冰洋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 科學家預警:海洋酸化惡化,或威脅整個食物鏈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新的研究表明,由於地球最大的碳匯——海洋吸收了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CO2),北冰洋海水的酸化將比預期的更加惡劣!科學家警告稱,CO2增加導致寒冷的北極水域海水酸度增加,這可能導致諸如貽貝(學名:Mytilus edulis)和「海蝴蝶」(翼足螺)等底層甲殼類海洋動物的腐爛,最終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崩潰。
  • 科學家研究海洋中有機物質如何轉化為二氧化碳
    但是,大部分溶解有機碳就像谷糠一樣難以下咽,堆積在水體中。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海洋食物鏈中的有機物質是如何轉化為以二氧化碳形式出現的、更不易釋放碳的其他形式。捷克特熱邦微生物學研究所的微生物學家米甲·科布利熱克(Michal Koblizek)說:「科學家們早就知道海洋中存在著這種『非食用』有機碳,但直到最近才認識到它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
  • 研究:海洋酸化致珊瑚骨骼密度大幅下降 對環境更加敏感
    圖/視覺中國文丨實習記者 梅婷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酸化對海洋珊瑚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威脅。近日,一篇題為《海洋酸化對大堡礁珊瑚生長的影響》的研究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指出,海洋酸化降低了海水中碳酸根離子的濃度,影響石珊瑚生成碳酸鈣骨架。
  • 海洋偵「碳」應對氣候減災——記中國海洋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
    因此,長期、定點、準確地監測海洋範圍內溫室氣體的變化,研究其來源、匯集和輸送規律及其影響,對於海洋防災減災,生態環保,應對全球,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並已做出了鄭重的減排承諾。
  • 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李乃勝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匯」聚集地。據目前測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13%為陸地植被吸收,35%為海洋所吸收,而其餘部分暫留存於大氣中,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對實現我國的減排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每年可以吸收近三分之一的人為排放二氧化碳;海洋具有很大的碳儲存潛力,人類開始向浩瀚的海洋「索取」固碳份額。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提出《讓海洋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從綠碳到藍碳,從陸地到海洋。了解海洋吸收、轉移碳的能力以及海洋碳循環機制,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衛星遙感就是海洋碳通量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
  • 海洋酸化加劇全球變暖
    海洋浮遊生物向空氣中釋放的硫化物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但海洋酸化卻可能阻礙這一進程。在全球範圍內,因海洋酸化導致的DMS排放下降將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並形成了一個正反饋迴路,加強全球變暖。 德國漢堡市馬普學會氣象學研究所的Katharina Six及其同事在他們開發的一個全球氣候模型中,使用了這些生物群落數據。之前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所描述的一個「適度的」場景中(假設溫室氣體的排放沒有減少),全球平均溫度到2100年將升高2.1至4.4攝氏度。
  • 深海潛水機器人研究「海雪」藻類的碳吸收
    作者:Nick Lavars2020年12月6日RV研究人員部署的機器人將研究藻類在去除大氣中碳方面的作用作為一種微小的嗜碳生物,藻類在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支首屈一指的研究探險隊將強調這一角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