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 北冰洋為啥成為全球海洋酸化的「領頭羊」?

2020-09-04 中國科普網

全球海洋酸化正以史前未有的速度在擴展著……

工業化前的5500萬年全球平均海水pH值從8.3變到8.2,而從剛工業化(1840年)的8.2下降到2010年的8.1則只用了170年時間。預測今後每下降0.1個pH單位只需要20年時間,到本世紀末將會再下降0.3-0.4pH單位,即全球海水的平均pH值將突破8而掉到7.7,全球海洋酸化每變化一個0.1pH單位,正以億年級到百年級再到本世紀的十年級的速度狂奔著。

海洋酸化是由於海洋過量吸收人為排放入大氣的二氧化碳,源源不斷供應著海水中碳酸向生成多餘H+方向發生,過量增加二氧化碳,改變了海水碳酸鹽系統緩衝能力,海水就會加速變酸。

從1999年的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開始,中國科學家就開展了北冰洋酸化和碳循環研究,集成了20年的觀測數據,發現北冰洋酸化水體面積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長,預計到本世紀中葉酸化水將充滿深達250米的整個北冰洋水體,其擴張速率比在太平洋或者大西洋觀測到的結果還要快4倍以上。

北冰洋領跑著世界大洋的海洋酸化速度,被認為是全球海洋酸化的「領頭羊」。

北冰洋這隻「領頭羊」,是在為應對氣候變化而開展對北冰洋的碳匯能力的深入調查評估中被發現的。由於常年被海冰覆蓋,北冰洋吸收大氣中的碳長期被認為幾乎為零。而近十幾年來,隨著海冰快速融化,尤其是對邊緣海高生產力海域的深入調查發現,北冰洋是一個被忽略的全球重要的碳池,其潛力遠遠大於其面積——以只佔全球大洋的3%的面積,吸收高達世界大洋的10%的碳。

北冰洋一方面大量吸收人為碳,同時也加快酸化速度,20年來其酸化過程的速率大大高於世界其他大洋。而如此高速的酸化速率的驅動機制則是由來自多種要素的相互作用協同發生的,如包括大氣二氧化碳快速侵入對表層酸化、太平洋入流水對上層水體酸化、以及大西洋入流水對中下層水體酸化等擴展影響。

研究還發現,這樣的快速酸化的機理是與全球氣候變化緊密相關的。

北極地區是全球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過去20年來出現的快速變化,北極地區平均溫度升高是地球平均升溫的2倍多,北極快速變暖產生了放大作用而導致了北冰洋海冰快速融化,每年夏季三分之二面積的海冰融化,使開闊水域高達1000多萬平方千米,比我國大陸面積還要大。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夏季整個北冰洋將達1350萬平方千米無海冰,因此大量的人為二氧化碳通過大氣進入北冰洋,導致上層水體的酸鹼度降低。

20年來,隨著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快速後退,北太平洋入流水量增加了50%,攜帶著北太平洋深層「腐蝕性」的酸化海水大範圍地入侵到北冰洋表層,並與表層充分混合,導致250米以上水體進一步酸化。

另外,北大西洋的酸性水體,在向北冰洋輸送過程中,促使中下層的水體酸化加強。模型預測表明,北冰洋中層會在2105年左右碳酸鈣處於完全不飽和並持續約600年;而深部會在2140年左右碳酸鈣處於完全不飽和且持續千年。因此,北冰洋的酸化將處於長達幾百年乃至千年的長期不可恢復期。

北冰洋快速酸化將對海洋生物造成重大影響,尤其是蛤蚌、貽貝、海螺等鈣質外殼生物將更難形成或維持其外殼。翼足目類海螺是北冰洋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是北極三文魚和鯡魚重要的食物,其總量下降將對北冰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北冰洋酸化呈現「領頭羊」作用,但其根源是北極變暖放大了海冰快速融化,大氣二氧化碳增加及快速侵入表層水,太平洋和大西洋酸化水體輸入北冰洋增加和快速擴張等全球變化的多因子協同作用結果,也與全球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因此,要扭住這隻狂奔的「領頭羊」,減緩全球海洋酸化的速度,治理的根本措施還是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理念,堅定不移地執行《巴黎氣候協定》,同心協力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全球儘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陳立奇 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閩江科學傳播學者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

相關焦點

  • 海洋酸化 日益加劇的環境危機
    大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洋中,海水的pH值急劇下降,造成海底碳酸鹽大量溶解,進而導致大量海洋生物滅絕。   酸化破壞海洋食物鏈   自從2003年國際上首次提出海洋酸化問題以來,海洋酸化已經成為繼全球變暖和海洋汙染後嚴重影響和威脅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三大環境問題。
  • 北冰洋海水持續酸化,科學家發出警告,或威脅整個地球生態系統!
    全球變暖成為了近些年來的大熱詞語,由於人類不斷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致使南北兩極的海水出現了上升的趨勢。就從科學家最新的研究來看,全球變暖所帶來的危害還遠不止於此海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北冰洋也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北冰洋的海水酸化將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最終將會導致整個海洋系統發生紊亂崩潰。北冰洋海水持續酸化,微生物死亡腐爛對於人類來說海洋是深不可測的,但是在它的深處仍然生存著大量的海洋生物。
  • 北冰洋生態將崩潰?科學家預警:海洋酸化惡化,或威脅整個食物鏈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新的研究表明,由於地球最大的碳匯——海洋吸收了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CO2),北冰洋海水的酸化將比預期的更加惡劣!《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預計在北冰洋,海洋酸化將引發最惡劣的影響。這一結論的得出得益於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了當前最流行的氣候模型,根據地表水模型模擬了北極底層海水的形成和「碳匯」的變化。
  • 海洋酸化加劇全球變暖
    海洋浮遊生物向空氣中釋放的硫化物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但海洋酸化卻可能阻礙這一進程。圖片來源:Wim van Egmond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隨著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氣體的吸收,海洋酸性緩慢而無情的增加,除了能夠對氣候產生影響外,還會加劇全球變暖。酸化能夠導致某些海洋生物減少硫化物的釋放,而之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硫化物能夠促進雲團的形成,從而給全球降溫。 大氣中的硫大部分來自於海洋,它們可謂是減緩全球變暖的一個「狙擊手」。
  • 海洋三所陳立奇團隊獲2018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11月30日,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和2018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傑出貢獻獎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海洋三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北冰洋快速海洋酸化過程、機制及預測研究》項目獲得《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海洋三所陳立奇研究員為該項目第一完成人出席了頒獎儀式並接受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的頒獎。
  • 海洋酸化研究,未來之路
    隨著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海洋酸化問題將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影響漁業?
  •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中美兩大國責任重大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 聯合國稱中美責任重大  綜合國外媒體報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日發布了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首次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對全球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呼籲世界各國重視氣候變化並採取行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在抗擊全球變暖的過程中,中國和美國應發揮建設性作用。
  • 海洋酸化,浮出水面的危機
    海水酸化在地球南北兩極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與之連通的各大洋及近岸海域所面臨的形勢同樣不容樂觀,海洋酸化帶來的影響已經打破地理邊界呈交互疊加和時空蔓延之勢。研究表明,隨著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量的增加,海洋酸化最終會引起海洋系統內一系列化學變化,從而影響到大多數海洋生物的生理、生長、繁殖、代謝與生存。「這將給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極大挑戰。」
  • 海洋科普(1301)| 海洋酸化會帶來哪些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稱,海洋酸化導致貝類正以超過珊瑚再生能力的速度消失。但是太平洋鯡魚幼苗不僅未死亡,而且生存率比通常更高。這可能是海水中溶入的二氧化碳增加,使浮遊生物增多,太平洋鯡魚的餌料也隨之增加。另外,太平洋鯡魚喜歡在海底二氧化碳濃度高的地方附近產卵。也就是說,太平洋鯡魚比喜歡在水面產卵的鱈魚等魚種更適應酸性環境。
  • 日媒:全球海洋酸化急劇發展 恐會加劇溫室效應
    ,海洋酸化正在全球範圍內急速發展,這將會給地球生態系統和溫室效應帶來巨大影響。而氣象廳同時表示,今後他們也將繼續加深對於海洋酸化的注意和監測。&nbsp&nbsp&nbsp&nbsp海洋酸化,是指由於海洋吸收、溶解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而引起海水變酸的現象。根據氣象廳的解釋,海洋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正是這一性質起到了抑制溫室效應加劇的作用。但是長年累月,海水吸收的二氧化碳不斷積蓄,使本該呈弱鹼性的海水逐漸向酸性變化。
  • 研究:海洋酸化致珊瑚骨骼密度大幅下降 對環境更加敏感
    導讀研究顯示,1950年以來,海洋酸化導致大堡礁上的濱珊瑚骨骼密度下降了13±3%。中國南海的濱珊瑚骨骼密度下降也很明顯,1901年至2000年下降了20%。圖/視覺中國文丨實習記者 梅婷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酸化對海洋珊瑚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威脅。
  • 世界首份海洋報告:海洋酸化或致海洋食物鏈崩潰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上升會對海洋造成什麼影響?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全球變暖導致海洋酸化 珊瑚礁或於下個世紀消失
    中國網2月26日訊 據英國媒體《衛報》報導,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導致海洋酸化,造成天然珊瑚礁生長減緩的現象,如若不及時採取行動,珊瑚礁或許將無法存活到下個世紀。科學家首次進行了一項有關於天然珊瑚礁的實驗,該項實驗改變了海水中的化學物質,模擬出大氣層中過量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影響。
  • 探尋北極海洋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關係
    中國自1999年組織實施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以來,已先後實施了5個航次的北冰洋區域多學科綜合考察,重點開展極地環境研究,系統觀測海冰、海洋和大氣變化,探尋極地在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助益良多。
  • 美國發布《海洋、沿海及大湖區酸化研究計劃2020—2029》
    and Great Lakes Acidification Research Plan:2020-2029),主要包括三個主題:①通過監測、分析和建模來記錄和預測環境變化;②表徵和預測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生物敏感性;③了解海洋、沿海和大湖地區酸化對人類的影響。
  • 海洋酸化的原因及危害
    > 一、氣候影響 1、暴雨侵害海洋吸收溫室氣體造成的海水酸化
  • 美國發布《海洋、沿海及大湖區酸化研究計劃2020-2029》
    2 公海區域研究目標2.1:繼續領導和支持「全球海洋酸化觀測網絡」(Global Ocean Acidification Observing Network,GOA-ON)(與第6章研究目標6.2協調)。研究目標2.2:分離自然和人為的CO2信號,並闡明季節到十年尺度的反饋。
  •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初步結果表明,海洋表面溫度和酸度是決定一個遺址是否適合恢復的最重要因素。研究人員稱,這些結果突出了地球氣候變暖對海洋生物的一些破壞性影響。儘管汙染對海洋生物構成了眾多威脅,但新的研究表明,由排放驅動的環境變化對珊瑚的威脅最大。隨著海洋溫度繼續攀升,全球珊瑚礁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溫暖的海水會對珊瑚造成壓力,導致它們釋放出生活在裡面的共生藻類。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2007年,海洋一所正式成為POGO成員。通過該平臺,海洋一所進一步擴大了在大洋和極地等領域的影響,加強了與各國重要涉海機構的溝通,積極推動合作研究和聯合航次的開展。在2019年1月召開的POGO年會上,海洋一所所長李鐵剛當選POGO理事會理事。
  • 海洋酸化程度千萬年罕見!這些影響超出你的想像……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養殖國,海水酸化將不可避免地對全球及區域貝類產量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急需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從生物、物理化學及古海洋領域等不同層面揭示海洋酸化效應,掌控我國近海水體酸化的趨勢。「近海與遠洋水體酸化的過程與機制存在較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