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布《海洋、沿海及大湖區酸化研究計劃2020—2029》

2020-09-27 環境與發展智庫

圖片來自網絡

2020年7月,NOAA發布《海洋、沿海及大湖區酸化研究計劃2020—2029》(Ocean,Coastal and Great Lakes Acidification Research Plan:2020-2029),主要包括三個主題:①通過監測、分析和建模來記錄和預測環境變化;②表徵和預測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生物敏感性;③了解海洋、沿海和大湖地區酸化對人類的影響。新計劃從美國國家層面和區域層面對美國海洋酸化的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規劃。

2009年,美國政府籤署《聯邦海洋酸化研究與監測法案》(FOARAM)。依據該法案,2010年,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出臺《海洋和大湖地區酸化研究計劃》(Ocean and Great Lakes Acidification Research Plan),以確定海洋酸化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評估海洋酸化對區域和全國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的影響,確定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策略和技術。2010年版海洋研究計劃在過去十年中指導了NOAA的相關研究,並為更新的研究計劃提供了框架。2020年發布了新的研究計劃作為上一個十年計劃的延續。

1 國家海洋、沿海和大湖區

研究目標1.1:擴展和推進觀測系統和技術,提高對酸化趨勢和過程的理解與預測能力。

研究目標1.2:了解並預測具有生態和經濟意義的物種對酸化和共同脅迫(co-stressors)的適應能力。

研究目標1.3:識別並吸引利益相關者和合作夥伴,評估需求,開發支持酸化管理、適應和恢復力的產品和工具。

2 公海區域

研究目標2.1:繼續領導和支持「全球海洋酸化觀測網絡」(Global Ocean Acidification Observing Network,GOA-ON)(與研究目標6.2協同)。

研究目標2.2:分離自然和人為的CO2信號,並闡明季節到十年尺度的反饋。

研究目標2.3:觀測海洋化學和生物學方面的變化,以提供模型初始條件和驗證。

研究目標2.4:研究全球統計或類機械學算法(quasi-mechanistic algorithm),以推斷從遙感數據中獲取的海表面碳酸鹽動力機制及其潛在的生物過程。

研究目標2.5:研究海洋酸化對貧營養水域的低營養水平的影響。

研究目標2.6:海洋酸化對高度遷徙物種的研究影響。

研究目標2.7:評估海洋酸化對生物群落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3 阿拉斯加地區

研究目標3.1:描述海洋酸化的季節性循環和區域脆弱性。

研究目標3.2:在局部到區域空間尺度上表徵未來的海洋酸化發展軌跡。

研究目標3.3:建立一個分布式的社區級沿海海洋酸化監測網絡。

研究目標3.4:表徵關鍵資源物種對海洋酸化和其他壓力源的敏感性和適應潛力。

研究目標3.5:檢查重要的低營養水平「瓶頸」物種對海洋酸化的敏感性。

研究目標3.6:識別海洋酸化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

研究目標3.7:提升海洋酸化對依賴漁業的社區的社會經濟影響的評估。

研究目標3.8:評估社區在海洋酸化對關鍵營養和文化資源影響方面的敏感性和適應力。

4 北極地區

研究目標4.1:開展有針對性的觀測和過程研究,以提高對海洋酸化動力機制和影響的理解。

研究目標4.2:建立能夠模擬精細海洋酸化過程的高解析度區域模型。

研究目標4.3:開展海洋酸化對重要經濟和生態物種影響的實驗室研究。

研究目標4.4:進行生態系統級研究以評估海洋酸化影響。

研究目標4.5:發展生物預測和預報。

研究目標4.6:支持NOAA對美國北極漁業管理的貢獻。

研究目標4.7:評估對海洋酸化與環境變化耦合的區域適應策略。

5 西海岸地區

研究目標5.1:改善對商業和生態重要物種至關重要的棲息地的次表層環境中海洋酸化參數的表徵。

研究目標5.2:加深對生物系統與化學條件之間關係的理解,包括各種生境變化的有效指標。

研究目標5.3:可以更好地描述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海洋狀況的先進分析工具。

研究目標5.4:了解物種對海洋酸化的敏感性並描述其內在機制。

研究目標5.5:研究物種適應海洋酸化的潛力。

研究目標5.6:能夠發現並歸因海洋酸化對受管理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研究目標5.7:增進對依賴海洋酸化敏感的物種的漁業和沿海社區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福祉風險的了解,增進對海洋酸化脆弱性相關的社會與經濟驅動因素的了解。

研究目標5.8:增進對捕魚和沿海社區適應戰略的了解和交流。

6 太平洋島嶼地區

研究目標6.1:繼續監測和評估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的海洋酸化。

研究目標6.2:擴大區域海洋酸化觀測系統,拓展到遠洋和深海環境。

研究目標6.3:創建實時和預測性的海洋酸化空間產品。

研究目標6.4:評估海洋酸化對主要太平洋珊瑚礁和中上層物種的直接影響。

研究目標6.5:評估海洋酸化對漁業和受保護物種的間接影響。

研究目標6.6:識別生態系統規模的海洋酸化影響。

研究目標6.7:評估海洋酸化對太平洋社區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研究目標6.8:表徵社區對海洋酸化的意識和適應力。

研究目標6.9:為各種利益相關者開發海洋酸化科學傳播產品。

7 大西洋東南地區和墨西哥灣地區

研究目標7.1:改善重要經濟、文化和休閒區的海洋酸化參數表徵。

研究目標7.2:改善對公海海洋酸化的表徵。

研究目標7.3:增進對區域過程和季節性趨勢的基本了解。

研究目標7.4:提高測量和預測能力。

研究目標7.5:進一步了解海洋酸化對生態系統生產力和食物網的影響。

研究目標7.6:確定該地區海洋酸化的指標物種。

研究目標7.7:表徵關鍵資源物種對海洋酸化和其他壓力源的敏感性和適應潛力,並增進海洋酸化對有害藻華事件發生頻率和持續時間影響的了解。

研究目標7.8:改進海洋酸化對當地旅遊業、休閒捕魚、商業捕魚和水產養殖產業的社會經濟影響評估。

8 佛羅裡達群島和加勒比海地區

研究目標8.1:表徵空間維度碳酸鹽化學模式。

研究目標8.2:表徵時間維度碳酸鹽化學模式。

研究目標8.3:通過碳酸鹽化學和生物或群落規模指標的對比監測,更好地了解生態系統對海洋酸化的響應。

研究目標8.4:整合多個功能組的生態系統建模。

研究目標8.5:增進對生物群落侵蝕響應的理解。

研究目標8.6:評估碳酸鹽化學變異性對生態系統構建物種的影響

研究目標8.7:評估珊瑚物種對海洋酸化敏感性的差異以及與海洋酸化恢復力相關的分子機制。

研究目標8.8:調查未充分研究的生態系統以及標誌性、入侵、瀕危和商業上重要物種對海洋酸化的直接反應。

研究目標8.9:天然高二氧化碳類似物的鑑定和研究。

研究目標8.10:對區域內海洋酸化影響的經濟評估。

研究目標8.11:跨學科和綜合的社會生態學方法。

9 大西洋中部海岸

研究目標9.1:改進在其他環境變化背景下的每日到十年尺度海洋酸化預測。

研究目標9.2:模擬大陸架和主要河口系統的全水體的碳酸鹽化學動力機制。

研究目標9.3:確定海洋酸化和其他多重壓力因素如何對生態和經濟上重要的海洋物種產生影響。

研究目標9.4:使用實驗結果對動態過程模型進行參數化,從而可以評估海洋酸化造成的生物學影響在種群中的代內和代際後果。

研究目標9.5:了解海洋酸化將如何影響漁業捕撈、水產養殖和社區。

研究目標9.6:評估緩解和適應策略的收益和成本。

研究目標9.7:將海洋酸化的科學認識整合到區域計劃和管理中。

10 新英格蘭地區

研究目標10.1:提升與經濟和生態上重要物種最相關的海洋生境的生物地球化學表徵。

研究目標10.2:更好地了解斯科蒂陸架(Scotian Shelf),墨西哥灣流和主要河流水源的趨勢、動力機制和變化及其對海洋酸化的影響。

研究目標10.3:預測每天、每月、季節性和年度的動態環境中海洋酸化環境的變化。

研究目標10.4:確定所選基礎物種對海洋酸化和多壓力條件的關鍵響應。

研究目標10.5:表徵物種對海洋酸化的適應能力並研究潛在的緩解模式。

研究目標10.6:將海洋酸化和其他海洋壓力因素納入單一物種和生態系統模型,以改善生態系統管理。

研究目標10.7:了解海洋酸化如何影響漁業捕撈、水產養殖和社區。

研究目標10.8:評估緩解和適應策略的收益和成本。

研究目標10.9:將對海洋酸化的科學認識整合到區域計劃和管理中。

11 大湖區

研究目標11.1:拓展NOAA的海洋酸化監控網絡,使其包含大湖區的採樣點。

研究目標11.2:進行有害藻華物種的研究以及pCO2和溫度升高對藻華毒性、濃度和發生頻率的影響。

研究目標11.3:開展研究,以了解貝類、浮遊生物、魚類和其他生物群對pH值和碳酸鹽飽和度狀態變化的敏感性。

研究目標11.4:將碳酸鹽化學方法納入生物物理模型和食物網模型,以預測pH值和碳酸鹽飽和狀態的變化對重要生態終點(ecological endpoints)的影響。

研究目標11.5:讓利益相關者和公眾參與知識生產過程。

研究目標11.6:評估生態保護成果或減緩行動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15期,王金平,薛明媚 編譯。

相關焦點

  • 美國發布《海洋、沿海及大湖區酸化研究計劃2020-2029》
    2009年,美國政府籤署《聯邦海洋酸化研究與監測法案》(FOARAM)。依據該法案,2010年,美國國家大氣與海洋管理局(NOAA)出臺《海洋和大湖地區酸化研究計劃》(Ocean and Great Lakes Acidification Research Plan),以確定海洋酸化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評估海洋酸化對區域和全國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的影響,確定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策略和技術。
  • 海洋酸化研究,未來之路
    在IUCN專家完成的最新報告中,這一問題已被全球頂尖科學家列為優先研究領域之一。相關研究表明,溶解性二氧化碳的升高導致海洋酸化,這將危害多種海洋生物,然而更嚴重的威脅還未可知。在海洋酸化的影響下,世界同時面臨例如汙染問題、溫室效應、過度捕撈等威脅,哪些區域將最受影響?各類生物能否迅速適應相應變化?生態系統如何應對這些威脅?
  • 美國沿海水域的酸化速度加快,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在經歷了一個世紀後,科學家表示,美國加州沿海水域的酸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研究人員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表示,這些變化對該地區的鮭魚、螃蟹和貝類供應來說不是好兆頭。研究人員表示,能親眼看到這麼簡單的微小貝殼受到海洋酸化的影響,真是太神奇了。浮遊有孔蟲的殼壁厚度有如此明顯的變化,我從1900年左右的貝殼開始研究,與我在2000年左右研究的那些相比,加利福尼亞沿海水域的有孔蟲殼變薄了20%,變大了7%。
  • 世界首份海洋報告:海洋酸化或致海洋食物鏈崩潰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上升會對海洋造成什麼影響?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研究:海洋酸化致珊瑚骨骼密度大幅下降 對環境更加敏感
    圖為當地時間2020年6月15日,阿聯富查伊拉,潛水員下水檢查移植的珊瑚生長情況。圖/視覺中國文丨實習記者 梅婷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酸化對海洋珊瑚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威脅。近日,一篇題為《海洋酸化對大堡礁珊瑚生長的影響》的研究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指出,海洋酸化降低了海水中碳酸根離子的濃度,影響石珊瑚生成碳酸鈣骨架。
  • 海洋酸化 日益加劇的環境危機
    威脅珊瑚生長   日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莫納羅亞氣象臺的傳感器監測到一個驚人數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超過415 ppm,即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萬分之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中美兩大國責任重大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 聯合國稱中美責任重大  綜合國外媒體報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日發布了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首次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對全球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呼籲世界各國重視氣候變化並採取行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在抗擊全球變暖的過程中,中國和美國應發揮建設性作用。
  • NOAA發布《2020—2026年研究與發展願景重點領域》報告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2020—2026年研究與發展(R&D)願景重點領域》(NOA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ision Areas: 2020-2026)的報告,規劃了未來七年的研究與發展重點領域,並將納入NOAA的年度運營計劃,根據實際預算、新興技術和社會需求變化進行適當調整。
  • 海洋酸化帶來的生物影響有多嚴重?
    金斯敦大學微生物學家Jonkers和同事們表示,在1872年探險初期採集的樣品中,對現代氣候變化的認識非常寶貴:海洋酸性日益變薄。科學家多年來已經知道,海洋酸化(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溶解於海水時p H值下降)對大多數海洋生物都帶來了壞消息。酸性水域會消耗蟹以及珊瑚等生物的骨骼,從而使它們更難建立這種結構。科學家迄今尚未能夠研究開闊海洋酸化的長期影響。
  • 繼海洋酸化之後又一重大海洋悲劇!海洋含氧量急劇下降!
    但是一些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生物不再像以前那麼容易去獲得這種基本成分了。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海洋學家Andreas Oschlies領導著一個在全球範圍內監控海洋含氧量的團隊,他說,在過去的十年中,海洋的含氧量顯著下降,這是一個與氣候變化有關並且非常令人擔憂的趨勢。他說:「我們對所看到的變化的強度、海洋中氧氣下降的速度以及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之大感到非常驚訝。」
  • 海洋科普(1301)| 海洋酸化會帶來哪些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稱,海洋酸化導致貝類正以超過珊瑚再生能力的速度消失。但是太平洋鯡魚幼苗不僅未死亡,而且生存率比通常更高。這可能是海水中溶入的二氧化碳增加,使浮遊生物增多,太平洋鯡魚的餌料也隨之增加。另外,太平洋鯡魚喜歡在海底二氧化碳濃度高的地方附近產卵。也就是說,太平洋鯡魚比喜歡在水面產卵的鱈魚等魚種更適應酸性環境。
  • 《2019年NOAA科學報告》發布,總結年度重大研究成果
    2月底,最新發布的《2019年美國NOAA科學報告》強調了其在發現以前從未見過的深海珊瑚棲息地、將機器學習應用於惡劣天氣預警和魚類調查、升級美國的全球天氣預報模型等一系列最新科研成果。這份報告強調了NOAA在海洋、天氣、五大湖和大氣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及在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支持國家經濟和加強國家安全方面的成就。
  • 美國國家航天局稱2029年或者2036年一顆巨型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預報中心,ID:YBZXDZ】美國國家航天局預測2029年將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抵達地球,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99942阿波菲斯,這顆小行星於2004年6月19日被發現,根據官方估測這顆小行星直徑約
  • 海洋酸化加劇全球變暖
    海洋浮遊生物向空氣中釋放的硫化物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但海洋酸化卻可能阻礙這一進程。圖片來源:Wim van Egmond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隨著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氣體的吸收,海洋酸性緩慢而無情的增加,除了能夠對氣候產生影響外,還會加劇全球變暖。酸化能夠導致某些海洋生物減少硫化物的釋放,而之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硫化物能夠促進雲團的形成,從而給全球降溫。 大氣中的硫大部分來自於海洋,它們可謂是減緩全球變暖的一個「狙擊手」。
  • 海洋酸化,浮出水面的危機
    海水酸化在地球南北兩極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與之連通的各大洋及近岸海域所面臨的形勢同樣不容樂觀,海洋酸化帶來的影響已經打破地理邊界呈交互疊加和時空蔓延之勢。研究表明,隨著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量的增加,海洋酸化最終會引起海洋系統內一系列化學變化,從而影響到大多數海洋生物的生理、生長、繁殖、代謝與生存。「這將給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極大挑戰。」
  • 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薛亮副研究員與美國德拉瓦大學Wei-Jun Cai教授等合作,在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Climatic modulation of surface
  • 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影響或可忽略不計
    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一份為期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導致的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關鍵行為的影響或可忽略不計。該結果來自一項評估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影響的多年多物種研究,對過去多年的結論提出了顛覆性挑戰。
  • 海洋酸化的原因及危害
    > 一、氣候影響 1、暴雨侵害海洋吸收溫室氣體造成的海水酸化
  • 海洋酸化對魚類繁殖造成負面影響?不一定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在酸性更強的未來海洋中,三鰭魚(一種溫帶魚)會增大性器官,「巧妙」利用水下生態系統的變化產生更多的精子和卵子,從而提高自身繁殖能力。
  • 海洋科普(950)| 酸化海洋能腐蝕鯊魚堅硬「盾鱗」?鯊魚:我太難了
    本文來自 澎湃新聞、觀滄海(ID:china_oceannews)海洋酸化究竟有多厲害?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12月19日發表的一項海洋生物學研究指出,長時間暴露在高二氧化碳含量(酸化)的海水中,甚至可能會腐蝕覆蓋在埃氏寬瓣鯊皮膚表面的齒狀鱗片(盾鱗),而這種角質化的盾鱗,其實是非常堅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