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李乃勝

2020-12-05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匯」聚集地。據目前測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13%為陸地植被吸收,35%為海洋所吸收,而其餘部分暫留存於大氣中,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對實現我國的減排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我們通常把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匯」,反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源」。海洋是除地質碳庫外最大的碳庫,也是參與大氣碳循環最活躍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約為4000萬億噸,年新增儲存能力約5億-6億噸。海洋在調解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效應方面作用巨大。人類活動每年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達55億噸,其中約20億噸被海洋所吸收,陸地生態系統僅吸收7億噸左右。因此,通過增加海洋的碳匯能力,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化石能源消費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海洋有多種固碳方式,包括海洋物理固碳、深海封儲固碳、海洋生物固碳、海濱溼地固碳等。

海洋物理固碳,是指通過海洋「物理泵」的作用,使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鹽體系向深海擴散和傳遞,最終形成碳酸鈣,沉積於海底,形成鈣質軟泥,從而起到固碳作用。這種海—氣界面的氣體交換過程以及二氧化碳從海洋表面向深海輸送的水動力過程被稱為「物理泵」。

水體溫度的變化會影響海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隨溫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冬春季海水低溫期是吸收二氧化碳的「碳匯期」。碳在海流的作用下不斷被帶入深海,在深海長期儲存,達到固碳的效果。

深海封儲固碳是另一種固碳的有效方法。由於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仍是我國最主要的能源燃料,為兌現我國二氧化碳的減排承諾和應對國際貿易可能出現的「碳關稅」,解決措施之一就是尋求能夠長期大量存儲二氧化碳的地方與方法。科學研究發現,在深海,二氧化碳會與水形成一種水化物,外面形成一層固態的外殼,這層外殼限制了二氧化碳與海水的接觸;當海水深度大於3000米時,液態二氧化碳表面能形成穩定的水化物外殼,這種方式儲藏的氣體將足以應對最嚴重的地震或其他地球劇變,能夠保證幾千年「安全無逃逸」。

要實現深海注入,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廢氣中二氧化碳的收集,主要是利用胺溶劑「洗滌」排放的廢氣,利用專門的二氧化碳隔離裝置能收集98%左右的二氧化碳,然後將其液化壓縮,再由延伸至海洋深處的管道送至深海隔離。由於液態二氧化碳的比重大於海水,經由管道送入深海後,液態二氧化碳會自動下沉到海床部分。在深海水壓之下,液態二氧化碳會沉積不動。專家們預計隔離在深海海底的液態二氧化碳可以穩定隔離2000年以上,因此將二氧化碳注入深海是未來最理想的儲藏方法。

海洋生物固碳,是指通過海洋「生物泵」的作用進行固碳,即由海洋生物進行有機碳生產、消費、傳遞、沉降、分解、沉積等系列過程,從中實現「碳轉移」。海洋中的藻類、珊瑚礁、貝類等都有很強的固碳能力。

以藻類固碳為例,地球上的光合作用90%是由海洋藻類完成的。海藻能夠有效地利用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將無機碳溶解轉化為有機碳,並且在其初級生產過程中,還需從海水中吸收溶解的營養鹽,如硝酸鹽、磷酸鹽,這使得表層水的鹼度升高,將進一步降低水體中二氧化碳的分壓。這兩個過程促使海洋與空氣界面兩側的二氧化碳分壓差加大,促進大氣二氧化碳向海水中擴散,使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目前,大規模人工養殖的海藻已成為淺海生態系統的重要初級生產力。研究表明,海洋大型藻類養殖水域面積的淨固碳能力分別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據計算,每生產一噸海藻,可固定二氧化碳1.1噸。近幾年,我國大型海藻養殖產量每年在120萬噸~150萬噸左右(乾重),換算為固碳量為36萬噸~45萬噸/年。

海濱溼地固碳也是一種很好的固碳方式。溼地是地球上具有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溼地在植物生長、促淤造陸等生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無機碳和有機碳。溼地土壤水分呈過飽和狀態,具有厭氧的生態特性,土壤微生物以嫌氣菌類為主,活動相對較弱,溼地積累的碳形成了富含有機質的溼地土壤。因此溼地具有較高的固碳潛力。全球沿海溼地的分布面積大約為20.3萬平方公裡,而沿海溼地每年碳的固定量約為45000萬噸。並且沿海溼地大量存在的硫酸根阻礙了甲烷的產生,從而降低了甲烷的排放量。高的碳積累速率和低的甲烷排放量,使沿海溼地大氣溫室效應的抑制作用更加明顯。

我國濱海溼地面積約為6萬平方公裡,常見的濱海溼地有河口三角洲、灘涂、紅樹林、珊瑚礁等。在沿海鹽沼,大米草和互花米草是主要的植物類型,它們作為固堤造陸植物引入我國,如今已遍及沿海鹽沼。漲潮水流經過植物群落後,水流能量大量減弱,水中所攜帶的大量顆粒物沉降,而在落潮初期的水流速度小,無法使灘面沉積物發生再懸浮,加大了沿海鹽沼的沉積速率,從而實現了固碳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山東省於傑副省長到青島調研海洋國家實驗室創建工作
    為貫徹落實山東省委創建國家實驗室領導小組會議精神,5月23日,山東省副省長於傑到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調研,並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推動國家實驗室創建工作落實、落細
  • 海南省科技廳副廳長韋勇一行到海南大學調研
    9月18日下午,海南省科技廳韋勇副廳長一行在海南大學召開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座談會,並會見了海南大學駱清銘校長。海南大學科技處處長章程輝、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王寧,海南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處、相關學院負責人參加座談。  韋勇副廳長一行聽取了海南大學關於「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情況匯報和「熱帶作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建情況匯報,針對體制機制、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人才隊伍建設、科研條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 山東推動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早日獲得中央批准
    近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第一屆理事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順利召開。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陳宜瑜院士主持會議,副理事長、山東省副省長凌文,特邀理事管華詩院士、唐啟升院士、袁業立院士,常務理事、青島市副市長耿濤,常務理事、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司長高平,常務理事、山東省科技廳廳長唐波等近30位理事或理事代表出席會議。
  • 青島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組建方案通過專家論證
    山東省副省長凌文、青島市副市長耿濤出席並講話,青島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主任建議人選劉中民介紹實驗室建設方案。會議由山東省科技廳廳長唐波主持。  專家組認真聽取匯報並經充分討論,一致認為青島能源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新能源領域具備良好的研發基礎,並作為依託單位正在籌建山東能源研究院,為青島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認為實驗室建設方案定位準確、目標明確、研究方向布局合理、重點建設任務突出、工作計劃方案合理可行,專家組一致同意實驗室組建方案通過論證。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一行調研青島能源所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劉家義了解了海洋科研項目進展,察看科技成果轉化產品展示,充分肯定了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兩年來的建設進展。他表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要聚集更多力量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要加強科技創新,放大國家重大戰略平臺效應,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上蹚出新路。
  • 甘肅省科技廳副廳長傅小鋒一行來蘭州理工大學考察國家重點實驗室
    3月15日上午,甘肅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傅小鋒一行蒞臨蘭州理工大學,考察調研學校省部共建有色金屬先進加工與再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運行情況以及學校的科技創新工作情況。學校校長芮執元和副校長俞樹榮參加活動。  傅小鋒一行實地考察了重點實驗室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 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安濤到高密市第一中學開展科普...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11月27日上午,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安濤到高密市第一中學開展了題目為「認識海洋,經略海洋——走進深海世界」的科普講座。
  • 青島建世界第七大海洋研究中心 實驗室6月運行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西區工程)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東區工程)    青島新聞網4月16日訊 今天9時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第一屆理事會成立暨第一次理事會全體會在青島八大關禮堂召開
  • 廣西科技廳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商泰國曼谷創新中心建設事宜
    ▲廣西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曹坤華在座談會上講話曹坤華同時指出,曼谷創新中心應立足泰國,以泰國市場來帶動東協其他九國的市場,擴大輻射效應,促進技術梯次轉移,通過泰國向周邊國家轉移我國技術成果,打造成為依託泰國走向東協國際市場的樞紐創新中心。
  •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2017年學術年會成功召開
    1月13日—14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成功舉辦2017年學術年會。 年會匯集了13場科研創新單元主任報告。功能實驗室主任、聯合實驗室主任及海外研究中心主任分別就研究動態、最新成果、發展規劃做了主題報告,全面介紹了海洋國家實驗室在體制機制、科學任務、科研產出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
  • 青島市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4月30日訊(記者 孫秀青 通訊員 趙曉峰)今日,記者從青島市科技局獲悉,青島市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入選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名單。省技術創新中心是山東省科技創新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省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和策源地,承擔著推動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高端跨界融合技術研發與轉化應用,帶動產業邁向高端、搶佔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的重要任務。
  • 走進深藍|山東海洋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9日訊2020年9月19日,由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山東省海洋發展研究會、山東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聯合主辦的「山東海洋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論壇」在青島舉行。本次論壇共商發展大計、探討發展之路,對山東海洋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崔鳳友在論壇上表示,海洋漁業發展要更加注重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同共治,推動海洋漁業生產方式、結構、布局綠色化,建設綠色漁業示範園區,打造綠色高質量漁業技術體系,充分把握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漁業經濟高速發展之間的協調性。
  • 全國首個海洋科普沉浸劇場上線典禮在山東省科技館舉辦
    5月23日上午,由山東省科技館、山東現代海洋產業智庫聯合舉辦的海洋科普沉浸劇場上線典禮暨《海洋傳感器》科普影片全國贈送儀式在山東省科技館成功舉辦。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技館專委會主任殷皓通過線上致辭,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陳愛國講話,省海洋局、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文旅廳等相關負責同志應邀出席活動。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技館專委會主任殷皓線上致辭殷皓對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
  • "逐夢深藍"山東•青島海洋科學香港青年實習計劃在青島藍谷圓滿...
    8月29日,「逐夢深藍」山東·青島海洋科學香港青年實習計劃活動圓滿完成,結業典禮在位於青島藍谷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舉行。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山東省、青島市臺港澳辦、香港海洋公園公司、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等單位領導、實習導師代表及16名來自香港各大高校學生近50人參加結業典禮。
  •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與煙臺市政府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新銳大眾記者 薄克國 通訊員 王敏 5月7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和煙臺市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煙臺舉行,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山東省海洋局副局長姜清春,山東省科技廳海洋科技處處長孫高祚,中科院瀋陽分院副院長馬越紅,中科院海洋所
  • 青島「十四五」重要目標: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
    備受關注的青島「十四五」規劃建議全文終於公布。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青島在「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建設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明確提出,以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為著力點,全力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引領建設膠東濱海科創大走廊。
  •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調研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到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區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考察調研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備組組長、海洋研究所和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結合海洋大科學的特點,從融合中科院涉海優勢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先進平臺,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軍民融合等方面,匯報了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進展。
  • 青島華大被認定為「2020年度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
    近日,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名單,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被認定為「山東省海洋生物多組學技術開發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青島華大於2017年成立了「海洋生物多組學技術開發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致力於利用基因組、轉錄組、表觀組、蛋白組、代謝組和細胞組學等多組學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實現海洋生物基因組挖掘,海洋活性物質開發,海洋生物育種及海洋生態等領域的研究。
  •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和山東省海洋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中宏網山東8月6日電 2020年8月4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和山東省海洋局在青島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出席籤約儀式。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在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海洋生態預警和災害防控、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海洋新興產業培育、海洋國際交流與合作、海洋智庫建設等方面
  • 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 研究支持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建設等...
    齊魯網6月9日訊(記者 王鎮富 張楊)今天下午,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支持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