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高分子系張興宏教授系統評述:來自碳酸酐酶的啟發——金屬-氫氧鍵在催化二氧化碳/環氧化物共聚中的作用

2021-02-22 高分子科學

二氧化碳(CO2)作為自然界碳循環的關鍵組分,在氣候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CO2也是清潔利用煤和石油過程的產物,豐富易得,無毒不燃,因此利用CO2合成有用的化學品和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從1969年日本科學家Inoue發現二乙基鋅/水(ZnEt2/H2O)體系能催化CO2與環氧化物共聚合成聚碳酸酯之後,眾多金屬催化劑已被開發,催化活性、產物選擇性以及聚合物的結構選擇性有了巨大的提高。目前報導的活性最高的催化CO2共聚催化劑的轉化數(TOF)是43 s-1,遠遠低於碳基生命體中廣泛存在的碳酸酐酶水合CO2的活性(TOF = 106 s-1)。因此我們堅信人工合成的CO2/環氧共聚催化劑的活性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浙江大學高分子系張興宏教授對比了金屬催化劑包括該小組製備的納米鋅-鈷雙金屬氰化絡合物與碳酸酐酶的結構以及它們活化轉化CO2的一般特徵,評述了它們活化轉化含硫C1化合物(羰基硫和二硫化碳)的反應中一致發生的氧-硫交換反應,結合共聚機理研究結果,推測了金屬-氫氧鍵催化C1共聚的共性機制。這為設計合成新的聚合催化劑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該工作發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18年第2期「金屬催化聚合」專輯。

文章強調了碳酸酐鋅酶的鋅-氫氧鍵在CO2固定轉化中起到的關鍵作用,認為人工合成催化劑在催化活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作者進一步展望了四面體的鋅-氫氧鍵結構,配體和鋅的親和力,尤其是動態的蛋白質鏈摺疊及其支撐的活性位點的立體結構、微環境可作為新型催化劑設計的參考,可發展用於CO2/環氧化合物共聚的仿碳酸酐酶催化劑。

全文連結: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118-018-2047-5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18, 36 (2), 139-148

https://doi.org/10.1007/s10118-018-2047-5

相關焦點

  • 浙大一項最新成果變「廢氣」為高附加值的高分子材料
    氧硫化碳就是在燃煤、煉油和化工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廢氣」,它既會嚴重腐蝕設備,當散逸到高空中既產生二氧化硫導致酸雨,又會被光氧化破壞臭氧層,因而是嚴禁排放的環境汙染物。浙江大學高分子系張興宏教授課題組,近日將常見的有機小分子硫脲和有機鹼在氫鍵作用下結合起來,首次實現了室溫下催化氧硫化碳與環氧化合物的「活性」陰離子交替共聚合,製備了一種無色透明且無金屬殘留的含硫高分子材料。
  • 碳酸酐酶的功能與催化機制簡介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一種含鋅金屬酶,EC 4.2.1.1,催化的反應非常簡單,甚至中學化學都默認是自發反應,看起來完全不需要催化。碳酸酐酶催化二氧化碳可逆水合碳酸酐酶廣泛分布於動物、植物及微生物中,人體中已發現14種同工酶,其結構、性質與組織分布各異,但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並可用作疾病標誌物(Expert
  • 何良年|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
    何良年,南開大學教授, 英國皇家化學會士(FRSC)。因此, 需探討催化作用機制, 形成催化劑設計新方法; 突破CO2還原產物精準調控問題, 以實現CO2定向轉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光電催化還原CO2領域, 通過光及可再生電催化還原, 以克服轉化中的能源問題, 開闢利用太陽能光解水制氫與轉化CO2相結合的新途徑, 即可再生能源儲存和CO2 轉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 安徽大學代勝瑜課組:吡啶亞胺鈀體系高效催化乙烯與極性單體共聚
    近日,安徽大學代勝瑜課題組報導了一系列新型大位阻吡啶亞胺鈀催化劑,其能高效催化乙烯與極性單體共聚,得到高分子量高插入率的極性功能化2012-2016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碩博連讀,提前獲得博士學位,2016-2018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18年9月至今入職安徽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課題組長。近五年在Angew. Chem.
  • Angew:無金屬催化劑讓CO2轉換效率「硼」蓽生輝
    成果簡介浙江大學伍廣朋(通訊作者)研究員等人研究發現在催化劑結構中增加一個烷基硼的中心後,雙核硼化合物對環氧化合物的開環聚合反應能達到前所未有的催化活性。此外,該工作中催化劑的合成方法簡單、有效,能滿足量產需求。為了擴大無金屬催化劑的應用範圍,該工作將環氧化物與CO2偶聯成可以廣泛用於精細化學品和聚合物前體的環狀碳酸鹽。
  • Angew:無金屬催化劑讓CO2轉換效率「硼」蓽生輝
    另外,近年來化學結構多樣、製備過程簡單的無金屬催化體系雖然得到了發展,不過其活性無法與金屬化合物相比。浙江大學伍廣朋(通訊作者)研究員等人製備的一系列有機硼催化劑用於CO2和內環氧化合物的共聚,具有較高的反應活性和可伸縮的優點。
  • 納米光催化技術在光有機合成、高分子聚合中的應用進展
  • 【人物與科研】大連理工大學呂小兵教授課題組:通過外消旋端位環氧烷烴與酸酐的催化動力學拆分共聚製備全同結構聚酯和手性環氧烷烴
    課題組具有多年從事環氧烷烴立體選擇性開環共聚製備立構規整性高分子材料的經驗(Acc. Chem. Res. 2012, 45, 1721; 《高分子學報》 2016, 9, 1166),在雙金屬協同催化環氧烷烴立體選擇性開環的理念引導下,設計和篩選出高活性和高對映選擇性的多手性雙金屬催化體系,實現了外消旋環氧烷烴與環狀酸酐的動力學拆分共聚反應,同時獲得了高全同結構聚酯和手性環氧烷烴。
  • 《Advanced Materials》浙江大學校慶專輯發布
    材料化學中心與相關院系(化學系、材料學院、化工學院、高分子系、光電學院、藥學院)的研究組撰稿18篇,2017年4月以校慶專輯形式展示浙江大學在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獻禮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黃飛鶴教授總結了螢光超分子聚合物的最新研究,並且根據超分子聚合的主要驅動力類型對螢光超分子聚合物進行分類。童利民教授總結了二維光學調製材料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邱建榮教授總結了新興的低維非線性光學和超快光子學材料,如金屬、半導體和拓撲絕緣體等的發展。
  • 西南交通大學崔樹勳教授在國際權威綜述學術期刊發表專題評述論文
    這一來自《道德經》的古典哲學思想對高分子領域的學者仍有啟發:高分子單鏈可視為「一」,高分子材料則是由無數個「一」堆積和組裝而來。高分子單鏈性質與其宏觀材料性質之間應存在直接的關聯。雖然目前仍難以建立這一關聯,但我們相信,對高分子單鏈的深入研究必然會促進高分子科學的發展。
  •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研究中取得...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研究中取得突破清華新聞網7月29日電 近日,化工系工業催化中心陸奇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了題為《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的計算及實驗研究》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董曉平(中)與課題組成員討論相關內容  浙江在線11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吉 通訊員 仇旭 王楠)光催化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浙江大學伍廣朋等《AFM》:光刻膠領域再次取得新突破,二氧化碳基...
    浙江大學伍廣朋團隊近期連發頂刊 在光刻膠領域取得系列進展。近期一篇發表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名為「CO 2‐Based Dual‐Tone Resists for 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的研究成果為光刻膠領域增加新的思路。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教授《Science》:開拓聚合物加工新思路...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近期催化成果集錦
    廈門大學王野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多相催化研究,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合成氣、二氧化碳以及其他C1分子的催化轉化,(2)光催化和電催化用於C1分子和生物質的化學合成,(3)生物質的催化轉化(木質纖維素及相關平臺分子),(4)甲烷和低烷烴的C-H活化和選擇性轉化。今年來,王野教授及其合作者在上述相關領域有重要研究結果相繼發表。
  • 「催化可塑性」賦予金屬鉍新用途: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液體燃料
    「催化可塑性」賦予金屬鉍新用途: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液體燃料 劉海英/科技日報 2018-06-01 07:28
  • 椿範立/楊國輝/彭小波:開拓催化新方向!3D列印自催化金屬反應器
    ,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浙江師範大學論文DOI: 10.1038/s41467-020-17941-8全文速覽近日,日本國立富山大學椿範立教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楊國輝研究員和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彭小波博士等人的合作團隊,通過金屬3D列印技術,成功實現了催化劑和反應器耦合的自催化反應器設計和構建。
  • 浙江大學Angew. Chem. Int. Ed.:具有梯度熱塑性的金屬配位超分子形狀記憶聚合物
    由於在常規的聚合物網絡中不具有時空控制,因此限制了材料的進一步應用的能力。金屬離子與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既具有類似共價鍵的高鍵強,又保持了超分子作用動態可逆變化的特性。本文設計合成了基於金屬配位交聯的超分子形狀記憶聚合物網絡,並實現了聚合物材料的固態塑性。
  • 浙師大在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設計與製備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浙師大 「雙龍學者特聘教授」、 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正全教授課題組在新型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的設計與製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在材料化學頂級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研究進展| 南方科技大學郭旭崗教授特約專論
    專論系統評述了醯亞胺基N-型高分子半導體的最新研究進展。對N-型醯亞胺高分子在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及有機場效應電晶體方面的前景和重點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由於有機材料易於氧化不易於還原的特性,絕大多數高分子半導體呈現P-型性能,在有機場效益電晶體以及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中,P-型高分子半導體都顯示出了化學結構的多樣性和優異的器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