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由於簡便性和高效性,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醫學、農學等領域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目前最廣泛使用的釀膿鏈球菌Cas9(Streptococcus pyogenesCas9,SpCas9),由於脫靶性、細胞毒性、大尺寸(1368個胺基酸)、和嚴格的PAM識別等性質嚴重限制了其在疾病治療等領域的應用。發掘和改造來自不同物種中的Cas9核酸酶是解決目前CRISPR/Cas9技術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嗜熱鏈球菌St1Cas9是最早發現的Cas9核酸酶之一,具有尺寸小(1121個胺基酸,適用於單個AAV載體組裝)、脫靶率低、低細胞毒性等優點,並且近年來報導了其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具有較高的基因編輯活性,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然而其嚴格的PAM識別特性限制了其可編輯的位點。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季泉江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甘建華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atalysis發表了題為「Catalytic-state structure and engineering of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Cas9」的研究論文,解析了Cas9核酸酶罕見的催化狀態結構,揭示了嗜熱鏈球菌Cas9核酸酶(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Cas9,St1Cas9)的催化機制和PAM DNA識別機制,並基於這些機制進化拓展了St1Cas9 PAM DNA識別,為Cas9核酸酶工作機制的理解和定向進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St1Cas9不同於其它Cas9核酸酶的生物化學性質暗示其不同的DNA識別和催化機制。為了闡明St1Cas9的工作機制,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St1Cas9-sgRNA-DNA的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並且意外發現其中的Cas9核酸酶處於DNA切割的催化活性狀態,清晰揭示了HNH核酸酶結構域切割DNA靶向鏈的分子機制(圖1)。
圖1. HNH核酸酶結構域催化狀態結構
Cas9的HNH核酸酶結構域具有較高的柔性,因而在目前解析的Cas9複合物結構中,HNH核酸酶結構域大多處於非活性狀態。進一步分析發現,St1Cas9具有獨一無二的「wing」區域。wing區域主要由兩個β摺疊組成,通過氫鍵、鹽橋以及範德華力將HNH核酸酶結構域穩定在活性狀態,起到調控St1Cas9切割活性以及脫靶活性的作用(圖2)。
圖2. wing區域的性質與功能
該研究同時揭示了St1Cas9識別不同PAM DNA的分子機制。不同於目前已有的Cas9家族的PAM識別機制,St1Cas9同時運用氫鍵和範德華力來識別較為複雜的NNAGAA PAM DNA(N為任意鹼基),豐富了Cas9家族PAM識別機制(圖3)。
圖3. PAM DNA識別機制
為了拓展St1Cas9 PAM DNA識別,研究人員依據其分子機制進行定向進化,通過引入D939K/E1057L/N1081K/K1086L這四種胺基酸突變,構建了St1Cas9的KLKL變體,消除St1Cas9對PAM DNA第四號位鹼基特異性的相互作用並補以非鹼基特異性的相互作用,成功地將St1Cas9的PAM識別範圍從野生型的NNAGAA拓展為NNRNAA(N為任意鹼基,R為A或G鹼基),擴大了St1Cas9的基因編輯範圍,具有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圖4)。
圖4. St1Cas9定向進化
季泉江課題組博士研究生張翼飛和張洪源分別為論文第一、第二作者,季泉江教授和復旦大學甘建華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0-00506-9
來源:Bio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