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嗜熱鏈球菌Cas9核酸酶催化機制並進化拓展其可編輯位點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由於簡便性和高效性,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醫學、農學等領域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目前最廣泛使用的釀膿鏈球菌Cas9(Streptococcus pyogenesCas9,SpCas9),由於脫靶性、細胞毒性、大尺寸(1368個胺基酸)、和嚴格的PAM識別等性質嚴重限制了其在疾病治療等領域的應用。發掘和改造來自不同物種中的Cas9核酸酶是解決目前CRISPR/Cas9技術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嗜熱鏈球菌St1Cas9是最早發現的Cas9核酸酶之一,具有尺寸小(1121個胺基酸,適用於單個AAV載體組裝)、脫靶率低、低細胞毒性等優點,並且近年來報導了其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具有較高的基因編輯活性,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然而其嚴格的PAM識別特性限制了其可編輯的位點。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季泉江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甘建華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atalysis發表了題為「Catalytic-state structure and engineering of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Cas9」的研究論文,解析了Cas9核酸酶罕見的催化狀態結構,揭示了嗜熱鏈球菌Cas9核酸酶(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Cas9,St1Cas9)的催化機制和PAM DNA識別機制,並基於這些機制進化拓展了St1Cas9 PAM DNA識別,為Cas9核酸酶工作機制的理解和定向進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St1Cas9不同於其它Cas9核酸酶的生物化學性質暗示其不同的DNA識別和催化機制。為了闡明St1Cas9的工作機制,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St1Cas9-sgRNA-DNA的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並且意外發現其中的Cas9核酸酶處於DNA切割的催化活性狀態,清晰揭示了HNH核酸酶結構域切割DNA靶向鏈的分子機制(圖1)。

圖1. HNH核酸酶結構域催化狀態結構

Cas9的HNH核酸酶結構域具有較高的柔性,因而在目前解析的Cas9複合物結構中,HNH核酸酶結構域大多處於非活性狀態。進一步分析發現,St1Cas9具有獨一無二的「wing」區域。wing區域主要由兩個β摺疊組成,通過氫鍵、鹽橋以及範德華力將HNH核酸酶結構域穩定在活性狀態,起到調控St1Cas9切割活性以及脫靶活性的作用(圖2)。

圖2. wing區域的性質與功能

該研究同時揭示了St1Cas9識別不同PAM DNA的分子機制。不同於目前已有的Cas9家族的PAM識別機制,St1Cas9同時運用氫鍵和範德華力來識別較為複雜的NNAGAA PAM DNA(N為任意鹼基),豐富了Cas9家族PAM識別機制(圖3)。

圖3. PAM DNA識別機制

為了拓展St1Cas9 PAM DNA識別,研究人員依據其分子機制進行定向進化,通過引入D939K/E1057L/N1081K/K1086L這四種胺基酸突變,構建了St1Cas9的KLKL變體,消除St1Cas9對PAM DNA第四號位鹼基特異性的相互作用並補以非鹼基特異性的相互作用,成功地將St1Cas9的PAM識別範圍從野生型的NNAGAA拓展為NNRNAA(N為任意鹼基,R為A或G鹼基),擴大了St1Cas9的基因編輯範圍,具有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圖4)。

圖4. St1Cas9定向進化

季泉江課題組博士研究生張翼飛和張洪源分別為論文第一、第二作者,季泉江教授和復旦大學甘建華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0-00506-9

來源:BioArt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2015-10-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研究揭示冠狀病毒主蛋白酶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工作為未來應對冠狀病毒的變異奠定了研究基礎,旨在助力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的研發。 目前尚無針對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特效藥,尚魯慶表示,通過研究冠狀病毒關鍵性蛋白的通用機制,對研發抗病毒藥物極為重要。 在冠狀病毒的生命活動中,其主蛋白酶能有效剪切病毒的蛋白前體,進而產生病毒的功能性蛋白,這對冠狀病毒的複製等生命活動極為重要。因此,主蛋白酶是抗冠狀病毒藥物研究的重要靶點。
  •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尿嘧啶脫羧酶的催化機制
    在哺乳動物的表觀遺傳調控中,TET蛋白參與了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該蛋白催化產生的5-羧基胞嘧啶可能通過兩種途徑被轉變為胞嘧啶,其中一種途徑就是通過潛在的DNA脫羧酶直接催化5-羧基胞嘧啶發生脫羧反應。由於胞嘧啶和尿嘧啶的化學結構和性質比較相似,因此,潛在的DNA脫羧酶可能與真菌中尿嘧啶脫羧酶IDCase在結構和催化機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 研究揭示裂解多糖單加氧酶與底物相互作用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天然產物及糖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尹恆團隊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在裂解多糖單加氧酶(LPMO)與不可溶的纖維素底物相互作用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首次揭示催化Alder-ene反應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和計算指導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該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於《自然》。
  • Nature Catalysis|量化計算結合實驗揭示RNA 聚合酶II催化機理
    而計算與實驗相結合,往往能更加深入探究複雜的酶催化機制。在這分享香港理工大學黃旭輝教授在2019 Nature Catalysis上一篇關於RNA聚合酶II 催化內裂過程的理論模擬與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文章。
  • 2020諾貝爾化學獎花落CRISPR基因編輯,生物學大放異彩
    Horvath研究組發現嗜熱鏈球菌被病毒入侵後整合了來自噬菌體基因組新的間隔區序列,同樣的病毒再次入侵時細菌就有了抗性,使其免遭攻擊。同時人為地去除或添加特定的間隔區序列,會影響細菌的抗性表型。因此,他們認為CRISPR及cas基因一起為嗜熱鏈球菌提供了對噬菌體的抗性作用,同時抗性的特異性取決於CRISPR中的間隔區序列,細菌的這種免疫性是可以遺傳的。
  • Cell Res | 新進展,張鵬團隊解析植物PLDα1的晶體結構,揭示真核磷脂酶D的催化和調控機制
    在真核生物中已經發現了大量的PLDs,這些酶被認為是藥物設計的理想靶點,因為這些酶在許多人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真核生物PLD的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研究測定了全長植物PLDα1在apo狀態和與PA的配合物中的晶體結構,揭示了真核磷脂酶D(PLD)的催化和調控機制。
  •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
  • ACS Catalysis|量子化學方法研究酶催化的立體選擇性
    酶工程技術徹底改變了生物催化領域,因此,深入了解控制特異性和選擇性的反應機制和因素對指導具有所需特性的酶工程設計很有幫助。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研究人員陸續開發出了一系列能夠解決酶催化中各種問題的計算方法。常見的方法是分子對接,分子動力學模擬(MD),自由能擾動(FEP),經驗價鍵(EVB),量子力學結合分子力學(QM/MM)和簇方法。
  • Cell | 雷鳴組揭示人源核糖核酸酶P的分子機制
    其中,pre-tRNA的5』前導序列的切割是由一類必需的核糖核酸酶(RNase)P完成的。RNase P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核酸內切酶,由一種催化RNA和可變數量的蛋白質組分組成,可從pre-tRNA中切割50個前導序列【1,2】。RNase P保守存在於古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目前已發現的蛋白組分在細菌中有一種,古細菌中五種,真核中有九至十種【3】。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Cas9核酸酶 提高基因編輯安全性
    日前,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和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技術開發出一種新型Cas9核酸酶。它讓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的活性受到一個低成本、豐富、無毒的胺基酸的調控,從而讓CRISPR/Cas9技術更為安全可控。
  • 基因編輯迭代 | 從CRISPR-Cas9到鹼基編輯
    第一代的CRISPR基因編輯系統使用的是核酸酶Cas9,這種酶能在特定位點切斷DNA。CRISPR-Cas9被廣泛採用,但新的CRISPR體系也在不斷出現,它們用新的酶比如XCas9、SpCas9-NG取代了天然核酸酶。它們拓展了可被編輯的基因區域,有些還擁有比第一代酶更高的特異性,能夠將降低甚至避免脫靶效應。
  • 中國科大等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許超課題組、南方科技大學教授黃鴻達課題組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Marin Barisic課題組合作,解析了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複合物SVBP/Vasohibin-1以及該異二聚體分別與α-tubulin羧基端模擬多肽、抑制劑分子epoY的高分辨複合物晶體結構,通過研究其功能突變體的體外/體內酶活確定了SVBP/Vasohibin
  • 基因編輯簡史
    本文首發於美柏醫健,作者Fernweh;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是指特異性改變基因序列,利用酶,特別是核酸酶來對DNA鏈(DNA strand)進行剪切,移除已有的DNA,或者插入代替的DNA。
  • 【綜述】治療性CRISPR/cas9技術研究進展
    作為基因組編輯工具,Crispr/cas9 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可以輕鬆的設計嚮導性 RNA 序列將 Cas9 引導到基因組的特定位點上,然後通過 Cas9 的核酸酶切割活性造成 DNA 斷裂。最近的幾項研究,成功地應用 Crispr/cas9 糾正動物模型,體細胞和體外誘導的多能幹細胞中引起疾病的突變基因,這也對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於臨床燃起了希望。
  • 南開團隊揭示MERS-CoV、SARS-CoV主蛋白酶催化機制
    其餘的三種冠狀病毒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作為高致病性冠狀病毒,其致死率高達10%-30%。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以極快的速度席捲全球,至今已造成多達500萬人感染,超過30萬患者死亡。  針對新冠肺炎尚無臨床特效藥物用以治療,通過研究冠狀病毒關鍵性蛋白的通用機制,對研發抗病毒藥物就變得極為重要。
  • Nature Chemistry|理論結合實驗揭示Varkud衛星核酶的催化機理
    接下來,在AMBER18軟體對三個VS核酸結構進行5000ps的經典MD模擬。通過3D-RISM溶劑化模型計算,預測金屬Mg2+結合位點。最後用量子-經典力學組合方法計算了催化反應的自由能,闡述VS核酶的催化機制。
  • QM/MM酶催化反應機制研究
    今天以SpnF酶催化機理為例,跟大家分享QM/MM計算在酶催化機制研究中的應用。圖1. 蛋白不同類型運動的時間尺度示意圖圖2.SpnF酶中可能的[4+2]與[6+4]環合反應機制周環反應在有機合成中有廣泛應用,許多有機人名反應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相關功能的酶[2],例如,催化[4+2]類型Diels–Alder周環反應的酶相繼得到實驗報導[3, 4],理論模擬方面,以SpnF酶為例,Houk團隊在早期的氣相模擬中揭示了SpnF酶潛在的[6+4]環合分支反應可能性[5],因而對這類酶是否是單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