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激酶催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1-01-18 科學網

 

7月2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上發表了關於葡萄糖激酶催化機制研究的論文(PLoS ONE, 2009, 7: e6304),闡述了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催化過程的分子機理。

 

葡萄糖激酶是調節人體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重要酶,主要作用是監控血中的葡萄糖水平。臨床上,由於葡萄糖激酶過度激活或者失活,導致血液中葡萄糖水平過低或過高,繼而引發2型糖尿病和高血糖症病變。因此,以葡萄糖激酶為靶標的抗糖尿病研發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於葡萄糖激酶臨床突變研究和以葡萄糖激酶為靶標的藥物開發來說,靶標自身功能機制的闡述是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由於葡萄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磷酸化時需要大規模的構象變化,現有的實驗方法還不能有效地檢測這些變化,同時葡萄糖激酶-ATP-葡萄糖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很難測定。在葡萄糖激酶変構機制研究的基礎上(PNAS 2006, 103, 13368-13373),蔣華良研究員帶領研究生張健等綜合利用計算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對葡萄糖催化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採用分子模擬和分子動力學方法在構建了葡萄糖激酶-ATP-葡萄糖三元複合物的三維結構,獲得了精確的葡萄糖激酶的催化反應環境,發現了與葡萄糖激酶催化活性密切相關的一系列重要殘基,其中Lys169殘基在底物ATP和葡萄糖的結合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首次合理地解釋了臨床上常見的K169N缺陷型葡萄糖激酶突變體的分子機理。與沈旭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用分子生物學實驗和酶動力學學分析方法驗證了理論計算結果(這部分工作主要由黎陳靜完成)。繼而,博士後石婷應用量子力學/分子力學(QM/MM)相結合的方法,在原子水平上研究了葡萄糖激酶的催化機制,發現Lys169在扮演酸催化劑的作用。該研究為進一步開展臨床上缺陷型葡萄糖激酶突變體的治療以及設計抗糖尿病藥物提供了重要信息,也是上海藥物所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用理論計算與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生物學問題的又一成功案例。

 

該研究項目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中科院的資助。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PLoS ONE: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催化過程分子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發表了關於葡萄糖激酶催化機制研究的論文(PLoS ONE, 2009, 7: e6304),闡述了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催化過程的分子機理。葡萄糖激酶是調節人體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重要酶,主要作用是監控血中的葡萄糖水平。
  • 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改善糖尿病β細胞功能的新策略
    2020年內分泌學界Rolf Luft Award大獎得主,賓夕法尼亞大學糖尿病、肥胖與代謝研究所創始人Franz Matschinsky教授一直致力於葡萄糖激酶(GK)的研究,被譽為GK之父,儘管研究歷程漫長,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但是金屬表面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電還原性能的影響機制還不清楚,這主要是因為以前製備的催化劑中含有大量的微結構如界面、缺陷等,這些微結構的存在很容易掩蓋住表面金屬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催化性能的影響。    文章連結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 天津工生所體外多酶體系催化合成氨基葡萄糖研究獲進展
    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氨糖)是一種重要的功能性單糖,在食品等行業具有廣泛用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運動人群的增加以及氨糖更廣泛的應用開發,氨糖的需求量持續上升。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體外合成生物學中心研究員遊淳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利用體外多酶體系生產氨糖的新型生物製造平臺。該多酶催化路徑通過5個核心酶的級聯催化將澱粉和無機氨一步法轉化為氨糖,利用路徑設計、酶元件挖掘、計算模擬、反應條件優化等方法,提高了氨糖的產率和底物轉化率。
  • 上海應物所金納米粒子的催化性能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樊春海、李迪、黃慶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合作,在金納米粒子的催化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Angew. Chem. Int. Ed.和ACS nano上。金元素的d 軌道電子是完全充滿的,並且第一電離能很大,很難失去電子,因而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惰性的金屬。
  • 葡萄糖氧化酶在豬飼料中的研究進展
    臨床診斷一般需要葡萄糖氧化酶的活力單位>100 U·mg-1,在大約pH=7時較為穩定,且對底物葡萄糖專一性強。 Worthington 酶活力的檢測:葡萄糖在氧存在的情況下,經葡萄糖氧化酶催化下生成葡萄糖酸和過氧化氫,繼而在過氧化氫酶的作用生成水和氧氣。分解出的氧氣將鄰-聯二茴香胺氧化變成棕色物質,並在436 nm處檢測溶液的吸光值。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修復」人體葡萄糖傳感器:播種糖尿病治療的新希望!
    就在剛剛結束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四次全國學術會議上,多位糖尿病領域大咖圍繞葡萄糖激酶(GK)的作用機制、多扎格列艾汀(Dorzagliatin)臨床研究進展進行了精彩分享。研究表明,T2DM患者胰島和肝臟葡萄糖激酶(GK)表達嚴重降低3,4,而且肝臟葡萄糖激酶(GK)活性顯著下降5,6,造成穩態調控系統對血糖變化的敏感性降低,因此血糖大幅波動,穩態失控。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此外,葉綠體中另一個蛋白CP12也受TRX調控,並能在氧化狀態下與PRK、GAPDH相互作用形成GAPDH/CP12/PRK複合物。複合物形成後,兩個酶的活性均進一步受到抑制。
  • Bruton酪氨酸激酶在B細胞腫瘤中的研究進展
    細胞受外原激,BCR的SmIg原後,通過抗原的多價性誘導BCR聚集,激活PI3K,活化的PI3K催化PIP2轉化成PIP3,Btk則可通過其N端的PH結構域識別膜上的PIP3並與之相互作用,從而介導Btk向膜上募集,為下遊分子提供結合位點。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採用13C標記葡萄糖為底物進行土壤模擬培養並定期取樣,利用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DNA-SIP)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探討真菌和細菌利用葡萄糖來源碳的動態特徵。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
    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獲重要進展,成果發表於「Nature Catalysis」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手性催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李燦、劉龑團隊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完成了高反應活性和對映選擇性底物控制的基於鄰位亞甲基醌(o-QMs)中間體的動態動力學拆分和
  • 光催化分解硫化氫制氫研究獲進展
    光催化和光化學硫化氫分解制氫工藝的反應條件緩和,可利用廉價而豐富的太陽能,不僅可實現太陽能的轉化利用,而且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前景。 黑龍江省科學院石油化學研究院研究員白雪峰指導的課題組,在黑龍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863」項目的支持下,針對煉油廠和天然氣工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環境汙染和氫資源浪費等問題,就光催化和光化學分解硫化氫制氫催化劑設計與工藝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
  • 中科院金屬所:碳基材料催化一級醇高值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金屬催化材料的高效利用與替代,尤其是在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及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中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科研團隊在納米碳基材料高效催化一級醇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 地球環境所光催化材料表面修飾及催化性能增強機制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環境汙染控制小組研究員黃宇團隊聚焦NO光催化降解過程中的吸附熱力學吸/脫附、能帶調控光吸收及高效光生電子-空穴分離等行為,開展納米材料表面的空位調控研究,設計和發展出一系列高效納米光催化材料,並有效將其應用於大氣中低濃度NO的降解研究。
  •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頭條號】中國養豬網2018-05-31 18:01:07 閱讀(3562)
  •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10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1-烯烴作為一種理想的下一代能源物質與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合成方式受到廣泛關注。目前,1-烯烴主要通過傳統的石油工業產品乙烯聚合而成,但通過該方法只能得到偶數碳鏈長度的烯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