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推送】Nat. Chem.|通用性反轉錄酶定向進化平臺

2021-01-20 吳鵬課題組室溫磷光分析


第一作者:Gillian Houlihan

通訊作者:Philipp Holliger

通訊單位: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 XNA反轉錄酶聚合活性的定向進化實驗設計和篩選;

2. XNA反轉錄酶保真性定向進化實驗設計和篩選。


反轉錄酶能將RNA轉換成互補DNA,該功能是維持多種生物體正常機能的關鍵步驟。在體外,反轉錄酶被廣泛應用於核酸診斷、RNA測序和核糖體展示等體外領域[1-3]。新的研究表明,一些反轉錄酶能以非天然核酸(XNA)為模板合成互補的DNA,能夠賦予XNA生命特徵[4],拓展XNA在合成基因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功能。然而,目前的反轉錄酶僅對少部分XNA有轉錄活性,且活性低,絕大多數XNA沒有反轉錄酶。基於此,本文針對設計了一種普適性的反轉錄酶定向進化篩選平臺(CBL),通過對母體聚合酶進行進化,獲得理想的XNA轉錄酶。結果表明,利用RT521K作為反轉錄酶的母體,可以獲得多種具有高活性XNA的反轉錄酶。將該平臺進行改進後,也可再次實現反轉錄酶的保真性定向進化。


對於反轉錄酶定向進化技術而言,將表達基因和表達產物對應是設計定向進化平臺的關鍵。本文通過微球標記的方式,分別實現了反轉錄酶活性測試和對反轉錄酶表達基因進行捕獲,從而實現基因型和表現型的對應。該系統(CBL)對反轉錄酶的篩選過程如圖1a。通過對母體聚合酶(RT521K)的核酸結合區域和緩解空間位阻的區域(Library P)進行多次定向進化後,得到多個反轉錄酶。結果顯示RT-C8反轉錄酶對於2』-O-Me RNA具有最高活性,遠高於目前商品化的RTx和SSIII(圖1b)。RT-H4和RT-TKK分別對HNA和AtNA具有較高的反轉活性(圖1c和1d),而在此之前沒有相應XNA的反轉錄酶報導。此外,作者發現RT-C8對用於治療脊肌萎縮症的PS 2′-mOe RNA也具有較高的反轉錄活性。


圖1 a 反轉錄酶定向進化流程;b 2-O-Me-RNA反轉錄分析;c HNA反轉錄分析;d AtNA反轉錄分析。


要點2. 反轉錄酶保真性定向進化實驗

反轉錄的保真性也是評價反轉錄酶的一個重要指標,實驗結果表明恢復RT-C8的外切酶活性(3』→5』)可有效提高其反轉錄的保真性。除此之外,本文也嘗試對CBL平臺進行改進(圖2a和2b),通過定向進化的方式提高反轉錄酶的保真性。隨後對RT521K的核苷酸結合的區域(Library HF)進行定向進化,成功篩選出了具有高保真性的反轉錄酶RT-H11和RT-TR(圖2e和2f)。相對於進化母體(RT521K),RT-H11和RT-TR的保真度提高了200多倍,比商品化的M-MuLV和SSIII也高出數十倍。


圖2 高保真度反轉錄酶定向進化:a,b 高保真反轉錄酶篩選策略;c 反轉錄酶序列對比;d 核苷酸結合區域突變示意圖;e 反轉錄酶保真性對比;f 平均誤差頻率。


本文基於微球的僑聯作用,構建了一種能夠定向進化反轉錄酶的平臺。該平臺解決了基因型和表現型的難以完全對應的問題。後續試驗表明,該平臺不僅可以實現反轉錄酶活性的定向進化,也可以對其保證性進行定向進化,是一種適用於轉錄酶進行定向進化的普適平臺。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502-8



White A. K; VanInsberghe M.; Petriv O. I.; Darek Sikorski M. H.; Marra M. A.; Piret J.; Aparicio S.; Hansen C. L. High-throughput microfluidic single-cell RT-qPC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 13999–14004 .

Stark R.; Grzelak M.; Hadfield J. RNA sequencing: the teenage years. Nat. Rev. Genet. 2019,20, 631–656.

Pinheiro V. B.; Pinheiro V. B.; Taylor A. I.; Cozens C.; Abramov M.; Renders M.; Zhang S.; Chaput J. C.; Wengel J; Peak-Chew S.-Y.; McLaughlin S. H.; Herdewijn P.; Holliger P. Synthetic genetic polymers capable of heredity and evolution. Science 2012, 336, 341–344. 

李顯明(xianming_li@sina.cn)

吳鵬課題組博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構建「酶」定向進化平臺BioEngine,「酶賽生物」為客戶定製酶催化...
    在看到這一市場空白和痛點之後,黃勇開即決定來到中國創業,即創立一家專注於酶定向進化的企業,主要面向國內的製藥、食品、精細化工、材料、等行業。簡單介紹下「酶定向進化」技術。酶的定向進化是通過模擬自然選擇的過程,使蛋白質或核酸按照目標方向進化,最終得到符合生產要求的酶。
  • DNA聚合酶:利用其原生反轉錄酶活性直接檢測RNA
    青島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馬翠萍團隊研究發現了Bst DNA聚合酶與Klenow DNA 聚合酶具有先天的反轉錄酶活性,並首次利用該酶實現了RNA的反轉錄-擴增反應的一步法恆溫檢測,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15年的《美國化學會志》上。
  • 有些反轉錄酶還有DNA內切酶活性
    這一過程與一般遺傳信息流轉錄的方向相反,故稱為反轉錄,催化此過程的DNA聚合酶叫做反轉錄酶(reverse transcriptase)。後來發現反轉錄酶不僅普遍存在於RNA病毒中,哺乳動物的胚胎細胞和正在分裂的淋巴細胞中也有反轉錄酶。
  • CAS:9068-38-6,AMV反轉錄酶,AMV逆轉錄酶詳細資料
    CAS:9068-38-6,AMV反轉錄酶,AMV逆轉錄酶詳細資料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13
  • 改造後的反轉錄酶能轉錄出更大比例的模板分子
    缺失RNase H活性的Mo-MLV反轉錄酶突變體也有商業化銷售(如Life Technologies 公司和Invitrogen 公司的SuperScript 酶,以及Agilent 公司的StrataSript酶)。
  • 漲知識|化學諾獎:駕馭進化的力量,酶和結合蛋白的定向進化
    Arnold)以表彰她在「酶的定向進化」領域的貢獻,並將另一半獎金授予美國科學家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科學家喬治·保羅·溫特(Gregory P. Winter),表彰他們在「多肽與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領域的貢獻。酶和結合蛋白的定向進化是一種建立在分子層次上的人工過程,它把自然界的進化過程轉移到了實驗室並加速了整個進程。
  • Chem.文獻速遞:20200424-20200501
    文獻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0c004914.文獻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0c000156.
  • 如果自帶反轉錄酶的病毒感染過你,你是否可以接種mRNA新冠疫苗?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種自帶反轉錄酶(reverse transcriptase)的DNA病毒。自帶反轉錄酶的病毒還不只B肝病毒。從分類學上看,B肝病毒屬於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自帶反轉錄酶、種類(株系)最多的是反轉病毒科(Retroviridae)。
  • J Med Chem 一周文獻速遞 20200615-20200619
    文獻連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0c001762.文獻連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0c001803.
  • 第二節 反轉錄作用
    這一過程與一般遺傳信息流轉錄的方向相反,故稱為反轉錄,催化此過程的DNA聚合酶叫做反轉錄酶(reverse transcriptase)。後來發現反轉錄酶不僅普遍存在於RNA病毒中,哺乳動物的胚胎細胞和正在分裂的淋巴細胞中也有反轉錄酶。
  • 玩轉qPCR系列 | 反轉錄——第一道關口(1)
    接下來會從反轉錄酶、RNA的量、mRNA靶點位置、引物策略、反應條件及樣本保存這幾個維度展開。 反轉錄酶       目前市面上的反轉錄酶絕大部分來自於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MMLV)和禽成髓細胞瘤病毒(AMV),當然或多或少的都經過了改造。
  • 通常可以在反轉錄酶反應之前稀釋DNase處理的RNA樣品
    從RNA樣品中最常用和有效的去除痕量到中等量DNA汙染(大於10 μg/mL)的方法是用DNaseI消化,它是一種非特異性的內切核酸酶,通過水解磷酸二酯鍵選擇性地切割DNA (單鏈雙鏈均可) 。如果樣品沒有進一步沉澱或基於過柱方法純化,那麼EDTA的終濃度應該充足以保護RNA不被降解,但也不能過量,否則抑制下遊酶活性(如反轉錄酶),這些酶的活性需要二價陽離子。
  • 微生物所等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在羥基酪醇生物合成研究中...
    在自然界中,具有混雜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能夠趨異進化為活性更高或功能更專一的不同蛋白質。將趨異進化概念應用到蛋白質的定向進化工程改造中,能夠將天然蛋白改造成為底物專一性各不相同的多種蛋白。定向趨異進化即是在定向進化和趨異進化理論上建立的一種重新設計酶的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工程學方法。
  • 定向進化憑什麼拿下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圖片來源:諾貝爾官網△獲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 其中,弗朗西斯·阿諾德獲獎的理由是他首次進行了酶的定向進化。這些通過催化化學反應方式定向進化產生的蛋白質有著廣泛的應用領域,包括生物燃料、藥品等等。酶的定向進化弗朗西斯·阿諾德是諾貝爾化學獎史上第5位獲獎的女性。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她就嘗試重建酶結構,以賦予其全新的性質。酶(enzyme)是由活細胞產生的且對底物具有高度選擇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質或RNA。
  • 海洋細菌酶混雜催化功能的定向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酶催化生物體內化學反應是維持生命代謝有序運轉的重要驅動力。傳統觀點認為,酶催化化學反應是非常精確專一的,但近年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酶具有多種「兼職」功能,這種酶催化功能的非特異現象被稱為混雜性(Promiscuity)。
  • 美英科學家獲化學諾獎:因酶定向進化與肽類和抗體噬菌體展示
    Winter),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進化」,以及「多肽與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領域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我們正處在定向進化革命的早期,這場革命正在並將要以許多不同的方式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利益。前述技術意味著駕馭演化的力量,並以此造福人類。
  • Nat Biotech 導讀 | 雙鹼基編輯器、編輯器定向優化等
    通過密碼子優化融合胞嘧啶脫氨酶PmCDA1、腺嘌呤脫氨酶TadA以及Cas9切口酶構建了鹼基編輯器Target-ACEmax,在47個基因組位點顯示了較高的同步實現A-to-G與C-to-T的鹼基編輯活性。
  • 研究表明這套遺傳密碼在生物界具有通用性
    其後在1956年A.Kornbery首先發現DNA聚合酶;1958年Meselson及Stahl同位素標記和超速離心分離實驗為DNA半保留模型提出了證明;1968年Okazaki(岡畸)提出DNA不連續複製模型;1972年證實了DNA複製開始需要RNA作為引物;70年代初獲得DNA拓撲異構酶,並對真核DNA聚合酶特性做了分析研究;這些都逐漸完善了對DNA複製機理的認識。
  • PNAS:反轉錄轉座子編碼蛋白質結構研究揭示分子進化
    被稱為LINE-1的反轉錄轉座子是一種可以繁殖並能在不同方位插入染色體DNA中的移動遺傳因素。這就會打亂融合的遺傳密碼,由此對宿主生物體帶來嚴重後果。另一方面,這也會引起遺傳變異,這也是物種進化的先決條件。現在L1ORF1p蛋白質的結構有利於對LINE-1移動機製做出更精確的學術研究。這就為反轉錄轉座子和反轉錄病毒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也可能為人類和動物的某些進化過程提供了新視角。
  • 聚焦諾獎|2018諾貝爾化學獎——酶的定向演化與噬菌體呈現技術
    Arnold),表彰她實現了酶的定向演化;另一半授予給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科學家溫特(Gregory P. Winter),表彰他們實現了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呈現技術。獲獎者阿諾德,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她開創了定向進化的方法,以創造有用的生物系統,包括酶,代謝途徑,基因調控迴路和生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