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關注點是核酸樣本的質控,質控評估合格之後,接下來要進入到qRT-PCR實驗中極其關鍵的第一個反應——反轉錄,也是本期要討論的部分。
反轉錄反應的描述很簡單,就是RNA轉化變成complementary DNA(cDNA)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相對DNA複製反應更複雜,涉及更多的組分。事實上,在整個實驗的variation中,反轉錄過程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要做好基因表達實驗,這個過程的很多細節都要研究透。
接下來會從反轉錄酶、RNA的量、mRNA靶點位置、引物策略、反應條件及樣本保存這幾個維度展開。
反轉錄酶
目前市面上的反轉錄酶絕大部分來自於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MMLV)和禽成髓細胞瘤病毒(AMV),當然或多或少的都經過了改造。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的功能活性,適合不同類型的RNA模板,比如高GC含量的或者富含二級結構的。另外,有的會附帶RNase H活性,能夠切割mRNA:cDNA雜交鏈中的mRNA,提高後續qPCR檢測的靈敏度;也有的工程酶特意將其失活,從而可以得到更長的cDNA產物,適合長片段基因的克隆表達,但對qPCR反應可能意義不大,因為qPCR的產物長度一般控制在200 bp以內,並不需要這麼長的轉錄物。
評價哪一款反轉錄酶最適合你的實驗,要從產量、重複性和線性範圍幾個方面進行考量。建議先測試3-4款反轉錄酶,最好是不同廠家的,且各有特點。每一種反轉錄酶做3-4個技術重複,靶標基因和內參基因都要測試,其他反應條件均保持一致,如引物策略、溫度和後續的qPCR反應等,最後比較MeanCq和SDCq的大小。假定測試了8種反轉錄酶和6個基因,其中β-actin和GAPDH為內參基因,其餘4個為內參基因,結果如Fig1所示。綜合來看,代號為Super的酶產量最高,AMV最差;重複性上表現都比較相近,除了HTR2a基因,這可能是由於本身表達量很低造成的[1]。因此在該實驗的最佳選擇就是Super酶。最後,文章方法中應註明使用的酶的名稱、廠家和工作濃度。
Figure 1. 8種反轉錄酶的產量及重複性測試[1].
每種酶對應的工作線性範圍千差萬別,而了解線性範圍會使我們對RNA的加樣量更有信心。通常做法是從一個高濃度賦值樣本出發,稀釋5-6個點,每次4-5倍,每個點3-4個重複。比如從1000 ng/μl到1 ng/μl,從擬合的標準曲線中挑取R2值最大且範圍也較廣的所對應的反轉錄酶。R2值是需要優先保證的,適當的捨棄極端濃度點會提高R2值。值得注意的是,稀釋介質不能用水,需要用核酸介質(如不同物種的tRNA)來保證每個稀釋梯度的總RNA濃度是一致的,這是因為用水來做稀釋會導致標準曲線線性擬合效果很差(Fig 2)[2]。
Figure 2. 總RNA分別使用水和酵母tRNA稀釋做出的五個基因表達量的標準曲線[2].
RNA的量
如果要做的靶標基因數量很多,那一次反轉錄中要多加一些RNA,但也不要超過線性範圍的上限,獲得的cDNA樣本取一小部分進行後續試驗(稀釋與否視基因表達豐度高低而定)。如果採取一步法,也就是反轉錄與qPCR在同一個體系中完成,那RNA的加樣量就要根據預估的基因表達豐度來定,在滿足線性範圍及」RNA原料充足「的前提下,適當多加一些可以提高數據的精密度[3]。無論最後確定加入多少RNA,建議所有樣本都要參照實行,這樣可以提高數據的可比性。
mRNA靶點位置
做基因表達實驗時,更推薦在mRNA的3』端附近設計擴增片段,尤其是採用Oligo dT作為反轉錄引物(下一期會討論引物策略)時。通常會期望反轉錄時能夠將全長的RNA片段都轉化成cDNA,但實際上這是不現實的。當mRNA很長時,反轉錄酶往往走不到5』端就會掉落,這跟普通的DNA Taq酶很難克隆擴增長片段是一個道理。然而,有時在3』端設計擴增片段是不合適的,這時需要衡量反轉錄的長度及mRNA完整性。通過在兩端分別設計擴增位點來比較Cq的差異,就可以對cDNA的完整程度有一個大概的把握(Fig 3)[3]。最後,無論使用哪種引物策略,都推薦做一下不同擴增位置的對比試驗,以免其帶來的誤差導致數據的偏倚。
Figure 3. 不同擴增位置對結果的影響[3]。 RS和V是兩種反
轉錄酶。
下一期討論剩下的引物策略、反應條件和保存等因素。
參考文獻
1. Ståhlberg,Anders, Mikael Kubista, and Michael Pfaffl. "Comparison of reversetranscriptases in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Clinical chemistry 50.9 (2004):1678-1680.
2. Ståhlberg,Anders, et al. "Properties of the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ction in mRNAquantification." Clinical chemistry 50.3 (2004): 509-515.
3. Bustin,Stephen, et al. "Variability of the reverse transcription step: practicalimplications." Clinical Chemistry 61.1 (2015): 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