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酪氨酸激酶級聯活化突變型和野生型檸檬酸脫氫酶1的機制

2021-01-11 騰訊網

腫瘤細胞一大特徵為細胞能量代謝的重編程,而這種重編程主要依賴於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和易變性賦予癌細胞基因改變,從而推動腫瘤的發展。腫瘤細胞基因組的高通量DNA測序分析揭示了某些人類腫瘤的體細胞突變,這些突變預示了通常由激活的生長因子受體觸發的信號通路的持續激活(如FLT3)。

「代謝重編程」和「代謝重組」這兩個術語的出現與使用,可以更好的理解腫瘤細胞中的代謝改變。從定義的角度來看,「代謝重編程」代表了癌細胞的「軟體變化」,描述了這種增殖細胞通常由於生長因子的誘導,但會被致癌信號阻斷;而「代謝重組」則代表了癌細胞的「硬體改變」,並描述了由於癌基因突變體的新功能而引起的代謝改變,這在正常細胞中是沒有發現的。

膠質瘤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異檸檬酸脫氫酶(IDH)1和2突變的鑑定代表了一個重新整合的過程,因為這些突變賦予IDH1/2新功能,產生腫瘤代謝物2-羥基穀氨酸(2-HG)來調節癌症表觀遺傳學,而這在攜帶野生型(WT)IDH1/2的正常細胞中是不存在的。

這項研究由埃默裡大學醫學院陳靜團隊完成,並發表在《Cancer Discovery》上(2019 IF: 29.497),題目為「Mutant and Wild-Type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 Share Enhancing Mechanisms Involving Distinct Tyrosine Kinase Cascades in Cancer」

陳靜教授團隊證明了致癌的酪氨酸激酶(TKs)與野生型和突變型IDH1的激活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涉及相關癌症中不同的酪氨酸激酶級聯。特別強調的是,這些結果為突變型IDH1陽性AML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臨床治療方法,即為FLT3和突變型IDH1抑制劑的聯合應用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基礎。

FLT3和IDH1的內在關係

不同的酪氨酸激酶磷酸化

IDH1不同的酪氨酸位點

這些數據表明,這兩類TKs均可通過IDH1的Y42或Y391位的磷酸化方式活化IDH1 WT或R132H突變體,這些結果表明WT和突變型IDH1可能具有相同的酪氨酸磷酸化調控機制。

Y42位磷酸化

促進IDH1二聚化和隨之的底物結合

在確定了Y42位磷酸化增強二聚體形成促進IDH1激活的機制後,又發現IDH1二聚體的IDH1突變體或野生型對14C標記的α-酮戊二酸(14C-αHG)或3H標記的檸檬酸鹽具有高親和力,表明IDH1二聚體的形成促進了與底物的結合。有趣的是,包含rMET和rEGFR的1類TKs會促進14C-αHG結合IDH1突變體,3H-檸檬酸鹽結合IDH1野生型,而包含FLT3的2類TKs不影響這種結合。

Y391位磷酸化促進NADP+結合IDH1

IDH1的各種結構模型預測都顯示了Y391位靠近NADP+的結合位點。為弄清這一猜想,研究人員利用了一種被稱為CL-6B瓊脂糖珠的材料,CL-6B可以模擬NADP+,是以NADP+為底物的多種脫氫酶的假親和配體。結果表明,包含rFLT3和rSrc的2類TKs(而不是1類TKs)會導致與CL-6B瓊脂糖珠結合的IDH1蛋白量顯著增加,顯示IDH1與NADP+的結合增強,表明2類TKs誘發的Y391位磷酸化可能參與了輔因子NADP+與IDH1的結合。進一步研究顯示,只有Src和FLT3能夠促進IDH1野生型和Y42F突變型結合CL-6B瓊脂糖珠,而不是Y391F突變型,表明2類TKs誘發的Y391為磷酸化促進NADP+結合IDH1。

Y42磷酸化只發生在IDH1單體中,

而Y391磷酸化可發生在單體和二聚體IDH1中

FGFR1誘導的Y42位磷酸化只發生於純化的單體IDH1野生型或突變型中,進而促進IDH1單體向二聚體轉化,增強酶活性;而FGFR1不能磷酸化純化的二聚體IDH1野生型蛋白Y42位,也不會改變二聚體含量和酶活性。相反,FLT3誘導的Y391位磷酸化在純化的單體或二聚體IDH1蛋白中均可發生,單體IDH1的Y391位磷酸化不會促進二聚體的形成,但會增強酶活性,這是因為增強了輔因子NADP+的結合。事實上,單體IDH1野生型或突變型蛋白會自發不同程度地時間依賴性的形成二聚體,這也解釋了非磷酸化的單體IDH1野生型或突變型蛋白也會有本底水平的酶活性。而二聚體IDH1野生型或突變型蛋白也會自發不同程度地時間依賴性的轉化成單體,但rFGFR1會抑制這種轉化。這些數據共同表明,Y42磷酸化發生在IDH1單體中,促進二聚體形成,一旦二聚體形成,Y42磷酸化穩固二聚體狀態。

FLT3WT或ITD突變型通過直接磷酸化Y391和間接磷酸化Y42

來增強AML細胞中IDH1WT或突變型的活性

總結

FLT3(不論是野生型或突變型)可以間接通過JAK2磷酸化IDH1的 Y42位,也可以直接磷酸化IDH1 的Y391位,二個磷酸化位點分別通過調節IDH1二聚化及與NADPH底物的結合能力,促進了IDH1突變型腫瘤細胞產生2-羥基穀氨酸(2-HG),而由野生型IDH1催化產生的α-酮戊二酸(α-KG)的減少,從而影響了α-KG為配體的JHD1和TET2基因,促進AML的發生與發展。本研究為攜帶酪氨酸激酶或IDH1基因突變的AML患者聯合用藥提供了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 Hanahan D, Weinberg R A.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J]. Cell, 2011, 144(5): 646-674.

2. Cairns R A, Mak T W. Oncogenic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Mutations: Mechanisms, Models, and Clinical Opportunities[J]. Cancer Discovery, 2013, 3(7): 730-741.

來源:血液病醫院精準診斷平臺

編輯:小冉 審校:Rose

相關焦點

  • Bruton酪氨酸激酶在B細胞腫瘤中的研究進展
    同時還可激活Src家族激酶如Lyn等,Lyn可以引起CD79a及CD79b免疫受體酪氨酸相關的激活基序(ITAM)的酪氨酸殘基磷酸化,繼而促進Syk激酶與這些ITAM的結合,引發細胞內一系列連鎖的蛋白磷酸化反應網,從而促使Syk激酶通過其SH2結構域向Ig鏈募集,引起BLNK/SLP-65結合到磷酸化的CD79a上,被Syk進一步磷酸化,為Btk和PLC-γ提供結合位點
  • ADP是異檸檬酸脫氫酶的激活劑,而ATP,NADH是此酶的抑制劑
    此反應是不可逆的,是三羧酸循環中的限速步驟,ADP是異檸檬酸脫氫酶的激活劑,而ATP,NADH是此酶的抑制劑。(4)第二次氧化脫羧在α-酮戊二酸脫氫酶系作用下,α-酮戊二酸氧化脫羧生成琥珀醯CoA、NADH+H+和CO2,反應過程完全類似於丙酮酸脫氫酶系催化的氧化脫羧,屬於α氧化脫羧,氧化產生的能量中一部分儲存於琥珀醯CoA的高能硫酯鍵中。
  • 低氧敏感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生物學研究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低氧敏感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克唑替尼前藥的開發和生物學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作為抗癌藥物取得巨大成功,但其副作用嚴重,目前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克服這個缺點,第一個利用低氧環境激活製備出臨床批准的ALK和c-MET2抑制劑克唑替尼2-硝基咪唑基前體藥。克唑替尼的2-氨基吡啶官能團(對靶激酶的結合必不可少)被認為是前藥衍生化的理想位點。
  • 肝星狀細胞的活化機制——探尋肝纖維化新的診斷指標和治療靶點
    TGFβ家族包含有大約40個結構相關的因子,在哺乳動物中表達有3個亞型:TGFβ1、2和3,其中TGFβ1是表達最多的一個亞型。TGFβ生物活性配體由同源或異源二聚體多肽構成,合成的前體分子通過內切酶水解後成熟。活化的TGFβ二聚體通過細胞膜上的TGFβⅠ型和Ⅱ型受體(TβRⅠ和TβRⅡ)介導信號轉導,磷酸化絲氨酸/蘇氨酸激酶使之活化,調控下遊目標蛋白的活性。
  • ...天然胺基酸和核磁共振方法實現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
    酪氨酸磷酸化在翻譯後修飾過程中至關重要,能夠調節真核細胞周期、轉錄激活和神經信號轉導等重要生命過程。酪氨酸磷酸水平化紊亂會引起許多人類疾病包括癌症。同時,酪氨酸磷酸化能影響原核生物的生理狀態,特別是病原菌感染宿主等過程。本研究在細胞培養過程中加入含有19F的酪氨酸類似物(Tyr-F2),並應用非天然胺基酸機制實現了多個酪氨酸激酶及其底物的定點19F標記。
  • Nature:不同的線粒體代謝模式影響T細胞的分化和功能
    部分研究展示:1)TCA循環酶的活性對TH1細胞的激活是必需的先前的研究表明,TCA循環可通過分別生成NADH和琥珀酸鹽生成複合物I和複合物II來促進線粒體氧化還原的電子傳遞(ETC)。然而,ETC在T細胞活化後期的作用尚不清楚。
  • 激素的作用機制(二)
    磷脂酶C催化磷脂醯肌醇二磷酸(PIP2)水解,生成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醯甘油(DAG)。cAMP的合成多數第二信使通過調節蛋白激酶發揮調節作用。蛋白激酶是一類催化蛋白質磷酸化修飾的酶,在生物調控中起重要作用。相關的蛋白磷酸化之後活性會發生改變,磷酸基團水解(去磷酸化)後活性即可恢復,稱為可逆磷酸化調節。這是酶的共價調節中最典型的一種,例如腎上腺素的級聯放大過程。詳見《酶活性的調節方式(二)》一文。
  • AB Science新型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該研究是一項開放標籤對照研究,在受體酪氨酸激酶c-Kit(CD117)近膜結構域(JMD)中存在一個突變的不可切除性或轉移性III期或IV期黑色素瘤患者中開展,評估了masitinib(7.5mg/kg/天)相對於達卡巴嗪(dacarbazine)的療效和安全性。主要終點是客觀緩解率(ORR)。
  • 藥學院饒燏課題組成功利用PROTAC技術降解多種突變型BTK蛋白
    布魯頓酪氨酸蛋白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屬於非受體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在B淋巴細胞信號通路(BCR)上遊部分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Tec激酶家族的一員,BTK在B淋巴細胞分化和發育中起到關鍵作用。除了T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BTK只在造血細胞中有表達。在生物體中,BTK蛋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 關於造血幹細胞增殖和調控機制的研究——中科博生
    1據現有實驗事實而歸納的最簡單的解釋是轉錄因子在十細胞從中胚層向血液生方向轉變時發揮作用。在蟾蜍胚胎中 SCL/tal-1、Lmo2和GATA-1的共向會使某些非造血組織部位向血液生成方向轉化(Mead et a.1998)。SC1長達基因的RNA 注射人野生型斑馬魚會提高血管和造血發育的能力,進一步的僅發現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於成血管幹細胞的數量的擴增而引起的。中科博生。
  • 陳翔等合作揭示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調控腫瘤免疫新機制
    近十年來,針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體程序性死亡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ligand 1, PD-1/PD-L1)相互作用為主的免疫檢查點阻斷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s,ICBs)在包括黑素瘤和非小細胞肺癌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中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
  • 黏著斑激酶誘導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機制
    此次研究通過對比黏著斑激酶敲除前後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成骨分化,明確黏著斑激酶在成骨分化過程中調控作用及機制。方法:在相同的誘導條件下誘導野生型及黏著斑激酶敲除後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成骨分化,在相同的誘導條件下誘導經磷脂醯肌醇3-激酶特異性磷酸化抑制劑和細胞外調節蛋白激酶磷酸化抑制劑處理的野生型及黏著斑激酶敲除後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成骨分化
  • 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發出新型II型不可逆BMX激酶抑制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靜研究員課題組和劉青松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研發出新型的高活性、高選擇性的II型不可逆BMX激酶小分子抑制劑CHMFL-BMX-078。BMX激酶是第二大非受體酪氨酸激酶TEC家族中的一員,生物學研究表明BMX激酶參與多種重要的生理和病理過程,如癌症的發生,細胞遷移、粘附、增殖、分化等等。目前已知的靶向BMX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較少且多數為多靶點化合物,由於BMX激酶所介導信號通路的具體機制仍不是很明確,因此亟需高活性、高選擇性的BMX激酶抑制劑用於相關作用機制的研究和藥物功效的概念性驗證。
  • 磷酸化修飾在炎症小體活化和調控中的作用和機制綜述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和醫學學部、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受邀在Cell旗下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上發表了題為Control of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 第八章 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信號轉導的分子基礎--第一節 TCR/CD3...
    抗原或T細胞受體(TCR)複合體相應抗體的刺激,激活了T細胞多種信號傳導途徑,它們各自發揮級聯(cascade)反應,調節最初的活化步聚,並將信號轉導進入細胞核內,觸發在遺傳上預先確定的若干個途徑中的某一個或幾個途徑,並誘導T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從而發揮其效應功能。
  • 呂奔團隊破譯細菌內毒素激活凝血級聯機制
    呂奔團隊破譯細菌內毒素激活凝血級聯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7 15:43:56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呂奔課題組發現,細菌內毒素通過Gasdermin D依賴的磷脂醯絲氨酸暴露激活凝血級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