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COVID-19的家庭多樣本檢測方法

2020-10-06 cnBeta

檢測COVID-19的挑戰之一是準確且易於使用的測試。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多路檢測方法,這種檢測方法將多種數據與傳感器結合在一起,成本低,可以實現在家中診斷COVID-19感染。該測試旨在快速分析少量唾液或血液,無需專業醫療人員,10分鐘內即可完成。

發明該測試的研究團隊來自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高偉的實驗室。此前,高偉和他的團隊開發了無線傳感器,通過檢測血液、唾液或汗液中極低水平的特定化合物來監測各種狀況,包括痛風和壓力水平。該團隊開發的傳感器使用了石墨烯,它是碳的一種形式。

該傳感器使用的是用雷射蝕刻的塑料片,它能產生3D石墨烯結構,其微小的孔隙在傳感器上形成了很大的表面積。大面積的表面積使得傳感器足夠靈敏,能夠高精度地檢測存在於極少量血液或唾液中的化合物。傳感器上的石墨烯結構與對特定蛋白質敏感的抗體結合在一起,比如COVID-19病毒表面的抗體。

高偉將這種傳感器稱為SARS-CoV-2 RapidPlex。它包含的抗體和蛋白質可以檢測病毒本身、人體為對抗病毒而產生的抗體,以及表明感染嚴重程度的炎症化學標記物。高偉說,他的團隊開發的傳感器是他所知道的唯一一個用一個傳感器就能提供三種類型數據的感染信息的遠程醫療平臺。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只在實驗室中使用了該設備,從病毒檢測呈陽性或陰性的個體身上獲取了少量用於醫學研究的血液和唾液樣本。初步研究表明,該傳感器的準確率很高,但研究人員警告說,需要對真實世界的患者進行測試,以確定傳感器的準確性。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們開發出多種能快速檢測COVID-19的新技術!
    POSTECH研究人員設計了該檢測試劑盒,以產生核酸結合反應,僅在存在COVID-19 RNA時才顯示螢光。因此,可以在短時間內無需任何準備過程就以高靈敏度立即檢測出病毒。它與當前的PCR診斷方法一樣準確。
  • 新冠檢測新方法:MIT用咳嗽聲診斷無症狀感染者,準確率達100%
    有數據顯示,世界50%新冠(COVID-19)病例由無症狀感染者傳染。無發燒、乏力、頭暈等明顯特徵的無症狀感染者,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新冠病毒傳播和復發的最大威脅。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聲稱其利用AI開發了一種無症狀感染檢測新方法。有意思的是,該方法利用的是人的生物特徵——咳嗽聲。
  • 伊朗科學家為COVID-19設計新的痰液檢測方法 30秒內可提供結果
    據外媒BGR報導,用鼻拭子進行新冠病毒檢測是準確的,但結果往往要3-7天才能出來。德黑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可以在30秒內返回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的方法。這種方法已經獲得了伊朗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臨時證書,其工作原理是通過檢查個人的痰液來尋找病毒的跡象。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引入噪聲以改善微弱信號是動物領域中常見的傳感現象。然而,在人造傳感器的情況下卻較難辦到。雖然研究人員的傳感器基於稱為二硫化鉬的2D材料,能夠檢測光,但相同的原理也可以應用於檢測其他類型的信號。與傳統傳感器相比,由於傳感器所需的空間和能量非常有限,因此可以廣泛地適應新興的物聯網(IoT)。通過物聯網,可以部署數以千萬計的傳感器來跟蹤工廠和家庭中的狀況,此外,低能耗將是一項強大的優勢。這種現象是自然界中經常出現的現象。
  • Covid-19血清學檢測診斷準確性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為了確定Covid-19血清學檢測的診斷準確性,研究組在Medline、bioRxiv和medRxiv資料庫中檢索2020年1月1日至4月30日,關於Covid-19血清學檢測的文獻,並進行系統審查和薈萃分析。
  • 新冠檢測新方法:用咳嗽聲診斷無症狀感染者,準確率達100%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聲稱其利用AI開發了一種無症狀感染檢測新方法。有意思的是,該方法利用的是人的生物特徵——咳嗽聲。因此,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通用的機器學習算法(或稱為ResNet50的神經網絡),來區分與不同聲帶強度所產生的聲音。具體來說,他們訓練了三個神經網絡模型。
  • MIT收集20萬咳嗽樣本,用AI辨別無症狀感染者
    在最近發表在《IEEE醫學與生物學工程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開發出可以識別COVID-19感染者咳嗽聲的AI。-artificial-intelligence-diagnosis-using-only-cough-recordings/據論文顯示,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AI模型,該模型通過分析你的咳嗽錄音,可以將無症狀感染者與健康的人區分開來。
  • 丹麥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廉價光學氨氣傳感器
    ,為研製可攜式、可靠、最重要的是廉價的農業氨氣和其他氣體檢測設備鋪平了道路。 來自兩個大學的光子學研究人員與化學工程師合作,開發了一種新的傳感器系統,可以大大減少丹麥的空氣汙染。 研究人員開發了這一種器件時基於現代通信技術的集成光學傳感器,它使用雷射、氣體傳感器和空心光纖測量空氣中的氨氣濃度。
  • 研究人員已開發出針對香草與黑胡椒的真實性檢測方法
    丹麥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針對香草和黑胡椒的食品摻假檢測方法,這兩種商品的摻假都可能帶來高額經濟利益。食品欺詐是全球性的問題,當為了經濟利益以次充好時,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及消費者健康都將遭受威脅。丹麥技術大學國家食品研究人員解釋說:「在對香草風味的研究中,我們用同位素比率質譜來分析香草分子的碳同位素比率。」香蘭素同位素碳比值可作為獲取香蘭素來源信息的標誌,也可作為不同來源的指示物,即從不同光合作用途徑的植物中獲得香蘭素的時間。
  • NASA超級計算機助力COVID-19研究
    該聯盟目前支持的項目有64個,並願意接受新的提議。迄今為止,已有4個與NASA匹配的項目。來自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NASA總部的高端計算項目經理Tsengdar Lee表示:「這並非NASA的日常工作,但我們擁有超級計算機和專業知識,可以幫助COVID-19的研究人員充分利用超級計算能力。」超級計算機適合處理大量數據。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模擬尚未證實的罕見核過程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模擬一個尚未證實的罕見核過程。 來自密西根州立大學(MSU)稀有同位素束(FRIB)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理論第一性原理描述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觀測這個尚未被證實的罕見核過程將對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產生重要的影響。理論模擬是必不可少的計劃和評估提出的實驗。研究小組在最近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一篇文章中展示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 研究人員利用深度學習探究RNA 為COVID-19診斷儀開發傳感器
    考慮到這一點,來自哈佛大學Wyss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套機器學習算法可以改善這一過程。他們使用深度學習來分析大量的趾甲開關序列,以準確預測哪些趾甲能夠可靠地執行預期任務,從而使研究人員能夠為他們的實驗確定高質量的趾甲。他們的研究結果今天已經在《自然》雜誌上分別發表了兩篇論文。對於解決任何機器學習問題,第一步是收集特定領域的數據來訓練模型。
  • 印度COVID-19患者的檢測結果信息幾乎全部被洩漏
    印度多個政府部門(包括國家衛生和福利機構)的網站都在網上洩漏了數千名患者的COVID-19實驗室檢測結果。這些洩漏的實驗室報告正在被搜尋引擎索引,從而暴露出患者的數據,以及它們是否被冠狀病毒檢測為陽性。
  • Nat Commun:利用AIOD-CRISPR超靈敏地可視化檢測新冠病毒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今年3月,來自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健康中心生物醫學工程系的研究人員開始開發一種新的低成本的基於CRISPR的診斷方法,用於檢測包括HIV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在內的傳染病。如今,這種方法向成為快速檢測傳染病的前沿診斷技術又邁進了一步。
  • 「老藥新用」對治COVID-19 —— 好處和挑戰
    當科學家們正在加緊開發COVID-19疫苗為長期防範病毒做準備的同時,研究人員也在探索現有藥物,作為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一種快速有效方法的可能性。Alan還談到了如何運用信息科學服務和人工智慧的方法幫助解鎖和重新分析大數據,以及如何利用已有的檢測和分析工作流解決方案來簡化對已有藥物和病毒感染生命周期的研究。
  • 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列印微縮器官的方法
    瑞士EPFL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列印外觀和功能幾乎與原尺寸器官相似的微組織。微型組織的寬度可以微小到幾釐米,能使科學家研究以前不可能的生物學過程,甚至測試新的治療方法。多年來,微型版器官,例如腦,腎和肺(稱為「類器官」)皆是從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有望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模型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成方式以及該過程在疾病中如何發生。
  • 研究人員開發出預測鈉離子電池原子結構的方法
    打開APP 研究人員開發出預測鈉離子電池原子結構的方法 蓋世汽車 發表於 2020-11-16 10:19:42   據外媒報導,中國科學院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預測鈉離子電池原子結構的方法,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將大大推進鈉離子電池研究。
  • ACS Sensors:20分鐘即可檢測COVID-19
    2020年7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最近一項發現中,研究者們開發出了使用25微升血漿樣品鑑定的COVID-19的方法。由BioPRIA和莫納什大學化學工程系領導的研究小組,包括來自ARC融合生物納米科學與技術卓越研究中心(CBNS)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的凝集測定法,用於確定血液樣品中是否存在針對SARS-CoV-2感染而產生的抗體。雖然當前的拭子/ PCR測試可以用於識別COVID-19呈陽性的病例,但凝集測定法可以用於檢測因感染而產生的抗體,從而為接種疫苗的臨床試驗提供協助。
  • 科研人員開發出檢測酪氨酸磷酸化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卿光焱與中藥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梁鑫淼合作,在蛋白質磷酸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開發出一種智能聚合物功能化的仿生離子通道器件,實現了酪氨酸磷酸化的實時感知與測量,並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篩選中展現出較好的應用潛力。
  • Science:開發出一種檢測CRISPR脫靶效應的新方法---DISCOVER-Seq
    2019年4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於2012年發明以來,它已經顯示出治療許多難治性疾病的巨大希望。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在治療相關的細胞類型中鑑定潛在的脫靶效應,這仍然是將治療方法轉移到臨床應用的主要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