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已開發出針對香草與黑胡椒的真實性檢測方法

2020-11-14 Eurofins食品檢測

丹麥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針對香草和黑胡椒的食品摻假檢測方法,這兩種商品的摻假都可能帶來高額經濟利益。食品欺詐是全球性的問題,當為了經濟利益以次充好時,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及消費者健康都將遭受威脅。

丹麥技術大學國家食品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Amelia Sina Wilde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香草莢和黑胡椒是高價值商品,符合受欺詐影響高風險標準。」 這兩種產品都可能因為經濟利益被摻假,黑胡椒可以用更便宜的填充材料稀釋,香草風味可以用更便宜的合成原料代替。「此外,這些產品在全球各地通過複雜的供應鏈進行交易,它們被添加到加工食品中,例如黑胡椒以研磨形式出售。長供應鏈和精加工食品更容易出現摻假欺詐情況。」

香草市場面臨巨大的價格競爭,這使得真正的天然提取香草風味更有可能被合成的香蘭素替代。丹麥技術大學國家食品研究人員解釋說:「在對香草風味的研究中,我們用同位素比率質譜來分析香草分子的碳同位素比率。」香蘭素同位素碳比值可作為獲取香蘭素來源信息的標誌,也可作為不同來源的指示物,即從不同光合作用途徑的植物中獲得香蘭素的時間。

香草每公斤的價格相對較高,而黑胡椒則相對便宜,它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香料作物。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利用光譜技術結合化學計量模式的方法,為純黑胡椒和摻假黑胡椒進行了光譜「指紋圖譜」掃描。根據這些數據,建立預測模型來評估某個新樣品是否是真實的。

原文連結:

https://www.foodnavigator.com/Article/2020/09/21/Vanilla-and-black-pepper-fraud-Researchers-develop-method-to-detect-adulteration-in-food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開發出檢測酪氨酸磷酸化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卿光焱與中藥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梁鑫淼合作,在蛋白質磷酸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開發出一種智能聚合物功能化的仿生離子通道器件,實現了酪氨酸磷酸化的實時感知與測量,並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篩選中展現出較好的應用潛力。
  • 研究人員開發出基於微生物組大數據的疾病檢測方法
    如何通過菌群檢測實現快速精準的疾病診斷呢?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發明了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疾病檢測方法,為此共性問題提供了原創的解決方案。該工作於3月17日在線發表於mSystems(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作為與生俱來、無處不在的「小夥伴」,微生物組與人體、環境的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同時,菌群檢測具有非侵入性、可量化、可預警等優勢。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引入噪聲以改善微弱信號是動物領域中常見的傳感現象。然而,在人造傳感器的情況下卻較難辦到。研究人員研究了將該技術應用於傳感器,以檢測太微弱而無法捕獲的信號。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科學家現在已經引入了少量的背景噪聲,以改善太暗而無法感知的光源中的微弱信號。
  • MIT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COVID-19的家庭多樣本檢測方法
    檢測COVID-19的挑戰之一是準確且易於使用的測試。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多路檢測方法,這種檢測方法將多種數據與傳感器結合在一起,成本低,可以實現在家中診斷COVID-19感染。該測試旨在快速分析少量唾液或血液,無需專業醫療人員,10分鐘內即可完成。
  • 研究人員開發出傳感器 幾秒鐘即可檢測大腦多巴胺水平
    近日,UCF研究人員利用納米技術開發出了第一個能快速檢測多巴胺的儀器,只需要幾滴血,最快幾秒鐘即可檢測大腦多巴胺水平。多巴胺是一種被認為在帕金森症、抑鬱症和某些癌症等疾病中起作用的化學物質。它是大腦中神經元用來相互交流的許多神經遞質之一。
  • Front Oncol:開發出全球首個針對隱蔽性喉癌的唾液檢測技術
    2020年5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Frontiers in Onc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昆士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簡單的唾液測試手段,其能對沒有症狀且無癌症跡象的個體進行早期喉癌檢測,該技術是全球首個無創檢測手段,其能從感染者的唾液樣本中提取HPV-DNA進行檢測,而持久性的人類乳頭瘤病毒
  • 陳根:研究開發新工具,一天找出針對腫瘤的免疫細胞
    在這樣的情況下,免疫療法得以出世,針對機體低下的免疫狀態,人為地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使得人體能夠依靠自身免疫機能殺滅癌細胞和腫瘤組織,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治療方法。現在,斯克裡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即在體外擴增針對腫瘤的免疫細胞,再輸回患者體內,擴大免疫治療的成功可能性。顯然,這其中最大的挑戰就在於找到針對腫瘤的免疫細胞,而細胞表面並沒有特定的標記。
  • 研究人員開發出預測鈉離子電池原子結構的方法
    打開APP 研究人員開發出預測鈉離子電池原子結構的方法 蓋世汽車 發表於 2020-11-16 10:19:42   據外媒報導,中國科學院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預測鈉離子電池原子結構的方法,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將大大推進鈉離子電池研究。
  • 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方法及產品開發進展
    對抗當前的疫情,快速檢測方法的可以快速確診病人,快速隔離,快速採取措施。因此,各家科研機構以及相關的企業,特別是體外診斷企業、測序公司、大學、研究所以及疾控系統等,在這次新冠狀病毒的檢測產品開發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裡簡要介紹一下新冠狀病毒的檢測技術以及檢測產品的開發情況。最後,也會給出個人的一點建議,希望對產品開發,以及基金申請選題有所幫助。
  • 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列印微縮器官的方法
    瑞士EPFL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列印外觀和功能幾乎與原尺寸器官相似的微組織。微型組織的寬度可以微小到幾釐米,能使科學家研究以前不可能的生物學過程,甚至測試新的治療方法。多年來,微型版器官,例如腦,腎和肺(稱為「類器官」)皆是從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有望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模型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成方式以及該過程在疾病中如何發生。
  • 研究人員開發基於圖形的統計方法,可有效檢測車輛通信網絡威脅
    據外媒報導,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技術複雜車輛的安全性。該校助理教授Riadul Islam與其同事,以及密西根大學迪爾本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了一種簡單易行的車輛安全漏洞檢測方法。
  • 科學家們開發出多種能快速檢測COVID-19的新技術!
    POSTECH研究人員設計了該檢測試劑盒,以產生核酸結合反應,僅在存在COVID-19 RNA時才顯示螢光。因此,可以在短時間內無需任何準備過程就以高靈敏度立即檢測出病毒。它與當前的PCR診斷方法一樣準確。
  • 丹麥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廉價光學氨氣傳感器
    ,為研製可攜式、可靠、最重要的是廉價的農業氨氣和其他氣體檢測設備鋪平了道路。 來自兩個大學的光子學研究人員與化學工程師合作,開發了一種新的傳感器系統,可以大大減少丹麥的空氣汙染。 研究人員開發了這一種器件時基於現代通信技術的集成光學傳感器,它使用雷射、氣體傳感器和空心光纖測量空氣中的氨氣濃度。
  • 研究開發血清素檢測新方法
    研究開發血清素檢測新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5:12:11 美國加州大學Lin Tian和霍華德·休斯醫學院Loren L. Looger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研究人員開發出製造膠體鑽石的方法
    自1990年代以來,膠體鑽石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夢想。但是,儘管膠體鑽石的想法是幾十年前提出的,但是沒有人能夠可靠地生產出這種結構。到現在。紐約大學丹頓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教授,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戴維·派恩(David Pine)領導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的方法,以可靠地自組裝成金剛石形式的膠體,從而可以實現廉價,可擴展的生產這種結構的製造。
  • JACS:科學家開發出能夠有效檢測流感病毒的新方法
    ,來自美國聖母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檢測流感病毒的新方法,通過對染料分子進行工程化操作使其靶向作用流感病毒的特殊酶類,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檢測試劑盒,當利用手持燈或藍光指示筆進行照射時,特殊的檢測試劑就能夠釋放螢光。
  • 日研究人員開發「親膚」納米傳感器
    新華社東京7月2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研發出一種可貼在皮膚上的新型納米傳感器,質輕、透氣、可拉伸,且不易引起皮膚不適。這種傳感器有望用於健康監測等用途。  據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介紹,這種新型傳感器由該研究所和東京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共同開發,採用可導電納米結構,可直接長時間貼在皮膚上使用,用來檢測壓力、溫度變化或收集肌電信號等。  研究人員說,這種傳感器貼在皮膚上幾乎感覺不到,不會使人產生任何不適。針對20名受試者的皮膚測試顯示,即使在皮膚上連續貼一周也不會造成明顯炎症反應。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運動控制等。多巴胺失調會導致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
  • 研究人員開發出獨特的仿生假肢,類似於人的手
    來源:IIT-INAIL在本期《科學機器人》雜誌中,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的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和義大利的Centro Protesi INAIL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他們具有複製人類手部關鍵生物學特性的能力:自然的協同增效和適應性運動,仿生技術水平的力量和速度,高擬人化和掌握魯棒性。
  • 美國:開發出突破性的非洲豬瘟活毒檢測方法
    美國梅島動物疾病中心稱開發出一種新的非洲豬瘟病毒方法,並將其稱為非洲豬瘟病毒檢測的關鍵突破和巨大進步。目前為止,對活體非洲豬瘟病毒進行有效的檢測,需每一次檢測都從活體供體豬身上收集血細胞,因為這些細胞只能使用一次。近日,美國農業部梅島動物疾病中心表示在該項目上獲得突破,發現一個:可用於非洲豬瘟病毒活病毒檢測的持續穩定、可商用的細胞系——非洲綠猴細胞MA-104。該研究中心Douglas Gladue表示,這是非洲豬瘟病毒檢測的關鍵突破和巨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