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抗HIV-1天然免疫輔助受體新發現

2020-12-04 生物谷

2015年6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天然免疫反應對於HIV-1的傳播與致病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HIV-1本身也進化出一系列機制逃逸ISG(IFN stimulated genes)的免疫反應。最近的一些研究發現天然免疫細胞內部可能存在一種或多種信號通路用於識別HIV-1的特徵性分子物質,並引起下遊的免疫反應,比如IFN的表達。

眾所周知,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簡稱DC)是天然免疫的重要屏障,也是連接天然免疫與後天免疫的重要紐帶。人類的DC由於存在一類叫做SAMHD1的磷酸水解酶蛋白,因而能夠降解胞內的核酸物質,從而使得DC本身對HIV-1十分耐受。之前的研究通過向DC內部導入一類HIV-2/SIV 分泌的Vpx蛋白(可以促使SAMHD1的泛素化與水解),從而成功誘導了DC的HIV-1感染效果。該實驗證明這一條件不僅能夠促使HIV-1在細胞內部的增殖,而且也能夠促使細胞分泌IFN。

 

對於IFN的產生,之前的研究報導了很多相關的信號通路,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類是cGAMP合成酶對DNA的識別引起的IFN的表達。儘管之前有研究發現cGAMP能夠參與HIV-1的天然免疫反應,但HIV-1相關的PAMP與cGAMP是否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仍不清楚。最近,來自美國Sanford-Burnham醫學研究所的Sumit K. Chanda課題組在《Cell》雜誌發表了他們對於這一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

 

首先,作者以小鼠骨髓來源的DC(BMDC)為研究對象,通過體外的HIV-1模擬感染(加入SIV-Vpx蛋白進行輔助)發現BMDC能夠產生顯著的IFN的表達,這一實驗證實了之前的研究結果。同時,作者驗證了IFN相關的蛋白的表達或活化(ISG54,p-IRF3等)。通過藥物抑制的處理(Nevirapine是一類HIV-1 RNA反轉錄抑制劑;Raltegravir是一類HIV-1 DNA的基因組整合抑制劑),作者發現Nevirapine能夠明顯降低ISG54的表達,而Raltegravir則沒有這一效果。該實驗證明HIV-1的反轉錄對於抗病毒免疫反應十分重要。

 

之後,作者利用RNAi篩選的方式尋找是否存在識別HIV-1 DNA從而介導IFN表達的中間信號分子。通過小RNA的轉染,分別對BMDC中的每個可能的基因進行敲低,之後進行HIV的感染實驗並檢測最終ISG54的表達。最終,作者找到了26個可能的基因,它們的敲低能夠顯著降低ISG54的表達。進一步的驗證實驗證明PQBP1是其中作用最為明顯的分子。之前的研究發現PQBP1是一類多聚穀氨醯胺結合蛋白,這一蛋白的突變能夠造成嚴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作者以誘導後的THP-1細胞進行實驗,發現PQBP1能夠引起THP1細胞中ISG54的表達,並且作用於IKK與IRF-3的上遊。

 

之後,作者猜測PQBP1可能能夠與HIV-1的相關蛋白進行相互作用,為了研究這一問題,作者利用了免疫共沉澱技術分析了病毒感染後與PQBP1相互作用的病毒核酸分子。結果顯示,病毒感染後能夠引起明顯的PQBP1與HIV-1核酸的相互作用,進一步的Dnase/Rnase處理顯示與PQBP1相互作用的核酸物質是DNA而非RNA。

 

進一步,作者發現將BMDC中cGAS進行敲低能夠影響HIV-1引起的IFN信號,由於之前研究證實cGAS是重要的DNA免疫反應元件,這一結果說明cGAS可能參與了PQBP1介導的抗HIV-1天然免疫反應。通過一系列shRNA幹擾的手段,作者發現PQBP1能夠引發cGAMP介導的抗DNA天然免疫反應。最終,作者通過生化手段證明了PQBP1與cGAMP在病毒感染之後會發生明顯的相互作用。

 

綜上,作者通過RNAi 篩選的手段鑑定出了cGAMP識別HIV-1 DNA並引起免疫反應過程中重要的輔助類受體物質,PQBP1。(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PMC:

 

PMID:

 

PQBP1 Is a Proximal Sensor of the cGAS-Dependent Innate Response to HIV-1

 

Sunnie M. Yoh, Monika Schneider, Janna Seifried, Stephen Soonthornvacharin, Rana E. Akleh, Kevin C. Olivieri, Paul D. De Jesus, Chunhai Ruan, Elisa de Castro, Pedro A. Ruiz, David Germanaud, Vincent des Portes, Adolfo García-Sastre, Renate Knig, Sumit K. Chanda

 

Dendritic cells (DC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immune response to viral infection through the facilitation of cell-intrinsic antiviral activity and the activation of adaptive immunity. HIV-1 infection of DCs triggers an IRF3-dependent innate immune response, which requires the activity of cyclic GAMP synthase (cGAS).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targeted RNAi screen utilizing primary human monocyte-derived DCs (MDDCs) to identify immune regulators that directly interface with HIV-1-encoded features to initiate this innate response. Polyglutamine binding protein 1 (PQBP1) emerged as a strong candidate through this analysis. We found that PQBP1 directly binds to reverse-transcribed HIV-1 DNA and interacts with cGAS to initiate an IRF3-dependent innate response. MDDCs derived from Renpenning syndrome patients, who harbor mutations in the PQBP1 locus, possess a severely attenuat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HIV-1 challenge, underscoring the role of PQBP1 as a proximal innate sensor of a HIV-1 infection.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新華社天津7月19日電(張建新、吳軍輝)機體如何精準地發現病毒入侵並及時啟動抗病毒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病毒?其物質基礎與分子機制是什麼?這是生物醫學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之一。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 Nat Commun:新研究揭示免疫系統檢測和應對HIV感染新機制
    2020年1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1996年推出抵抗HIV感染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T)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熱衷於尋找治癒這種疾病的方法。儘管ART藥物可以讓HIV感染者過上正常健康的生活,但是這些感染者必須終生服用藥物。
  • Immunity: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免疫信號新發現
    2015年10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CARD9蛋白是天然免疫系統中C-type lectin 受體下遊的結合蛋白,負責傳遞上遊受體識別特定物質後產生的信號。C-type lectin 受體主要包括dectin-1,dectin-2等,它們主要識別真菌或細菌細胞壁的組分。
  • Nature子刊:新研究揭示HIV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的藏身之處
    2019年12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可能發現了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HIV在體內潛藏的地方。在動物模型中,他們指出這種病毒可能潛藏在脾臟和腸道的淋巴結中。他們認為這些淋巴結是HIV在治療停止後準備重新反彈的堡壘。
  • 一種新發現的機制可以使免疫系統檢測並應對HIV
    現在,隨著第一個開始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人進入中年或老年期,醫生正看到由於循環中的HIV含量非常低而引起的炎症引起的副作用。這是開發治療該疾病的另一個原因。 現在,挪威科學技術大學(NTNU)分子炎症研究中心(CEMIR)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免疫系統可以檢測和應對HIV感染的方法,這可以提高治癒疾病的機會 。
  • 鄭春福撰寫NOD樣受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NOD樣受體(NOD-like receptors, NLRs)是宿主的一類模式識別受體,可識別病毒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眾所周知,NLRs調控炎性體的形成,誘導產生IL-1β和IL-18,從而參與炎症反應。最新研究表明NLRs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如TLR、RLR、cGAS-STING信號通路,從而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先天性免疫反應是機體防禦外來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這種快速非特異性的反應依賴於模式識別受體對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識別與結合。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科學家發現HIV-1包膜糖蛋白識別輔助受體的結構基礎
    12月12日,美國哈佛大學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coreceptor recognition by HIV-1 envelope spike
  • 專家論壇|張小勇:激活肝內天然免疫治癒B型肝炎的進展和新策略
    1  宿主肝內天然免疫系統在控制HBV感染過程中的作用1.1  參與HBV天然免疫應答的天然免疫受體  天然免疫系統是宿主抵禦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被病原體識別受體(PRR)識別並啟動天然免疫應答[3]。
  • Nature Immunology:真菌感染的dectin-1受體識別相關研究介紹
    天然免疫反應(innate  immune  response)主要是通過吞噬細胞(phagocytic  cell),如巨噬細胞  、中性粒細胞,攝取並殺死入侵機體的病原體,之後通過分泌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激活適應性免疫系統(adaptive  immune  system)。
  • 陳翔等合作揭示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調控腫瘤免疫新機制
    近十年來,針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體程序性死亡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ligand 1, PD-1/PD-L1)相互作用為主的免疫檢查點阻斷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s,ICBs)在包括黑素瘤和非小細胞肺癌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中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for degradation during viral infec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高通量篩選,發現CCDC50發揮了以前未知的自噬受體的作用,該受體負調節由RIG-I樣受體(RLRs)(RNA病毒的傳感器)引發的I型幹擾素(IFN)信號傳導途徑。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 ...人類終將戰勝HIV|HIV|抗艾|戰勝|免疫系統|愛滋病|病毒|細胞|...
    擁有「高智商」,讓免疫軍團淪陷HIV可能是目前人類發現的最聰明的病毒。人體內有一套強大的免疫系統,外界的細菌、病毒想要進入人體興風作浪,都會受到免疫系統的迎頭痛擊。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組成,僅免疫細胞就多達十餘種,細菌、病毒想要戰勝免疫系統絕非輕而易舉的事。
  • HBV介導的肝星狀細胞和天然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
    NK細胞是機體抵抗病毒感染和腫瘤的主要天然免疫成分[7],在抑制肝纖維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通過殺傷活化的HSC發揮抗纖維化功能[8]。但是對於病原體及肝內細胞對NK細胞的調節作用研究相對較少。事實證明,HBV感染導致肝內NK細胞的功能障礙,活化的HSC可抑制NK細胞的活力。本文探討了HBV誘導免疫應答和肝臟炎症對肝纖維化的作用。
  • Cell子刊:中山大學崔雋教授等揭示天然免疫應答重要「剎車」機制
    當人體面對病毒入侵時,天然免疫系統承擔了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其免疫細胞通過表面的模式識別受體(PRR)識別特定的病毒DNA或RNA片段,進而激發一系列抗病毒反應,包括幹擾素和炎症因子的合成,以及啟動適應性免疫反應等。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2013年2月,曹雪濤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在天然免疫細胞中抑制RNA病毒識別受體功能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提出了新途徑。
  • 研究發現RNA病毒逃逸機體天然免疫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並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誌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時代到來的機遇與挑戰
    我們發現,受中樞耐受的影響天然腫瘤抗原作為自身抗原基本上不能誘導抗腫瘤特異性T細胞免疫反應;而只有修飾過的、具有中等親和力的腫瘤突變抗原能夠誘導強的針對天然腫瘤抗原的T細胞免疫反應。我們的研究還表明,識別天然腫瘤抗原的T細胞只佔突變抗原特異性的T細胞庫中比例非常低。
  • HIV病毒抑制速度翻倍 愛滋病CAR-T療法要來了?
    《自然-醫學》雜誌近日上線了一篇愛滋病研究的新論文。這種療法通過改造患者自身的免疫T細胞,使之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從而讓T細胞能夠識別特定的細胞並進行清除。除了針對癌細胞外,設計不同的CAR也可以讓T細胞識別並清除其他類型的患病細胞。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新的CAR-T細胞,能夠特異性靶向感染HIV的細胞。